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建鋼
再過半年就要上小學了,該不該給孩子補課?這是大多數(shù)面臨幼升小的家長都會思考的問題。近日,象山縣大目灣實驗學校小學部校長、寧波市政協(xié)委員侯珊紅,將家長們關心的話題和她多年來對一年級新生入學后的觀察相結合,制成了一份幼小銜接的“訓練清單”,以供家長們參考。
(3 月28 日《現(xiàn)代金報》)
“幼小銜接”在每年夏天都會成為準小學生家長熱烈討論的焦點,討論話題基本一樣,要不要“搶跑”,提早向學齡前的孩子灌輸拼音、古詩詞、算術、英語等學科知識?
家長們提前給幼兒灌輸學科知識,也有一套能夠自洽的邏輯。但根據(jù)小學老師普遍反映,剛入學的孩子,存在心智、行為、能力、習慣的缺失,兩者并不匹配。也就是說,有些家長心里總是惦記著“幼小銜接”要“搶跑”在先,免得落后,其實是用錯了力。
不是嗎?上課坐不住、上課不動腦筋、寫字做作業(yè)速度很慢、學習粗心、不合群、不會整理書包、常忘帶作業(yè)或書本、不會根據(jù)天氣或活動情況脫穿衣服、不會系鞋帶、上完廁所或脫掉外套后不會整理著裝……類似一年級新生入學常見的問題出現(xiàn)在孩子身上,這些需要家校攜手去做的事情,不可能只單方面推給一方。
所以,怎樣幫助家長擺脫“一年級恐懼癥”,讓家長更輕松地享受孩子的點滴變化和進步,侯珊紅老師認為,幼小銜接階段,應該要培養(yǎng)身為“準小學生”的基本自理能力,熟悉小學的作息,懂得小學的規(guī)矩,并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之處常常只有幾步。一份“訓練清單”厘清頭緒,讓家長走出幼小銜接的誤區(qū)。事實上,比起學科知識的預先學習,做好能力上的準備,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看似不“搶跑”,卻比“搶跑”更有用。
在相應的年齡段只能做相應的事情。
面對孩子幼升小之后即將出現(xiàn)的多方面“斷層”,家長應當放平心態(tài),多給孩子正向激勵,培養(yǎng)他們及早養(yǎng)成學習上、生活上的好習慣,輔助孩子做好身體上、心理上的各種過渡,這才是“幼小銜接”正確的打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