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積極視角下以親社會行為促進學生心理健康

      2023-07-06 07:12:47寇彧楊小鈞
      中國德育 2023年11期
      關鍵詞:親社會行為心理健康學生

      寇彧 楊小鈞

      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內(nèi)容。普及和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時代我國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新要求、新挑戰(zhàn)。從1994年《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要通過多種方式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到 2021年《關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的下發(fā),歷經(jīng)近30年的時間,我國心理健康教育服務體系不斷走向完善,但同時也面臨諸多挑戰(zhàn)。本期話題聚焦“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邀請相關專家進行探討,以饗讀者。

      摘 要 親社會行為能給他人帶來好處,實施者也會從中獲益。大量研究表明,親社會行為不僅能讓實施者獲得來自外部的親社會名聲、社會支持和人際信任,而且還能帶來個體內(nèi)部的積極情感、自尊感和活力感。所以親社會行為不僅有利于個人心理幸福感的提高,也有利于公正和諧的社會氛圍的形成。親社會行為通過營造融洽的社會氛圍,減少社會排斥、促進個體與社會的積極結(jié)果,提高人們的心理健康指數(shù)。我們可通過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的結(jié)合來促進學生的親社會行為,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關鍵詞 積極視角;親社會行為;學生;心理健康

      作者簡介 寇彧,北京師范大學發(fā)展心理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楊小鈞,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博士研究生

      學生心理健康受到各級教育管理部門的重視,教育部辦公廳于2021年下發(fā)《關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進一步強調(diào)了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落到實處。但是學生心理健康現(xiàn)狀不容樂觀,《2022年國民心理健康調(diào)查報告:現(xiàn)狀、影響因素與服務狀況》顯示,青年是抑郁的高風險人群,18—24歲的年輕人中抑郁檢出率達24.1%,高于整體人群的抑郁檢出率(10.6%)。還有一些資料顯示,抑郁發(fā)生正在低齡化。[1]這些都給教育工作者帶來了挑戰(zhàn),研究者也一直在探討如何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防止風險發(fā)生。

      然而,傳統(tǒng)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矯正、治療為主,忽視了預防工作。即便是意識到預防的重要性,也多圍繞探討影響抑郁和心理健康問題的消極因素展開,例如以往研究發(fā)現(xiàn)個體應激方式、神經(jīng)質(zhì)人格特征、社會交往技能缺乏、情緒勝任力不足等都可能引發(fā)抑郁狀況或降低心理健康水平。[2-4]事實上,學生的許多心理健康問題源于他們的為人處世態(tài)度和行為,源于社會接納和社會適應問題。[5-6]所以,在積極視角下為個體賦能,才能夠以預防為主,從本質(zhì)上促進心理健康。而親社會行為是助力學生建立和諧的社會關系,獲得社會支持,尤其是建構(gòu)積極價值觀的有效方法。

      一、親社會行為的概念與功能

      親社會行為(Prosocial Behavior)泛指一切符合社會期望且對他人及社會有益的行為[7],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表現(xiàn)出來的友好積極行為。其特點是使他人乃至整個群體獲益,并能促進交往雙方的和諧關系[8],像幫助、捐贈、分享、安慰、合作、志愿活動等等,都屬于親社會行為的范疇[9]。

      親社會行為反映了自我與他人、個人與社會或群體、現(xiàn)在與未來的關系。它不僅具有維持人際、群際以及社會和諧的重要功能,而且也具有提升個人身心健康水平、增強主觀幸福感的作用,對人類的生存適應和社會的持續(xù)發(fā)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從個體層面說,親社會行為能使人形成或強化良好的自我概念[10-11],提升主觀價值感和幸福感[12],進而促進自我提升[13],這個過程可能是通過個體的內(nèi)部路徑完成的,例如親社會行動者可以通過自我激勵的內(nèi)在過程,強化自己的親社會行為,促進自身的身心正性互動,帶來內(nèi)部效用增益,從而提高自身的適應性[14]。

      從人際或群際層面說,親社會行為的結(jié)果總能使他人獲益,這不僅在行為結(jié)果上增強了他人的利益,而且對雙方的情感聯(lián)系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親社會行為不僅有利于建立和維護人際關系[15],而且還有助于解決人際沖突[16-17]。行為接受者因為感激行動者的恩惠而增強了與行動者的人際關聯(lián)[18],行為實施者在通過自我價值感而增強自我肯定的同時,也能夠通過良好的聲譽增強未來的人際關聯(lián)[19]。親社會行為毫無疑問在群際之間也傳遞著友好及利他的信號,這有助于使互動的群體之間形成積極的預期,進而展開良性互動。

      從社會層面說,親社會行為也是化解社會矛盾、解決沖突、促進友善社會心態(tài)形成的利器。[20]親社會行為往往并非單方面、一次性的過程。在適當?shù)臈l件下,一次親社會行為,可以引發(fā)多人多次持續(xù)的親社會行為,形成連續(xù)的良性社會互動,即產(chǎn)生“親社會行為的傳遞”[21]。因此,親社會行為也有助于整個社會形成積極的氛圍和互信的體系,增強友善的心態(tài),促進全社會層面的良性互動[22]。

      二、親社會行為與心理健康

      親社會行為在個體、人際和群際、社會等不同層面都具有積極功能。親社會行為對心理健康的積極作用更是不容忽視。研究發(fā)現(xiàn),親社會行為總是能給行動者帶來積極情緒[23],甚至使個體產(chǎn)生心理充盈感[24]。心理充盈感是一種最佳體驗,使個體體驗到生命的價值感和意義感。[25]此外,研究還發(fā)現(xiàn),親社會行為能顯著降低個體的孤獨感[26]和抑郁水平[27],緩沖外界壓力對個體的消極影響[28]。

      一項采用積極心理視角,針對監(jiān)獄服刑人員的干預研究考察了善行(Kindness)與感恩(Gratitude)兩種積極心理干預對服刑人員幸福感的影響。144名服刑人員被隨機分配到善行干預、感恩干預和對照組條件中。干預過程持續(xù)6周。在善行干預條件下,他們每天要為他人做三件好事;在感恩干預條件下,他們每天要記錄他人為自己做的三件好事,并用日記記錄自己的感恩情緒;在對照組條件下,他們接受一般的監(jiān)獄教育課程,不進行額外干預。在干預前及干預后,他們都分別完成生活滿意度、積極情緒、消極情緒、幸福感指數(shù)和主觀活力感等有關幸福感指標的測查。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在控制了干預前的基線幸福感后,接受善行干預和感恩干預的被試,其后測幸福感都顯著高于對照組被試,此外,善行干預比感恩干預的效果還更顯著。研究者推測,相比于感恩別人的幫助,向他人直接提供幫助,即做善行,能給個體帶來更強的能力感,善行干預比感恩干預更能夠提升個體的幸福感。[29]可見,親社會行為不僅對于接受者有益,對于行為實施者的積極心理功能也是強大的。

      親社會行為不僅僅具有強大的心理功能,它對于行為實施者的身體健康感知也具有積極作用。另一項針對1,500多名中學生的追蹤研究發(fā)現(xiàn),親社會行為可以通過提高中學生的積極情感而使他們感受到自己的身體更健康,而身體健康的主觀感受是個體體驗其身體狀態(tài)的晴雨表,也是表征整體健康狀態(tài)的有效指標。更重要的,這項研究還驗證了感知健康對親社會行為的作用,即那些感受到身體更有活力和感覺身體更舒適的青少年會通過提升積極情緒進而再去從事親社會行為。這說明親社會行為與促進個體健康之間具有良性循環(huán)功能。

      三、親社會行為促進

      鑒于親社會行為對個體的積極適應意義,對人際與群際關系,以及社會和諧的積極作用,促進親社會行為就非常有必要。這項艱巨的任務需要我們從宏觀社會層面、中觀人際和群際層面、微觀個體層面一起下功夫。

      (一)宏觀社會層面

      良好健康的民眾心態(tài),運轉(zhuǎn)正常的社會制度和秩序,明確公正的社會規(guī)范,以及善良友好的文化氛圍等因素,都會影響親社會行為能否產(chǎn)生并進一步傳遞。

      1.親社會價值體系? 親社會價值體系是人們在情緒、認知、價值觀和行為意向方面表現(xiàn)出的平和、善意、合作、利他的意愿和傾向,以及高度認可親社會性的行為標準。親社會價值體系是全社會向上、向善心態(tài)的集中反映,不僅表現(xiàn)為全社會的美好信念體系,而且激勵人們在多種情境下做出親社會行為,并且高度評價親社會行為。

      2.公平公正的制度? 公正世界信念對親社會行為具有積極預測作用[30],而對腐敗等不道德行為具有消極預測作用[31]。因此,從宏觀層面致力于公平公正制度的建立,致力于公正信念的培育,都無疑會促進親社會行為。從社會治理的角度,各級政府應全力建立秩序和活力兼?zhèn)涞纳鐣w系以及全社會的良好的公平公正的制度體系,以促進良好的親社會行為發(fā)生發(fā)展。

      3.揚善懲惡的文化?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強調(diào)“天下大事,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和“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社會責任感,強調(diào)“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回報意識等,對于宏觀層面上的親社會行為促進都具有積極作用。

      (二)中觀人際群際層面

      人際和群際互動情境中的各種具體因素都會在宏觀背景影響下,與人的因素一起交互影響個體的行為。所以,在促進親社會行為的過程中,家庭養(yǎng)育環(huán)境、親子互動方式以及群際關系等中觀層面也要做出努力。

      1.親社會教養(yǎng)實踐? 親社會教養(yǎng)實踐有利于學生親社會行為的培養(yǎng)。主要包含5個方面:(1) 道德對話:告訴孩子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在孩子面前表露對道德事件的看法和情感;(2) 話語交流:在做道德決策時,主動聽取孩子對道德事件的看法,尊重其自主性;(3) 經(jīng)驗學習:帶孩子一起做慈善,幫助他人;(4) 社會獎勵:表揚孩子做的好事;(5)物質(zhì)獎勵:用金錢或積分獎勵孩子做的好事[32]。

      2.相應的支持情境? 一項針對個體早年生活壓力與成年后決策偏好關系的元分析[33]發(fā)現(xiàn),早年生活壓力水平越高,個體成年后越傾向于冒險和關注現(xiàn)在,且親社會水平更低。這提示我們要高度重視個體的早期不良成長環(huán)境等給個體帶來的消極影響,尤其關注當前的壓力情境,因為早年不良經(jīng)歷會因為當前的壓力而喚起。所以,幫助處于壓力情境中的學生學習情緒調(diào)節(jié)技能,為其營造支持情境,提高其抗壓能力是至關重要的。

      3.群際之間的良性互動? 不同群體或一個群體的成員與其他群體的成員在社會互動時,會因為顧忌對方群體對自己所屬群體的態(tài)度而采取不同的行動。例如,在存在班級歧視時,群體內(nèi)成員對外群體的幫助就會特別敏感,當覺察到對方的幫助是試圖控制自己(依賴定向的幫助)時,往往會拒絕;而當感到他們的幫助是真心使自己脫離困境(自主定向的幫助)時,才會有積極受助體驗。但當班級歧視不存在時,成員就會很樂意接受其他班級的幫助,可能還會主動參加與其他班級的社會互動,或幫助其他班級的同學[34-35]。

      (三)微觀層面

      微觀層面干預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在“依從—認同—內(nèi)化”[36]的發(fā)展路徑上逐步養(yǎng)成親社會的價值觀、態(tài)度體系和行為模式。對個體的人格特征、信念、情緒狀態(tài)和能力進行干預,達到直接促進親社會行為改善的效果。

      1.親社會的價值觀? 擁有親社會價值觀的人同時關注自身利益與他人利益,并追求二者之間的平等和共同利益的最大化;而擁有競爭或個體主義價值觀的人則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個體的觀念與行為會受到價值觀影響,因此,在微觀層面上進行親社會價值觀的培養(yǎng)或引導,可有效促進親社會行為[37]。

      2.平和友善的心態(tài)? 宏觀和中觀的社會氛圍和規(guī)則也影響個體的心理感受,例如貧富差距的擴大就使得不同群體間的差異更凸顯,導致人們的競爭與焦慮感受更強烈,以及難以信任他人和社會。但是有研究發(fā)現(xiàn),相信社會公平的人會感到更幸福;認為社會公平的人會覺得自己有更大的可能實現(xiàn)社會階層的向上流動,而這種向上的預期會進一步促進人們的幸福感[38]。所以只有當人們相信社會是公平的,保持平和友善的心態(tài)時,才會相信自己的努力能夠獲得回報,才會更愿意幫助他人。

      3.解決沖突的能力? 人們在社會互動過程中,由于目標和行為方式的差異以及信息交流的障礙,總會產(chǎn)生一些誤解和沖突。培養(yǎng)解決沖突的能力也可防止不良心態(tài)與行為,促進親社會心態(tài)與行為。在培養(yǎng)青少年解決沖突技能方面,研究發(fā)現(xiàn),最關鍵的是使沖突雙方能夠換位思考,體驗和覺察對方的需要與目標,而后在雙方認可的情況下,通盤考慮,求同存異。實證研究結(jié)果表明,有效解決青少年同伴沖突的“六步技能”(見圖1),可達到良好的效果[39]。

      綜上,我們通過梳理親社會行為的積極功能,強調(diào)通過親社會行為促進來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這種方法可突破傳統(tǒng)心理健康教育的限制,而且經(jīng)實踐檢驗具有良好的效果,可成為學校德育新的抓手。

      參考文獻:

      [1]張建新,童永勝,鐘慧.如何做好中小學生抑郁和心理危機篩查? [J].心理與健康,2022,302(3):14-16.

      [2]俞國良,王浩.文化潮流與社會轉(zhuǎn)型: 影響我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的重要因素及現(xiàn)實策略[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20(9):213-219.

      [3]MENNIES R J,STEWART L C,OLINO T M.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ecutive functioning and repetitive negative thinking in youth: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2021(88): 14.

      [4]MONROE S M,SIMONS A D.Diathesis-stress theories in the context of life stress research: Implications for the depressive disorder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1,110(3): 406-425.

      [5]紀林芹,陳亮,徐夫真,等.童年中晚期同伴侵害對兒童心理社會適應影響的縱向分析[J].心理學報,2011(43):1151-1162 .

      [6]PAKASLAHTI L,KARJALAINEN A,KELTIKANGAS-J?rvinen L.Relationships between adolescent prosocial problem-solving strategies, prosocial behaviour, and social accepta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2002,26(2),137-144.

      [7]EISENBERG N,F(xiàn)ABES R A,SPINRAD T L.Prosocial development[M]//DAMON W, LERNER R M,EISENBERG N,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 3: Social, emotion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6th ed.New York, NY: Wiley,2006:646–718.

      [8]寇彧,張慶鵬.青少年親社會行為的概念表征研究[J].社會學研究,2006(5):169-187.

      [9]寇彧,付艷,張慶鵬.青少年認同的親社會行為: 一項焦點群體訪談研究[J].社會學研究,2007(3):154-173.

      [10]CARLO G,WHITE R M,STREIT C,et al.Longitudinal relations among parenting styles, prosocial behaviors, and academic outcomes in US Mexican adolescents[J].Child Development,2018,89(2):577-592.

      [11]YANG Y,LI W,SHELDON K M,et al.Chinese adolescents with higher social dominance orientation are less prosocial and less happy: A value-environment fit analysi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19,54(3):325-332.

      [12][29]YANG Y,ZHAO H,AIDI M,et al.Three good deeds and three blessings: The kindness and gratitude interventions with Chinese prisoners[J].Criminal Behaviour and Mental Health,2018,28(5):433-441.

      [13]張慶鵬,寇彧.自我增強取向下的親社會行為: 基于能動性和社交性的行為路徑[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51-57.

      [14]謝曉非,王逸璐,顧思義,等.利他僅僅利他嗎?——進化視角的雙路徑模型[J].心理科學進展, 2017,25(9):1441-1455.

      [15]楊晶,余俊宣,寇彧,等.干預初中生的同伴關系以促進其親社會行為[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015,31(2):239-245.

      [16][39]王磊,譚晨,寇彧.同伴沖突解決的干預訓練對小學兒童合作的影響[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005(4):83–88.

      [17]黃玉,郭羽熙,伍俊輝,等.中小學情緒勝任力干預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教師,2012(18):51-55.

      [18]楊瑩,寇彧.親社會自主動機對青少年幸福感及親社會行為的影響: 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的中介作用[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7(2):163-171.

      [19]YUAN M,WU J,KOU Y.Donors social class and their prosocial reputation: Perceived authentic motivation as an underlying mechanism[J].Social Psychology. 2018,49(4):205-218.

      [20]張慶鵬,寇彧.群際互動中的親社會行為: 全球化浪潮下的“群性光輝”(代卷首語)[J].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 2020(2):1-15.

      [21]寇彧,李文岐.從新冠肺炎疫情下的親社會行為看社會治理[J].騰云,2020(77):93-99.

      [22]寇彧.親社會心態(tài)培育是社會心理服務的重要內(nèi)容[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8,6(10):595-595.

      [23]SNIPPE E,JERONIMUS B F,aan het Rot,et al.The reciprocity of prosocial behavior and positive affect in daily life[J].Journal of Personality,2018,86(2):139-146.

      [24]NELSON S K,LAYOUS K,COLE S,et al.Do unto others or treat yourself?The effects of prosocial and self-focused behavior on psychological flourishing[J].Emotion, 2016,16(6):850-861.

      [25]JAYAWICKREME E,F(xiàn)ORGEARD M J C,SELIGMAN M E P.The engine of well-being[J].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2012,16(4):327-342.

      [26]LANSER I,EISENBERGER N I.Prosocial behavior reliably reduces loneliness: An investigation across two studies[J/OL].Emotion,2022[2023-6-1].https://doi.org/10.1037/emo0001179.

      [27]THOITS P A,HEWITT L N.Volunteer work and well-being[J].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2001,42(2):115-131.

      [28]INAGAKI T K,MACCORMACK J K,MUSCATELL K A.Prosocial and positive health behaviors during a period of chronic stress protect socioemotional well-being[J/OL].Affective Science,2022[2023-6-1].https://doi.org/10.1007/s42761-021-00095-1.

      [30]姬旺華,張?zhí)m鴿,寇彧.公正世界信念對大學生助人意愿的影響:責任歸因和幫助代價的作用[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4,30(5):496-503.

      [31]BAI B Y,LIU X X,KOU Y.Belief in a just world lowers bribery intention[J].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16,19(1):66-75.

      [32]CARLO G,MCGINLEY M,HAYES R,et al.Parenting styles or practices? Parenting, sympathy, and prosocial behaviors among adolescents[J].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2007,168(2):147-176.

      [33]WU J,GUO Z,GAO X,et al.The relations between early-life stress and risk, time, and prosocial preferences in adulthood: A meta-analytic review[J].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2020,41(6):557-572.

      [34]張?zhí)m鴿,王磊,張應蘭,等.自主定向與依賴定向的群際幫助在動機與后果上的差異[J].心理科學進展, 2015,23(9):1658-1667.

      [35]BALLIET D,WU J,DE DREU C K.Ingroup favoritism in cooperation: A meta-analysis[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14,140(6):1556-1581.

      [36]KELMAN H C.Compliance, identific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three processes of attitude change[J].Th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Pre-1986), 1958,2(1):51.

      [37]寇彧,張慶鵬.青少年親社會行為促進:理論與方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38]LI W,WU J,KOU Y.System justification enhances life satisfaction of high-and low-status people in China[J].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2020,11(5):588-596.

      責任編輯︱郭鑫超

      猜你喜歡
      親社會行為心理健康學生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趕不走的學生
      高職生學校社會行為的調(diào)查研究
      學生寫話
      個體道德發(fā)展的有效途徑:從社會角色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入手
      青年時代(2016年19期)2016-12-30 17:13:37
      親社會行為研究綜述
      青春歲月(2016年20期)2016-12-21 14:33:57
      學生寫的話
      四会市| 库尔勒市| 四会市| 独山县| 英吉沙县| 临夏市| 顺义区| 盈江县| 临潭县| 祁阳县| 邻水| 平谷区| 简阳市| 贵南县| 金川县| 永德县| 华亭县| 高清| 衢州市| 玉环县| 土默特左旗| 浮山县| 刚察县| 丽江市| 临泽县| 辽中县| 玉林市| 五台县| 绥芬河市| 定州市| 商河县| 韩城市| 化州市| 汶上县| 阳江市| 柳林县| 孝感市| 车致| 瑞丽市| 中江县| 阿拉善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