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 劉丹
摘 要 利用祁連縣氣象局1993—2022年逐月平均氣溫、降水量資料,選擇線性傾向估計法對當?shù)貧夂蜃兓卣鬟M行分析,并探討其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結果表明:1993—2022年祁連縣年平均氣溫為1.9 ℃,整體以增加趨勢為主,氣候變化傾向率為0.412 ℃/10 a,增加趨勢極為顯著;祁連縣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平均氣溫均以上升趨勢為主,但氣候變化傾向率有一定差異,除了冬季外,其余3季平均氣溫的上升趨勢均是極為顯著;1993—2022年祁連縣年平均降水量為433.8 mm,整體以增加趨勢為主,氣候變化傾向率為15.088 mm/10 a,增加趨勢不太顯著;除夏季外,其他3個季節(jié)的降水量均呈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增加趨勢,以春季和秋季的降水量增加趨勢最為顯著;祁連縣氣候變暖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溫度、水平衡、大氣成分和極端氣候事件變化直接對農作物產量和質量的影響,以及土壤、病蟲害、雜草等的分布和出現(xiàn)頻率變化間接對農作物產量和質量的影響。祁連縣氣象部門應加大氣候變化研究、做好氣候監(jiān)測、不斷完善氣象為農生產服務機制等,將氣候變化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降到最低。
關鍵詞 氣候變化;農業(yè)生產;影響;青海省海北州祁連縣
中圖分類號:S162.5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8.065
作為自然環(huán)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氣候的變化對農牧業(yè)生產的影響具有多尺度和全方位的特征,正面和負面影響同時存在,且負面影響受到了學術界和社會大眾的廣泛關注[1-4]。氣候因素種類較多,其中氣溫、降水等要素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較大。尤其是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氣象災害出現(xiàn)頻率和危害強度均呈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增加趨勢,并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5-7]。長久以來,氣象、農業(yè)等不同部門對自然災害的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預測預報、災害影響、防災減災等工作進行了大量研究,對減少農業(yè)生產損失起到了一定作用。祁連縣隸屬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因地處祁連山中段腹地而得名,屬于典型的高原大陸性氣候。青藏高原對大氣環(huán)流的特殊影響,使得祁連縣頻繁出現(xiàn)氣象災害,對當?shù)剞r業(yè)生產造成了嚴重影響。因此,研究祁連縣氣候變化特征,并全面分析其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對于進一步開展農業(yè)生產具有重要意義,研究農業(yè)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充分挖掘出氣候變化過程中的農業(yè)發(fā)展?jié)摿?,通過趨利避害的方式來增強未來氣候資源的利用率。
1 研究資料和方法
本文利用祁連縣氣象局1993—2022年逐月平均氣溫、降水量資料,選擇線性傾向估計法分析祁連縣氣候變化特征,并研究氣候變化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在對季節(jié)進行劃分時選擇常規(guī)劃分標準:春季為3—5月、夏季為6—8月、秋季為9—11月、冬季為12月至次年2月。
2 祁連縣氣候變化特征
2.1 氣溫
2.1.1 年際變化
1993—2022年祁連縣年平均氣溫為1.9 ℃,其中年平均氣溫的最大值為2.7 ℃(2022年),最小值為0.6 ℃
(1995年),最大值大約是最小值的5倍,說明祁連縣年平均氣溫波動幅度較大。1993—2022年祁連縣年平均氣溫整體以增加趨勢為主(見圖1),氣候變化傾向率為0.412 ℃/10 a,增加趨勢極為顯著。結合曲線圖,可將1993—2022年祁連縣年平均氣溫劃分為3個階段:1)1993—2005年,年平均氣溫以快速上升趨勢為主;2)2005—2012年,年平均氣溫以波動下降趨勢為主;3)2012年往后,年平均氣溫繼續(xù)上升。
2.1.2 四季變化
1993—2022年祁連縣4個季節(jié)平均氣溫均以上升趨勢為主,但氣候變化傾向率有一定差異。1)春季。平均氣溫為3.1 ℃,氣候變化傾向率為0.532 ℃/10 a,上升趨勢極為顯著。2)夏季。平均氣溫為13.0 ℃,氣候變化傾向率為0.540 ℃/10 a,上升趨勢極為顯著。其中,1991—2010年祁連縣夏季平均氣溫以直線上升趨勢為主,且2010年的平均氣溫達到次大值,為14.5 ℃;
2010年往后,祁連縣夏季平均氣溫呈現(xiàn)出波動下降的趨勢。3)秋季。平均氣溫為2.0 ℃,氣候變化傾向率為0.403 ℃/10 a,整體以上升趨勢為主。4)冬季。平均氣溫為-10.6 ℃,氣候變化傾向率為0.191 ℃/10 a,增加趨勢不太顯著。其中,1991—2004年祁連縣冬季平均氣溫以上升趨勢為主;2004—2011年祁連縣冬季平均氣溫呈現(xiàn)出大幅度下降趨勢;2011—2016年冬季平均氣溫以小幅度增加趨勢為主,且2016年冬季平均氣溫達到最大值,為-8.6 ℃;2016年往后,祁連縣冬季平均氣溫以快速下降趨勢為主。
2.2 降水量
2.2.1 年際降水量
1993—2022年祁連縣年平均降水量為433.8 mm,其中年降水量的最大值為564.3 mm(2014年),最小值為331.0 mm(2010年),兩者之間相差233.3 mm,說明祁連縣降水量年際波動幅度較大。1993—2022年祁連縣年降水量整體以增加趨勢為主(見圖2),氣候變化傾向率為15.088 mm/10 a,只是降水量增加趨勢不太顯著。結合年降水量曲線圖,1993—2001年祁連縣年降水量以波動下降趨勢為主;2001—2014年降水量呈現(xiàn)出波動增加的趨勢;2014年往后祁連縣年降水量快速下降。
2.2.2 月降水量
1993—2022年祁連縣年內降水量呈現(xiàn)出單峰型變化特征(見圖3),且峰值高達99.1 mm(7月),占年降水量的22.8%;谷值只有0.6 mm(12月),只占年降水量的0.1%。祁連縣年內降水主要出現(xiàn)在4—10月,這段時間的降水量約占全年降水量的97.0%,尤以6—9月最為集中,占全年降水量的77.8%。
2.2.3 季降水量
對祁連縣4個季節(jié)的降水量進行分析,祁連縣春季平均降水量為74.3 mm,占年降水量的17.1%,氣候變化傾向率為9.446 mm/10 a,增加趨勢較為顯著。1993—2002年祁連縣春季降水量呈現(xiàn)出波動增加的趨勢;2002—2006年祁連縣春季降水量以直線下降趨勢為主;2006—2017年祁連縣春季降水量呈現(xiàn)出顯著增加的趨勢,且2017年的降水量達到最大,為117.0 mm;2017年往后,祁連縣春季降水量以快速下降趨勢為主。
祁連縣夏季平均降水量為271.0 mm,占年降水量的62.5%,氣候變化傾向率為-0.026 mm/10 a,下降趨勢不顯著;1993—2002年夏季降水量呈現(xiàn)出波動下降的趨勢;2002—2016年祁連縣夏季降水量呈現(xiàn)出波動增加趨勢;2016年往后,祁連縣降水量以小幅度下降趨勢為主,且下降幅度要遠遠低于1993—2002年。
祁連縣秋季平均降水量為85.0 mm,占年降水量的19.6%,氣候變化傾向率為5.167 mm/10 a,增加趨勢不顯著。1993—2003年祁連縣秋季降水量以波動增加趨勢為主;2003年往后,祁連縣秋季降水量呈現(xiàn)出波動下降的趨勢。
祁連縣冬季平均降水量只有3.5 mm,只占年降水量的0.8%,氣候變化傾向率為0.312 mm/10 a,增加趨勢不顯著。1993—2003年祁連縣冬季降水量呈現(xiàn)出波動下降的趨勢;2003—2018年冬季降水量呈現(xiàn)出波動增加的趨勢,且2018年的降水量達到最大,為12.8 mm;2018年往后,祁連縣冬季降水量呈現(xiàn)出大幅度下降的趨勢。
3 氣候變化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
當前,祁連縣農業(yè)生產仍舊沒有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雖然氣候變暖給農業(yè)生產帶來了一定好處,但更多的則是負面影響。氣候變暖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2個方面:1)溫度、水平衡、大氣成分和極端氣候事件變化直接對農作物產量和質量的影響;2)土壤、病蟲害、雜草等的分布和出現(xiàn)頻率變化間接對農作物產量和質量的影響。
3.1 溫度變化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
在農作物生長發(fā)育過程中,溫度是重要的氣候因子,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生長發(fā)育速度,進而影響農作物的生育期。祁連縣年平均氣溫和4個季節(jié)的平均氣溫均以上升趨勢為主,但增加幅度不同。祁連縣屬于高原地區(qū),春季和冬季氣溫上升使得當?shù)剞r作物的物候期發(fā)生改變,具體表現(xiàn)為春季物候期縮短,冬季物候期延長,農作物的整個生長發(fā)育期也隨之延長。與此同時,年內超過10 ℃的熱量資源也會有所增加。1)因有效積溫上升,之前不適宜種植青稞的區(qū)域也能種植青稞,高海拔和高緯度地區(qū)的青稞種植面積將會增加,地理適應性水平有所提升。隨著有效積溫的增加,農作物生長期延長,農作物產量也會進一步提高。積溫變化對作物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作物布局方面,冬季作物播種期會推遲,而春季作物的播種期則會提前,可對祁連縣多余積溫進行充分利用,積極發(fā)展套復種。2)氣候變化除了影響作物布局外,還對作物播種期產生影響。1993—2022年祁連縣春季平均氣溫增加趨勢顯著,春季氣溫快速回升,會加快土壤解凍速率,使得物候期提前,作物春播時間也會發(fā)生改變,提前播種青稞等作物,能有效避開病蟲害高發(fā)期,為青稞高產豐收提供了有力保障。另外,溫度上升,會加快土壤微生物分解速率,根生物量積累和分解受到限制,有利于病蟲害幼蟲越冬和雜草生長,使得農藥和除草劑使用量加大,農業(yè)生產中的投資增加,同時面臨著糧食安全生產方面的風險。暖冬天氣的出現(xiàn)會造成倒春寒和極端災害性事件頻繁出現(xiàn),將會影響農作物生長發(fā)育和農業(yè)增產豐收,尤其是夏糧會出現(xiàn)嚴重減產。
3.2 降水量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
1993—2022年祁連縣降水量整體呈現(xiàn)出增加的趨勢,且30年間有17年的降水量低于多年平均值,季節(jié)分布不均,年際分布不平衡。降水分布不平衡,會加大旱澇風險,加大農業(yè)需水量,地下水開采量加劇,使得地下水位下降明顯,水資源呈現(xiàn)出減少趨勢。因缺少大型灌溉設備,當前氣溫上升和蒸發(fā)量加大的情況,會導致有效水分減少,土壤變干,使得干旱災害出現(xiàn)頻率增加。水分虧欠會抑制熱量資源增加所發(fā)揮的作用,造成青稞、油菜等農作物減產。秋季降水增加會對秋收秋種產生影響,使得收獲后的農作物發(fā)霉變質,品質下降。
4 應對策略
1)祁連縣氣象部門需對當?shù)貧夂蜃兓哟笱芯苛Χ?,熟練掌握氣候變化?guī)律,積極調整農作物種植結構,不斷優(yōu)化農作物布局,合理開展農業(yè)生產。同時對當?shù)厝擞跋到y(tǒng)不斷進行完善,在有利天氣形勢下合理開發(fā)空中云水資源,以增加地表有效降水。農業(yè)農村部門應指導農戶優(yōu)先選用抗病、抗寒、抗旱等抗逆性強的農作物品種,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研發(fā)農業(yè)節(jié)水灌溉技術,避免水土流失和農田沙化速度加快。2)做好氣象監(jiān)測,提高天氣預測預報水平。對于當?shù)仡l繁出現(xiàn)的氣象災害,需使用科學有效的方法盡快構建農業(yè)氣象災害防御機制和應急保障體系,提升氣象為農服務水平,提升農業(yè)生產過程中應對氣候變化和極端災害性天氣的能力。3)不斷完善氣象為農生產服務機制。祁連縣氣象部門應加大氣象為農服務產品開發(fā)力度,并實現(xiàn)水文、氣象、農林等部門間的信息資源共享,同時結合新媒體和多媒體平臺,不斷拓寬氣象信息發(fā)布渠道和覆蓋面,將其在氣象防災減災中的綜合效益充分發(fā)揮出來。
參考文獻:
[1] 劉國一.氣候變化對西藏農業(yè)生產的影響[J].西藏農業(yè)科技,2019,41(1):49-54.
[2] 史亞非.彭山區(qū)近10年氣候變化特征分析[J].農家參謀,2019(19):131.
[3] 楊勝才,韋芹,黃玉信.凌云縣氣候變化特征及其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分析[J].南方農業(yè),2021,15(6):194-195.
[4] 黃冬云,吳雅芳.莆田市秀嶼區(qū)氣候特征分析及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J].農村實用技術,2020(12):
165-166.
[5] 林靜.武漢花生種植氣候適宜性分析及氣象災害防御對策[J].農業(yè)災害研究,2022,12(7):34-36.
[6] 陳思濟.郫都區(qū)暴雨災害特征對農業(yè)的危害及防災減災措施[J].南方農機,2022,53(22):69-71.
[7] 韓桂娥.沽源縣干旱特征分析及對農業(yè)的影響[J].農村實用技術,2019(11):115-116.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