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公開課、展示課、示范課、競賽課,幾乎都有神采飛揚、氣氛熱烈的標記,教的方法與過程,設計得天衣無縫。從課的起始,一個環(huán)節(jié)一個環(huán)節(jié)推進、銜接,師生之間的默契,乃至心心相印,設計的精心、細致、別出心裁,令人嘆為觀止。然而,課終人散,只要稍加思考,若有所失的感覺就會升騰而起:學生學到了什么?好像學了,又好像沒有學,花里胡哨一陣,沒在腦子里留下多少痕跡。這些課,教案目標上一定寫得很明確,可惜的是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已不自覺地把它丟在一邊。過多地考慮教學過程,發(fā)現(xiàn)課文里有什么就教什么,于是,課就成了貨郎擔,什么貨物都有,多目標成了無目標。教學過程中很多是蜻蜓點水,學生弄不清楚究竟要學什么,掌握什么。
應該說教這些課的教師課改的熱情高,進取心強,只是對教什么和怎么教缺乏深入思考,對文本的鉆研尚有不足之處。
課的有效與否,功夫在課外。課前準備是教學高效的基礎,基礎不牢,課就飄飄忽忽。兩個方面的準備必不可少。一是文本解讀。必須潛下心來,由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由思想內容到語言文字,來來回回幾次?!茄芯繉W生。學生的現(xiàn)狀是教學的出發(fā)點,必須了解、研究。
——摘自于漪《課堂教學有效性淺探》(見于漪著、蘭保民編《語文的尊嚴》,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