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金友
辛棄疾的《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相信大家都讀過。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fēng)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zhàn)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dāng)如孫仲謀。”
寫這首詞的時候,辛棄疾已經(jīng)64歲了。他以復(fù)國為志,功業(yè)自許,但卻命運(yùn)多舛,壯志難酬。直到晉見宋寧宗之后,他才得以被重用,獲賜金帶,并出任鎮(zhèn)江知府。公元1204年3月,辛棄疾興致勃勃來到鎮(zhèn)江,在登臨京口北固亭時,觸景生情,寫下了《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一詞。
幾天后,辛棄疾在請人吃飯時,讓歌女演唱了自己創(chuàng)作的這首新詞。在座者無不拍手稱贊,說這首詞完美無缺,至善至美。辛棄疾一聽,前有李白、杜甫,近有蘇東坡、歐陽修,后邊還會有很多新秀,怎么能說“完美無缺”“至善至美”呢?便自忖:客之美我者,有求于我;下之美我者,有畏于我。我可不能被他們“捧殺”。
于是,辛棄疾站起來說:“人無完人,文無完文。只要是作品,就會有缺陷。我衷心希望大家能給我找出這首詞的不足。誰要能夠指出其中的毛病,我不僅要親自敬酒3杯,而且還要贈其100兩紋銀?!?/p>
“真的嗎?給100兩銀子?”
“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我說話絕對算數(shù)!”
這時一個年輕人站了起來。眾人一看,不是別人,是岳飛的孫子岳珂。岳珂也是一位文人,當(dāng)時任鎮(zhèn)江府戶部大軍倉的承務(wù)郎,只是個九品官。
岳珂說:“我不是為了銀子,但辛棄疾大人非讓大家挑毛病,我就說一點(diǎn)這首詞的美中不足,那就是詞中用的典故太多。知道的人還好,而讀書少的人,理解起來會非常吃力?!?/p>
辛棄疾一聽,臉立刻就有點(diǎn)紅。心里一想,對呀,“不盡長江滾滾流”,借用的是杜甫《登高》中的“不盡長江滾滾來”;“天下英雄誰敵手”,借用的是《三國志》中的“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生子當(dāng)如孫仲謀”,借用的也是《三國志》中曹操的慨嘆。
辛棄疾當(dāng)即表示,岳珂指出的毛病確實(shí)存在。從此以后,自己寫詩作詞,一定要少用典故,盡量做到通俗易懂。說著,他讓下人拿出紋銀100兩,執(zhí)意送給岳珂。在場眾人則拍手叫好,一為岳珂的敢于批評,二為辛棄疾的勇于接受批評。
后來,岳珂把這段故事,記在了自己所撰的《程史》中。
由此想起一件事情,前不久,某公邀請了40多人,召開自己的“作品研討會”。大家到那兒一看,共有60多篇文章,絕大多數(shù)都未曾發(fā)表。作者將其輯印成冊,其作品質(zhì)量,堪稱五流或者六流。但幾十個與會者,不但沒有一句批評,反而極盡溢美之詞,什么“高屋建瓴”“妙筆生花”“振聾發(fā)聵”“力透紙背”等,讓作者忘乎所以,感覺自己真的是“一流作家”。為什么呢?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軟。人家花錢請你好吃好喝好住好玩,不就是為了聽幾句好話嗎?
因?yàn)闆]人愿意聽批評,所以批評越來越少。好的說好,不好的也說好。致使很多讀者,分不清什么樣的作品好,什么樣的作品不好。也致使很多寫得不好的作者,混到了“名家”和“大師”的行列中,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把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路都帶偏了。
(舒云摘自《福建日報(bào)》2023年5月27日 圖/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