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炤含 李鑫宇
摘要:蘇繡歷史悠久,是我國四大名繡之首,也是我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憑借“精、細、雅、潔”的特點而深受喜愛?;ɑ軋D案具有極強的裝飾性、形象性和文化性,又因其造型柔美、寓意吉祥,一直都是喜聞樂見的藝術創(chuàng)作題材?;ɑ軋D案能將蘇繡的特點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兩者結合能相得益彰,從而創(chuàng)造出極高的藝術價值。文章采用資料收集、文獻研究及圖案分析的方法,分析蘇繡花卉圖案在當代畫繡及服飾品繡上體現(xiàn)出來的藝術特征,研究其在當代美學浸潤下的時尚化表達。研究表明,當代蘇繡花卉題材在藝術表達上,以更專業(yè)的設計方式取代了程式化的刺繡模式,在中西融合的背景下,畫繡風格與服飾品繡裝飾形式變得更加多元;在刺繡針法上,為了適應當下更多樣的面料,由單一針法變?yōu)閺秃洗汤C針法,亂針普及度提高,在具體運用中融入了更加豐富的裝飾與其他工藝技術;在寓意表達上,突破了過去復合性的吉祥含義,更傾向于隱喻品格、展現(xiàn)個性。蘇繡花卉是兼具經(jīng)典美與當代美的載體,因此,當代設計師們應深入研究各類適合蘇繡的花卉圖案,選擇合適的刺繡表達形式并融入當代美學,促進蘇繡花卉題材進一步發(fā)展。
關鍵詞:蘇繡;花卉題材;突破;時尚化表達
中圖分類號:J5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7-000-04
1 蘇繡創(chuàng)作中花卉題材的運用
花卉是自然界色彩最艷麗、形態(tài)美感最強的植物,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得到了廣泛運用。花卉題材在蘇繡作品中具有很高的運用價值,牡丹、荷花、玉蘭、梅花、百合等花型被廣泛運用到繡畫、屏風、服飾、箱包等載體上,花朵柔美多姿、嬌艷欲滴,更重要的是其特性映射出了不同的品格與吉祥寓意,無論是運用于蘇繡欣賞品還是實用品上,都頗受人們喜愛。
柔美多姿、嬌艷欲滴的花卉,能夠映射不同的品格,這使蘇繡得以突破本身的審美局限,傳達更多個人的審美趣味和品格特質(zhì)。同時,花卉圖案適應性強,不僅可以單獨作為裝飾點綴,而且可以與其他元素搭配,表達復合性寓意或意境。
2 當代蘇繡花卉題材的突破與創(chuàng)新
2.1 花卉題材表達上的突破
當代蘇繡花卉題材在表達上的突破主要體現(xiàn)在創(chuàng)作主體、創(chuàng)作內(nèi)容和寓意表達三個方面。
在創(chuàng)作主體方面,傳統(tǒng)蘇繡的刺繡主體大多是勞動婦女和大家閨秀,她們在長期的繡活中傳承發(fā)展出了相對統(tǒng)一且固定的表達方式和針法搭配習慣,在花卉題材的施針和用色上更加隨性、直接,情感表達更為強烈。當代蘇繡的刺繡主體多是專業(yè)的手藝人,由創(chuàng)作者擬定繡稿,交由設計師或畫家對繡稿進行符合現(xiàn)代審美的藝術再創(chuàng)作,調(diào)整畫面整體的節(jié)奏、虛實和色彩,最后交由專業(yè)繡娘繡制。當代蘇繡花卉融入了多元化的創(chuàng)作元素,通過藝術處理,花卉展現(xiàn)出了更獨特的魅力。
在創(chuàng)作內(nèi)容方面,傳統(tǒng)蘇繡花卉常以朵花、折枝、簇花的形式出現(xiàn),在畫繡或是服飾品繡中往往會呈現(xiàn)出花朵以外的枝丫和環(huán)境,強調(diào)整體造型姿態(tài)及動勢,傳遞出蓬勃的生命力,蘊含吉祥的含義。當代蘇繡花卉則更注重用針腳塑造其花瓣與葉片的紋理,利用勾勒、虛實等技法構造新的畫面,使各色花卉圖案在滿足實用性要求的基礎上迎合人們的審美情趣[1]。
在寓意表達方面,傳統(tǒng)蘇繡花卉題材常通過與其他多種題材組合的方式來傳遞吉祥含義,借助諧音或象征意義形成一個完整的吉祥意象,如“喜上眉梢”(喜鵲與梅花)、“連生貴子”(蓮花與童子)等;當代蘇繡則聚焦花卉本身的美好品格,如梅花象征堅韌不拔,荷花象征高潔脫俗??梢姡ɑ軋D案的寓意深厚且具有很強的適應性,既能依托自身品質(zhì)單獨使用,也可與其他元素進行組合再設計,形成復合的吉祥寓意。
2.2 花卉題材工藝上的創(chuàng)新
當代蘇繡花卉題材的工藝創(chuàng)新主要體現(xiàn)在針法及其對新面料的運用上。
花卉的繡制以套針為主,傳統(tǒng)蘇繡花卉采用全包頭的繡制方式,即從花瓣尖往下繡制的過程中,每一段先將花瓣邊緣用整齊的針腳勾勒起來,再繡花瓣中央部分,形成明顯的輪廓線,展現(xiàn)蘇繡的“精”與“細”。隨著與其他藝術形式的碰撞,花卉風格變得更加多元,為了追求更為靈動的效果,花瓣邊緣由全包頭變?yōu)榘氚^,即不再有明顯的輪廓線,針腳更為自然地依照花瓣形狀排列。任嘒閑在楊守玉亂針繡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虛實亂針繡針法并引入蘇繡后,蘇繡花卉創(chuàng)作便不再強調(diào)花朵的邊緣和造型,轉(zhuǎn)而更多地通過虛實亂針表現(xiàn)其動態(tài)和氣韻,以“實”寫形,以“虛”寫神。
隨著密度、彈性不同的新面料的出現(xiàn),蘇繡的針法創(chuàng)作迎來了更大的機遇和挑戰(zhàn)。豐富的面料讓蘇繡擁有了不同質(zhì)感的背景布,使其在不同背景的映襯下展現(xiàn)出獨有的魅力,如縹緲靈動的紗上繡花、細膩柔潤的羅上繡花、典雅華貴的緙絲繡花。繡針在不同面料上穿梭時,繡娘也逐漸形成了在不同密度繡布上的施針習慣。密度大的繡布可以選用更多針法,但是布面硬度大,對繡娘的技術要求也更高;密度小的面料適合用亂針,以避免布面疏松導致無法工整走針。2022年北京冬奧會上,蘇繡花卉出現(xiàn)在了花樣滑冰雙人滑單項賽的比賽服上,蘇繡牡丹躍然冰上,構成了一幅牡丹山水畫卷?;ɑ惙哂懈邚椥?、輕薄、密度低的特點,設計師團隊在繡制過程中將絲線跨度縮短至平時的1/8大小,采用亂針繡法繡制花瓣,以保證在衣料下繃后,面料收縮的情況下保持花型美觀;用更細的絲線確保穿著的舒適度,疊加網(wǎng)紗面料與高彈襯料,以便有空間“藏針”,并采用雙面繡制保證背面的平滑度??梢?,蘇繡通過針法創(chuàng)新與融合“非遺”工藝完成了向當代藝術的轉(zhuǎn)型,讓花朵在不同面料上恣意綻放,澆灌出具有中華韻味的當代藝術之花。
3 當代蘇繡花卉題材的時尚化表達
蘇繡最初是用來繡服飾等實用品的,充滿溫度的絲線和蘊含吉祥含義的圖案賦予了服飾別樣的韻味,在蘇繡技藝的精進和繪畫藝術的浸潤下,出現(xiàn)了觀賞性的畫繡,如今還衍生出了各種跨界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下文將以蘇繡花卉題材運用最為集中的畫繡與配飾品繡為例,分別討論蘇繡花卉題材在觀賞品和日用品中的時尚化表達。
3.1 蘇繡花卉在畫繡上的時尚化表達
3.1.1 構圖造型
當代蘇繡花卉畫繡的構圖,吸收了中國畫和西洋畫的構圖精髓。中國畫講究散點透視,遠近游目,注重畫面施墨的黑白灰配置和意境表達,背景適當留白,使得虛實相映成趣,達到“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的效果,在畫繡中主要表現(xiàn)為相較傳統(tǒng)刺繡有更多的留白(見圖1a);西洋畫的構圖以科學為主要手段,藝術家常借助解剖學和透視學進行創(chuàng)作[2],注重畫面的均衡和空間關系的表達,在蘇繡中表現(xiàn)為更多以花為畫面的唯一主體,枝干和葉片作為點綴,通過虛實營造空間感(見圖1b)。
在花卉造型上,花朵通過花瓣造型與針法的處理達到更通透的視覺效果,延續(xù)了國畫中空靈溫潤的意境,部分花型在寫實的基礎上適度夸張花瓣及動態(tài),通過絲線的排列及其在光線照射下產(chǎn)生的獨特質(zhì)感體現(xiàn)光影效果(見圖1a),畫面動勢更加強烈,展示了花朵恣意生長的蓬勃生命力,在情感表達上相較于傳統(tǒng)蘇繡而言顯得更為熱烈,同時,花朵通過花瓣造型的延伸與環(huán)境的融合顯得更加自然(見圖1b)。
3.1.2 色彩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亂針繡的興起,畫繡中花卉的配色變得絢麗多彩。
當前,蠶絲線染色技術不斷進步,絲線顏色更全,促使繡制花瓣時的顏色過渡更加柔和自然。在設色方面,傳統(tǒng)蘇繡“按照針法來調(diào)色,講究絲理變化,使花瓣正反分明深淺合宜,怡當?shù)伢w現(xiàn)花卉正、反、側(cè)、俯、仰的姿勢”。由于蠶絲繡線的反光特性,除了絲線原本的色相,還必須考慮絲理的光影變化[3],繡制花朵時要將每片花瓣作相應的色彩區(qū)分,展現(xiàn)花瓣的立體感和前后位置之間的空間感。
在處理畫面主體色彩時,通常會確定一個主色調(diào),在此基礎上加入陪襯色進行補充,拉開花蕊和花瓣的色彩關系,這符合刺繡色調(diào)中統(tǒng)一于多變的美感[4]。值得一提的是,亂針繡的興起賦予了蘇繡花卉配色更多的可能,亂針繡的針腳間有空隙,可以在花瓣中融入更多同色系的輔助色和環(huán)境色,使其顯得更清透,給人帶來更加松弛的色彩感受。
3.1.3 針法
畫繡中的花卉最常用的是套針、擻和針和亂針,其中套針是蘇繡花卉主題中較為傳統(tǒng)的針法。套針分為平套和散套,平套比較規(guī)整,一針一批排列整齊,繡制的花瓣由于色階清晰,極富裝飾意味;散套根據(jù)花卉繡制過程中的具體需要使用,由繡者把握,其線跡依附花瓣脈絡走向,針腳參差錯落,使顏色層次的過渡十分柔和。擻和針與散套相似,層層相嵌,不同的是其針腳顯露且有空隙,線跡平鋪不重疊,銜接處變化靈活,同樣不受色彩層次限制。
亂針與虛實亂針繡則沒有既定操作標準,其是按花瓣結構和畫面光線,以造型為目的,以針代筆的創(chuàng)作過程。在實際繡制過程中,常用平針與亂針相結合的方式處理花瓣間的虛實關系以及花朵與環(huán)境的關系,從而展現(xiàn)出花瓣的柔媚姿態(tài)。同時,當代刺繡藝術家們在亂針繡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虛實針、融針繡等手法,為花朵的詮釋增添了抽象內(nèi)涵和更加唯美的表達路徑,針腳在針法融合創(chuàng)新的背景下,不再單一地刻畫花朵,而是將花朵融入客觀環(huán)境和主觀意境,去塑造空間關系和光影關系,賦予了花卉作品更為朦朧和婉約的氣質(zhì)神韻。
3.2 蘇繡花卉在服飾品繡上的時尚化表達
3.2.1 位置與花型
當代服飾上的蘇繡花卉紋樣裝飾部位根據(jù)服裝的款式結構進行搭配處理,通常將主要的花卉刺繡放置在服飾的視覺中心,如領口、胸口、袖口、腰間等,或打破常規(guī),如將肩膀到門襟處、腰線到腿前側(cè)作為整體,繡上依附人體弧線的含枝條花卉,給人一種富有動感的視覺體驗,起到提亮服飾的作用,這還有利于防止磨損或臟污,以展現(xiàn)蘇繡服飾的獨特魅力。
當代服飾品繡花型主要有三種形式,分別為寫實型、抽象型、設計型,應依據(jù)不同的服飾品風格進行搭配。寫實型花卉取材于設計者觀察、拍攝到的自然界花卉或書畫作品,保留其特征進行再設計,通過蘇繡精湛的針法刻畫花卉圖案,展現(xiàn)花卉的形態(tài)和質(zhì)地(見圖2a)。由于寫實型花卉精細度較高,對劈絲和繡面質(zhì)地要求較高,通常以小面積的形式出現(xiàn)在胸口、肩部或絲巾、手包的角落等位置。抽象型花卉通常取材古代較為典型的織繡品中的花卉,花型基本不變,通過枝葉及裝飾物構成單獨紋樣,融入構成理念使花卉顯得古樸端莊而不失靈動感(見圖2b)。設計型花卉側(cè)重表現(xiàn)花朵的動態(tài),展現(xiàn)出花卉的生命力,如呈現(xiàn)花朵向陽或枝葉攀升、卷曲的狀態(tài)等,在此基礎上對花卉進行簡化,用當代藝術中點線面的構成形式取代滿鋪的刺繡效果,增強其應用性(見圖2c)。
3.2.2 配色
蘇繡花卉在服飾品中的配色可以遵循以下思路:首先,根據(jù)服飾品的主色確定花卉的主色;其次,確定一個與主色相協(xié)調(diào)的搭配色,在繡面中起到輔助作用;最后,在花蕊等細節(jié)處運用點綴色,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5]。
蘇繡服飾品中花卉題材的色彩相較于畫繡而言更加單調(diào),作為服飾品的點綴,色彩主要為花朵的主體色系,環(huán)境色和陪襯色較少,以避免喧賓奪主。由于繡樣面積相對較小,花朵體積有限,花瓣的色階也相應減少,顏色表達更精簡,增強了其裝飾性,同時,花卉配色中適當交互運用類似色、對比色,不僅能使繡面達到和諧雅致的效果,還能增強繡面的活力[6]。
花卉繡線與面料之間的色彩也有協(xié)調(diào)和對比兩種配色方式。協(xié)調(diào)的配色方式采用深淺不一的同色系色彩,使花卉色彩與服裝底色呈現(xiàn)協(xié)調(diào)關系,整體明暗層次豐富而清晰,通過套針使顏色層層遞進,繡面顏色的過渡雅致精細(見圖2c)。對比的配色方式即繡線與底色形成對比,更能突出繡品本身,運用對比方式繡制的花卉安排在服飾主要裝飾部位,更具張力和視覺沖擊力(見圖2a)。
3.2.3 工藝與針法
在當代服飾品繡制中,蘇繡常與其他工藝結合使用,如釘珠、鏤空、編織等,通過點線面、二維與三維相結合形成綜合面料,使花卉光影關系更豐富,視覺感染力更強。例如,蘇繡與釘珠結合,將圓珠、管珠、水鉆等點綴在繡制好的花卉花瓣、葉片邊緣及花蕊上,豐富繡面的“點”型裝飾,帶有特殊光澤的各種珠子能起到聚光和提亮花朵的效果,突出裝飾重點。
針法方面,由于材料和繡底的限制,所以其圖案更為簡單抽象,精細度遠不及畫繡。除了通用的套針、滾針、接針等,服飾品中也有不少別具特色且裝飾性較強的針法。
齊針通過從花瓣或枝葉輪廓的一邊直繡至另一邊的針法來表現(xiàn)塊面,有直纏、橫纏、斜纏三種形式,通過一種或多種組合的方式表現(xiàn)花卉整體,具有一定的抽象意味(見圖3a)。
搶針是以較短的針腳排列形成塊面,按形狀從外向內(nèi)分層繡制的針法,常用于繡花瓣[7]。通過針腳的疊壓強調(diào)色彩過渡,批與批之間有細微的銜接,分層明顯,裝飾性強,適用于處理需要多種色彩裝飾的花瓣(見圖3b)。
切針的針腳與針腳間有空隙且長度保持一致,呈現(xiàn)粒狀線跡。繡制花朵時,依舊通過顏色漸變展現(xiàn)體積,遠看與套針效果相似,近看時細密的點狀針腳更具趣味性(見圖3c)。
打籽繡即用針線繞成粒狀小圈,每繡一針,絲線就在布面上卷成一個像籽的圓圈。繡制中有整朵花及枝干全部打籽的繡法,也有在花瓣邊緣或花蕊處打籽的表現(xiàn)方式,從而形成花朵飽滿、立體感強的效果(見圖3d)。
盤金繡是用兩根盤金繡線,按照紋樣走向合并到一塊兒并用手壓平,再用同色絨線橫跨固定金線的一種針法,其豐富了蘇繡花卉中“線”型裝飾效果(見圖3e)。
4 結語
中華花卉圖案凝結著千百年來人們的智慧和審美趣味,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而蘇繡工藝這一表現(xiàn)載體,則能夠傳達中華民族獨有的情感溫度和人文內(nèi)涵。蘇繡花卉題材在表達形式與工藝技術方面的進步推動著其在觀賞品和日用品中的時尚化發(fā)展,促使其表現(xiàn)形式隨著時代與審美的改變不斷迭代,但始終不變的是其蘊含的美好期盼與象征意義。一代代繡娘與設計者用精妙絕倫的技藝、與時俱進的理念滋養(yǎng)著蘇繡花卉,在當代設計語境下,傳統(tǒng)蘇繡花卉題材在時尚表達方面的嘗試與突破,不僅滿足了人們多元化的審美需求,重塑了人們富有詩意的生活態(tài)度,更起到了傳承與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民族精神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吳俊.花卉圖案在湘繡服裝設計中的運用[J].化纖與紡織技術,2020,49(9):64-65.
[2] 張翠.油畫構圖論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9(3):14-15.
[3] 蘇萌.當代蘇繡的“藝”與“法”研究及創(chuàng)新實踐[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22.
[4] 吳玥.淺談絲線配色在南通仿真繡中的重要性[J].大眾文藝,2014(13):110.
[5] 張佳妮,陳欣.蘇繡圖案在高級定制服裝中的應用[J].西部皮革,2020,42(21):53-54,56.
[6] 加佳,張競瓊.近代女襖中的蘇繡針法與配色探析[J].絲綢,2014,51(3):48-53,59.
[7] 李頔,張競瓊,李向軍.蘇繡中的服飾品繡與畫繡主要針法研究[J].絲綢,2012,49(6):50-54.
作者簡介:郭炤含(1999—),女,江蘇常州人,碩士在讀,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紡織品紋樣設計。
李鑫宇(1999—),男,安徽阜陽人,碩士在讀,研究方
向:繪畫創(chuàng)作方法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