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蘭雪 黃睿智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華夏文明綿延至今的生動見證,也是彰顯中國文化魅力、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非物質文化遺產早已提上保護日程,但其中部分仍不可避免地走向消亡,這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持續(xù)性發(fā)展極為不利。幼兒是非遺文化的承接者,在傳承非遺文化、延續(xù)中華文脈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文化傳承視角下,以綿竹年畫為例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幼兒園教育的價值與路徑,以期為后續(xù)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文化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 幼兒園
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并重新獲得人們的重視。2021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印發(fā)了《“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guī)劃》的通知,明確指出要推動非遺普及教育,將非遺融入國民教育體系,鼓勵地方根據(jù)實際情況組織編寫非遺教材,鼓勵中小學開設非遺特色課程。學前教育作為初始教育階段,具有其他教育階段無法比擬的文化啟蒙作用,應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號召,能動地將非遺融入幼兒園教育,為幼兒樹立文化身份認同創(chuàng)立基礎,提高非遺代際傳承的可能性。
一、問題的提出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重新被重視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國民對國家的認同體現(xiàn)在對文化的認同上,對文化的認同又體現(xiàn)在對歷史傳統(tǒng)、地方風俗、區(qū)域文化等方面的接納與傳承。從2001年昆曲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開始,非遺正式踏入大眾視野重新被重視。[1]非遺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連接歷史古與今、傳承文化血與脈的重要載體。在全球化時代,人們觀念、意識、審美的趨同極易導致文化同一性的風險,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保護、傳承非遺是增加人們對文化的選擇權,為社會、文化的發(fā)展提供新的資源,滿足人們情感、道德、文化認同的新渠道。
(二)學前教育的特殊性
1. 幼兒園獨特的學習形式
幼兒時期是文化啟蒙的關鍵階段,兒童群體對非遺的認同與體驗也關乎非遺的未來發(fā)展。學前教育與其他學段最特別之處是以游戲為基本的學習形式,這為非遺融入幼兒園教育提供了天然的條件。幼兒不會面臨小學生和中學生的升學壓力和應試教育帶來的“知識中心主義”傾向,可以將中小學生在既定課程以外學習非遺的“負擔”變成課程資源融入幼兒園教育。
2. 學前兒童的年齡特點
英國教育家洛克在批判亞里士多德“天賦觀念”的基礎上提出“人的心中沒有天賦”的原則,強調后天教育對兒童身心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兒童的天性就像沒有痕跡的白板或柔軟的蠟塊,教育者可以隨心所欲地涂抹和塑造。[2]我國古代教育家顏之推也主張及早施教,認為“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以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3]。從洛克和顏之推的教育思想可以看出,兒童年齡較小,受外界干擾少,心靈純粹,對周圍事物充滿好奇,且容易保持專心致志的狀態(tài),所以更容易吸收新鮮事物。故可借助幼兒學習的關鍵期將非遺融入幼兒園教育中,培養(yǎng)幼兒對非遺的興趣,養(yǎng)成民族文化精神,樹立文化自信,埋下文化傳承的種子。
二、價值意蘊: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幼兒園教育的價值
(一)實現(xiàn)文化育人的價值,提高代際傳承概率
時代的風向標已經(jīng)轉到了文化建設上,伴隨著經(jīng)濟的騰飛和科技的發(fā)展,中國是帶著自身獨特的文化符號被他國刮目相看,還是同化自身以“西方化”的中國進入西方世界,是每個中國公民應該思考的問題。中國的文化自信有堅實的歷史依據(jù),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列舉了古代中國的26項發(fā)明,包括火藥、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水利技術等。[4]不僅如此,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數(shù)千年保持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世代延續(xù)的文明。[5]這些歷史依據(jù)證明我們有足夠的底氣走向世界被其他國家和人民認可。非遺就是泱泱華夏千年文明傳承的精華之一,但由于時代的限制以及個人的抉擇,投身非遺行業(yè)的人越來越少,客觀上使整個非遺文化的發(fā)展進入了寒冬?;顟B(tài)傳承的關鍵是人,幼兒園是培養(yǎng)人之初文化信念的關鍵期。根據(jù)人類文化學視角,兒童是否選擇將成人文化納入己身,文化環(huán)境決定了成人文化能否進入兒童文化的場域。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兒童文化研究也認為,兒童是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能對社會文化進行闡釋性再生產。[6]因此將非遺融入幼兒園教育,為兒童提供將非遺納入兒童文化體系的機會,讓幼兒在參與非遺活動中按自己的理解對其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吸收和改造,成為符合幼兒身心發(fā)展和年齡特點的內容,實現(xiàn)非遺在幼兒園中的現(xiàn)實價值,通過潛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培養(yǎng)幼兒對非遺文化的興趣,提高非遺代際傳承的概率。
(二)加深幼兒對非遺的認識,培育其文化信念
幼兒期是培育兒童文化啟蒙的關鍵期,合理利用非遺對其進行文化啟蒙是實現(xiàn)其人之為人的開端,幫助他們建立對世界文化性的認識。兒童文化研究認為,兒童是信息的提供者,兒童的知識將反映整個社會和文化的性質及其復雜程度。[7]人類學家認為,作為社會中的兒童能夠掌握部分的社會文化,且早期所學的可能是文化中基本、普遍和持久的部分。[8]非遺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文化現(xiàn)象,它積淀了國家民族的精神氣節(jié)。而現(xiàn)代化在給人們帶來現(xiàn)代文明的同時,很多傳統(tǒng)文化也因被漠視而被迫走向消亡,若不引起重視,那么文化傳承也就無從談起。
(三)促進幼兒教師對非遺的認同,扮演好文化傳承者的角色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哈佛教授約瑟夫·奈在20世紀末提出了“軟實力”一詞,其包括國家凝聚力、普遍的文化認同等。非遺也屬于軟實力的范疇,在文化認同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傳承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教師在幼兒從自然人轉化為社會人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非遺與幼兒園教育結合的過程中,教師肩負著文化傳承的使命。因此教師要具有文化屬性,筑牢對非遺文化的認同。全球化、經(jīng)濟化無可避免地帶來西方文化的滲透,作為能動的個體,主動吸收外來文化是無可厚非的,但吸收并不等于盲目追求與跟風?,F(xiàn)如今,幼兒園過“圣誕節(jié)”“萬圣節(jié)”等西方節(jié)日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甚至超越了中國傳統(tǒng)的“端午節(jié)”“重陽節(jié)”,這在無形之中使幼兒產生了西方節(jié)日比中國節(jié)日更重要的錯覺。幼兒教師要堅定本土意識,堅守文化底線,樹立文化自覺,不把“洋節(jié)”凌駕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之上,把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扮演好文化傳承者的角色。
(四)有利于激發(fā)幼兒園創(chuàng)新活力,打造特色園本課程
特色園本課程顧名思義即幼兒園獨特的、優(yōu)質的,能夠成為本園優(yōu)勢,成為資源、文化特色的課程,是幼兒園教育內容的重要補充,也體現(xiàn)了幼兒園的文化理念和核心競爭力。近年來,幼兒園課程建設不斷深化發(fā)展,對提高教育質量提升幼兒教師能力有著重要作用。但目前的特色園本課程建設面臨著“跟風”“追風”“拿來主義”等問題,如何擺脫質量、內容等方面的趨同性,是廣大幼教從業(yè)者和課程開發(fā)者亟須考慮的問題。將非遺融入幼兒園特色課程開發(fā)正是創(chuàng)新的途徑之一,將非遺融入幼兒園課程教育,進行“老酒新瓶”的改造,激發(fā)幼兒園創(chuàng)新活力,打造園本特色課程,發(fā)揚幼兒園課程特色、吸引生源的同時,利用好這一平臺傳承非遺文化。幼兒園在開展特色園本課程時要注意大環(huán)境非遺文化氛圍的渲染,并建立完整的評價體系,保證非遺特色課程實現(xiàn)可持續(xù)性高質量良性發(fā)展。
三、傳承發(fā)展:非遺融入幼兒園教育的路徑
非遺種類繁多、數(shù)目巨大、內容寬泛,本文以綿竹年畫為例對非遺融入幼兒園教育的路徑進行探討。
綿竹年畫源于北宋,興于明代,盛于清代,與天津楊柳青年畫、山東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齊名,并稱“中國四大年畫”,素有“四川三寶”之美譽,因其具有鮮明的區(qū)域文化色彩和厚重的文化積累,于2006年被列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可以用于居室裝飾、供奉祭祀、祈保平安,既具裝飾性與藝術性又能滿足人們崇拜神靈、消災納福的愿望。綿竹木版年畫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形成了對稱簡練的構圖、夸張生動的形象、艷麗明快的色彩等藝術風格。此外,綿竹年畫還具有繪畫性強、蘊含豐富的故事性、人物形象夸張的特點。無論是從內容題材還是藝術特征方面考慮,綿竹年畫的構成元素都與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有著很高的契合度:從故事和內容上能夠滿足幼兒想象的空間;從實踐性和操作性上,能夠滿足幼兒的動手欲望;從色彩的搭配上,能滿足幼兒喜歡鮮艷、明亮的心理特征;從人物造型上,能夠滿足幼兒的年齡特點?!叭居谏n則蒼,染于黃則黃”,幼兒期是人的個性養(yǎng)成和文化偏好形成的關鍵時期,文化作為民族的血脈,凝聚著對生命的認知與感受。
(一)將綿竹年畫融入社會領域,增強幼兒的文化認同
綿竹年畫發(fā)源于民間,代表著人民的文化信仰、寄托著人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景,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扒чT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歷史上,年畫在中國人最重要的節(jié)日——春節(jié)中一直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家家戶戶都會在門上張貼年畫,用來驅兇避邪、祈福迎祥。然而城鎮(zhèn)化的加速發(fā)展和現(xiàn)世流行文化的風行,很多幼兒對年畫一無所知,更不明白那蘊藏在一張張年畫背后的文化含義。文化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我們生來就浸染于一定的文化環(huán)境中,當一種傳統(tǒng)文化出現(xiàn)傳承了上千年、被上一輩人所熟知而下一代人卻對它一無所知的情況,說明文化代際傳承出現(xiàn)了斷層問題。教育會使個體養(yǎng)成習慣,形成個性,在家國意識的熏陶下,可以讓人的意識和個性服從于國家。[9]學前教育作為培養(yǎng)人的活動,是文化傳承的主要渠道,幼兒教師理應在幼兒園教育中扛起文化傳承的大旗。將綿竹年畫融入社會領域,可以請年畫傳承人將代表性的年畫作品帶到幼兒園讓幼兒欣賞,并就年畫與中國人民之間情感關系以及其代表的文化含義進行講解。由于年畫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關,所以幼兒能在生活中找到與年畫的相關聯(lián)系。除了邀請傳承人到幼兒園進行演示與講解外,幼兒園還可以發(fā)動社區(qū)和家庭的力量,通過老一輩人對不同年代年畫故事的講述,讓幼兒了解年畫生存的空間與時間,加強幼兒與社會生活的聯(lián)系。
(二)將綿竹年畫融入幼兒藝術教育,培育幼兒的藝術鑒賞能力
綿竹年畫除了背后傳遞的文化內涵外,它本身也是一門技藝,屬于美術范疇。綿竹年畫的制作工藝比較復雜,要經(jīng)過制粉箋紙、起稿、刻版、印墨、上色、印花、勾線、題款等工序,其木版印線起的作用只是勾勒輪廓,成品的完成要靠手工藝人的彩繪。由于綿竹年畫的繪畫性極強,因此不同的藝人對同一畫稿的上色會因其藝術理解及熟練程度而展示出不同的效果,因此每幅年畫都珍貴又獨特。關于彩繪,年畫藝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經(jīng)驗口訣,即“一黑二白三金黃,五顏六色穿衣裳”。藝術領域是幼兒園五大領域之一,綿竹年畫本身繪畫性和趣味性的特點符合幼兒的身心發(fā)展水平和年齡特征。幼兒園開展年畫藝術活動通常是請民間藝人到幼兒園現(xiàn)場教學,從分享年畫作品、講解年畫內涵到為幼兒提供材料,從雕刻、臨摹、彩繪到完成一幅年畫作品,經(jīng)教師和藝人從旁指點,幼兒能夠全程參與并動手實踐,在欣賞美的同時能夠創(chuàng)造美、表達美,培育藝術鑒賞能力。
(三)將綿竹年畫融入語言領域,培養(yǎng)幼兒的文化親近感
年畫的起源和發(fā)展與人民生活和社會風俗緊密相關,它傳達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大眾的文化訴求,承載著人們的文化信仰。綿竹年畫的內容題材十分廣泛,有風俗習慣、戲曲故事、神話傳說、歷史人物、花鳥蟲魚等,綿竹年畫夸張的人物造型、豐富的畫幅內容、鮮艷明亮的顏色能夠抓住幼兒眼球、激發(fā)幼兒興趣,也能給予幼兒想象和創(chuàng)造的空間。每幅年畫背后都有著豐富的故事和深刻的文化含義,如《仕女騎車圖》其背后傳達的是明清時期四川文化的開放和包容。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對年畫內容進行解讀并比較古今交通方式有何不同,在培養(yǎng)幼兒表達能力的同時有機地將歷史文化相結合,拉近幼兒與非遺的距離。另外,綿竹年畫還有許多代表性的作品,如《老鼠嫁女》《迎春圖》《三猴燙豬》等,無一例外都傳達著文化精神和文化價值觀。教師可引導幼兒對年畫進行解讀,對故事進行改編或續(xù)編,在口口相傳中發(fā)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也能促進幼兒對非遺的了解,增進幼兒的文化近親感。
四、結語
文化說到底是人民群眾普遍的認同,而不只是少數(shù)人的特權。隨著一代一代傳承人的離去,那些珍貴的技藝也歸于歷史時空。讓非遺進入大眾視野是其傳承的前提,而傳承的關鍵是人。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終究要交給下一代,而幼兒具有無限的可塑性與生長張力,將非遺與幼兒園教育相結合即借助幼兒園,將非遺輻射到家庭和社區(qū)。通過非遺與幼兒園的結合,可以讓幼兒在人生可塑性最強的時期汲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養(yǎng)分,初步樹立起文化自信,在面對西方文化的侵襲時能夠克服文化自卑、立住文化信仰,從而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傳統(tǒng)文化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王福州.非遺文化形態(tài)學[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19:6.
[2] 王彩霞.洛克“白板說”對兒童教育的啟示[J].理論觀察,2012(3):10-11.
[3] 劉秀芳.顏之推幼兒教育思想及其啟示[J].當代教研論叢,2015(8):1,9.
[4] [英] 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1卷[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252.
[5] 何星亮.堅定文化自信的歷史和理論依據(jù)[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10):56-65.
[6] 彭丹.西方兒童文化研究的歷史及其對兒童觀的促進[J].學前教育研究,2022(3):10-19.
[7] Mary E. G. The Culture of Childhood:Child’s-eye Views of Society and Culture [M].Columbia:Teachers College Press,1978:3,2,2,4.
[8] Mary E. G. Children As Informants:The Child’s-eye View of Society and Culture[J]. The American Catholic Sociological Review,1960(2):136-145.
[9] 錢民輝.教育社會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