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方圓 徐建源
[摘? 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引導人民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從1933年日內瓦國聯大會的最終歷史影響為切入點,以推介中國抗日戰(zhàn)爭話語權領域的勝利為邏輯起點,在國際認同視閾下剖析中國抗日戰(zhàn)爭的歷史性考量。在歷史見證下,證明第一次中國話語權勝利的合理邏輯,進而展現中國贏得抗日戰(zhàn)爭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第一次話語權勝利的歷史意義,使中國抗日戰(zhàn)爭站在了國際道義的制高點,贏得了國際聯盟的認可,使中國的話語聲音在世界范圍響起。
[關鍵詞]中共黨史;中國話語權;歷史考量
[中圖分類號]D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426(2023)07-0076-05
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歷史是中國共產黨黨史的重要組成部分。2020年9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發(fā)表關于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5周年重要講話,并明確提出九一八事變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的起點,由此揭開了中國人民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英勇斗爭的序幕,也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序幕。而1933年2月24日,在日內瓦的國聯大會上,中國贏得抗日戰(zhàn)爭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第一次話語權大勝利,使中國站在了國際道義的制高點,贏得了國際聯盟(簡稱“國聯”)的認可。中國的話語聲音在世界范圍內響起,助力了中國話語權的歷史發(fā)展。這不但是中國在國際中贏得抗日戰(zhàn)爭正義性的話語體現,更展現了中國奮起抵抗的堅定意志,進而助力了中國話語體系的未來發(fā)展。
一、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話語權第一次勝利的歷史內涵
九一八事變以后,中國人民便在白山黑水間開始了奮起抵抗。這種抵抗有各種力量的武裝抵抗,有文人學者的奔走呼號,有普通民眾的自發(fā)覺醒,中國人民一直在各個領域進行著殊死搏斗。1931年9月21日,中國向國際聯盟遞交了聲明書,并依據《國際聯盟盟約》第11條,控告日本對中國東北地區(qū)的侵略行為已然破壞了《國際聯盟盟約》的約定;提請國聯立即采取必要行動阻止日本非正義行為,恢復中國東北地區(qū)原來狀態(tài)并要求日本賠償。針對這一控訴,國聯組建李頓調查團親赴中日進行調查,形成了不被日本所接受也不被中國所能依靠的《國際聯盟調查團報告書》①,雖未能在實際上解決中國困境,但在中國人民艱苦搜集的鐵證面前,揭穿了當時日本軍國主義侵華的虛偽謊言。最終國聯大會通過投票表決,以42票贊成的結果,成就了中國人民在國際聲討中的第一次話語權勝利。1933年2月24日,日內瓦的國聯大會決議,雖然沒有解決中國東北地區(qū)的實際問題,但是它使當時的日本軍國主義為侵略中國而發(fā)動的九一八事變的真相得以披露。在中國反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認識上,實現了國際共識。
國聯大會的決議使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真相被國際社會所看到,雖受當時歷史因素的影響,但世界話語是認可中國行動的,更被國際社會所認同,并在國際社會以及中國國內都得到了一個真實的反饋。國聯的決議從內容上肯定了中國奮起抵抗的歷史現實,進而堅定了中國人民抗戰(zhàn)的決心,從話語認同上給予了中國人民抗日初期奮起抵抗的階段性肯定。從國際道義上,國聯的決議讓中國人民看到了正義的曙光,國聯的決議成為中國東北地區(qū)抗日軍團以及抗日愛國人士的希望與精神支柱。在這樣一場無形的話語抗爭支撐下,中國東北地區(qū)抗日軍團、中國東北地區(qū)愛國民眾為中國抗日戰(zhàn)爭的全民抵抗爭取了時間,爭取了話語權陣地,為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抗日戰(zhàn)爭發(fā)揮中流砥柱作用提供了先期的話語陣地堅守以及先期的奮起抵抗經驗,并從事實上為中國抗日戰(zhàn)爭的正義性提供了歷史佐證。1932年國聯調查團在南京、東京、日內瓦同時發(fā)表的報告提出,偽滿洲國的建立,亦非出自中國東北地區(qū)人民的自由意愿,也不是民族自決,其結論是九一八事變不能認為是日本合法之自衛(wèi)手段。[1]112-113從另一視角反映了中國人民的抗爭意識。沈陽愛國抗日小組曾提過,我們沈陽愛國小組,雖因淪陷,日坐愁城,但得有機搜集日寇罪行的種種證據,藉國聯調查團之手,公布于天下,使日本的侵略面目暴露無遺,使中國在國際論壇上伸張正義,贏得世界人民同情,對我國抗爭是一個有利因素。
二、在國際共識下成就中國反法西斯正義出擊的公認考量
在國際聯盟的帶領下,以民主投票表決的形式通過決議,這一民主程序顯示了國際道義的正義性,即從國際正義的視角,直擊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罪行。正是這一國際公認正義的舉動,使日本軍國主義自己宣布退出國聯。國聯自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成立,其所承載的國際社會遵循的“和平”價值,是各成員國所堅守的基本底線。為此,國聯的投票決議,也進一步彰顯了主導國際政治的新興力量的誕生,即中國力量的誕生。雖然在當時國聯還不具備制裁的能力,但使中國在國際上,在道德和輿論方面,站在了最高峰,獲得了國際性的歷史認可。李頓調查團報告中指出:“本團到了沈陽,看到了一些現象,……我們確認,沈陽事變以及以后到發(fā)展是有計劃到行動,……建立偽滿洲國問題,無表明是出于東北人民到自愿自決”[1]249。從這一結論可以看出,國聯的調查在通過了解沈陽愛國抗日小組呈遞的“真相”證據后,是秉持公正性的。國聯的表決程序,表決了偽滿洲國是日本的一個工具,這等于否定了偽滿洲國的合法性,也使各個國家都不承認它的存在,進而為后續(xù)中國全面抗日提供了國際輿論的支持。日本軍國主義大肆蓄意占領中國領土、侵害中國百姓,是赤裸裸的倒行逆施。從道德方面來說,中國人民的抗日戰(zhàn)爭是正義的,是守護和平、具有道德的。我們的抗戰(zhàn)是在本國國土上,參加抗戰(zhàn)的人員是中華兒女,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行徑使我們蒙受屈辱,進而揭示了我們的抗戰(zhàn)是維護我國尊嚴、保衛(wèi)我國領土、捍衛(wèi)民族脊梁的正義之戰(zhàn)。我們的抗戰(zhàn)沒有給其他國家?guī)砣魏螢碾y,沒有給世界帶來負面影響,反而喚起了世界人民愛好和平的意愿,所以抗日戰(zhàn)爭是正義之戰(zhàn)。反觀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行為,給中國人民帶來水深火熱的生存環(huán)境、支離破碎的國家境遇。
三、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話語權第一次勝利的歷史佐證考量
這場勝利的重要因素就是沈陽愛國抗日小組呈給國聯的真相等一系列資料。沈陽愛國抗日小組是冒著失去生命的危險而搜集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罪證的,歷史的真相與歷史的本質統一揭示了中國人民奮起抵抗的具體顯現。追蹤歷史的發(fā)展,我們還能依稀感受到當年沈陽抗日愛國小組的臨危不懼。在那樣艱苦的年月,能夠舍命擔負起這一重任的人員,都是無懼生死、飽含愛國熱情的熱血青年。由于日軍把守森嚴,愛國小組前后利用了40多天完成了證據的搜集以及印刷。而日本軍國主義為了控制局面,對國聯調查團的行程進行了嚴密的控制,想要接觸國聯調查團難于上青天。要有公正之人出面為這份真相正名,因此,也就產生了“若我因此事而死,我是為了一個偉大的事業(yè)而死”的勇士雍大夫。也正是他們的努力,才使國聯調查團能夠看清日本軍國主義的真實面目。這份真實有效的證據包括,第一部分證據匯編,把各種證據均貼在一個大相冊里。每項證據均排有順序號碼,便于參閱。中文證據均附英文譯文。這部證據匯編上面用白絲線繡有英文“真相”字形。第二部分是說明書,說明各種證據要點,依據證據揭穿及駁斥日本的欺騙世人謊言。這份真相是第一次以中國人的吶喊向世界宣揚中國抗日戰(zhàn)爭的正義性,以及揭示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戰(zhàn)爭的非正義性。冒著被殺頭的風險的沈陽愛國抗日小組毅然把名字寫在了這份證據上。這種果決,這種毅然,是中國人民奮起抵抗的真實寫照,也是中國人民實現這第一場勝仗的史實佐證。不幸的是,沈陽愛國抗日小組后來先后被逮捕。也正是這份歷史的真實記載,為國聯作出正確評判提供史實佐證,使日本軍國主義在中國東北地區(qū)的強盜行徑受到了全世界輿論的普遍譴責,也激發(fā)了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抵抗意識。不容忽視的中國聲音久久回蕩,不容忽視的中國話語拉開了序幕,不容泯滅的中國吶喊傳遍祖國各地。沈陽愛國抗日小組的搖旗吶喊是正義的呼號,激起了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斗志;是英勇無畏的抵抗、令人敬佩的精神體現。而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給中國人民和廣大亞洲國家人民帶來了慘絕人寰的災難。事實不容抹殺,也是抹殺不了的。任何否認侵略歷史甚至美化侵略戰(zhàn)爭和殖民統治的言論,都不能不引起中國人民和亞非拉國家人民的極大憤慨、嚴厲譴責、高度警惕。2009年這本昭示日本軍國主義罪行的真相和《國際聯盟調查團報告書》一同入選《世界記憶名錄》,這是對當年沈陽抗日愛國小組的肯定,同時為我們的外交斗爭提供最有力的質證。
四、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話語權第一次勝利的歷史啟迪
(一)歷史合力的主動實踐
“歷史這個祭壇,它以人們付出巨大的犧牲為代價,來換得世界歷史神圣使命、原則和目的的實現。”[2]當然,歷史的形成和發(fā)展是由各種合力決定的。關于歷史合力論,由黑格爾第一次提出,隨后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與改造。歷史在前進的過程中必然產生多方的對峙。歷史的合力是由多方力量統籌而來。黑格爾第一次指明了“人的意志的活動是歷史發(fā)生的現實起點,沒有人的‘活動或勞動,歷史什么也不會發(fā)生,而那個使它們行動、給它們決定的存在的原動力,便是人類的需要、本能、興趣和熱情”[3]61。毛澤東指出:“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特別是一九三五年華北事變以來的形勢,使這些矛盾發(fā)生的變化:使得‘由一般帝國主義和中國的矛盾,變?yōu)樘貏e突出特別尖銳的日本軍國主義和中國的矛盾。日本軍國主義實行了完全征服中國的政策。因此便把若干基地帝國主義與中國的矛盾推入次要的地位,而在這些帝國主義和日本軍國主義之間擴大了矛盾的裂口,因此便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面前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和世界的和平陣線相結合的任務。這就是說,中國應當按照實際的可能和帝國主義國家建立共同反對日本軍國主義的關系。我們的統一戰(zhàn)線,應當以抗日為目的。”[4]253
“無論歷史的結局如何,人們總是通過每一個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覺預期的目的來創(chuàng)造他們的歷史,而這許多按不同方向活動的愿望及其對外部世界的各種各樣作用的合力,就是歷史”[5]254。對于國聯最終報告的表決結果,不僅是沈陽愛國抗日小組的調查證據所牽引,更有不同利益群體的國家意志,如英國在權衡利弊的前提下對我們的助力,共同鑄就了中國抗日戰(zhàn)爭第一場話語權勝仗的基礎?!罢麄€偉大的發(fā)展過程是在相互作用的形式中進行的”,但是,這種“相互作用的力量很不相等:其中經濟運動是最強有力的、最本原的、最有決定性的”[5]614,這也正是當時國聯42個國家在考量自身需求、考量國際義務、考量世界運行的前提下,實現了對中國抗爭的支持與肯定,也正是這個歷史合力支撐了中國抗日戰(zhàn)爭話語權的第一次勝利。
(二)中國話語的主動傳播
回眸歷史過程,從1920年的國際聯盟成立,到1945年聯合國成立,再到1971年中國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這是世界的進步更是中國的進步。是中國對世界影響的具體表現,也是中國人民擁有世界話語主動權的具體表現,顯示了中國逐步邁向世界舞臺,并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歷史主動性。在當時一個弱國無外交的年代,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處于弱勢地位的中國,通過國際聯盟打開中國申述話語權的突破口,依靠中國智慧,采取有利的政策進行回擊。抗日戰(zhàn)爭時期是中國爭奪話語權勝利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國內外形勢嚴峻復雜,中國在國際上需要爭取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在國內需要爭取全民族抗戰(zhàn),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的成立,對于自身來說又要統一全民意志,于是對話語權的爭奪變得刻不容緩。
黨的十八大以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身處世界舞臺中央。追溯歷史,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這一次勝利可以被銘記在中國的外交歷史征程中。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國在世界舞臺作用穩(wěn)步提升,到今天,不斷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國外交的多方面優(yōu)勢。當今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就要求我們要在更加復雜的國際背景下爭奪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抓住世界大局勢的變化。而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在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和多樣的話語體系下進行中國話語的傳播,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擁護,增強了自身影響力,從中我們可以汲取歷史經驗,從而對當前我國在復雜的國際國內局勢中進行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建構與鞏固提供一定的參考。
追溯歷史,是為了更好地面對現今,只有不忘初心方能繼往開來。加強黨史學習教育就要把重點放在常態(tài)化長效化上。[6]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號召全黨學習和踐行偉大建黨精神,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堅定、更加自覺地牢記初心使命、開創(chuàng)美好未來。今天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中國式現代化,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的奮斗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牽引下,一步步形成、完善實施的,需要在把握歷史中不斷開辟新境界。
注釋:
①九一八事變發(fā)生后,由英國人李頓爵士任團長的李頓調查團來華調查日本侵略東北真相及中國的形勢,1932年9月4日調查團完成調查報告書,后在東京、南京和日內瓦同時發(fā)表。
參考文獻:
[1]鞏國威.真相[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6.
[2]左亞文,張曉茹.超越與創(chuàng)新:從黑格爾《歷史哲學》到恩格斯歷史合力論[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0,6(6):30-39.
[3]黑格爾.歷史哲學[M].王造時,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6.
[4]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王東紅,姜競然.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常態(tài)化長效化的理路[J].黨政干部學刊,2023(1):42-47.
責任編輯? 王興國
[收稿日期]2023-06-12
[作者簡介]楊方圓(1983—? ),女,遼寧營口人,中共遼寧省委黨校(遼寧行政學院)黨史教研部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黨史黨建研究。
徐建源(1935—? ),男,河北望都人,中共遼寧省委黨校(遼寧行政學院)原副院長、教授,主要從事中共黨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