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創(chuàng),黃治國,葉 斌,陳 敏,趙來星,謝尚奎
(1.南雄市人民醫(yī)院,廣東 南雄 512400;2.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0000)
混合痔(RMH)為常見的肛腸疾病,因內外痔形成一體而發(fā)病,多位于齒狀線上下。相較于單純的內痔、外痔,其癥狀更加嚴重,常伴有痔核脫出、大便帶血等癥狀,若治療不及時可引發(fā)貧血,嚴重者可出現(xiàn)痔核嵌頓,導致感染,甚至可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1]。目前臨床上治療RMH 的方法以手術治療的效果最佳,自動彈力線套扎術是近些年常用的術式之一,能夠保留肛墊組織,減少并發(fā)癥,治療效果確切。但由于RMH 病情嚴重,術后創(chuàng)面大、愈合慢,患者在術后常會出現(xiàn)肛門疼痛、水腫等癥狀,影響術后康復效果[2]。西醫(yī)多采用物理療法或藥物促進創(chuàng)面修復,可殺滅細菌,增加生長因子表達,有利于傷口愈合,但會增加增生性瘢痕的形成風險[3]。隨著傳統(tǒng)醫(yī)學在相關領域的推廣應用,其在促進RMH 術后創(chuàng)口愈合方面展現(xiàn)出一定的優(yōu)勢。利用中藥外敷、坐浴、熏洗等多種方法可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環(huán),減輕炎癥反應,加快創(chuàng)面愈合,且操作簡單[4]。鑒于此,本研究進一步探討自動彈力線套扎術聯(lián)合龍血竭膠囊及九華膏對RMH 術后愈合效果的影響?,F(xiàn)總結如下。
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后,選擇2022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RMH 患者100 例,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50 例)和觀察組(50 例)。觀察組:男19 例,女31 例;年齡24 ~70 歲,平均年齡(41.22±7.84)歲;體重41 ~87 kg,平均體重(68.36±9.08)kg ;病程1 ~7 年,平均病程(2.79±0.61)年;其中Ⅲ度RMH 28 例,Ⅳ度RMH 22 例。對照組:男18 例,女32 例;年齡24 ~71歲,平均年齡(41.65±7.98)歲;體重41 ~84 kg,平均體重(68.12±8.75)kg ;病程1 ~6 年,平均病程(2.54±0.49)年;其中Ⅲ度RMH 29 例,Ⅳ度RMH 21 例。兩組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1)符合RMH 的診斷標準[5],為Ⅲ~Ⅳ度RMH ;(2)滿足手術指征;(3)術前肛門功能、形態(tài)正常;(4)自愿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1)既往有肛門手術史;(2)伴有惡性病變或臟器功能衰竭;(3)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4)伴有精神疾病或無法正常交流者;(5)伴有肛裂、肛瘺、肛門息肉等疾病。
對照組于肛周神經阻滯麻醉下行混合痔外剝內扎術,術后予以抗感染干預,并予以乳果糖口服液(陜西漢唐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10890034)口服治療,10 mL/ 次,3 次/d,以保證大便通暢。觀察組采用自動彈力線套扎術進行治療,術后外用九華膏(哈爾濱市龍生北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Z23020494)+ 龍血竭膠囊(肇慶星湖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Z10983108),將兩種藥物按照1:1 的比例進行調配,涂抹于創(chuàng)面及周圍,然后使用無菌紗布覆蓋,1 g/ 次,早晚各涂抹一次。兩組均連續(xù)治療10 d。
比較兩組的創(chuàng)面愈合情況、血清學指標以及治療安全性。創(chuàng)面愈合評估指標:分別于治療前、治療10 d后,從創(chuàng)面疼痛、創(chuàng)面滲液、創(chuàng)面水腫方面進行創(chuàng)面愈合評估。疼痛使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6]評估,總分10 分,分值與疼痛程度呈正相關。滲液根據(jù)紗布浸透情況計分,未浸透紗布計0 分,浸透1 塊紗布計1 分,浸透2 塊紗布計2 分,浸透紗布數(shù)>2 塊計3 分。水腫按照從無到輕、中、重分別計0 分、1 分、2 分、3 分。血清學指標:分別于治療前、治療10 d后,取患者的空腹靜脈血(4 mL),先進行離心操作,轉速為3000 r/min,時間為5 min,然后取血清備用。使用雙抗夾心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PDFG)、堿性成纖維生長因子(bFGF)的水平。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分析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的創(chuàng)面相關評分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的創(chuàng)面疼痛、滲液、水腫評分均有所降低,且觀察組均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創(chuàng)面愈合情況的對比(分,± s)
表1 兩組創(chuàng)面愈合情況的對比(分,± s)
組別 創(chuàng)面疼痛評分 創(chuàng)面滲液評分 創(chuàng)面水腫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50) 6.45±1.41 1.78±0.45 2.66±0.65 1.18±0.46 2.57±0.77 1.04±0.43觀察組(n=50) 6.54±1.48 0.81±0.24 2.59±0.57 0.48±0.17 2.62±0.85 0.36±0.15 t 值 0.311 13.449 0.573 10.093 0.308 10.588 P 值 0.756 0.000 0.568 0.000 0.759 0.000
兩組治療前的血清學指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的血清VEGF、PDFG、bFGF 水平均有所升高,且觀察組均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清學指標的對比(ng/L,± s)
表2 兩組血清學指標的對比(ng/L,± s)
組別 VEGF PDFG bFGF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50) 91.79±10.76 108.12±13.45 42.65±5.09 48.73±5.71 53.07±4.75 81.58±7.13觀察組(n=50) 91.57±10.81 129.45±15.39 42.47±5.14 60.02±6.28 53.28±4.67 94.33±8.97 t 值 0.102 7.379 0.176 9.406 0.223 7.868 P 值 0.919 0.000 0.861 0.000 0.824 0.000
兩組均未出現(xiàn)明顯的不良反應。
RMH 采用自動彈力線套扎術進行治療的效果確切,能夠快速改善患者的癥狀,促進其康復。但由于手術部位特殊,加之術中牽拉、切割等操作均會損傷肛門處組織以及皮膚,暴露神經末梢,影響局部血液循環(huán),因此易引發(fā)創(chuàng)面出血、感染、水腫等并發(fā)癥,影響術后恢復效果[7]。創(chuàng)面修復是一個較為復雜的過程,與細胞的遷移、黏附、增殖等多方面有關,而術后初期創(chuàng)面有大量的炎性滲出,通常無法長時間保持干燥,從而可影響創(chuàng)面愈合的進程[8]。RMH 術后創(chuàng)面恢復效果會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臨床上應予以藥物干預,加快創(chuàng)面愈合的速度。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術后肌膚、血脈、經絡受損,易生濕熱,阻遏氣血,誘發(fā)氣血虧虛或氣血不暢,皮肉失養(yǎng),以致傷口難愈。治療應遵循去腐生肌、活血祛瘀之法[9-10]。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前的創(chuàng)面評分、血清學指標未見差異,兩組治療后的創(chuàng)面疼痛、滲液、水腫評分均有所降低,且觀察組均更低,兩組治療后的血清VEGF、PDFG、bFGF 水平均有所升高,且觀察組均更高。兩組的治療安全性均較為理想。這表明,RMH 患者進行自動彈力線套扎術后使用九華膏+ 龍血竭膠囊的效果較好,有利于改善其血清學指標,加快創(chuàng)面愈合,且安全性較高。分析其原因為,九華膏由浙貝母、麝香、滑石、朱砂、龍骨、冰片和硼砂等多味中藥材制成,其中浙貝母可消腫散結,麝香可消腫止痛,滑石可收澀斂瘡,朱砂可清熱解毒,龍骨可生肌斂瘡,冰片可清熱止痛,硼砂可化腐生肌、清熱解毒[11]。龍血竭膠囊的主要成分為冰片、龍血竭、三七,龍血竭可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三七可散瘀止血,冰片可消炎止癢[12]。九華膏與龍血竭膠囊聯(lián)合使用可起到消腫化腐、清熱祛濕之效,用于術后創(chuàng)面有利于改善局部血運,促進皮膚細胞分化與增殖,抑制細菌生長,加快愈合速度。
綜上所述,RMH 患者進行自動彈力線套扎術后使用九華膏+ 龍血竭膠囊的效果較好,有利于改善其血清學指標,加快創(chuàng)面愈合,且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