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蘭茜
《歸去來兮辭》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創(chuàng)作的一篇抒情小賦,也是他歸隱田園的宣言。作者通過描寫自己在歸隱之后的所見所聞,表達了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陶淵明因迫于生計,走上宦游之途,擔任低階官吏之職,于四十歲時辭去彭澤令一職,復歸鄉(xiāng)里,并在離職之前創(chuàng)作了《歸去來兮辭》,展現(xiàn)了自己對人生的思考。接下來,筆者就談談《歸去來兮辭》美在何處。
一、景物美
陶淵明非常擅長運用白描和寫意的手法來描寫景物。在《歸去來兮辭》中,他將心中之情與優(yōu)美的自然風景融為一體。文中的景物既有現(xiàn)實之景,又有想象之景。實景與虛景互相襯托,使作品的內(nèi)容更加豐富,也增強了作品的藝術魅力。
在小序中,作者這樣寫道:“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庇纱丝梢酝茢?,作者創(chuàng)作此文的時間是冬季。而正文中卻有大量關于“農(nóng)耕景象”的描寫?!稗r(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jīng)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這段關于田園風物的描寫可謂優(yōu)美至極。春天來了,農(nóng)人告訴我要準備開始耕種了,要么輕車簡從,要么駕一葉孤舟,四處游覽。到處草木蔥蘢,生機勃勃,泉水汩汩地流淌……僅從文章的創(chuàng)作時間來看,作者顯然是無法在冬季“親眼看到”這些景象的。此處關于自然風光的描寫明顯是他結合以往的經(jīng)驗想象出來的。作者之所以將田園風光描寫得如此美好,正是因為心中對歸隱之后的生活充滿了期待?;氐教飯@,他就不必再受到官場上條條框框的束縛了。他可以聽從自己內(nèi)心的召喚,自由而快樂地生活,這也是陶淵明最向往的生活。此外,陶淵明還擅長將筆下的景物人格化。比如“孤松”“流云”等是生活中非常常見的景物,在作品中卻成了高潔君子的象征?!叭龔骄突模删摘q存”“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等既是在描寫景物,也是在表達作者不愿茍合于世俗的志向。
二、語言美
在文章的體裁上,《歸去來兮辭》沿用了《楚辭》的文體。但作者又不受前代辭賦的制約,在行文時多根據(jù)表情達意的需求盡情揮灑,使得整篇文章渾然天成,盡顯語言之美。
作品主要采用六字句,同時間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等。句子有長有短,富有動態(tài)美。句中襯以“之”“而”“以”等虛字,使文章的節(jié)奏更加舒緩。此外,在文章中,作者還使用了疊音詞,極大地增強了作品的韻律感,如“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等。除了講究形式上的美之外,作者還極其注重音韻的抑揚頓挫,在使用不同句式的基礎上,還選用了大量的韻字,如“悲”“追”“非”“微”“還”“桓”“游”“求”“憂”等。作者在寫景抒情的同時以簡潔質樸的語言表達了內(nèi)心真實的感受,闡述了自己對人生的獨特看法,使作品有了言簡義豐的藝術效果。
三、思想美
《歸去來兮辭》一文是陶淵明歸隱田園的宣言。文章充分表達出了陶淵明辭官歸隱后的喜悅之情以及他對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在文章的開篇,陶淵明便直言“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皳u搖”“輕飏”“飄飄”等詞均表現(xiàn)了作者離開官場之后如釋重負的輕松與愉悅。“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人不過七尺之軀,鳥兒棲于林間只需要一根樹枝而已??鬃右苍f:“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在陶淵明看來,人一生最重要的并非盡享世間的榮華富貴,而是要作出明智的選擇,找到符合自己心意的生活方式,按照自己的意愿快樂地生活。在陶淵明生活的年代,官場黑暗腐敗,世俗之人大都蠅蠅茍茍,媚上欺下,想為自己謀取更多的利益。陶淵明不想在黑暗的官場與人勾心斗角,于是選擇遠離世俗,親近自然。他寧肯放棄官職,回歸田園,親力耕種,也不愿與世俗之輩同流合污。這充分顯示了他高潔的志向。在作品的最后,作者順乎自然,直抒胸臆:“已矣乎!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碧諟Y明之所以選擇離開繁華的“帝鄉(xiāng)”,回歸自然,是因為他深切地感受到了“帝鄉(xiāng)”看似絢爛,卻不可企及,也不適合自己。他選擇歸于“平淡”,用自己的雙手來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價值。在《歸去來兮辭》中,他展現(xiàn)了自己與眾不同的人生志趣,使作品富有思想之美。
《歸去來兮辭》是一篇集抒情、寫景與議論于一體的小賦,既表達了作者對官場的厭惡和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又展現(xiàn)了其高潔的志向及對人生真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