王雅 龔潔嫻 王凱 王一冕
摘要:為探究元認知團體干預技術對社交焦慮障礙中職生的影響,選取廣東省60名中職生,按照基礎資料匹配的原則隨機分別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心理輔導,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提供元認知團體干預,后采用焦慮抑郁測試量表、自我效能量表、應對方式量表和自我心理彈性量表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元認知團體干預可以緩解社交焦慮障礙中職生的不良情緒;元認知團體干預可以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元認知團體干預可以改善學生的應對方式;元認知團體干預提高學生的心理彈性度。
關鍵詞:元認知團體干預;心理彈性;社交焦慮障礙;不良情緒;自我效能應對方式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2684(2023)18-0017-04
一、引言
職業(yè)教育是我國多層次全方位教育體系中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然而,中職學校的學生往往面臨更多社會壓力,更易滋生心理問題,包括自卑感、受挫心理、厭學情緒等,部分學生甚至出現了社交焦慮障礙[1]。這會嚴重阻礙學生的人際交往,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2]。研究表明,社會焦慮障礙易導致個體產生焦慮情緒[3],并影響個體自我效能感、應對方式與心理彈性。
目前,臨床治療社交焦慮障礙的方法以心理輔導結合藥物治療為主,但實踐發(fā)現藥物治療副作用明顯,而心理輔導可長期進行,并且有助于預防復發(fā)[4]。元認知是指對自身情況的認知。元認知能力高的個體能夠通過認知自己情緒的變化嘗試排解不良情緒,例如運動、聽音樂等[5]。元認知團體干預技術在心理干預與指導的基礎上,使干預對象了解自身的心理狀態(tài),實現其對自身情緒的管理、控制,最終形成積極行為反應的心理輔導手段。
本次研究通過元認知團體干預技術,觀察并驗證其對社交焦慮障礙中職生的干預效果,幫助提高學生的心理彈性、應對方式以及社會適應能力。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選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的60名患有社交焦慮障礙的中職生作為研究對象,入選標準:(1)符合第四版《精神障礙診斷》[3]制定的社交焦慮障礙診斷標準;(2)經癥狀自評量表評估, 焦慮因素和人際敏感因素得分顯著高于標準得分;(3)社交焦慮量表評分大于38分;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分大于29分;無其他精神疾病或嚴重軀體疾??;(4)入組前最近3個月內未服用抗精神病藥物;(5) 均簽署知情研究協(xié)議;(6)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審查批準。排除標準:(1) 有嚴重心理、精神疾病者;(2) 不能配合心理治療的個體;(3) 中途退出者。按照基礎資料匹配的原則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30人,采用常規(guī)心理輔導,平均年齡17.12(±1.01)歲。觀察組30人,采用元認知團體干預,平均年齡17.14(±1.14)歲。組間基礎數據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二)研究方法
1.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心理輔導。心理老師每周對學生進行一次輔導,并組織社交活動。
2.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提供元認知團體干預心理輔導。具體措施為:將觀察組30名成員分成3組,每組10人,共輔導8次,每次時長60~90分鐘,每次干預安排在周日下午,地點選在干凈有陽光的大教室。由年資五年以上的心理教師完成以下環(huán)節(jié):(1)建立良好的團體關系。首次見面時通過自我介紹、相互夸贊等方式建立良好的團體關系。(2)認知調整。向團隊成員介紹元認知干預技術的基本概念、實施步驟、具體操作方法,以及心理和行為問題的類型、表現形式和心理機制等知識,尤其是條件性情緒反應的基本原理。通過情景劇,展現職高學生可能存在的負面情緒,對學生進行認知調整。(3)放松練習。該過程在認知調節(jié)的基礎上,通過放松訓練重塑被試的條件性情緒體驗。在輕柔放松的音樂中,讓學生進入某個問題情境,并想象一種新的適應性行為,從而形成積極的條件反射。(4)元認知引導階段。在每次干預中,心理教師都會教學生如何放松,如何讓自己快樂,如何發(fā)掘自己現有社交表現中的亮點。每次干預結束后,讓學生復習干預內容,并要求學生記錄每天的情緒變化,如每次情緒波動時深呼吸的次數等。此外,要求來訪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并堅持每日鍛煉30~40分鐘。通過長期的自我訓練,行為訓練,將結果內化為主體人格的一部分。同時,堅持每天進行運動,記錄自己生活的變化,并通過記錄自己的情緒變化以及情緒控制情況給予自己一定的獎勵。當學生可以利用元認知策略解決應激事件時,可視為干預完成。
(三)研究工具
1. 通過焦慮抑郁測試量表(HAD)[6]評分評價兩組學生在心理輔導前和心理輔導后的心理狀態(tài),其中焦慮和抑郁各有7個條目,按照4級評分,兩組條目分數相加為總分。0~7分為正常,8~10分為輕度焦慮抑郁,11~14分為中度焦慮抑郁,15~21分為嚴重焦慮抑郁。
2. 自我效能指標。采用自我效能評估表[7]評價學生心理輔導前后自我效能情況,共 2 個維度,包括技巧維度和內在維度,采用李克特 5 級評分法進行計分,滿分 5 分,分值越高說明學生自我效能感越強。
3.應對方式指標。采用解亞寧等編制的簡易應對方式問卷[8],包括積極應對以及消極應對兩個維度。共20個條目,積極應對維度由條目1~12組成,消極應對維度由條目13~20組成。社會支持量表分為三個維度: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和支持的使用。共 10 個條目。得分越高,社會支持越高。
4.選用社交焦慮量表(LSAS)[9]、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10]、自我心理彈性量表(ER 89)[11]評估學生的焦慮程度以及心理狀態(tài)。
(四)統(tǒng)計處理
數據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t檢驗,計量單位用(x±s)表示,當p<0.05時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三、研究結果
(一)兩組學生不良情緒對比
見表1,心理輔導前,兩組焦慮、抑郁及HAD總分數無明顯差別,差異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心理輔導后,觀察組焦慮、抑郁及HAD分數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二)兩組學生心理輔導前后自我效能對比
見表2,心理輔導前,兩組自我效能總分、內在維度得分、技巧維度得分無明顯差別,差異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心理輔導后,觀察組顯著自我效能總分、內在維度得分、技巧維度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三)兩組學生心理輔導前后應對方式比較
見表3,心理輔導前,兩組學生積極應對、消極應對、主觀支持、客觀支持、支持利用度指標無顯著差異(p>0.05),差異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心理輔導后,觀察組消極應對指標低于對照組,積極應對、主觀支持、客觀支持、支持利用度指標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
(四)心理輔導前后兩組心理彈性以及焦慮對比
見表4,心理輔導前,兩組LSAS、HAMA、ER89得分無明顯差別,差異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心理輔導后,觀察組LSAS、HAMA低于對照組,ER89高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四、討論
曹建琴等學者的調查發(fā)現,存在社交焦慮障礙的學生常產生抑郁情緒,嚴重者甚至會產生厭世情緒[12]。元認知團體干預技術能夠提升個體的元認知能力,減少抑郁與焦慮情緒,并進一步提升個人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幫助個體提升心理健康水平[13]。
本研究在給予常規(guī)心理輔導的基礎上,額外提供元認知團體干預。依照元認知干預技術的步驟,從關系建立到認知調整、練習,以及最終的行為內化,幫助觀察組中職生完成了從認知到行為的轉變,成功達成了提升個人元認知能力、提高個體自我調節(jié)能力的目標。
從研究結果看,心理輔導后,觀察組的焦慮、抑郁、HAD分數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元認知團體干預可以幫助社會焦慮障礙學生減輕不良情緒。彭芳等[14]研究發(fā)現,學生面對應激事件會產生積極應對或消極應對的方式,消極的應對方式會使人產生焦慮、抑郁情緒,而積極的應對方式能夠產生主動、自信等積極情緒,并消除自身的消極心理相關癥狀。研究中,觀察組消極應對指標顯著低于對照組,積極應對、主觀支持、客觀支持、支持利用度指標得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元認知團體干預通過認知調整、放松訓練、元認知指導使學生利用元認知策略解決自己遇到的應激事件,從而減輕社交焦慮[15]。通過不斷鼓勵學生,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提高學生的社會支持度,讓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感受到關心和愛護,更愿意與其他人交流[16]。心理輔導后,觀察組的自我效能總分、內在維度得分、技巧維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自我效能感表現了學生愿意克服困難的勇氣,元認知團體干預通過團體之間的交流幫助學生克服了面對陌生人時的恐懼感[17]。觀察組的LSAS、HAMA低于對照組,ER 89高于對照組,表明元認知團體干預可以幫助學生減輕心理焦慮感,提高心理彈性,讓學生的情緒、心理狀態(tài)進入良性循環(huán),并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強化、鞏固,從而讓個體更加樂觀、自信、積極,進而使其心理彈性顯著提升[18]。
五、結論和建議
元認知團體干預技術能夠緩解社交焦慮障礙中職生的不良情緒,提高自我效能,改善應對方式以提高學生的心理彈性度。元認知干預技術應用簡單、操作方便,應當大力在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推廣:
(1)做好心理篩查工作,根據學生意愿建立十人小組。(2)為小組營造和諧友愛、充滿正能量的氛圍,使學生能夠在組內感到放松。(3)教導學生基本的心理知識和心理技巧,并通過練習將技巧內化。
學校通過綜合篩查,對社交焦慮障礙的學生進行及時干預,并不斷根據學生狀態(tài)調整干預策略,同時,進行長期的追蹤調查,結合學生的反饋意見改進團體干預方案。
參考文獻
[1]宋素濤,姜亭,張偉濤,等. CBT對社交焦慮障礙有效干預的神經預測因子及機器學習應用[J]. 心理科學,2021,44(2):489-495.
[2]李甜甜,曹建琴,路文婷,等. 青少年社交焦慮障礙心理干預研究進展[J]. 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6,37(10):1590-1593.
[3]王潤洲,劉夢熙,孔文雅,等. 羞怯心理對大學生社交障礙的影響:父母養(yǎng)育方式和自尊的作用[J].? 心理技術與應用,2019,7(9):556-564.
[4]徐彩霞,俞洋,湯超華,等. 社交焦慮障礙與認知功能的相關性研究[J]. 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20,30(4):257-259.
[5]彭芳,李敏. 元認知團體干預對高職民族新生自我效能感、應對方式、社會支持的效果分析[J]. 中國校外教育,2017(27):71-73.
[6]楊涵舒,巫靜怡,劉文敬,等. 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社交焦慮障礙青少年焦慮水平的影響[J].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20,28(5):521-524.
[7]張虹,李雪瑩. 社交焦慮障礙患者的心理治療療效研究[J]. 心理月刊,2019,14(23):96.
[8]曹建琴,李辭,周郁秋,等. 團體認知行為干預與注意偏向矯正訓練對社交焦慮障礙的治療效果比較:一項ERP研究[C]. 中國心理學會. 第二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摘要集,2019:161-163.
[9]王曉敏. 短程正念認知團體人際療法對成年早期抑郁障礙學生人際問題的干預研究[J]. 護士進修雜志,2019,34(17):1537-1540.
[10]孫蓓. 低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對小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影響:元認知的中介作用及干預[D]. 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9.
[11]鄭莉明,周晨,麥嘉泳,等. 睡眠認知團體對失眠癥伴軀體疾病學生的干預作用[J]. 世界睡眠醫(yī)學雜志,2019,6(2):241-243.
[12]王玉杰,師彥潔. 元認知團體干預和系統(tǒng)脫敏對社交焦慮大學生干預效果評價[J]. 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9,40(2):242-245.
[13]吳九君,鄭日昌,田寶偉. 大學生元認知團體輔導干預研究[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9):1362-1364.
[14]Sharma Prerika,Rosário Maria C,Ferro Ygor A,Albertella Lucy,Miguel Euripedes C,Fontenelle Leonardo F.The impact of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patients.[J]. Psychiatry research,2021,300.
[15]龔定宏. 認知團體心理治療干預社區(qū)慢性精神分裂癥學生家庭照料者療效[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7,25(7):984-988.
[16]吳倩雯. 以考試預案為主的考試心理團體輔導的干預研究[D]. 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7.
[17] 孫雪潔. 頭胎兒童移情與同胞關系的關系:父母婚姻關系的調節(jié)作用及同胞關系干預研究[D]. 蘇州:蘇州大學,2017.
[18] 陸靜芬. 有留守經歷大學生幸福感、積極元認知提升的干預研究[D]. 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17.
編輯/黃偲聰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