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名稱:增強中華文化認同的路徑研究
課題類別:內蒙古自治區(qū)文化和旅游發(fā)展研究課題
課題編號:2021-WL0019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F代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過程中,文化是重要的心理依托和情感紐帶。如今,中華民族走進了偉大復興的新時代,面對世界范圍內思想文化的交流激蕩,面對國際、國內的復雜形勢,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認同感,是“奮進新征程”的應有之義?!拔幕J同問題解決了,對偉大祖國、對中華民族、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才能鞏固?!敝腥A文化,是中華各族兒女共同創(chuàng)造的,也是中華各族兒女共同的精神家園,更是閃耀著獨特光芒的世界瑰寶,值得中華各族兒女珍惜、傳承與發(fā)揚光大。從各民族的自我認同,到各民族之間的相互認同,再到中華民族層面上的一體性認同,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基本路徑,也是新時代中華文化認同推進工作的思路和重點。內蒙古自治區(qū),作為一個多民族混居、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區(qū),在文化認同方面更需要立足本土、因地制宜,探索出具有實踐性和實效性的文化認同路徑?;诖?,本課題立足于內蒙古自治區(qū)的文化認同現狀、當地文化特點等,著眼于多學科、多角度、多層次的理論闡釋和實踐探索,以期充實和深化新時代增強中華文化認同路徑的研究。
通過對目前相關理論的歸納與總結,本課題厘清了中華文化認同的意義和價值,并有選擇地借鑒了其中有效的措施;通過對相關文獻進行研究,梳理了中華文化的重要內容,提煉出內蒙古自治區(qū)的文化特征,并揭示出中華文化與內蒙古自治區(qū)文化的同源線索;通過問卷調查和實地走訪,把握了當地不同群體對中華文化認同的現狀,以及有待挖掘的本土文化符號和文化形象??傮w而言,本課題時刻關注國家形勢、國家政策等,以不斷豐富研究內容,并且在對民族文化、網絡文化和外來文化等諸多文化的去偽存真中,結合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學、心理學等多個學科,以綜合性、歷時性的動態(tài)視角,開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文化認同研究。本課題主要取得了以下兩個方面的成果。
首先,本課題對有利于推進本地中華文化認同的文化因子進行了梳理、挖掘和總結:內蒙古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頻繁互動的地域,歷史上匈奴、鮮卑、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在本土文化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記。自秦代以來,各民族在這片土地上的交往和交流也不斷加深,逐漸形成共融、共建的多元格局,內蒙古成為各民族經濟文化交融的重要舞臺。在此過程中,出現了極具本土風情和審美價值的文化符號和文化形象,如大窯文化、興隆洼文化、紅山文化等史前文明,秦直道遺址、黑城遺址、元上都遺址等重要遺址;又如蒙古族英雄史詩《江格爾》,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長調民歌、呼麥,以及流行于內蒙古中西部地區(qū)的短調民歌爬山調和已有近百年歷史的漫瀚調;再如“昭君出塞”“土爾扈特部東歸”等歷史佳話……這些無疑為新時期增進文化認同提供了堅實的文化因子。深刻理解內蒙古地區(qū)中華文明的起源和歷史脈絡,準確認識當地文化的多元性,有利于從中提煉出一定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打牢思想基礎、凝聚精神力量。
其次,本課題從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構建的時序向度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構建的空間向度,試圖回答中華民族“何以在一起”“如何在一起”的時代課題,并從多元一體、繼往開來和包容開放等層面,在少數民族文化的多樣性表達和中華民族文化的共性表達之間探索新時代各民族文化融合共生的促進策略,在傳統(tǒng)與現代之間探索與當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相匹配的話語體系,在國內外文化交流互鑒中探索求同存異、聚同化異的可行性路徑,以期從實踐層面推動內蒙古地區(qū)的文化認同不斷與時俱進。
(內蒙古師范大學青年政治學院 王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