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校園農場,揮鍬鏟土、提水澆灌,種下綠色的希望;系上圍裙、烹飪一桌美食,在勞動中感受親情、傳承家風;動手動腦,體驗木工、泥塑等非遺技藝,加深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如今,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勞動教育,讓莘莘學子在實踐中切實感悟到勞動之美。
陜西大荔縣學門前小學本著“地盡其力、物盡其用”的原則進行規(guī)劃設計,將校園的120個花箱區(qū)域作為學校勞動實踐基地分給全校33個班級,著力打造特、小、美的“童心農場”,讓“童心農場”發(fā)揮“一地五園”功能,即成為師生們的蔬菜園、趣味園、技能園、文化園和育人園。
“一畝地菜園計劃”是北京市十一學校豐臺小學兩年前發(fā)起的勞動實踐項目,歷時135天,450個孩子全程參與并見證了一畝地里發(fā)生的“生長故事”。在一畝地里,從無到有,從播種到收獲,從觀察到探究,學生學會了選擇——種什么是學生自己共商選擇的結果;學會了勞動——怎么種,怎么除草,怎么采摘,學生走過彎路,但他們知道了什么是“草盛豆苗稀”;學會了觀察——通過觀察幼苗的生長,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寫下了一系列“自然筆記”。
浙江鰲江四中西塘校區(qū)建構了“生活性勞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服務性勞動——集體的事情爭著做;藝術性勞動——高雅的事情學著做;創(chuàng)造性勞動——挑戰(zhàn)的事情試著做”體系。鰲江鎮(zhèn)濱江小學則以“海洋文化”為背景構建了“海之技、海之藝、海之味、海之愛”4個板塊的勞動教育課程群。
1.熱愛勞動。讓熱愛勞動的種子生根發(fā)芽,家庭教育、社會引導不容忽視。良好的家?;又陵P重要。在學校的勞動課程之外,家長也應在以身作則的基礎上,鼓勵、引導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讓他們體會勞動的樂趣,培養(yǎng)孩子熱愛勞動的意識。進而言之,在全社會倡導崇尚勞動、尊重勞動者,讓熱愛勞動蔚為風尚,青少年才會在潛移默化中深化對勞動的理解,熱愛勞動,真正以勞動為榮。
2.勞動是成長成才的必修課?!皞ゴ蟮木駥е聜ゴ蟮膭趧?,強有力的勞作培養(yǎng)強有力的精神,正如鉆石研磨鉆石?!睆妮^為簡單的收納整理,到相對復雜的烹飪、木工;從農業(yè)方面的動植物養(yǎng)殖、種植,到工業(yè)方面的家用電器使用與維修,勞動教育既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勞動機會,也讓學生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興趣、加深對勞動的理解、涵養(yǎng)崇尚奮斗的精神。
3.注重實踐。勞動教育引導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激發(fā)參與勞動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只有真正揮灑勞動的汗水,才能體會勞動的艱辛、收獲勞動的快樂,也才能真正理解勞動的內涵。
素材積累1:勞動教育的更多“打開方式”
在北京師范大學天津附屬中學,當講到古代灌溉知識時,歷史老師會帶領學生走進博物館,參觀早期汲水工具,還會與學校木工工藝課互動,讓學生動手制作水轉翻車等模型;在廣州市第五中學金碧校區(qū),學生們在化學課上做豆腐,動手體驗磨豆、過濾、煮漿、點鹵等步驟,老師則適時為同學們講解豆腐制作過程中的各種化學原理。生產車間講思政、竹藤編里談數(shù)學、建筑工地說物理、生態(tài)茶園聊地理……這樣別開生面的勞動課,如今在各地教學實踐中不斷涌現(xiàn),為勞動教育拓展了更廣闊的空間。
解讀:不斷挖掘各學科課程蘊藏的勞動元素,打造銜接互動的勞動教育課程群,將有助于在學科融通中實現(xiàn)勞動教育綜合育人的價值。
素材積累2:避免“有勞動無教育”的現(xiàn)象
勞動教育是“一課”,更是“一育”,加強新時代勞動教育,應該深刻理解勞動與教育的關系,既要防止坐在教室里講勞動,也要避免“有勞動無教育”的現(xiàn)象。在播種、澆水、施肥的農事勞動中,引導學生樹立親近自然、保護環(huán)境的自覺;在整理書包、掃地、做飯的家務鍛煉中,讓學生感悟如何為家人和朋友帶去愛與幸福;在社區(qū)服務、公共設施維護等公益勞動中,讓學生意識到幸福生活源于無數(shù)人的默默付出與堅守……
解讀:勞動是成長的必修課,但如何上好這堂課,需要我們做好實踐與探索。勞動是教育的手段,以勞引育,避免為勞而勞、流于形式,勞動育人才能收到潤物無聲的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