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記憶是知識的來源

      2023-07-20 08:21:33廖維玉
      今古文創(chuàng) 2023年25期
      關(guān)鍵詞:知識記憶

      廖維玉

      【摘要】記憶不論對于人類成長發(fā)展還是整個社會文明進步都有重要意義。對于社會文明而言歷史需要被記載;對于個人而言,記憶使我們區(qū)別于動物植物,我們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并且能夠獲得對世界的表征。同時記憶是我們獲得對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經(jīng)驗,跨越了時空的限制,形成人們對小到花草樹木、大到世界宇宙的認知。因此記憶于我們而言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它也成為哲學研究的重要對象之一。

      【關(guān)鍵詞】記憶;知識;形成

      【中圖分類號】B01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25-005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5.019

      一、對記憶的認知

      (一)記憶的定義和形成過程

      記憶,從生理上來說它是神經(jīng)系統(tǒng)存儲人們過往經(jīng)驗的東西,關(guān)于記憶的詳細研究主要屬于心理學或腦部科學的范疇。記憶是對人過去一切身心感受、印象、經(jīng)驗的累積。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它具有不同的分類,主要按照環(huán)境、時間和知覺敏感度來分。對于記憶的分類,哲學內(nèi)部從各角度也有不同的理解。從記憶的衍生對象出發(fā),記憶是靈魂、心靈等承擔者衍生出來的現(xiàn)象;從規(guī)定性出發(fā),記憶被看作是靈魂的過去狀態(tài)、心理的現(xiàn)象表現(xiàn),因為后期受到了心理學的沖擊,最終也止步于心理現(xiàn)象。

      記憶的形成是有明顯步驟的。首先是記憶內(nèi)容的獲得,這是記憶開始的階段,大腦會獲得信息并加以處理和組合。其次是記憶保存的階段,大腦會將組合整理過的信息做永久紀錄,鞏固經(jīng)驗印象。最后是記憶的再現(xiàn),再現(xiàn)是要將不在眼前的事物重新回想起來,以及再次經(jīng)歷這個事物時你依然能夠?qū)⑵湔J出,大腦在這個過程中會將被儲存的信息取出,回應一些暗示和事件。

      (二)學者對記憶的研究

      記憶與人的諸多精神活動密切相關(guān),比如意識活動、思維活動、理性認知等,正是因為這個特點它一開始便成了哲學思考的對象。西方哲學自古希臘關(guān)于記憶與人的意識、思維、理性等精神形成了以求真為核心的傳統(tǒng)知識論,這些學者的著作中包含大量關(guān)于記憶的珍貴資源。雖然記憶沒有成為哲學思想研究中的主流,但是它對于推動哲學研究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記憶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它與知識、靈魂等問題同時產(chǎn)生。在哲學歷史的長河中,柏拉圖提出過“知識回憶說”,他采用畢達哥拉斯學派的靈魂輪回說,宣稱靈魂不死,認為靈魂在沒有轉(zhuǎn)世進入肉體以前,生活在理念世界中,具有理念的知識,在進入肉體時,由于肉體的玷污,忘記了這種知識,通過一些具體事物的刺激,才能喚起不朽靈魂對理念世界的回憶,從而獲得真正的知識;亞里士多德曾談到過“靈魂中的記憶與回憶”,靈魂是潛在具有生命的自然軀體的第一現(xiàn)實。靈魂有實現(xiàn)理智和實現(xiàn)軀體兩部分,這兩個部分既是感覺的實現(xiàn)又是思維和欲望的實現(xiàn),形成了“靈魂作為第一重要的知識”的觀點。在當代哲學中,羅素給予我們的是“記憶是心靈的狀態(tài)或者能力”;胡塞爾、海德格爾等現(xiàn)象學家更是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去論證記憶作為時間性、歷史性和人文性現(xiàn)象何以可能。

      二、對知識的認識

      (一)知識的定義

      當人類和宇宙隨時間和空間不斷發(fā)展變化時,它們所賦予我們的知識也在層層積累并影響著我們。知識不論在何時何地都擔當著重要的角色,但是在物欲橫流的社會里很少有人真正思考和認識到知識的本質(zhì)。古往今來,人們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知識,探索知識的真諦。

      最早引用“知識”一詞得從古希臘說起?!肮畔ED人以“哲學”這個包羅萬象的術(shù)語指稱各種理論知識,而希臘文愿意就有智慧和知識?!闭軐W家赫拉克利特曾指出:“智慧只在與一件事,就是認識那善于駕馭一切的思想。”[1]蘇格拉底在摒棄感覺的前提下談到道:“唯有一般的知識才是真知識,只有關(guān)于人類社會的知識才是真知識?!盵2]相較之下,蘇格拉底在這里給出了一個更加簡潔的知識定義:“我的朋友,知識就是回憶?!盵3]柏拉圖在《泰阿泰德篇》中給出了知識是什么的回答:“即所謂的知識必須要能夠滿足如下的三個條件。這就是,信念的條件、真的條件和證實的條件。合而言之,知識是經(jīng)過證實了的真的信念?!盵4]亞里士多德則站在特殊與普遍統(tǒng)一的立場提出:“知識是建立在證明基礎(chǔ)上的真理?!盵5]除此之外,對知識“是什么”的研究還有許多,但不論知識的定義是什么,大家對知識起源的探索理由相對更加一致。

      (二)對知識起源探求的原因

      Paul K.Moser在《The Oxford Handbook of Epistemology》一書中提道:“ it seems more accurate to speak of a basis for knowledge rather than a ground and of a cause rather than a source.”[6]他認為知識可以因為自身能夠簡單地植入一個真實信念而產(chǎn)生,比如人的大腦直接受到計算器的影響,從那時開始人們開始相信一個通常需要計算的算術(shù)真理。他將有信仰的白癡和無信仰的正常人進行了對比,在他看來如果人們認為知識對于白癡學者是可能的,就可以把它算作知識。如果一個人沒有任何信仰的基礎(chǔ),那么更準確的說法似乎是知識的基礎(chǔ)而不是基礎(chǔ),是原因而不是來源。所以首先需要形成信念,從而才能夠產(chǎn)生知識。而信念的產(chǎn)生的起源又是一個值得追究的問題。

      “Knowledge can be adequately explicated only in relation to its sources.This is in part why perception,intuition,and other generally recognized sources of knowledge have been so extensively discussed in epistemology.”[7]知識只能根據(jù)其來源得到充分的解釋,這一角度為人們?yōu)楹我角笾R的來源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時知識不是一個簡單的、各種信息和經(jīng)驗的無序集合,它不是簡單的經(jīng)驗堆積和排列,也不是一個獨立的東西,而是一個動態(tài)的、與人或組織相交互的系統(tǒng)。它與人們的方方面面都有聯(lián)系,對于人的身心發(fā)展以及世界宇宙的探索有重大意義。知識是一個值得人們?nèi)ヌ骄康暮棋I(lǐng)域,它與我們息息相關(guān),只有在人的使用過程中,知識才體現(xiàn)出其價值,才成為其實踐意義的、真正的知識,所以知識值得我們?nèi)プ非蟆?/p>

      三、知識是記憶的一種來源

      (一)記憶的自身規(guī)定性

      記憶具有功能性。記憶是與注意有關(guān)的能力、與信息保持有關(guān)的能力、提取編碼信息的能力等。記憶在求知過程中擔任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提到記憶和知識,我們的慣性思維會讓我們自然而然地認為前者產(chǎn)生后者,但后者不產(chǎn)生前者。正是這一直覺使得認識論研究者們普遍認為,與知覺或推理等能夠產(chǎn)生新知識的認知能力相比較,記憶具有保存的作用?!癐n addition to being a source of basic knowledge, testimony is, like memory, an essential source of our overall knowledge…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memory and testimony have in common may be that they transmit, rather than generate, knowledge .”這里Paul K.Moser強調(diào)了記憶對于知識的傳遞性作用。功能并不代表它是完全正確的,因為記憶存在于主體當中,記憶會蘊含主體的情感、意識等,因此記憶的真實性不能得到百分百的保證。傳統(tǒng)的知識論者就常常討論主體的問題,強調(diào)反思主體。胡塞爾曾經(jīng)研究過記憶,他提出記憶的自明性低于知覺的自明性,它受到情感支配影響極大。

      記憶具有時間性。時間意味著記憶的長度囊括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過去的記憶是曾經(jīng)自身在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情況下感知到的對象的呈現(xiàn),或者是某一種知覺行為的滯留。他為后期聯(lián)系過去之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過去意味著時間的間隔,在這種鋪墊之下,記憶可被再現(xiàn),也可被回避,也可被抵抗。記憶與回憶能夠?qū)ξ磥硇袨榛蚴录M行意義奠基?,F(xiàn)在的記憶有雙重身份,它與過去的記憶有著部分承接關(guān)系,同時也為未來的記憶打牢堅實的基礎(chǔ)。

      記憶具有心理性。心理性與記憶主體的主觀性有關(guān)。而這種心理性很容易使記憶自身的維度被遮蔽掩蓋。在哲學史上,記憶往往與身體和心靈相關(guān)聯(lián)。在歷史長河里身心二元論是學者們爭論不休的話題。當柏格森出現(xiàn)后,動搖了身心二元論的基礎(chǔ),這一觀點一經(jīng)提出記憶意味著能夠擺脫心靈的束縛。而正式將記憶自身的物質(zhì)維度挖掘出來面向大眾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隨著人們認知的逐漸成熟,記憶在慢慢擺脫心靈束縛走向了現(xiàn)實。而這種現(xiàn)實不是空洞的概念,它意味著記憶與技能、科學等有了密切的聯(lián)系,這也在研究記憶中擺脫主觀心理因素影響的巨大進步。

      記憶的質(zhì)料性。記憶是對過去之物直接的呈現(xiàn),也是事物呈現(xiàn)的條件。它在呈現(xiàn)之時并非雜亂無章,而是將事物整理好讓大腦輸出。神經(jīng)科學關(guān)于記憶的研究,恰恰依據(jù)了這樣一個觀點:記憶是信息的編碼和再提取。這一觀點與洛克的記憶痕跡相似。但是人們始終不能局限于只把記憶當作呈現(xiàn)的條件。不過記憶自身具有主體的情感模糊性,胡塞爾曾探討過記憶的自明性,并指出相比于知覺,記憶具有較少的自明性。所以記憶在提取時,多具有激發(fā)情感共鳴、指引未來的特點。

      (二)記憶是知識來源的理由

      記憶的歷史性使其成為知識的來源。Paul K.Moser在《The Oxford Handbook of Epistemology》中寫道:“To call a source of knowledge (or of justification) basic is to say that it yields knowledge without positive dependence on the operation of some other source of knowledge (or of justification)…at least in this sense: one cannot remember something unless one has retained it in memory over some period of time.”[8]在這里作者講到了知識的形成由知者生活中的某些東西比如感知或反思產(chǎn)生構(gòu)成知識的信念。將一種知識來源稱為基礎(chǔ),就是說它產(chǎn)生的知識不依賴于其他知識來源的運作。同時還用時鐘進行舉例說明感知不能產(chǎn)生獨立于記憶的知識,這類感性知識在某種程度上依賴于記憶。雖然知覺知識通常在某種程度上依賴于記憶,但知覺和知覺知識的概念都不是歷史的。只有記憶是歷史性的,一個人不可能記住某件事,除非他在記憶中保留了一段時間。奧古斯丁作為經(jīng)院哲學的代表人物,他為了從現(xiàn)世的哲學到達真正的哲學從信仰和思想關(guān)系著手,堅持“信仰然后理解”,其內(nèi)涵是“你若不信,便不能理解”。這一內(nèi)涵對應了他關(guān)于記憶的“光照說”。光照說涉及人關(guān)于上帝記憶的知識,以及關(guān)于三位一體的永恒知識等。他認為人類的發(fā)展階段有三個步驟:由心靈到知識記憶再到心靈記憶。知識記憶是心靈與心靈記憶的過渡階段。奧古斯丁的記憶觀綜合了人的感受、理智和記憶的綜合體,這三個因素互相影響,體現(xiàn)了形成記憶的過程。首先記憶先要進行對自我的感知,這個感知涉及你的身心,體現(xiàn)了你對個人生命的感悟。再者記憶也需要反省,在反省中才能更加地成熟進而不斷地發(fā)展。其后記憶的規(guī)定性使其成為知識的構(gòu)成經(jīng)驗,給知識形成打下了堅持的基礎(chǔ)。奧古斯丁的記憶觀是最能體現(xiàn)與神相聯(lián)系的觀念,因此記憶在奧古斯丁筆下賦予了與神一致的特性,比如意志、信念等。

      記憶的延續(xù)性以及它的功能性使其成為知識的來源?!癐t is plausible to maintain, however, that remembering that p (where p is some arbitrarily chosen proposition ) entails knowing it ; and we also speak of knowing things from memory . When we do know things ( wholly ) in this way , it is not on the basis of other things we know… By virtue of playing this role,memory Is an epistemic source in an important sense .”[9]這段話告訴人們記住p這個任意選擇的命題就需要知道它。人們常說通過記憶來了解事物,當大家以這種方式認識事物時,它不是建立在人們所認識的其他事物的基礎(chǔ)上的。一個人可以通過記憶和公理的簡單證明來認識一個定理,但是如果一個人完全通過記憶來認識定理,那么他認識定理的時候,并不是基于認識或相信其他任何事情。這使人們很自然地認為記憶是知識的基本來源。在整體意義上,如果記憶不能維持就會崩潰,因為我們只知道我們可以在意識。由于起著這種作用,記憶在某種重要意義上成為一種認知來源。柏拉圖曾在他的《斐萊布篇》討論過回憶與記憶的區(qū)別:回憶是與靈魂、真實世界相關(guān)的,回憶是“靈魂與身體一道經(jīng)歷的經(jīng)驗在靈魂自身中得以再現(xiàn)”[10];記憶與感覺有關(guān),“記憶稱作感覺的保存”,所以在人們所有快樂或者不快樂的記憶中,記憶都是這些感知的條件,它使得主體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能夠通過這種方式確證自己所經(jīng)歷過的情感?!办`魂失去了對某個感覺或曾學到的東西的記憶,然后又在靈魂中恢復了這種記憶,這種記憶又重現(xiàn)了。”可以看出在這篇文章中柏拉圖將記憶的保存和能夠被提取的功能呈現(xiàn)給大家,他的回憶論也對后世有著巨大的影響。

      知識產(chǎn)生于大腦,從身體構(gòu)造角度亦可以說明記憶對知識起源的重要性。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靈魂觀中討論記憶的問題,他認為記憶產(chǎn)生于靈魂,人們通過感知身心,對身心進行持續(xù)性的影響。他將感覺和記憶之間的關(guān)系比喻成印模和印型間的關(guān)系,按照這種記憶痕跡理論,遺忘是由記憶痕跡衰退引起的,消退隨時間的推移自動發(fā)生。亞里士多德將“記憶痕跡”用于解釋“記住”這個概念。根據(jù)他們的傳統(tǒng)解釋,“記憶痕跡”就是心理表征。目前,它已成為認知科學特別是認知心理學和神經(jīng)科學的主要研究對象。哲學家笛卡爾同樣認為記憶是一種生理過程,是人腦對過去經(jīng)驗的保存并且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提取出來。后來更有專業(yè)的醫(yī)學者對這一方面進行了研究,外科醫(yī)生潘菲爾德提出記憶位于大腦特別的部位,記憶的能力功能與其所在大腦保存的區(qū)域密切相關(guān)。表象是對主客體的反映和認知,事物的表象體現(xiàn)了記憶的作用,而記憶是利用表象進行操作和加工的心理過程,因此記憶因其自身的獨特性和功能,對于知識的形成也有重要作用。

      四、總結(jié)

      對于記憶,不同領(lǐng)域有不同領(lǐng)域的理解。在現(xiàn)代心理學家著重對記憶進行了探究。記憶是對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的事情的體現(xiàn),是一種內(nèi)部的表征;對于科學家而言,記憶是一個信息收集、整理、提取、運用的過程;對于醫(yī)學家而言,記憶是有關(guān)于大腦神經(jīng)構(gòu)造的系統(tǒng);對于哲學家而言,記憶整合了心理學家和科學家的看法,記憶是對過去經(jīng)驗的積累整合和加工,立足當下指向未來。有的學者承認并且論述了記憶是知識的來源,有的學者將記憶看作是知識的來源之一,有的力圖確立記憶是知識最基本來源的地位。但是記憶到底能不能產(chǎn)生新知識,它的認識論地位到底如何,仍然是一個開放的問題。要準確地回答這些問題,一方面需要更加細致的哲學分析,另一方面也需要更加深入的經(jīng)驗研究。但是在更加有說服力的證據(jù)與論證出現(xiàn)之前,我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記憶是知識的來源。

      參考文獻:

      [1]伽達默爾.科學時代的理性[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1.

      [2]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古希臘羅馬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23.

      [3]程剛,郭瞻予等.知識的批判[M].沈陽:遼海出版社,1999:7.

      [4]陳偉.從“洞穴喻”看柏拉圖的“哲學王”思想[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3.

      [5]胡軍.什么是知識[M].求是學刊,1999,(3).

      [6]PaulK.Moser.The Oxford Handbook of Epistemolog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83.

      [7]PaulK.Moser.The Oxford Handbook of Epistemolog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71.

      [8]PaulK.Moser.The Oxford Handbook of Epistemolog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72.

      [9]PaulK.Moser.The Oxford Handbook of Epistemolog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74.

      [10]柏拉圖.柏拉圖全集第3卷[M].王曉朝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63,211.

      猜你喜歡
      知識記憶
      夏天的記憶
      記憶中的他們
      初中英語寫作教學初探
      都市新女性主義小說的崛起
      習題變一變 思維現(xiàn)一現(xiàn)
      是“知識”,還是“知識權(quán)力”追求?
      考試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16:57
      試論新時期合格政工師應具備的素質(zhì)
      愛與知識的力量
      端午記憶
      絲綢之路(2016年9期)2016-05-14 14:36:33
      兒時的記憶(四)
      陇川县| 怀化市| 蚌埠市| 丰城市| 千阳县| 田东县| 阿拉尔市| 汉源县| 孙吴县| 鸡东县| 平邑县| 永康市| 永春县| 四川省| 甘洛县| 纳雍县| 清徐县| 康平县| 治多县| 庆元县| 冕宁县| 岑巩县| 中江县| 台州市| 高要市| 遂宁市| 尼玛县| 清镇市| 石河子市| 晋州市| 军事| 辽阳市| 建湖县| 如东县| 崇义县| 和静县| 新建县| 罗甸县| 富平县| 包头市| 平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