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從建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要求“在學習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過程中,體會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和深遠影響”,同時也將文化傳承與參與作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方面。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閩都文化是由閩江下游和閩東地區(qū)一帶操福州方言的居民共同創(chuàng)造的源遠流長、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因此,福州本地中職學??梢詫鞒虚}都文化作為文化傳承與參與的重要切入口,挖掘閩都文化中豐富的語文課程資源,探索將閩都文化有機融入語文教學,但對照《課程標準》要求,當前對閩都文化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一、閩都文化語文課程資源開發(fā)存在的問題
(一)保障機制不足
《課程標準》在關于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部分提出,教師要在語文學習活動中開發(fā)具有地域特色的學習資源,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但是,一項對1160名師生開展閩都文化育人狀況的調研報告顯示,70.88%的教師認為缺乏閩都文化教育的保障機制,60.44%的教師缺乏指導綱要和適切的教材,大多數學生對閩都文化不了解或略知一二。筆者對福州本地7所中職學校開展的調研結果顯示,還沒有當地學校在挖掘閩都文化課程資源的基礎上結合實際開發(fā)閩都文化語文校本教材。
(二)考試評價制約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yè)教育法》于2022年實施,為打通中職學生升學通道提供了法律依據,中職學生升學渠道更為暢通,大部分學生選擇繼續(xù)升學,學校也將升學率作為衡量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以福建省為例,在作為升學依據的中等職業(yè)學校學業(yè)水平測試背景下,《福建省中等職業(yè)學校公共基礎知識語文學業(yè)水平考試大綱》對考試范圍和要求、重點篇目做了詳細限定,然而考試重點篇目中和閩都文化有關的課文是沒有的。因此,在考試評價機制的影響下,為完成應試要求,閩都文化課程資源較難進入中職語文課堂視野。
(三)學科特點不明顯
語文課程是學習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開發(fā)和利用閩都文化課程資源必須立足語文學科特點,體現(xiàn)“語文味”,將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作為教學目標。但是,一些學校開展的閩都文化研學活動多是參觀、體驗,凸顯的是思政目標,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意識薄弱,和語文學科結合并不緊密,較少或甚至沒有布置語言運用任務,導致出現(xiàn)“走馬觀花”“游而不學”的現(xiàn)象。
二、閩都文化課程資源在語文課程中的滲透和應用
在語文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對閩都文化課程資源進行梳理,是嘗試解決上述問題的較好途徑。一方面,對閩都文化語文課程資源進行梳理可以為語文校本教材編寫提供豐富素材和借鑒;另一方面,在梳理閩都文化課程資源中緊扣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育能夠充分體現(xiàn)語文學科特點,豐富個體語言經驗并提升語言運用能力,而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自然也是各類語文學習考試評價的核心目標之一。
(一)自然景觀資源
地區(qū)自然景觀是一種特色地域課程資源,積累豐富的自然景觀表象可以拓展學生的想象素材,提升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對自然景觀的感知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觀察力,同時,體驗和欣賞自然美也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興趣,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學生創(chuàng)作內驅力。福州蘊含著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如當地著名的鼓山、旗山、于山、烏山、屏山、煙臺山,閩江、烏龍江、西湖,市樹榕樹、市花茉莉花、市果福桔等,都可以成為學生感知觀察和寫作的對象。課程實施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熟悉福州自然景觀,并讓學生設計旅游路線,撰寫解說詞,模擬導游角色進行講解;登山臨水,嘗試寫一處景物、寫一篇游記;現(xiàn)場觀察榕樹、茉莉花等本土植物,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其生長特性并完成一篇說明文。此外,高適、曾鞏、朱熹、李綱、劉克莊等名人在福州時也都留下很多描寫本地自然景觀的文章,可以讓學生搜集和積累經典詩文,感受閩都自然景觀之美,體驗閩都文化內涵。
(二)歷史名人資源
閩都文化以閩越文化為基礎、中原文化為主體,具有領風氣之先、開放和包容的鮮明特征,重要組成部分有三坊七巷文化、船政文化、曇石山文化、壽山石文化等。福州從古至今孕育出許多愛國愛家、經世致用、敢為天下先的仁人志士,如林則徐、沈葆楨、嚴復、林紓、林覺民等大量對中國近現(xiàn)代進程有重要影響的人物。以三坊七巷文化為例,三坊七巷人杰地靈、名家輩出,遍布名人故居,被譽為“近代名人聚居地”。課程實施中,可以采取小組合作方式,搜集名人資料和作品,為名人作傳并在課堂講述名人故事,在此過程中達到語言積累和運用目的。還可以對歷史名人開展批判性評價,比如,中國近代文學史上的爭議人物林紓翻譯了大量的外國小說,但又因批評新文學運動而被稱為“封建復古派”,學生可以通過參觀林紓故居、收集有關資料加深對林紓的了解,教師通過課堂辯論會形式引導學生用批判的眼光評價人物,訓練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提升思維品質。
(三)文學作品資源
福州歷來文人輩出,閩都文學經典也入選各類語文教材和讀本,如冰心的詩文、林覺民《與妻書》、黃河浪《故鄉(xiāng)的榕樹》等。部編語文教材選文雖然能夠在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但在教學實施上還無法完全契合校情、學情。比如,“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也許可以激起北方學生的審美想象和體驗,但是對于福州學生而言,基本上終年未見雪景,如果不借助多媒體手段,很難激發(fā)其對磅礴雪景的審美體驗。因此,將閩都文學優(yōu)秀作品引入校本課程,在實踐中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課程實施中,可以讓學生閱讀閩都文學經典作品,開展詩文朗誦活動,如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林覺民《與妻書》等;開展群文讀寫,如將李綱《榕木賦》、郭風《榕樹》、黃河浪《故鄉(xiāng)的榕樹》、泰戈爾《榕樹》等寫榕樹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時期和體裁的文章放在一起,讓學生比較這些文章的異同點,豐富審美體驗,同時觀察身邊形態(tài)各異的榕樹,尋找動筆契機,提升想象和思維能力。
(四)其他資源
閩都文化是豐富多彩的,當地的教育、商貿、民俗、戲曲、工藝美術、建筑等都因歲月長久的積淀而展現(xiàn)出自己的特征。鑒往以知來,循道以致遠,對文化的敬畏、追溯可以讓我們獲得長久的精神啟迪。語文課程的外延可以觸及這個世界和生活的每個方面,只要立足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閩都文化都可以為語文課程提供源源不斷的滋養(yǎng)。近現(xiàn)代以來,福州作為最早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之一,馬尾的福建船政學堂開啟了現(xiàn)代職業(yè)技術教育的先河,培養(yǎng)和造就了一批中國近代工業(yè)技術人才和杰出的海軍將士,如嚴復、詹天佑、鄧世昌等。當地職業(yè)學??梢越Y合這一課程資源,帶領學生前往馬尾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開展語文研學旅行,感受船政文化的優(yōu)秀內涵,培育工匠精神。
三、閩都文化課程資源的具體運用——以《與妻書》教學為例
林覺民《與妻書》作為閩都文學經典名篇被選入各大版本語文中學教材,許多教師結合林覺民生活的時代背景以及成長歷程,采取視頻、圖片等方式竭力創(chuàng)設生動具體、貼切的教學情境,以達到知人論世的目的??蓡栴}在于,這些課程資源畢竟與真實情境存在較大差異。著名語文特級教師黃玉峰先生說過:“為了達到‘知人論世,我是不惜工本的。我曾經帶著學生去參觀蔡元培的故居,之后再教學馮友蘭寫的《我所認識的蔡孑民先生》,學生就很容易產生共鳴?!币虼?,作為福州本土學校,在《與妻書》教書中引入閩都文化課程資源,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縮短學生與作者的距離,提升教學實效,這是其他課程資源所難以達到的。
(一)在具體語境中加強語言理解與運用
教學中,可以結合閩都文化課程資源安排真實情境下的語言運用任務。如可以在林覺民故居安排語文實踐活動,由學生擔任林覺民故居的講解員,就林覺民成長歷程、《與妻書》創(chuàng)作等開展講解。在這一真實語言運用任務驅動下,學生就要在前期開展資料收集和研究、解說詞撰寫、模擬講解等語言實踐。此外,《與妻書》原文中有較多對夫妻二人生活環(huán)境的詳細描寫,如“回憶后街之屋,入門穿廊,過前后廳,又三四折,有小廳,廳旁一室,為吾與汝雙棲之所”“適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在參觀林覺民故居過程中,學生將課文描寫和入眼所見兩相參驗,自然會更深刻地領會作者對家、對“雙棲之所”的深深思念,更深刻地理解作者舍生取義的可貴。
(二)在想象和比較中提升思維能力
從形象思維角度而言,可以讓學生對林覺民就義前夕寫作《與妻書》和妻子陳意映收到《與妻書》后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等方面的情形開展文學想象性描寫。從辯證思維角度而言,可以將林覺民《與妻書》和同時就義的福州籍烈士方聲洞《與妻書》進行比較,從文字內容、對家人的安排、情感、決心等方面找出異同,提升學生異中求同、同中求異的思維能力。此外,兩封《與妻書》中有一段內容幾乎完全相同,原因何在?林覺民就義前寫給父親的《稟父書》只有寥寥數句,《與妻書》卻有一千多字,二者同是寫給至親絕筆,為何相差如此之多?要想回答這些問題,就必須挖掘更多背景資料,可以讓學生通過實地參觀故居陳列文獻、搜索相關資料等方式進一步開展研究,提升問題意識和研究能力。
(三)在體驗兩難抉擇中強化審美認同
《與妻書》教學中,教師大多會設計誦讀感悟、鑒賞討論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領會林覺民為天下人謀永福而不惜犧牲個人生命的高尚情感美,這自然有其合理之處,但教學中如果重點研討林覺民做出這種選擇的原因,引導學生設身處地感受這種兩難選擇,那么就更能形成對高尚情感美的體驗和認同。例如,可以介紹林覺民參加童生考試時在考場上揮筆寫下的“少年不望萬戶侯”故事,帶領學生參觀林覺民接受自由、平等思想的全閩大學堂和三坊七巷里的“蒙學堂”舊址,以上課程資源可以生動、直觀地詮釋林覺民做出如此選擇的個人性格和成長環(huán)境因素。此外,帶學生參觀林覺民故居和“雙棲樓”,感受林覺民真實、多情的一面,學生就會體會到林覺民其實也有很多不必舍生取義的緣由,如較為優(yōu)渥的家庭條件、對妻子的摯愛、起義前妻子已有身孕等,正是在這種兩難抉擇中,林覺民最終將國家大義置于個人幸福之上,這種高尚的情感美才格外讓人感動、認同。
(四)在開展尋根之旅中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林覺民身上典型體現(xiàn)了閩都文化中敢為天下先的特征,福州近代涌現(xiàn)出許多可歌可泣的革命者,黃花崗72烈士中,福建人有19位之多,他們全部是福州人。可以以《與妻書》教學為契機,帶領學生深入三坊七巷參觀名人故居和革命舊址,追尋烈士成長足跡,感受烈士勇赴國難、視死如歸、為天下人謀永福的精神品質。開展課外拓展閱讀,如引入南帆《戊戌年的鍘刀》《辛亥年的槍聲》等反映福州籍烈士起義的歷史散文,在作者有血有肉的細節(jié)描寫和重構的鮮活歷史圖景中進一步感受閩都烈士的勇氣擔當和革命豪情。
《與妻書》教學中對閩都文化課程資源的運用不是要面面俱到、一應俱全,而是要結合教學重難點及學生核心素養(yǎng)提升有針對性地采用。文化的概念是抽象的,但承載文化的外在形態(tài)卻是具體而豐富的。語文學科對閩都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不應該停留于概念的闡釋和演繹,而應該立足語文學科特點,從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出發(fā),引入鮮活、生動的本土課程資源,在具體的語言運用和實踐中引導學生繼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參考文獻:
趙強,黃晶,吳炳麟.中職校閩都文化育人策略調查報告[J].文教資料,2019(11).
(作者單位:福建省郵電學校)
編輯: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