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炳書
(廣州黃埔華苑大酒店,廣東 廣州 510000)
廣東省海岸線較長,和內(nèi)江河縱橫交錯,自然地理環(huán)境有優(yōu)勢,故產(chǎn)很多海鮮,蝦是海產(chǎn)品之中數(shù)量最多的一種,也是制作蝦餃良好的材料。廣東大部分地區(qū)處于濕熱地帶,飲食口味以清淡為主,盡量輕油、輕糖、輕鹽。以最經(jīng)典的蝦餃來說,外形要做到晶瑩剔透,白里透紅,皮薄而爽韌,成月牙形或彎彎梳子形,最少有10褶,13褶是最完美的;內(nèi)餡要有筍、有蝦、有汁,蝦要爽滑彈牙而有真味[1]。蝦餃的味道特性在于一個鮮字,即原材料新鮮、味道鮮美,餃內(nèi)保留肉汁、筍粒清香、餃皮爽口、風味獨特。
傳統(tǒng)的蝦餃餡一般是生熟蝦搭配,加入熟肥肉粒和筍拌制而成。蝦餃餡的主料是新鮮蝦肉,一般用生粉、生油、堿水腌制后用清水洗干凈,晾干水分,一半的蝦肉用刀壓成蝦茸,并用少量蛋白快速撻成蝦餃,而另一半切成粒狀加入。另一個重要的材料是肥肉,主要在餡料中增加酥香滋潤口感,加工時一般把肉筋去掉,切成塊,用開水燙到剛熟,再經(jīng)冷水漂過,肥肉便爽脆,不會瀉油,然后切成細粒狀。鮮筍質(zhì)硬帶脆,需用開水滾熟,使其肉質(zhì)由硬變軟,切成細絲,在拌入餡之前,筍絲還須用開水滾一段時間,減少筍絲本身水分,分解筍特有的酸味,再經(jīng)過冷水漂浸和晾干,拌上豬油就變得較為松軟,加工時不易碎爛。
蝦餃餡多用鮮蝦,不摻入預(yù)熟制的蝦肉,用料如下:
新鮮蝦肉500 g、肥肉100 g、扭干筍絲125 g、豬油75 g、味粉10 g、香油5 g、胡椒粉1.5 g、白糖15 g、精鹽12.5 g、生粉5 g。
(1)原料初步處理。先將蝦肉洗凈,用干潔布吸干蝦肉的水分,一部分剁爛,一部分切粒。肥肉用開水燙至剛熟、漂冷水待凍后切細粒,扭干筍絲與豬肉拌勻、備用。
(2)拌餡。將剁爛和切粒的蝦肉與生粉拌勻,加入精鹽拌打,打至起膠狀時,再放入筍絲、白糖、胡椒粉、香油、豬油一起拌勻即成。用餡之前宜將餡放進冰箱冷藏約30 min,使餡稍稍凝固方便包制定型。
(1)選用中蝦仁作為制作餡料,由于中蝦仁制作蝦餃餡大適中,一只蝦餃大約用中蝦仁一只半,如果蝦仁過大或者太小都會影響蝦餃的包制,也會影響其美觀。
(2)制作蝦餃餡前蝦仁必須先腌漬并使用流動水沖水,使它的顏色、透明度和口感更好。蒸熟后效果達到“水晶”狀態(tài),品嘗起來口感更加脆嫩爽口。
(3)制作蝦餃餡時,要控制好攪拌的速度,一般以中檔為宜。餡心要求起膠,但蝦仁又不能被過度打碎。
(4)剛制作好的蝦餃餡比較稀軟,不利于蝦餃的包制,需要放進冷藏冰箱冷藏至蝦餃餡軟硬度適中再進行包制。
成型后,蝦餃形態(tài)要想保持不塌不走樣,餡料起著重要作用,拌餡就是制作蝦餃的一個關(guān)鍵工序,與皮的調(diào)制、蝦餃的造型和成熟同等重要,決定著蝦餃的整體滋味和香氣。需要將餡料調(diào)至稍有粘連性、凝固性、濕而不瀉,這樣才能對蝦餃皮起到一定的支承作用,使蝦餃熟后能達到形態(tài)優(yōu)美、生動逼真、不易變形的飽滿美觀形態(tài)[2]。
3.1.1 澄面(澄粉)
澄面(澄粉)是蝦餃皮的主要原料,也稱小麥澄面,就是小麥淀粉。小麥淀粉是一種沒有筋度的面粉,小麥是其主要的成分,實際上就是經(jīng)過加工的面粉,也就是將其用水漂洗后,使面粉里的粉筋和其他物質(zhì)都分離出去,剩下的純淀粉物質(zhì)曬干后研制而成。其經(jīng)過加溫后呈半透明體、軟滑帶爽、粉質(zhì)幼滑、色潔白、適宜制作蝦餃皮。
3.1.2 生粉
生粉是餐飲行業(yè)的中對不同種類淀粉的統(tǒng)稱,淀粉是一個化學名詞,按照加工的植物品種不同,分為玉米淀粉、綠豆淀粉、馬鈴薯粉、地瓜粉、木薯淀粉等。制作傳統(tǒng)蝦餃皮,一般使用風車牌生粉,也就是土豆淀粉。隨著食品加工業(yè)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變性生粉的產(chǎn)品,它是用馬鈴薯作為原料,經(jīng)過特殊加工生產(chǎn)的,熟后透明度高、口感爽韌,制出的皮更易包餡[3]。
3.1.3 豬油
豬油常溫下為白色或淺黃色固體,色澤潔白、味道香、起酥性好,加入點心中能使皮或餡滋潤肥美,在蝦餃皮中,豬油可使皮保持濕潤不易開裂、干硬。
3.1.4 鹽
蝦餃皮制作過程中加入的鹽主要是提供基本的咸味,使皮不會過于寡淡。另外,鹽可以調(diào)節(jié)澄面和生粉的淀粉糊化程度,改善面團的彈性和柔軟性。
3.2.1 用料
一級澄面300 g、生粉200 g、豬油15 g、精鹽5 g、清水約750 g。
3.2.2 制法
(1)澄面和生粉和勻篩過,和鹽一起放入盆內(nèi),將煮沸的清水立即倒入盆內(nèi),用搟面棍攪勻,加蓋焗5 min成熟澄面。
(2)取出放在按板上擦勻,然后加上豬油再搓勻,便制成澄面皮。
(1)制作蝦餃皮的主要材料是優(yōu)質(zhì)的澄粉和優(yōu)質(zhì)的生粉,原因是優(yōu)質(zhì)的澄粉有較好的可塑性,而優(yōu)質(zhì)的生粉則有較好的韌性和彈性,更利于蝦餃的包制。
(2)蝦餃皮配方中澄粉和生粉的比例必須控制好,當配方中澄粉用量過多,蝦餃包制時,皮會比較容易破裂,包制出來的紋路也會不清晰;當配方中生粉用量過多,蝦餃皮的筋度會過強,拍皮的時候,蝦餃皮會容易卷縮,蒸蝦餃時,蝦餃皮會容易收縮開裂,品嘗起來,口感會比較硬。生粉的比例要根據(jù)澄面的質(zhì)量而調(diào)整,適量的優(yōu)質(zhì)生粉,可增加皮的爽度。但由于生粉的筋韌性過大,若加入過多處理不當,會使皮粘性過大,造成拍皮困難,反之,加入過少則皮的爽度較差,韌性不足。澄粉與生粉一般以7∶3的比例為好,既可達到好造型,又可達到透明爽滑的效果。新派蝦餃的澄粉與生粉比例甚至調(diào)至6∶4或5∶5,生粉的含量提高,并改變燙皮的方法,不再用傳統(tǒng)的全部皮燙熟的方法,而是用一半的生粉用來燙熟,另一半生粉在搓面時加入,使制好的皮更有韌性,且造型時皮不容易爛,例如新派的花旗參雞湯蝦餃,蝦餃需要泡在雞湯里,皮容易吸水變綿,因此需加大制皮時生粉的用量,以增加皮的韌度,使蝦餃久泡在雞湯中依然保持造型飽滿不破皮的效果[4]。
(3)水的分量也是蝦餃皮成敗的重要因素。水多,則皮軟、易粘、造型差、爽度差;水少,則皮硬、不熟、造型難、易爆裂。在制作蝦餃皮時,燙面的水一定要用滾燙的水,原因是:滾燙的水才能充分糊化淀粉,制作出來的蝦餃成品才可以達到色澤潔白且透明,可塑性好、彈性好、韌性好。當生粉筋度較強時,可燙少一些生粉,當生粉筋力較弱時,則可以多燙一些生粉。
(4)剩余的生粉一定要和燙熟的澄面團揉透,為了使面團更加滋潤光滑,需要加入適量的豬油。
(5)做好的蝦餃皮要注意保溫,原因是蝦餃皮放涼后會比較硬,較難拍成薄度適中的蝦餃皮。
(6)蝦餃皮制作好后,如果面團筋力太小,拍出來的蝦餃皮比較容易碎裂,為了改善筋度,可以取出一小塊蝦餃皮蒸至全熟,再與沒蒸過的蝦餃皮揉在一起,揉搓均勻。
蝦餃皮是用專用的拍皮刀拍皮的,要求拍至陰陽皮,即一邊稍薄,一邊稍厚,薄的一邊用來褶紋。具體的操作:先將粉團切成小粒,壓薄成若干個小圓形,用拍皮刀先在油布上粘上生油防粘,然后平放在粉粒上,用掌壓力的前部,輕力推壓粉粒便成橢圓形,再用拍皮刀輕輕鏟起便成蝦餃皮。蝦餃皮的厚薄對包餡成型有著密切關(guān)系,皮太厚,褶紋不細致,粗糙不美觀。皮太薄,褶紋容易粘在一起,蒸熟后造型不太清晰。一般皮與餡的重量比例是3∶4最合理。在傳統(tǒng)的造型中,蝦餃一邊是彎梳形,褶子為9~13褶紋較為美,具體操作手法:一只手取一張直徑為7.5 cm的圓形蝦餃皮,另一只手包入約10 g重的蝦餃餡,一只手手指推,另一只手手指捏成外邊有均勻長度褶皺的彎梳形蝦餃生坯。近年,在傳統(tǒng)的蝦餃基礎(chǔ)上產(chǎn)生了很多新派的花式蝦餃,例如,象型的白兔餃、雞冠餃、金魚餃、鳳眼餃、鮑魚餃、龍珠餃和燕子餃等。蝦餃的熟制方法是蒸制,就是把包制好的蝦餃放到墊有籠底油紙的小竹籠子里,4個一籠,然后再放進大蒸籠中蒸約4 min,蒸好后取出,刷上熟的色拉油[5]。
新派蝦餃在傳統(tǒng)蝦餃的基礎(chǔ)上不斷創(chuàng)新和改良,例如,在蝦餃皮上增加不同的植物色,變成花式蝦餃,例如:火龍果粉、菠菜粉、南瓜粉、竹炭粉、梔子粉、番茄粉、蝶豆花粉等;在餡料上進行創(chuàng)新,研發(fā)出各種不同口味的新派蝦餃,例如:雞粒鮮蝦餃、蟹黃鮮蝦餃、羊肚菌蝦餃、騰蛟蝦餃、黑松露蝦餃、海參蝦餃、魚翅湯蝦餃、全湯蝦餃、龍眼蝦餃、豆苗蝦餃、避風塘蝦餃等。
好的蝦餃應(yīng)該是形似彎梳,皮薄爽口、色白,蝦餃整體晶瑩透亮,蝦餃餡隱約可見;蝦餃餡味道鮮美,形態(tài)精致,玲瓏美觀。制作蝦餃若要達到此種效果,需要從餡的調(diào)制、制皮、包制成形等工序中做到正確處理。制作蝦餃餡時要注意以下幾點:使用的蝦仁要選用新鮮的蝦仁,蝦仁在制作蝦餃餡前要經(jīng)過腌制和沖水的工序;拌餡時,力度與速度要適中;蝦餃餡調(diào)制后需要放置冰箱冷藏凝固,使軟硬程度適中。制作蝦餃皮時,澄粉和生粉的比例要恰當,且必須選用優(yōu)質(zhì)的生粉和澄粉;燙蝦餃皮時,水的用量要準確,而且必須要用100 ℃滾燙的開水,整塊蝦餃皮必須揉透,最后要加豬油潤滑,制做好的蝦餃皮要保溫等。只有在實操過程中嚴格執(zhí)行以上的關(guān)鍵步驟,才可以制作出皮薄餡鮮形似彎梳的蝦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