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生
以前對物品的包裝,比較簡單卻又細(xì)致。材料質(zhì)地粗拙、疏朗,風(fēng)格簡潔、大方,什么材料派什么用場,清晰明確。
細(xì)麻繩用來捆扎盒裝糕點。首尾兩股麻繩交叉,打十字花,盒裝糕點就綁扎好了。一大摞大大小小、花花綠綠的盒裝糕點疊扎在一起,在一端打個圓扣,拎在手上,神氣、精神,可走親訪友。那年頭,鄉(xiāng)人自行車車把兒上常掛著這樣一串糕點盒。麻繩,用天然苧麻編織而成,結(jié)實耐用,穩(wěn)當(dāng)妥帖。
油皮紙是包豬頭肉的上好材料,從前的鹵菜店喜歡用。紙張很薄,呈淡灰色或淡黃色,上有粗紋,用來包豬頭肉、豬耳朵、豬口條。師傅用手捏一張油皮紙,攤在一旁,將肉切好倒在紙上,再左一折,右一折,包得有棱有角;鹵菜的油漬浸透紙張,暈化開來,油光閃亮。
尋常之物,也都有各自的搭配。小時候總在街角小攤買一袋油炸豆瓣,黃澄澄的豆瓣炸得香甜酥脆,蘸上椒鹽就成了晚餐的一道小菜。頭戴翹檐棉帽、賣豆瓣的大爺,把豆瓣包在紙里,折一個彎彎的菱形,笑嘻嘻地遞到小孩子的手中。
買咸小菜亦是如此。醬油店里的五香蘿卜頭,稱好后,被“灌”在一個圓柱形的紙袋里——圓圓的蘿卜頭,浸透五香的味道,一粒一粒落在瘦而長的紙袋中。售貨員把紙袋的一端折疊熨帖,使角縫吻合,再遞到顧客手中。
不起眼的麻繩,普普通通的紙,卻演繹出一種用心、一種態(tài)度、一種過往年代的日常美。
(丁 強摘自《新華日報》2023年3月23日,陳岱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