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妮
《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指出,要珍視生活和游戲的獨特教育價值,幫助幼兒建立合理的生活常規(guī),引導幼兒根據需要自主飲水、盥洗、如廁、增減衣物等,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衛(wèi)生習慣;指導幼兒進行餐前準備、餐后清潔、圖畫書與玩具整理等自我服務,引導幼兒養(yǎng)成勞動習慣。
蘆溪縣緊緊抓住讓幼兒在生活中學習的良好契機,從“自主喝水、自主進餐、自主盥洗、自主如廁、自主換穿、自主收納”六個方面支持幼兒自己動手為自己服務,縣域整體推進幼兒園踐行“生活中處處有勞動,勞動中處處有學習”的教育觀、課程觀,形成了幼兒園“自主自理,悅動成長”勞動教育實踐經驗。
一、自主喝水
研究喝水設施。一是選擇適宜的保溫水桶。燒水與保溫功能分離,避免水循環(huán)加熱,保障飲用水健康;確定水的初始溫度,追蹤保溫時長,避免幼兒喝過燙的水、冬季喝不到溫水;保證取水開關靈活便捷,讓小班的孩子也能輕松打開取水開關。二是量身定制水桶柜。對水桶柜的鎖閉功能、柜體重量提出要求,防止易傾斜、易污染情況發(fā)生。三是量身定制水杯架。水杯架設計加上紗窗或紗簾,起到防塵防蚊防蠅的作用,保障水杯清潔衛(wèi)生。四是按班級配備戶外水杯置放小推車,保障幼兒在戶外游戲活動中能按需自助飲水。
創(chuàng)設飲水主題環(huán)境。一是開展“水的探究”主題活動。幼兒年齡越小,體內所需水分比例就越高,及時補充水分對幼兒身體發(fā)育非常重要。二是飲水設施旁設置“今天你喝水了嗎?”等提醒內容。飲水環(huán)創(chuàng)滲透數物對應、多與少等學習,便于教師觀察評價幼兒一天的喝水量是否達標,同時成為觀察幼兒身體健康狀況的窗口。
二、自主進餐
研究用餐設施。一是研發(fā)自助餐車。我們從研發(fā)自助餐車做起,對餐車的大小、重量、保溫性能、餐具擺放空間等開展系列教研活動,自助餐車經歷了四個版本的升級,“帶翅膀的小火車”餐車已亮相投入使用。二是定制餐盤飯勺湯勺。根據幼兒年齡特點以及餐車菜盒空間的大小,定制大小、長短、重量適宜的餐盤飯勺湯勺,保障小班的幼兒也能實現自主備餐。三是配備擦嘴毛巾和骨碟。為每名幼兒配備一條擦嘴白毛巾,每桌配備一個回收餐余垃圾的骨碟,幫助幼兒養(yǎng)成清潔衛(wèi)生、文明用餐的好習慣。
優(yōu)化進餐流程。與幼兒一起討論和梳理進餐準備、自主進餐、餐后整理三個環(huán)節(jié)中的自我服務內容。一是準備環(huán)節(jié)做到自我備餐、自我清潔。餐前活動,值日生有的和保育員老師一起去配餐間領取班級午餐,有的為每名幼兒分發(fā)擦嘴毛巾,有的為每桌分發(fā)骨碟,有的進行當天的食譜播報。二是進餐環(huán)節(jié)做到自主取餐、愉悅進餐。自主取餐具、自主盛飯盛菜盛湯、自由組合用餐小伙伴,自主添加飯菜。三是整理環(huán)節(jié)做到餐具整理、個人衛(wèi)生、環(huán)境打掃“三清潔”。幼兒將餐余垃圾分類倒放,將餐盤碗筷湯勺分類整理放至指定位置,并做好個人清潔衛(wèi)生。值日生有的協助老師送回餐車,有的擦洗桌面,有的清掃地板。
三、自主盥洗
研究盥洗設施。一是開設觀察窗口,保障教師在幼兒活動室區(qū)域也能觀察到盥洗室內的情況;二是科學設計水龍頭,每間盥洗室至少安裝6到8個水龍頭,間距約為0.4米,高度適宜,保障幼兒常規(guī)洗漱有序,前后、左右空間適宜,避免推搡行為發(fā)生;三是洗臉毛巾的使用,一人一巾,每條毛巾以及掛放位置全部標志化,保障專人專用;四是肥皂的使用,將肥皂裝進紗制的袋子里,然后系在水龍頭上,既方便幼兒洗手,也避免了肥皂被當做玩具浪費或者被誤食的風險。
引導幼兒學習盥洗小技能。例如:通過教師示范、洗手操音樂律動、盥洗區(qū)張貼“七步洗手法”步驟圖等方式,引導幼兒學習和掌握“七步洗手法”;通過“愛牙日主題教育”活動,保健醫(yī)生入班進行“正確的刷牙方法”教學活動等,幫助幼兒掌握盥洗小技能。小朋友們在園養(yǎng)成了餐后漱口、餐前便后洗手等良好生活習慣。
四、自主如廁
優(yōu)化衛(wèi)生間環(huán)境設施。一是男女分廁,充分保護幼兒隱私。二是去除溝槽式便器,杜絕安全隱患。三是保持蹲位架空隔板高度約為1米,利于增強幼兒心理安全感。四是蹲位隔板加設幼兒扶手,保障小班的幼兒也能自助平衡起立。五是根據幼兒園規(guī)模以及戶外游戲場地大小,設置戶外幼兒衛(wèi)生間,方便幼兒戶外游戲活動中按需就近如廁。
優(yōu)化幼兒活動安排。在幼兒一日活動安排中,取消統一集中組織幼兒喝水、如廁等安排。一是有利于減少生活活動中幼兒因排隊等候產生消極等待現象。二是有利于保障幼兒能夠按需喝水、按需如廁,養(yǎng)成良好生活習慣。三是有利于減少幼兒對成人的依賴性,提高生活自理自立能力。
五、自主穿換
研究穿換設施。一是鞋柜與換鞋凳合二為一,在班級入口處量身定制鞋柜和換鞋凳,方便幼兒換鞋入內。二是定制衣帽柜,在幼兒活動室或午寢區(qū)量身定制衣帽柜,方便幼兒自主取放衣物。三是分班定制幼兒游戲服裝,比如帶粘扣的輕薄款小馬夾,既有利于幼兒自主穿脫,又有利于教師在戶外快速識別本班幼兒。四是定制適宜高度的長條凳,投放在戶外沙水區(qū)、泥區(qū)旁,方便幼兒游戲前、游戲后換鞋。
引導幼兒學習穿換小技能。一是幼兒通過教師示范、同伴互助、模仿學習等方式,逐步學會扣紐扣、系鞋帶、疊衣服等生活自理小技能,從而實現自助穿脫衣物。二是教師引導幼兒對溫度、天氣進行探索學習,讓幼兒在每天的來園簽到活動中記錄天氣、溫度、穿衣指數等,在日積月累的探索學習中,培養(yǎng)幼兒根據冷熱增減衣物的自理能力。
六、自主收納
研究收納設施。根據幼兒園每一處游戲場地、每一類游戲材料的特征,以及適合幼兒身高、臂長等情況,定制游戲材料收納設施,例如:不同規(guī)格的收納棚、收納柜、收納箱、收納筐、收納盒、高蹺架、輪胎架、拖箱、平板車;保障所有的游戲材料就近收納陳列在游戲場地旁,讓幼兒看得見、夠得著、放得回。
參與材料收納與整理。事實上,材料收納與整理,正是幼兒很好的學習過程。幼兒在搬運、整理、收納材料的過程中,不斷加深對分類的認知和學習,鍛煉肌肉力量和肢體協調能力,培養(yǎng)堅持性、合作互助等學習品質。一是引導幼兒參與設計和制作收納標志,方便幼兒順利將材料分類歸位。二是保障一定的收納時間,通過音樂時長提醒幼兒在一定時間內完成游戲材料的收納與整理。三是從小班開始培養(yǎng)幼兒自主收納的習慣,教師花上十幾分鐘甚至更長的時間,耐心地陪伴小班幼兒完成這一過程。
我們從“一日生活皆教育”的課程觀出發(fā),發(fā)揮“勞動是最好的全過程育人”功能,重視做細做實幼兒一日在園生活中自我服務內容。實踐表明,實現幼兒“自我服務,全程自主”以后,幼兒園班級保育教育質量顯著提高,一日活動安排過渡自如、銜接流暢;“高控現象、消極等待”等影響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的瓶頸問題迎刃而解。同時,教師更多地發(fā)現兒童在勞動中的成長,看見兒童與日俱增的勞動技能,看見兒童自我服務、服務他人的良好品質形成,看見兒童不斷提升的生活自理能力。
(作者單位:江西省蘆溪縣教師發(fā)展中心)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2年度普通類一般課題“‘安吉游戲本土化實踐研究——以蘆溪縣為例”(課題編號:22PTYB22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