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璃
鹽源縣位于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西部,東隔雅礱江,北倚青藏高原,四周環(huán)繞著高山峽谷,中間是丘陵盆地。因獨特的地勢和自然景觀,這片土壤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說。
傍晚,落日余暉把瀘沽湖鍍上暖暖的金色。大自然對鹽源的偏愛,造就了藍寶石般的瀘沽湖,夜幕降臨,靜謐蒼茫的山水,給鹽源添上浪漫神秘的傳說色彩。
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瀘沽湖象征著摩梭族光怪陸離、神秘古老的文化,但它總與云南麗江一起出現(xiàn),使得人們忽略了一個事實:瀘沽湖有三分之二在四川。
瀘沽湖有一處獨特的風景——草海,顧名思義,是指長滿草的高原湖泊。瀘沽湖景區(qū)一共有四個大小不等的草海,主要分布在湖的北面和東北面,滇、川各有兩個,它們相互映襯,如同鑲嵌在瀘沽湖的翡翠。鹽源境內(nèi)的大草海,面積足有九千余畝。
每至春夏季節(jié),綠茸茸的蘆葦從水面上冒出,遠遠望去,人們往往會將那里錯認成一片廣袤無垠的草地。走近一看,才發(fā)現(xiàn)翠色蒼茫的蘆葦肆意生長在碧藍的柔波里,豬槽船在草中輕輕滑動——這是一片長滿草的湖泊。再往里走,水路錯綜復雜,兩邊望不到頭的綠色植物沙沙作響,落葉隨波逐流。到了秋冬時節(jié),陽光下黃燦燦的草輕輕倒在湖面上,倒映藍天白云,彩色的船點綴其間,一幅田園油畫躍然眼前。
瀘沽湖如同仙境,而距鹽源縣城西南5公里的地方,還有一處仙山。它因獨特地貌形成了公石、母石,被稱為公母山。
走過山門,便能看到群山環(huán)抱著一大塊洼地,山洼里樹木參天,給人以冷冽之感。順著山門后的一道石階而下,只需幾步的距離,雄奇的公母石便赫然在目。公石高40多米,母石酷似花蕊拔地而起,高70余米,兩山之間距離100多米,彼此應和。最為奇特的是,公母石之間有一條渾然天成的裂縫,似兩片巨掌合攏,寬度僅容一人穿過。
千百年來,公母山被當?shù)厝艘暈槭サ?,山中壯觀的廟宇,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常有善男信女到此燒香祈福,佑家人平安。這座融合了道教、儒教和佛教的靈山,掩映在山林中,香火綿延不絕。
瀘沽湖上唯一的一座橋位于鹽源,全長300多米,橫跨草海,連接兩岸村落。這是摩梭族男女約會的地方,名為“走婚橋”,當?shù)厝烁敢鈱⑺凶鳌疤煜碌谝粣矍轾o橋”。曾經(jīng),每當天色漸黑,在橋上或山邊,總能見到一些騎馬的英俊男兒。他們戴著禮帽,腰間配掛精美的腰刀,踏著皮靴,懷里揣著將要送給姑娘的禮物,滿懷自信朝情人家悠悠走去……
生活在鹽源的摩梭人,因?qū)嵭心赶荡蠹彝ズ妥呋橹?,以“東方最后的女兒國”聞名于世。走婚制也稱“阿夏婚”,沿襲“男不娶女不嫁”的習俗。
正規(guī)的“走婚”制有一套較為嚴密的規(guī)則和制度。相互傾慕或者或經(jīng)人介紹的雙方,需由男方請媒人帶上給女方的服飾、茶酒等禮物到女方家中,向女方母親說明來意,并征求女兒意見。若女方同意,便收下禮物,并用禮物敬火鋪神。同時,女方也要準備一件衣服、一條花腰帶和麻布褲子讓媒人轉(zhuǎn)贈男方。如此,走婚關(guān)系才算正式確立。這一套流程稱為“佐佐嘎”。
確認關(guān)系后,男方在首次走訪女方的當晚,由女方母親或姐妹將男子送到女子臥室。由于摩梭人的“害羞文化”,男方走訪女方初階段,通常會回避女方家中的男性,如女方弟兄、舅舅或父親,所以晚出早歸,以免見面時尷尬。建立走婚關(guān)系的男女,不能同時再與其他人建立多重的走婚關(guān)系。解除走婚關(guān)系則比較簡單,雙方自行決定解除即可,鮮有雙方家庭的參與。母系氏族制度下,女性是家庭核心,他們尊重倫理道德,但不被門第所束縛。這樣簡單純樸的情感,少了一紙婚約的約束,沒有婆媳妯娌等家長里短的矛盾,更沒有兄弟間繼承財產(chǎn)的紛爭。
事實上,這群逐水草而居的牧羊人并不喜歡外界淺顯地談論他們的走婚文化。摩梭人看重的是兩廂情愿的感情,走婚對他們來說只是一種形式,內(nèi)核與根基是和諧的家庭生活和真誠的社會交往。
除了走婚風俗,“轉(zhuǎn)海節(jié)”“甲搓舞”與“成丁禮”同樣讓外人感到驚嘆。
摩梭人因?qū)o沽湖的熱愛和感恩,形成了“轉(zhuǎn)山”“轉(zhuǎn)?!钡牧曀?,轉(zhuǎn)海就是轉(zhuǎn)瀘沽湖,摩梭語中意為“謝過”,即祭母湖神的意思。這是摩梭人一項重要的傳統(tǒng)民俗活動,源于摩梭原始宗教達巴教的自然崇拜、女神崇拜和祖先崇拜。
每逢農(nóng)歷初一、十五,摩梭的男女老少就會成群結(jié)伴,身著花花綠綠的衣裳繞湖而行。在湖畔的山間,隔上一二里就有一個轉(zhuǎn)海燒香的祭祀點,摩梭人每經(jīng)過一處都要磕頭祭拜,祈求女神福佑。同時,轉(zhuǎn)海節(jié)也是鹽源當?shù)氐囊环N娛樂活動,很多男女都會選擇在這個時候約會。
甲搓舞是摩梭人每逢節(jié)日或重要儀式時都會跳的舞,在摩梭語中,這三個字是“美好時刻的舞蹈”的意思。摩梭人仿佛在哪里都能歡騰起來,不管是在房屋院壩,還是在野外草坪,他們淳樸善良、熱情好客,如果有游客遇上他們的活動,他們便會拉起游客一起跳上一段。
原本,甲搓舞是古代摩梭人為了抵抗外族演變而來的舞蹈。傳說很久以前,摩梭部落的頭領在遭遇外族侵擾時,發(fā)動所有人在每一個村落點燃大火,大家圍著篝火不斷跺腳、吶喊,使入侵者望而生畏。甲搓舞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帶著摩梭人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傳承至今,現(xiàn)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成丁禮則是摩梭人告別童年的儀式,也是摩梭人母系氏族的重要特征之一。摩梭人13歲之前,無論男孩女孩都只穿大襟長衫,系腰帶,不穿褲子或裙子。年滿13歲的男女會在正月初一早晨舉行“成丁禮”。他們首先需要在祖母房內(nèi)完成換裝,男子走到左邊“男柱”旁,女子走到右邊“女柱”旁,雙腳站立在豬膘和糧袋上,象征今后生活富足。其中男子右手握一根兩米長的長矛,長矛頭上懸掛一面布旗和一把弓,左手托銀光,象征驍勇善戰(zhàn)。接著,分別由屬相、八字相合的男女長輩脫掉他們原穿的長衫,少男換成上衣和長褲,少女換上上衣和長裙,佩戴頭飾、首飾等。換裝易服后,請祭祀達巴向祖先、灶神祈禱,向祖母、灶神和親友叩頭,然后宴請親友向成年的少男少女贈送禮品并致祝詞。
舉行過“成丁禮”的男女被認為擁有了靈魂,從此進入了成年人的行列,可以參加各種社交活動,也有了自己的使命與責任。
除了自然景觀與神秘傳說,鹽源的歷史文化底蘊也不容忽視。
鹽源縣古時稱定窄縣,漢武帝建元六年設置此縣,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建制史。近年來的考古新發(fā)現(xiàn),更是將鹽源盆地的人類活動歷史上溯至5000年前。20世紀60年代,鹽源先后出土了大批具有珍貴價值的文物,如舊石器時代的石斧,新石器時期的石刀、陶片和戰(zhàn)國至西漢時期的青銅器。這些文物無聲地訴說著,早在五千年前鹽源先民就在這片土地生活繁衍,自戰(zhàn)國時期起,這里就已成為重要的民族走廊,承擔起南北文化融合的責任。
鹽源縣境內(nèi)以老龍頭墓地遺址為代表,出土了大量青銅器。其青銅文化的特色,“鹽”與“馬”兩個關(guān)鍵詞不可或缺。前者是令鹽源繁榮富裕的重要資源,后者則是載著先民出入崇山峻嶺的重要交通工具,以及財富象征。
老龍頭墓地位于潤鹽鎮(zhèn)五洞橋村,范圍達12211平方米,目前已出土以銅器和陶器為主的各類文物5000余件(套),包含造型獨特、主題多樣的青銅樹枝形器和案形器、干字形杖首等獨特器物。這項搶救性考古發(fā)掘,入圍“2022年中國考古新發(fā)現(xiàn)”。
考古學家指出,鹽源青銅文化中呈現(xiàn)出濃厚的“尚馬之風”。老龍頭遺址發(fā)現(xiàn)了大量與馬相關(guān)的遺存,主要包括殉馬和馬具,另有馬車、銅馬等。隨葬殉馬和馬具的習俗多見于中國北方和歐亞草原地區(qū),小型馬飾片、聯(lián)珠飾和帶柄銅鏡,也是北方草原文化的印記。鹽源所代表的青銅文明,既與中原和周邊地區(qū)同時期的青銅文明有著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又擁有許多歐亞草原青銅文明的因素,呈現(xiàn)出獨特性與多元性共存的特征。
隨著近幾年鹽源地區(qū)考古發(fā)掘成果不斷涌現(xiàn),尤其是出土大量造型獨特的青銅器物,或許不久之后,鹽源就會成為四川繼三星堆和金沙遺址后,又一處“青銅王國”。
(編輯 胡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