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跨界到認同

      2023-07-23 09:51:36張林
      音樂生活 2023年6期
      關鍵詞:音樂學族群跨界

      1991年郭乃安在《音樂學,請把目光投向人》一文中已經指出了“人”在音樂學研究中的重要性,盡管這里的“人”內涵比較豐富,但其中一定不能缺少對“音樂學者”這一群體的關注。實際上,學界已經意識到這類研究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并陸續(xù)做出了一些成果,其中主要的研究對象是老年學者,如馮文慈、田聯(lián)韜等。當然,對學術發(fā)展影響較大的少數(shù)中青年學者也被納入研究的范疇,楊民康先生就是其中一位。關于他的研究不僅有后輩學生的學習感悟,也有同輩學者的中肯評價。前者如李延紅《知、行并重 厚積“厚”發(fā)——記民族音樂學家楊民康》[1]中著重分析了楊民康教授的學術思想和研究特色,駱姝涵《民族音樂學的研究方法與視角——讀楊民康先生系列文章有感》[2]一文中將楊民康教授的學術研究通過大數(shù)據(jù)分析,將其研究成果與特點以比較客觀的圖表和數(shù)據(jù)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后者有蕭梅《問學無捷徑,求知如生命——楊民康民族音樂學研究評介》[3]對楊民康的研究風格、研究觀念進行深刻分析總結,還將其學術品格予以呈現(xiàn)。上述研究多立足整體對楊民康的方法論思考進行理解,而他在民族音樂學方法論領域深耕幾十年,一般學者理解其意并不容易,更不用說進行評論。因此,上述幾位學者的思考實屬不易。不過,雖然楊民康先生在學術上崇尚獨自清修,但并非沒有組織過學術活動。他不僅發(fā)起組織以“跨界族群”與“文化認同”為主題的兩次重要活動,形成了學術研究的前沿,還以這兩個主題引領了中國民族音樂學的發(fā)展,只是學界對此尚未充分認識,本文嘗試對此進行梳理以饗讀者。

      一、推進跨界族群音樂文化研究

      (一)中國跨界族群音樂研究的發(fā)展

      早在20世紀40年代,呂驥在《中國民間音樂研究提綱》中指出:“要了解今天中國民間音樂的面貌,除了必須研究其內容、發(fā)展過程外,還必須研究與它有密切聯(lián)系的各民族的民間音樂,特別是與蒙古、朝鮮、日本、印度、越南、緬甸、泰國、柬埔寨以及南洋、中亞細亞諸民族的民間音樂的關系及其相互的影響?!盵4]可以說,雖然當時呂驥并沒有提出有關“跨界族群”音樂文化研究的命題,但是已經出現(xiàn)了此方面的學術意識,為更好地研究、理解中國民間音樂的生成與發(fā)展指出了一條通往羅馬的必由之路。遺憾的是,由于各種原因,社會并未為這種研究思路提供落地的空間,只是作為一種研究設想被懸置起來。

      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有一些國內的表演團體受到中國政府的派遣,前往周邊國家和地區(qū)進行學習和表演,中國學者也開展了以“亞非拉音樂”為對象的研究與教學,但是那時候的學者很少有機會去國外做田野調查,也缺少做跨界族群音樂比較研究的意識。改革開放之后,隨著中外交流的機會增加,漸有學者對跨界音樂有了更多的認識,如1984年林凌風提倡對云南與東南亞地區(qū)跨界音樂文化做比較研究。[5]但當時大多數(shù)學者并不具備進行跨界研究的條件。后來隨著國門逐漸開放,學者們才有機會到境外去做研究,使得跨界族群音樂研究和相關的文化研究在云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逐漸展開。至世紀之交,跨界族群音樂作為一個嶄新的問題在中國音樂研究中被拓展出來,當時,甚至人類學以及西方民族音樂學領域也無多少先例。當然,中國與周邊國家許多族群跨境而居的自然形態(tài)是在中國音樂學界產生這種研究觀念的基礎。

      (二)研究“跨界族群音樂文化”的知識累積

      楊民康出生于昆明的一個白族知識分子家庭,在這一多民族聚居地區(qū),自然從小即受到多元族群文化的浸染。因父親曾做過圖書管理員,自幼博覽群書。也給他帶來了些許的影響,其中對他日后研究云南地區(qū)音樂文化研究帶去影響的是其父親的兩套藏書《文史資料選輯》和《云南文史資料選輯》。楊民康說:他從中汲取了一些云南及周邊地區(qū)的人文社科知識,因此“也在我不成熟的腦海里種下有關緬甸、泰國、老撾、越南等異國文化(也即后來所說的跨界族群文化)的許多夢想,在我幼小的心靈里預設了一個個有待破解的、同自身文化身世背景乃至云南少數(shù)民族與周邊國家文化史相關的文化‘密碼”。[6]可以看出,少年時接觸的這些知識往他研究“跨界族群”音樂文化的蓄水池中灌注了第一波水流。

      對云南本土少數(shù)民族音樂的扎實調查是日后成功邁向跨界族群音樂研究的基礎。40年前,作為碩士入學考試提交的論文,他的處女作《云南省勐??h打洛地區(qū)布朗族民歌概析》[7]被藍玉崧先生認為是當年所提交文章中最好的一篇。[8]此后又相繼完成并出版了《中國布朗族音樂文化的系統(tǒng)研究》(碩士論文,后改名為《一維兩閾:布朗族音樂文化志》,由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2年出版)、《貝葉禮贊:傣族南傳佛教節(jié)慶儀式音樂研究》(博士論文,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出版)等涉及跨界族群音樂研究的論著。不過,雖然有著對云南布朗族、傣族的南傳佛教和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音樂扎實的研究基礎。但因為課題經費等原因,直到新世紀前后才出境考察,先后出訪了泰國、緬甸、老撾、越南諸鄰國,調查了南傳佛教安居節(jié)及各種民間儀式音樂。

      長期扎根于南方民族音樂調查是楊民康產生跨界族群音樂研究觀念的源泉。由于中國南方與多個國家接壤,人口的頻繁流動造成與周邊國家在音樂上發(fā)生密切關系,為學界進行音樂比較提供了較大的研究空間。1997年,楊民康就意識到中國南方少數(shù)民族音樂與日本民間音樂的關系,討論了將二者進行比較研究的前景。[9]如果說這篇文章只是提出了比較研究的一些設想,2002年起,他已經開始做出了具體的比較研究,如《云南與東南亞撣傣系族群佛教節(jié)慶儀式聲樂的比較研究》[10]《論云南與東南亞撣傣系族群傳統(tǒng)器樂的社會階層特征》[11]中將云南同泰國、緬甸、老撾等國撣傣系族群的南傳佛教節(jié)慶儀式音樂進行比較研究。2002年從香港中文大學畢業(yè)將自己在香港學到的相對前沿的學術理念帶回到中央音樂學院,此后一直忙于對民族音樂學方法論的思考,直至2008年出版了《音樂民族志方法導論》一書。隨后,他又重拾布朗族、德昂族、佤族等族群音樂的個案研究以及跨境民族音樂比較研究。如2009年《從〈真臘風土記〉看古代柬埔寨與云南少數(shù)民族佛教樂舞》[12],2010年《云南與東南亞跨境民族南傳佛教音聲型態(tài)的初步比較》[13]等文章,這為組織相關會議將跨界族群音樂研究推進到一個學術研究的前沿奠定了基礎。

      (三)組織“跨界族群音樂研究”主題研討會

      2011年,楊民康教授同時招上來李紅梅、寧穎、白雪三位博士生。在她們三人的協(xié)助下,2011年9月16—18日在中央音樂學院主持召開了“2011中國少數(shù)民族音樂文化學術論壇——中國與周邊國家跨界族群音樂文化”研討會。作為我國第一次以“跨界族群音樂文化”為主題的學術會議,旨在對中國學術界近三十年來有關中國與周邊國家跨界族群音樂文化研究的學科理論建設和音樂民族志研究考察成果進行回顧和檢視。楊民康教授根據(jù)大會主題做了《跨界族群與跨界音樂文化——中國語境下跨界族群音樂研究的意義和范疇》的發(fā)言,這篇文章是較早提出跨界族群音樂研究的文章。這次會議討論了十幾個跨界族群的二十多個音樂品種,呈現(xiàn)了三十余篇較為完整的跨界族群音樂比較、音樂民族志及理論研究成果,推進了少數(shù)民族音樂研究的深入開展。據(jù)蕭梅教授回憶,這次活動經費3萬元,而同時在中國音樂學院舉辦的“北京傳統(tǒng)音樂節(jié)”經費300萬元,兩個會議都邀請她參加,楊民康教授知悉后并未強求,讓她自己做選擇,蕭梅教授毅然決定參加楊民康組織的這次活動[14],足見浸染學術幾十年的蕭梅教授已經預見到這次會議在學術發(fā)展史上的重要歷史意義。數(shù)據(jù)可以說話,2023年4月5日,筆者以“跨界族群”作為主題從知網搜索音樂舞蹈的文章,共91篇,最早的發(fā)表時間即是2011年。因此,這次會議充分推動了跨界族群音樂研究,對于這一主題的拓展具有里程碑意義。

      之后,以“跨界”為主題的專題研討會持續(xù)開展。2013年在廣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舉辦“跨界”問題專題研討會,在《音樂民族志書寫的共時性平臺及其“顯—隱”歷時研究觀——以云南與東南亞跨界族群音樂文化書寫為實例》一文中,楊民康對于不同國家的同一民族的音樂研究視角,促進了學界對“跨界”這一概念新的理解[15]。2015年中國音樂學院主辦“中國跨界民族音樂2015學術論壇”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2019年,在楊民康教授推動下,“南方少數(shù)民族暨跨界族群音樂研究中心”這一學術研究機構在云南藝術學院成立,楊民康被聘為該研究中心的首席專家,隨后由他牽頭發(fā)起了第二屆、第三屆跨界族群音樂文化論壇。

      2019年“第二屆中國與周邊國家跨界族群音樂文化論壇”時隔8年之后在云南藝術學院隆重召開,楊民康作了《當代跨界族群音樂研究的學術格局與前景展望——以云南與東南亞跨界族群音樂比較研究為例》主旨發(fā)言。第二屆論壇匯聚了不同研究領域的學者,議題范圍更廣,進一步拓展了跨界音樂研究領域的空間。

      2021年“第三屆中國與周邊國家跨界族群音樂文化國際論壇暨云南—東南亞跨界歌舞樂交流工作坊”在云南藝術學院舉行。不同于以往,參加這次論壇的學者吸引了一些國外和港澳臺的學者,也證明自2011年第一次會議的10年之后影響范圍波及海外。正如楊民康教授在《南方絲路與海上絲路音樂文化的交匯:南方跨界族群音樂文化的分布與構成》發(fā)言中所述“南方絲路與海上絲綢之路音樂文化視角在南方跨界族群音樂文化研究中的嵌入是一次重要的國際合作,且目前仍是該學術視野的播種期。毋庸置疑,這一拓展是過去十年跨界族群音樂研究從未有過的“破局”之舉。”[16]

      可見,跨界族群音樂研究從最初的萌芽到在國外也產生較大影響,這不僅是學科發(fā)展的進步,更是民族音樂學這一舶來品在地化幾十年后為數(shù)不多的反向填補。近年來,國內學者將中國與周邊跨界族群音樂研究的話題逐漸拓展到了南北絲綢之路乃至“一帶一路”音樂文化研究領域,從而實現(xiàn)了將這一領域的研究與中國當代社會經濟文化發(fā)展緊密聯(lián)系起來,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大業(yè)添磚加瓦的世紀性夢想。由此證明了中國學者能夠結合自己的研究對象特點,對于這一學科目的意義及方法論的建設進行自主性思考,并使之具備了一定的普適性特點。無疑,從發(fā)起、推進、提升跨界族群音樂研究的整個進程中,楊民康教授成為將該課題提升成為中國民族音樂學學術品牌的重要推手。

      二、推進“音樂與文化認同”主題研究

      “認同”這一主題源自國外研究,在國內較早用于討論音樂則來自人類學界,1999年彭兆榮[17]就談到音樂與族性認同的關系。之后也有少許音樂學者從認同的角度討論音樂,但并未使認同形成前沿話題。2014年苗金海、張林、董宸三人同時入學于楊民康門下,為討論這一話題積聚了集體的力量。

      (一)關于“音樂與認同”研討小組

      苗金海、張林、董宸三人入學伊始即開始了每周必上的專業(yè)課,在討論中三人分別將目光集中在鄂溫克敖包祭祀儀式音樂、滿族儀式音樂、南傳佛教儀式音樂。三個研究對象性質有所差異,與南傳佛教音樂雖然發(fā)生變遷但相對具有本真性而言,鄂溫克敖包祭祀儀式音樂與滿族儀式音樂非本質特征更為突出,顯然,用傳統(tǒng)的研究方法很難合理解釋。對這類課題就要思考當代音樂文化建構的問題,即當?shù)貫楹我褂眠@些并非本民族本真性的音樂?于是,問題逐漸就聚焦到文化認同這一主題,實際上,這三個課題都與文化認同相關。

      關于文化認同的思考漸有眉目之時,楊民康認為可以將相關思考與學界同仁分享并探討,其主要目的是想看看學界對這一話題的反應以便讓三位博士論文最終能夠立足。于是,2015年,以楊民康和他的三位博士為班底,加上當時對這一話題比較感興趣的中青年學者楊曦帆、張應華、趙書峰、魏琳琳、胡曉東等組成了“音樂與認同”研討小組。2016年4月在中央音樂學院召開第一次預備會進行探討以便形成統(tǒng)一的認識。7月又召開了兩次預備會,之后在“中國傳統(tǒng)音樂學會第十九屆年會”進行了小組發(fā)言。因為年會在內蒙古藝術學院舉行,之后又吸收了楊殿斛、張鶴等學者加入討論小組。不久,認同這一話題在學術界的影響逐漸發(fā)酵并迅速擴大。2017年,楊民康與王建民二人作為幕后推手,使“音樂與認同:民族音樂學與人類學的跨學科對話”學術研討會于7月10日至12日在內蒙古藝術學院成功舉辦,第一次讓民族音樂學面對人類學具有了話語自信。

      (二)組建“音樂與認同”專題欄目

      組建專題欄目是楊民康對于推動“音樂與認同”主題至學科前沿的另一個貢獻。對于“音樂與認同”這一主題共做過三次專欄,第一次專欄是原來七人小組的文章以“音樂與認同專題”發(fā)表在《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7年第2期。其中楊民康教授《“音樂與認同”語境下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音樂研究——“音樂與認同”研討專題主持人語》中首次提出了自己對音樂文化及身份認同的理解和看法,即“主位認同與客位識別”。

      2019年在《音樂研究》第1期以“音樂與文化認同”專欄刊出6篇文章,其中在總述《音樂研究怎樣“把目光投向人”?》一文中,楊民康不僅重新強調了音樂文化認同所體現(xiàn)的人的“主體性”意識,還指出以音樂分析為對象性,以特定語境中的人和文化為研究目的這種路徑去實現(xiàn)研究“人”這個目標。[18]其實也說明了這一專欄對于音樂與文化認同研究又一次做了方法論思考。

      2020年楊民康將儀式音樂擴展到節(jié)慶儀式音樂的研究。在《中國音樂》第1期、第6期組了兩期專欄。這時,他將文化認同放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學術理論框架里去審視,認為“民族音樂文化身份的塑造或建構,如今不僅作為一種國族認同現(xiàn)象,發(fā)生在中華民族層面;同時也作為民族認同的另一種面目,分別存在于漢族和55個少數(shù)民族的社會文化層面?!盵19]可以說,他從節(jié)慶儀式音樂中看到了國家在場的強大力量,同時也看清了音樂與國家認同的關系,這不僅是一個常人難以捕捉到的研究視角,也把音樂與認同的關系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總之,從組建小組討論和主題欄目到推進音樂與文化認同研究的過程中,楊民康起到組織者的作用,但不僅于此,他還對推動方法論思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從對“主位認同與客位識別”的認識到分析方法的思考,再至從“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角度認識音樂與國家認同的關系,他本人對這一主題研究的每一步思考都具有引領作用。當然,這是在非常扎實的田野調查基礎上的深入思考,也是從跨界族群音樂研究基礎上學術視野的進一步拓展。另外,對自己身份的思考也起了較大作用,正是因為他作為“白族”人自身所帶的“地緣”“血緣”這兩種聯(lián)系,使其逐漸感悟到了跨界族群音樂文化圈、文化層以及文化叢的內涵與外延。[20]正是通過比較看到了同一類音樂在不同族群使用并具有不同族群身份標識的情況下,他指出少數(shù)民族暨跨界族群音樂是一張文化身份認同之網,在之前相關研究中的每一類音樂文化及其持有者,都身處于這張網的某一位置。[21]正是意識到文化建構時刻伴隨著文化認同的發(fā)生,他才通過跨界族群音樂與文化認同的結合進行了“跨地域、跨族群、跨文化”之整體性比較研究的方法論思考。

      結語

      也許是機緣巧合,對于“跨界族群音樂文化研究”和“音樂與文化認同研究”兩次推進時,也恰是楊民康教授同一年度有三位博士生入學之時,并因此奠定了了團隊構成的基礎。但楊民康教授有更宏大的目標,為此,他吸收了并無“學緣”關系但志趣相投的一些學者形成“學術共同體”,并努力為他們搭建平臺,通過共同探討并凝結成集體的力量去推動中國民族音樂學的發(fā)展。當然,他自己也在每一次會議、每一次專欄中身體力行,仿佛一臺永動機,為了學科發(fā)展永不停歇,書寫了自己獨特的學術人生篇章。

      注釋:

      [1]李延紅:《知、行并重 厚積“厚”發(fā)——記民族音樂學家楊民康》,《音樂與表演》2009年第3期,第186-192頁。

      [2]駱姝涵:《民族音樂學的研究方法與視角——讀楊民康先生系列文章有感》,《當代音樂》2020年第9期,第132-135頁。

      [3]蕭梅:《問學無捷徑,求知如生命——楊民康民族音樂學研究評介》,《民族藝術》2012年第4期,第12-17頁。

      [4]呂驥:《中國民間音樂研究提綱(1982年修改稿)》,《音樂研究》1982年第2期,第35頁。

      [5]林凌風:《西南各民族音樂研究在東南亞音樂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中國音樂》1984年第4期,第28-32頁。

      [6]楊民康:《跨界族群音樂與民族學、文化人類學——四十年從藝、求學的心路與族群文化記憶》,《民族藝術》2012年第4期,第6頁。

      [7]楊民康:《云南省勐??h打洛地區(qū)布朗族民歌概析》,《民族音樂(內刊)》1986年第3期,第22-31頁。

      [8]楊民康:《跨界族群音樂與民族學、文化人類學——四十年從藝、求學的心路與族群文化記憶》,《民族藝術》2012年第4期,第7頁。

      [9]楊民康:《試論中國南方少數(shù)民族音樂與日本民間音樂比較研究的前景(上)(下)》,《人民音樂》1997年第8、9期。

      [10]楊民康:《云南與東南亞撣傣系族群佛教節(jié)慶儀式聲樂的比較研究》,《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

      [11]楊民康:《論云南與東南亞撣傣系族群傳統(tǒng)器樂的社會階層特征》,《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

      [12]楊民康:《從〈真臘風土記〉看古代柬埔寨與云南少數(shù)民族佛教樂舞》,《音樂與表演》2009年第3期。

      [13]楊民康:《云南與東南亞跨境民族南傳佛教音聲型態(tài)的初步比較》,《大音》2010年第3期。

      [14]蕭梅:《問學無捷徑,求知如生命——楊民康民族音樂學研究評介》,《民族藝術》2012年第4期,第12頁。

      [15]楊民康:《音樂民族志書寫的共時性平臺及其“顯—隱”歷時研究觀——以云南與東南亞跨界族群音樂文化書寫為實例》,《音樂藝術》2012年第1期。

      [16]寧穎:《十年砥礪 再啟新程——“第三屆中國(南方)與周邊國家跨界族群音樂文化國際論壇”述評》,《人民音樂》2022年第9期,第44-45頁。

      [17]彭兆榮:《族性的認同與音樂的發(fā)生》,《中國音樂學》1999年第3期,第47-55頁。

      [18]楊民康:《音樂研究怎樣“把目光投向人”?》,《音樂研究》2019年第1期,第40頁。

      [19]楊民康:《專欄主持人語——中國少數(shù)民族節(jié)慶儀式音樂的建構與認同》,《中國音樂》2020年第1期,第5頁。

      [20]楊民康:《跨界族群音樂與民族學、文化人類學——四十年從藝、求學的心路與族群文化記憶》,《民族藝術》2012年第4期,第5-11頁。

      [21]楊民康:《跨界族群音樂文化研究與身份認同——以中國西南與周邊跨界族群的比較研究為例》,《音樂研究》2019年第1期,第43-44頁。

      張 林 博士,哈爾濱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副教授

      (責任編輯 崔健)

      猜你喜歡
      音樂學族群跨界
      跨界
      詩歌月刊(2023年2期)2023-03-11 09:19:48
      跨界
      詩歌月刊(2023年1期)2023-02-11 13:08:28
      音樂學人
      輕音樂(2022年1期)2022-02-11 08:18:44
      論《白牙》中流散族群內部的文化沖突
      新興族群的自白
      時代郵刊(2019年24期)2019-12-17 11:49:30
      第三屆音樂學學術前沿中青年學者論壇
      音樂研究(2019年5期)2019-12-15 23:22:38
      標注及口述史視角下的《音樂學人馮文慈訪談錄》
      音樂研究(2019年5期)2019-11-22 06:48:54
      論中國音樂學百年來之三大階段
      音樂研究(2019年5期)2019-11-22 06:48:36
      漢德森 領跑年輕族群保健品市場
      高句麗族群共同體的早期演進
      清镇市| 朝阳区| 蓬溪县| 宁都县| 轮台县| 福建省| 三门峡市| 彭山县| 眉山市| 呼图壁县| 兴文县| 石嘴山市| 灵川县| 咸阳市| 金山区| 泰兴市| 饶阳县| 泰安市| 白山市| 红安县| 洛扎县| 栾城县| 南宁市| 咸阳市| 民县| 云浮市| 伊宁市| 钟祥市| 新宁县| 措美县| 东山县| 郑州市| 孝感市| 乐山市| 徐闻县| 建水县| 邹城市| 定西市| 仙桃市| 高碑店市| 疏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