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憫忠臺前問生死
      ——重讀李敖小說《北京法源寺》

      2023-08-22 06:34:48梁少歡
      名家名作 2023年2期
      關(guān)鍵詞:譚嗣同李敖康有為

      梁少歡

      前記

      大學時代不知從何處得到一本發(fā)黃的臺灣著名作家李敖的小說《北京法源寺》,這本書于2000 年出版后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沖著李敖這個桀驁不馴的名字,那時候的我?guī)е摌s心態(tài)一知半解把它讀完,看后那種震驚的閱讀感覺無法形容?!侗本┓ㄔ此隆穼懥司S新變法的一段歷史——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清末維新志士中最出色的人物,他們對新中國的構(gòu)想和對中國革命付出的努力。這不是一個很容易理解的精神世界。

      有一天,在家重看許知遠主持的節(jié)目《十三邀》,那一期是《尋找譚嗣同》。許知遠在不斷追問嘉賓關(guān)于生命的意義時,受訪青年嘉賓說了一句“愛死譚嗣同了”,讓我再次想起這本書和那些已經(jīng)遠去的革命先驅(qū)們。于是,我在書柜里找出《北京法源寺》重新閱讀??赡芪倚枰恍┨鲇钩I畹挠職?。李敖從未去過法源寺,卻在獄中以堅忍的姿態(tài)構(gòu)思并寫出了這本小說,實在勇氣可嘉??赐旰螅切r活的仁人志士身影不斷再向我涌來,可能就是這種激進革命的偉大、欣然就義的從容和高貴,讓我一再感動,想要做些讀書感悟并一吐為快。

      北京法源寺的坐標意蘊

      在很多歷史小說中,將故事發(fā)生地作為標題,有著它的特殊坐標意義,《北京法源寺》也不例外。法源寺的前身是唐太宗興建的憫忠寺。645 年,唐太宗率隊親征高麗無功而返,回到幽州(今北京)后,追思戰(zhàn)死沙場的十幾萬將士,在北京西南角選址修建了寺廟,供奉為國捐軀的死難者牌位,這是中國比較早期的忠烈祠。唐太宗決定,這座廟叫作“憫忠寺”。寺里面還蓋了“憫忠閣”,憫忠閣蓋得極高,有諺語云:“憫忠高閣,去天一握?!?數(shù)百年之后,亡國的宋欽宗曾被關(guān)押在這里,度過凄涼的囚犯歲月。朝代變遷,1731 年,清朝的第三位皇帝雍正想起了這座忠烈祠,把它改名為“法源寺”。49 年后,乾隆皇帝親自題寫了“法海真源”四個大字,刻成匾,掛在廟里。又100 多年過去,時間來到了19 世紀末,法源寺附近多了人煙,也多了義地和荒墓。法源寺變成了人們生死線上的一個過渡。

      小說開始鋪墊的這一切關(guān)于法源寺的悲愴沉重氣氛,都是為了迎接維新變法的仁人志士出場。作者開場寫了一個楔子,《神秘的棺材》用了大段精彩筆墨對北京節(jié)事喪俗進行介紹,寫了一個武俠小說式的黑衣人行動,描述了明朝冤死的忠臣名將袁崇煥偷偷收尸入殮的場景,引出了“憫忠寺”,讓故事一開始就籠罩著“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氣概。第二、三章,戊戌變法主人公之一的康有為初次與佘法師、普凈在法源寺相遇,并展開關(guān)于“善和偽善”的爭論,傾談報國之志。第七章《回響》又有譚嗣同與梁啟超相遇法源寺,彼此探討佛教出世入世精神,后有大刀王五與佘法師重逢法源寺,康有為與已經(jīng)成為革命志士的普凈(李十力)重逢法源寺。尾聲《掘墳》,作者再次圍繞法源寺直抒胸臆,表達歷史興亡慨嘆之情。

      維新變法,本身就是一件很熾熱赤誠的事情。依托在由憫忠寺改名而來的法源寺作為地標所產(chǎn)生的英雄故事,就更加有血性色彩。北京法源寺,如一條“草蛇灰線”,把所有熱血人物和事件、故事背景串聯(lián)起來,這座帶著悲愴色彩的唐代寺廟,始終貫穿全文,帶動維新變法的發(fā)展與維新人物的命運,承載著戊戌變法滄桑的歷史情感。

      人物:從容赴死者,僵化保守者,世俗成功者,革命新生者

      《北京法源寺》刻畫的是眾多陽剛而忠烈的人物。它的后記里這樣寫道:“《北京法源寺》以具象的、至今屹立的古廟為縱線,以抽象的、煙消云散的歷朝各代的史事人物為橫剖,舉凡重要的主題:生死,鬼神,僧俗,出入,仕隱,朝野,家國,君臣,忠奸,夷夏,中外,強弱,群己,人我,公私,情理,常變,去留,因果,經(jīng)濟(經(jīng)世濟民)等等,都在論述之列?!?/p>

      對于戊戌變法通識性的歷史知識,作者沒有過多費筆墨,而是著重描寫了人物在行動中的心理活動以及人物之間的思想沖突?!侗本┓ㄔ此隆访枋隽宋煨缱兎ㄖ锌涤袨?、梁啟超、譚嗣同等歷史人物的行跡思想,描繪了晚清歷史畫卷中的幾個片段,史實與虛構(gòu)交織,人物形象卻與歷史書中不盡相同。這不僅是小說與現(xiàn)實的差距,也不純粹是李敖想象中的歷史人物,在很大程度上,這是李敖借歷史人物在闡述自己的價值觀。在文本敘事中,一個個鮮活的戊戌變法者形象呈現(xiàn)出來,氣宇軒昂。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幾位維新核心人物,分別代表戊戌變法中幾種力量和姿態(tài),而次要人物普凈代表革命的新生力量,作者在故事尾聲中留了一束革命的曙光。

      譚嗣同無疑是全書中最閃亮的人物。從第七章《回響》到第十二章《從監(jiān)牢到法場》,這是描繪戊戌變法對譚嗣同著墨最多的幾章。從容赴死還是逃亡圖存,對于譚嗣同,這不是一個問題。在小說中,譚嗣同曾與梁啟超在法源寺談論佛法的時候說過:古今仁人志士,在出世以后,無不現(xiàn)身五濁惡世,這正是佛所謂乘本愿而出,孔子所謂求仁得仁。最后,發(fā)為眾生流血的大愿,以無我相卻救眾生而引刀一快,而殺身破家,也是很好的歸宿,這才是真正的所謂舍身。

      “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圣主。今南海之生死未卜,程嬰、杵臼、月照、西鄉(xiāng),吾與足下分任之”“就義之日,觀者萬人,君慷慨神氣不少變”(出自清代梁啟超《譚嗣同傳》)。梁啟超不遺余力地夸譚嗣同,用了程嬰、杵臼、月照、西鄉(xiāng)等典故來贊美譚嗣同的死亡。譚嗣同甘愿效法《趙氏孤兒》中的公孫杵臼和日本德川幕府末期月照和尚的好友西鄉(xiāng)的行節(jié),以個人的犧牲來成全心目中的神圣事業(yè),以自己的挺身赴難來酬報光緒皇帝的知遇之恩。留下來繼續(xù)救國的人,固然承擔更沉重的責任,然而從容赴死,的確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譚嗣同在菜市口的喊聲回蕩。為什么要赴死?為了報答光緒帝的賞識之恩?為了證明維新之路不通?為了警醒世人?李敖在《北京法源寺》沒有給我們說清楚答案。但書中刻畫的譚嗣同對這個決定做得很堅決。與壯懷激烈岳飛式的殉難相比,他是平靜從容殉難。他對佛學研究甚深,可能他知道,在這段歷史中,自己需要扮演一個殉道者的角色。死亡并不可怕,從容面對死亡更是可貴?!巴T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边@是譚嗣同被捕后在獄中留下的詩篇。以前看不太懂,再讀后不由得驚嘆他的才情,更欽佩他的赴死從容??梢赃x擇離開,但選擇正襟危坐地在瀏陽會館等待被捕,想象一下這是一種怎樣的“酷”。

      康有為是全書變化層次最豐富的人物,也是貫穿故事始終的核心人物。在過往的歷史文本中,一再寫了康有為的保守、妥協(xié)、脫離群眾以及依靠“托古改制”來尋求變法成功的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的不徹底性。《北京法源寺》不再陳述這些固化抽象的定論,而是用很大的篇幅描寫了他的思想世界和行動,通過與佘法師、翁同龢、李十力等人物的思想問答,寫了康有為的夢想、夢碎與夢醒。先有康有為拜袁崇煥碑文后開啟了自己風云變幻的一生,再有大展宏圖卻半路夢碎的悲催,后有老年感喟在前朝與新朝的夾縫之中而不為兩朝所喜,他的人生軌跡與袁崇煥幾乎是跨越了時空重疊在一起。這樣的小說描寫,有點殘忍但卻真實地再現(xiàn)了康有為由一個清醒勇敢、為救國于動蕩之中而奔走呼告的激進者退守為一個頑固僵化的保守者的思想歷程。從書里看,康有為很有遠見卓識,只是最終仍免不了與先烈、摯友、死敵、后輩一同深埋地下。從提倡維新到堅守忠君,他始終和時代錯步,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在李敖筆下,故事尾聲,身為革命黨的普凈看著康有為的身影說,“他還是走在我前面的”。

      如果硬要找一個略微圓滿的人物,梁啟超勉強算是。他一直和時代節(jié)奏相合,不斷探索適用的變革,永遠年輕,永遠充滿活力。他做事懂得入世又出世,更留有余地,不像老師偏執(zhí),也不像譚嗣同終凝固在一地的熱血里。然而,正因如此,他在本書中的人物形象沒有那么鮮明,太“正氣”了些。后半部另一條線在普凈,在轟轟烈烈的戊戌變法20 年后,普凈已經(jīng)成為革命黨李十力,早期經(jīng)受磨難,又歷師父啟智熏陶,最后加入共產(chǎn)黨。

      交談性言語的藝術(shù)感染力

      看到有評論認為《北京法源寺》過于說教色彩,如:“人物性格的獨特性與豐富性沒有得到充分表現(xiàn),形象單調(diào),欠缺層次感。主要人物幾乎都可以看作李敖的化身,他們只是替李敖現(xiàn)身說法,是李敖的傳聲筒。小說太過于自我表現(xiàn),喧賓奪主, 損害了藝術(shù)感染力。”(《〈北京法源寺〉得失談》/李斌)作者批評了書籍中的人物性格的獨特性與豐富性沒有得到充分表現(xiàn),小說太過于自我表現(xiàn), 喧賓奪主, 損害了藝術(shù)感染力。

      我不是很認同上述的批評意見。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說過,“言辭是行動的影子”,可能放在這本小說里再合適不過。整部小說可能結(jié)構(gòu)有瑕疵,語言長篇說教,但這恰恰是一種特色,論辯語言充溢一種昂揚的情緒。恰恰把這種長篇的論辯語言,就不算是“說教”,而是辯理。讀者接受了全書開頭的悲愴氛圍情緒,接受了開頭的人物設定,主角們是充滿救國情懷的俠義之士,便能隨之傾聽、點頭稱是。

      對于歷史小說來說,人物之間的交談性言語,在書中能夠擔當敘事功能,是推動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的積極手段,也是拓展故事背景內(nèi)涵的有效方式?!侗本┓ㄔ此隆肺谋局腥宋锏恼撧q、矛盾沖突不用情節(jié)展開,用人物對話展開思想論爭,凸顯文本語言的魅力。如第二章與第三章,康有為與佘法師在法源寺正院見面與飯廳共進午飯這簡短的情節(jié),通過交談性言語構(gòu)成敘事場景為下文康有為進宮尋求變法埋下鋪墊。如第七章《回響》,譚嗣同與梁啟超第一次在法源寺見面的對話,談論佛法舍身之道;如第九章《戊戌政變》,譚嗣同和梁啟超在去與留、死君還是死事問題上進行了激烈的爭辯;如第八章《大刀王五》,譚嗣同與大刀王五見面,譚嗣同對他講述自己的救國抱負以及對滿漢民族觀念的思考;再如第十章《搶救》,譚嗣同和日本人一再談自己為何必須赴死的對話,在尖銳的語言矛盾沖突中,展現(xiàn)了大人物的思想、行動,也塑造了眾多仁人志士心可昭日月、身可立天地的英雄形象。小說雖采用第三人稱敘述,使讀者與文本產(chǎn)生一定的距離,但交談性言語又拉近讀者與文本的距離。

      另外,《北京法源寺》的很多前后章節(jié)之間巧妙用了頂真的修辭手法,把看似瑣碎的內(nèi)容在形式上有所銜接。每一章節(jié)的結(jié)尾留下一些字眼,與下一章節(jié)的開頭或者標題相關(guān)聯(lián)。如第一章結(jié)尾,作者寫道:“在寂寞余花的時候,開始了本書的故事?!钡诙碌臉祟}即為“寂寞余花”。章節(jié)尾聲,康有為和佘法師談論國事以潔身自好的丁香自比,康有為指出,丁香要做成中藥,得粉身碎骨煮成湯才有用,第三章的標題即為“休懷粉身念”。第八章的尾句是:“譚嗣同轉(zhuǎn)身退去,大家望著他的背景,消失在黑暗里?!钡诰耪碌拈_頭為:“黑暗在北京城處處皆有,即使在皇宮也一樣?!钡谑挛簿涫牵骸皶r間愈久,時代愈變,往事就愈淹沒了,但是,兩昆侖的謎團,到底指誰呢?”第十四章開頭是:“到底指誰呢?——同一個問題,在八指頭陀死在法源寺后兩年,1915 年,‘中華民國’四年,又被提起了?!钡鹊?。頂真的修辭手法運用在多元化的故事描述中,環(huán)環(huán)相扣,讓小說的結(jié)構(gòu)不至于太松散,呈現(xiàn)出統(tǒng)一和諧的敘事節(jié)奏美感。

      結(jié)語

      看多了現(xiàn)實生活的家長里短、瑣碎庸俗,再看看《北京法源寺》的英雄們“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大義,總會覺得胸襟廣闊很多。《北京法源寺》并不算是歷史書,所以沒必要嚴苛地對照史實。這也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小說,沒有十分精彩的情節(jié)與故事。讀這本書的意義在于思考,在于體會書中的小哲理與大智慧。在李敖寫實又似寫空的筆端,悲壯的戊戌變法英雄穿過漆黑的時間長河站在讀者眼前。他們在寂靜的古寺里談論著佛法、死生之事、經(jīng)濟之策,在滿目瘡痍的中國大地上尋找一條新的路。慘烈,慷慨,從容,“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大概就是讀書時的感覺。

      梁啟超晚年作《清代學術(shù)概論》盛贊譚嗣同為晚清思想界的一顆“彗星”。而《北京法源寺》中的維新志士們,我愿稱他們是掠過清末夜空的彗星。雖然注定短暫,但他們畢竟奮力燃燒過,點亮過黑暗,日出總會來臨。馮友蘭先生曾有過這樣的表述,人生有四種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是生存,即吃飽穿暖;功利境界,即成就事業(yè)功名;道德境界,就是以出世的心態(tài)來做入世之善事。其中天地境界是最高的人生境界,有這種覺解,個體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義,就可以為宇宙的利益而自覺做各種事。回到《北京法源寺》中,至少志士們已經(jīng)到達道德境界。作為故事的起點和終點,法源寺的肅穆正適合承載仁人志士的開始與結(jié)束。

      《北京法源寺》出版后,提名諾貝爾文學獎,曾引起一時轟動。有網(wǎng)友評論小說為“法源寺內(nèi)聽梵音,憫忠臺前問生死”。從憫忠寺到法源寺,數(shù)度更名,但不變的是一種莊嚴高貴的精神氣質(zhì)。當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的忠魂化為塵土煙消云散于歷史的浩渺之中時,他們卻在同一個空間里聚集,凝聚成一種力量,甚至是一種隱性的傳承,這是法源寺的魅力。

      身不由己,死亡的取舍卻可以自己抉擇。人間雖然眾生百相,但每個人只能選擇做一種人,同時還得拒絕不做其他許多種的人。重讀《北京法源寺》所帶給我的是:大于感動、大于思考,而是一種對自己內(nèi)心的深入和整理,重新思考關(guān)于“人”的價值。

      猜你喜歡
      譚嗣同李敖康有為
      獄中題璧
      開庭了
      《李敖自傳》
      養(yǎng)生要趁早
      老年世界(2017年11期)2017-12-27 23:48:59
      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
      藝品(2017年2期)2017-07-21 14:24:58
      康有為“八分說”論略
      藝品(2017年2期)2017-07-21 14:24:58
      康有為書學評價及相關(guān)問題
      藝品(2017年2期)2017-07-21 14:24:58
      論譚嗣同精神及其當代價值
      湖湘論壇(2016年1期)2016-12-01 04:22:23
      普陀山書法瑯琊榜·康有為
      中國篆刻(2016年5期)2016-09-26 07:40:09
      譚嗣同殉難百年祭
      赣州市| 全南县| 元朗区| 汉中市| 边坝县| 行唐县| 丹凤县| 阜平县| 郧西县| 博客| 齐河县| 上饶县| 惠东县| 茂名市| 嘉黎县| 肥西县| 新化县| 新田县| 通化市| 菏泽市| 阜康市| 交口县| 香港| 辽源市| 固镇县| 修水县| 密云县| 河源市| 和田县| 泗水县| 颍上县| 天峻县| 广南县| 文山县| 重庆市| 武威市| 洛隆县| 隆回县| 烟台市| 利津县| 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