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瑩
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鄭板橋把畫竹過程分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個階段?!把壑兄瘛笔乾F實,“胸中之竹”是理想,“手中之竹”則是實踐,從愿望和理論上講,“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二者應當是一致的,但在實踐中往往不能使“胸中之竹”變成理想的“筆下之竹”。為此他有詩曰:“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p>
以上材料對我們頗具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寫作指導
這是一則關系型的作文材料。材料主體是鄭板橋畫竹過程的三個階段,命題者給定三個階段對應的核心概念,進而指出讓后兩者本應一致,但實踐中不能使“胸中之竹”變成理想的“筆下之竹”。此處增加到四個概念,對“手中之竹”與“筆下之竹”的關系準確界定是審題構思的關鍵。前三者是畫竹的過程,那么“筆下之竹”則可以認定為畫成之竹,也就是最后達到的狀態(tài),意即實現目標。而最后鄭詩更是點明如何實踐才能讓理想變成現實,即是長期反復磨煉。命題者要考察學生三元思維,同時還有古代詩歌的閱讀能力,難度不小。寫好這道題,要理順多個核心概念的關系,更要寫出其啟示意義。
參考立意:先要觀察現實,從而確定理想,經由反復實踐,才能達成目標。觀畫竹法以悟道
周華俊
清代著名畫家鄭板橋將畫竹分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以及“手中之竹”三個階段,但實踐之中卻發(fā)現,唯有將“手中之竹”不斷改良向“眼中之竹”靠攏,方可成“胸中之竹”。故作為新時代青年,當洞察現實后,以不斷的實踐將理想變?yōu)楝F實。
現實為基,構人生大道。鄭板橋將畫竹第一階段定位“眼中之竹”,觀其神態(tài),察其神韻,才可定“胸中之竹”。徐霞客言“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他明白當時世人需辨明長江之源,而在心中立下此志于胸,終為世人留下《徐霞客游記》,名垂千古。因此,萬事之前皆先洞察現實為根本?!叭叻毕鞅M留清瘦”是以現實為基,剔其冗雜,留其精華,孕育青年成長,踏其人生大道。
理想為光,照人生大道?!靶刂兄瘛蹦肃嵃鍢蛞簧嬛窠涷灴偨Y的第二階段,胸中有清竹,下筆方能繪其神韻。江夢南從小失聰,生活在無聲的世界里,但她以正常人的標準要求自己,心中更是揣著“大學夢”。她摸父母聲帶觀他人唇語學會發(fā)音,在她不懈努力以及理想激勵之下,最終獲得清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命運用“無聲”的烏云遮住她人生道路的光芒,她卻以理想為光,洞穿烏云,讓她的人生大道金光閃閃。吾輩青年在大有可為的時代,當以鴻鵠之志,撥開我們人生大道中的迷霧。
實踐為刃,破道路之阻礙。鄭板橋先生為把“手中之竹”化為理想的“筆下之竹”,“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作出天下一絕的竹畫。同樣的,今朝也有如此“風流人物”。蘇炳添臨近巔峰期末尾決定換腳起跑,夜以繼日的訓練,將汗水灑在賽道上,最終打破“十秒大關”。人如此,國家亦如此?!皷|方巨龍”覺醒之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確立,經濟特區(qū)的設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觀念的樹立于人民腦海之中,每一次的實踐都助“巨龍”攀時代之巔,破浪前進。我們也要懂得若無實踐,胸中理想僅為空談;唯執(zhí)實踐之刃,破除障礙,方可踏坎坷大道如履平地般前進。
以“手中之竹”定“胸中之竹”,以“胸中之竹”化“手中之竹”。二者若缺其一皆無法使鄭板橋達到“畫到生時是熟時”之境界。時代曲水流觴已行至我輩面前,吾輩青年是時代奔涌的后浪,切勿脫離現實,空談理想而不付出行動,如此,方可助中華民族復興巨輪號劈波斬浪般前進。
診斷報告
文章在論證上,有以下問題:
1. 審題欠精準。核心概念“筆下之竹”與“眼中之竹”混淆,皆等同于“現實”,將“胸中之竹”誤解為“眼中之竹”,多個概念混淆。
2. 論據的分析不當。由于核心概念的理解偏差,例證未能有力證明觀點。論證過程中沒能扣緊照應論點。
升格建議
1. 要在具體的語境中去界定核心概念,不能主觀臆斷,區(qū)分關鍵詞的所指和能指。
2. 論證時,要明扣和暗扣論點中的關鍵詞、核心概念,力求嚴謹流暢。觀畫竹法以悟道
周華俊
清代著名畫家鄭板橋將畫竹分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以及“手中之竹”,但實踐之中卻發(fā)現,唯有經年累月地不懈揮毫苦思,才能最終將“手中之竹”不斷改良,方可繪成與“胸中之竹”相符的“筆下之竹”。故作為新時代青年,當洞察現實后,以不斷的實踐將理想變?yōu)楝F實。
現實為基,構大道之地基。鄭板橋將畫竹第一階段定位“眼中之竹”,觀其神態(tài),察其神韻,才可定“胸中之竹”。而前有徐霞客明白當時世人需辨明長江之源這一現實,而在心中立志“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終為世人留有《徐霞客游記》,名垂千古。因此,萬事之前皆先洞察現實為根本?!叭叻毕鞅M留清瘦”是以現實為基,剔其冗雜,留其精華,助力青年成長,踏其人生大道。理想為光,照道路之方向。“胸中之竹”乃鄭板橋畫竹的藝術至高境界,他恰是以“胸中之竹”為理想,傾其一生,終于繪出竹之神韻。畫如此,為人亦然。江夢南從小便生活在無聲的世界,但她始終堅定地胸懷“大學夢”的理想,不懈努力,于“無聲”中突圍,最終收獲清華大學博士入學通知書。命運試圖用“無聲”的烏云遮蔽她的人生,她卻以理想為光,洞穿烏云,令人生之路金光燦燦。吾輩青年在大有可為的時代,當以鴻鵠之志,撥開我們人生大道中的迷霧,奮力前行。
實踐為刃,破道路之阻礙。鄭板橋先生為把“胸中之竹”化為理想的“筆下之竹”,四十年“日間揮寫夜間思”,終于作出天下一絕的竹畫。今朝也有如此“風流人物”。百米飛人蘇炳添不斷試錯,繼而決定換腳起跑,夜以繼日地訓練,終于突破“十秒大關”。體壇英杰如此,浩浩大國亦如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確立,經濟特區(qū)的設立,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每一次的跨越無不凝聚著中華兒女的殫精竭慮,華夏赤子的踔厲奮發(fā),為“巨龍”攀時代之巔乘風破浪,助其扶搖直上九萬里。我們青少年也應懂得,若無長期精雕細琢,“胸中竹”難成“筆下竹”,僅為空談;唯執(zhí)實踐之刃,破除障礙,方可踏坎坷大道如履平地般前進。
以“眼中之竹”定“胸中之竹”,以經年沉潛之實踐,將“胸中之竹”化“筆下之竹”。三者若缺其一,皆無法使鄭板橋達到“畫到生時是熟時”之境界。時代曲水流觴已行至我輩面前,我們是時代奔涌的后浪,切勿脫離現實,空談理想而不付出行動。如此,方可助中華民族復興巨輪劈波斬浪,向成功的彼岸進發(fā)。
評點 : 文章任務意識突出,身份意識強烈,并且能夠把握住材料中的啟示,是規(guī)范的議論文。充分體現了三元思維,圍繞如何實現“胸中之竹”,談及現實、理想和實踐的層進關系。文風端正,文氣流暢,能夠體現扎實的基本素養(yǎng)。素材由古而今,由個人及家國,詳略取舍,充實有力。文章重照應,結構嚴謹,語言典雅,通覽遐觀,曉暢利落,家國情懷溢于筆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