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率地說,很多同學的作文沒有什么值得看的地方,因為他寫的時候就沒想到要吸引讀者。果真能有點自以為得意之處,有點經驗的老師,或是比較認真的老師,憑專業(yè)技能,能比一般人容易“看出好處來”。我改作文,有時能發(fā)現某位同學的作文“和以前寫的不同”“語言越來越干凈了”。因為是我的學生,我能看到他的變化,也能預期他后面可能會有什么樣的發(fā)展。
可如果不是自己的老師,而是一位完全不了解你的人在讀你的作文呢?或許他的視角會不一樣,因為他不認識你,他不了解你的學習狀態(tài)和思維特點,你們互為陌生人。在那樣的狀態(tài)下,你會怎樣寫,他又會怎樣看,你能不能寫出吸引讀者之處,他能否發(fā)現“值得看”之處,就是值得考慮的問題了。
之所以要談這個問題,在于不少同學平時的作文,很像是在應付、交差——“我沒超時,一節(jié)課寫好了”“我寫了九百多字”“我按文體要求寫的”等等。應試教學,訓練出了應試作文能力。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你的作文,是否有“值得看”之處?
也許很多同學沒想到。他們只想到“文體對”“準時交”“字數夠”,如同依法納稅、遵守交通規(guī)則;至于作文的質量,有無意趣,他沒想。在考場外,我多次聽到學生對老師和家長說“我寫完了,有一千字”“我只剩下兩行空格”“我作文用了40分鐘”之類的話。意思好像是能“寫完”就成功了。從小學中年級到高三,十年作文,就是為了“寫完了”?這就是語文綜合能力素養(yǎng)?
一篇作文,總得有點“值得看”的地方吧?“準時交卷”,“完成了字數”,這是最低的要求,不是能力指標。對自己的作文,一些同學可能自己也不愿意多看,他們或許也找不到一處“值得看”的地方。
學生千字左右的作文,老師往往兩分鐘就能看完。很多資深教師掃一眼,就能瞄出長短;也有老師掃一眼就能決定“有沒有必要細看”。作文開頭能不能吸引人,段落布局是否合理,有經驗的老師,的確是“一眼”就能產生基本印象。至于有沒有不同一般的構思,有沒有好的語句,有沒有超出一般的見解,那是一定需要細看并斟酌的。因此,你有沒有把握讓閱卷人注意自己的作文,你的作文是否“值得細看”,既取決于你的基本素養(yǎng),也取決于你的作文態(tài)度。
要想讓人家在意自己的作文,要想讓自己的作文有“值得看”之處,就不能敷衍了事,就不能有“交差”的意識,一定要鄭重其事。這是你的思想情感,你用文字在表達自己的心情和思想,你希望能喚醒別人,希望能給讀者一點啟發(fā),希望別人能通過這篇作文了解自己,你的作文就需要有“值得看”之處!
沒有人要求你的作文是杰作,自然也不會把你的作文當經典分析咀嚼,但對高中學生而言,作文中有個“我”,有“我的”,有“我認為”或“我喜歡”,不應當是難事?;艘还?jié)課,寫了一千字,真的一無可看?
所謂“值得看”,其實很簡單。
能觀察事物的來龍去脈,能發(fā)現矛盾的癥結,能有一點不同的見解;即使認為矛盾難以解決,但是能有分寸地表達。比如,能看出問題的解決不在事物的內部而是有深層的社會原因;比如,有些問題的解決超出了各方的能力,只能留待未來的可能時機;比如,退讓和妥協(xié)能體現策略。
能寫出個人的獨特感覺。比如,讀一本書,注意到了作者不同的觀點和態(tài)度,注意到人物的命運,注意到作者無法掩飾的巨大的同情或悲傷,理解作者隱忍的性格因素及客觀環(huán)境,能體會作者欲言又止的難處,能通過同類讀物比較異同。
在作文中,能顯示出比較強的分析能力:能從歷史原因與社會積弊剖析問題;能從錯綜復雜的現象中尋找線索;能有對策和策略;能有條不紊,從容理性。
有一些比較特別的表達語句,表達不疾不徐,有節(jié)奏;能有一段抒發(fā)真情的話;能想象各種可能性,對未知的事物表現出渴望或憧憬……
那些“值得看”的,往往就是“某一處”“某一段”甚至“某一句”,只要能觸動讀者或引發(fā)思考,就可能對你的作文做出有價值的肯定。
寫出自己想寫的,并且在意讀你作文的人——教師、同學或陌生人,要讓他們看到你的思想情感,要讓他們“開卷有益”。這個要求,并不高吧?
王棟生
別名吳非,江蘇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著有《不跪著教書》《致青年教師》《課堂上究竟發(fā)生了什么》《王棟生作文教學筆記》《照亮校園的常識》等,參加統(tǒng)編本高中語文教科書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