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潛
摘 要: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思想源自馬克思主義關于“為絕大多數(shù)人謀利益”的理想和實現(xiàn)順序、路徑與動力的謀劃。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思想經歷了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早期探索、建設全面小康社會新征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三個階段的歷史探索。從思論淵源和歷史探索來看,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思想的基本遵循在于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動搖、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地位不動搖、必須堅持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不動搖。
關鍵詞:為人民謀幸福思想;理論淵源;歷史探索;基本遵循
中圖分類號:D61;D25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2-9684(2023)04-0035-08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1]322。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為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進行了長期的艱辛奮斗。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多次要求全體中國共產黨人要“不忘初心”。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的講話中強調要“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2017年再次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2019年黨中央以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為重點開展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以提高領導干部踐行初心使命的自覺性和能力水平。這種自上而下的要求和活動安排產生了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黨的初心和使命研究也迅速成為學界研究的熱點,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這些研究主要圍繞三個方面展開:一是系統(tǒng)論證中國共產黨人初心和使命”的馬克思主義屬性,并將其概括為“人民幸福、民族復興”;二是系統(tǒng)探究中國共產黨人初心和使命的理論基礎、實踐要求、精神來源;三是從共產黨人初心和使命“是什么”“怎么辦”“怎么樣”等方面進行多維考察。從研究現(xiàn)狀來看,黨的初心和使命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深化,本文將系統(tǒng)探究中國共產黨堅持為人民謀幸福思想的理論淵源、歷史探索與基本遵循。
一、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思想的理論淵源
中國共產黨是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政黨?!案母镩_放40年的實踐啟示我們: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開放的初心和使命?!?sup>[2]182中國共產黨無論是從弱小時期逐步發(fā)展壯大,還是在攻堅克難中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無論是干革命還是搞建設、抓改革,都始終堅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初心,一以貫之體現(xiàn)到黨的全部奮斗事業(yè)之中。
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思想的理論淵源。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過去一切階級在爭得統(tǒng)治之后,總是使整個社會服從于它們發(fā)財致富的條件”[3]42,“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shù)人的,或者為少數(shù)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shù)人的,為絕大多數(shù)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3]42。這就要求共產黨人不僅應該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而且在各個發(fā)展階段上,要始終代表整個運動的利益。我國共產主義運動先驅李大釗據(jù)此提出“為大多數(shù)人謀幸?!钡膬r值追求。由此可見,為人民謀幸福是中國共產黨與生俱來的初心。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不僅提出了“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shù)人的,為絕大多數(shù)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的命題和要求,而且還在如何實現(xiàn)上做出了規(guī)劃和構想。在實現(xiàn)順序上,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生存生活是實現(xiàn)幸福的首要前提。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指出:“因此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人們?yōu)榱四軌颉畡?chuàng)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sup>[4]158恩格斯也指出:“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tài)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5]1002這既是毛澤東提出“吃飯是第一件大事”重要論斷和習近平提出“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重要論斷的源頭和起點,也是中國無論處于革命、建設時期,還是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都強調吃飯問題極端重要性的根本原因。在實現(xiàn)路徑上,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勞動是實現(xiàn)幸福的手段。他們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在資產階級社會里,活的勞動只是增殖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的一種手段。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種手段?!?sup>[4]415簡言之,“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6]20,共產主義將“結束犧牲一些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狀況”[4]308,共產主義“通過產業(yè)教育、變換工種、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chuàng)造出來的福利,通過城鄉(xiāng)的融合,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發(fā)展——這就是廢除私有制的主要結果”[4]308。這是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最終實現(xiàn)共同富裕”和習近平提出實現(xiàn)“全體人民共同富?!敝匾摂嗟钠瘘c和源頭。在實現(xiàn)動力上,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民主體性是實現(xiàn)幸福的能動因素。共產主義社會的理想在于“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4]422,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無論在革命、建設還是改革時期始終堅持群眾路線的根本原因?!耙磺袨榱巳罕姟弊鳛槿罕娐肪€的主要內容,十分明確地表達出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了實現(xiàn)絕大多數(shù)人利益,就是為了實現(xiàn)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最為根本的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這實際上是胡錦濤要求“以人為本”和習近平要求“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原因。
二、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思想的歷史探索
“一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實現(xiàn)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奮斗史?!?sup>[7]80縱觀歷史,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是一個接續(xù)奮斗的歷史過程,是一項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完整事業(yè)。一直以來,中國共產黨堅持以解決舊中國積貧積弱、建立新中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重要理論成果,這一過程,生動體現(xiàn)了其為人民謀幸福思想的歷史探索。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早期探索
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進入了新的發(fā)展階段。經過艱難曲折的革命歷程,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使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這一偉大事件,徹底改變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國積貧積弱、受人欺凌的悲慘命運,中華民族走上了實現(xiàn)偉大復興的壯闊道路”[2]78。無論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還是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早期探索中,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都始終把讓人民享有經濟幸福作為人民謀幸福的切實內容。
在新民主義革命時期,土地與農民結合的現(xiàn)狀是不足1%的地主和不足5%的富農共占有80%的土地,80%的貧農、中農僅占有20%的土地。毛澤東據(jù)此指出,革命就是要“使中國大多數(shù)窮苦人民得享有經濟幸?!?sup>[8]137,以改變幾個人享福,千萬人要哭的社會現(xiàn)狀。他同時指出,中國共產黨人不僅“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9]1004,而且“區(qū)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志,就是……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fā)”[9]1094-1095。簡言之,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以“一切為了群眾”為主要內容的群眾路線在《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被確定為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早期探索時期,中共中央委員會在《關于發(fā)展農業(yè)生產合作社的決議》中指出,黨在農村工作的最根本的任務,就是要“使農民能夠逐步完全擺脫貧困的狀況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榮的生活”[10]662。由于前述文件是毛澤東直接主持、參與起草、進行修改的,“共同富?!崩砟罴幢悴皇敲珴蓶|首倡但至少也是其首肯的。從現(xiàn)有的文獻資料來看,“共同富?!币辉~在1953年以前黨的文件中未見出現(xiàn)過,1953年在《人民日報》上出現(xiàn)了12次。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逐步推進,共同富裕理念逐步獲得廣泛社會認同。1955年,《全國工商聯(lián)執(zhí)委會會議告全國工商界書》指出:“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大家有事做,有飯吃,大家共同富裕。”[11]1956年,全國工商界青年積極分子大會提出:“我們……選擇了使全國人民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康莊大道。”[11]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仍然把吃飯問題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認為“民以食為天,吃飯是第一條”[8]441,并在1959年的黨內通信中指出,“須知我國是一個有六億五千萬人口的大國,吃飯是第一件大事”[12]49。讓所有中國人都吃上飯、吃好飯,看似愿望樸素,實則堅守初心,因為“沒有飯吃,其他一切就都沒有辦法”[13]75。雖然人民生活改善從一開始就受到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高度重視,“一五”時期也提出“保證在發(fā)展生產的基礎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14]585,但是愿望與結果略有出入。黨的十三大報告指出,從五十年代后期開始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的二十年中,人民生活改善甚微。鄧小平在評價1958至1978年整整20年建設時指出,“農民和工人的收入增加很少,生活水平很低,生產力沒有多大發(fā)展”[15]15,這種很長時間處于緩慢發(fā)展和停滯的狀態(tài),使人民的生活還是貧困[15]223。習近平在回顧這段歷史時指出,當時“人民溫飽都成問題,國家建設百業(yè)待興”[16]2。造成這種被動局面的原因縱然很多,但根本原因是在一窮二白基礎上追求工業(yè)化。對于二戰(zhàn)后獨立的發(fā)展中國家來說,因為實現(xiàn)工業(yè)化的任務艱巨,且只能從本國農業(yè)領域或資源環(huán)境進行供給,所以只能靠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勒緊“褲腰帶”“過窮日子”,這是“人民溫飽都成問題”的總根源[17]。馬克思指出:“歷史的每一階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質結果,一定的生產力總和……預先規(guī)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條件?!?sup>[4]172概括地說就是“人們所達到的生產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4]160。新中國一窮二白的物質文化基礎決定了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改善的緩慢進程。因此,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是極其偉大的歷史功績。
(二)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征程
1978年至2012年的改革開放實踐直面怎樣使中國人民富起來、實現(xiàn)什么樣富裕的歷史任務,較快實現(xiàn)人民富裕、幸福,推動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是這一時期首要的價值目標。經過長足發(fā)展,我國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實現(xiàn)了總體小康,邁上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征程。
1.解決溫飽問題在為謀人民幸福征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從馬克思主義的宗旨看,追求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最終實現(xiàn)共同富裕。鄧小平在探索社會主義的本質過程中指出,“幾億人口搞飯吃,糧食問題還沒有真正過關”[18]90,“我們現(xiàn)在必須發(fā)展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條件”[19]381。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的巨大成績同“人民生活改善甚微”形成鮮明對比的事實,讓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認識到必須在發(fā)展生產的基礎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fā)展生產力……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20]1170,“中國的主要目標是發(fā)展……使國家的力量增強起來,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19]1198。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要求“迅速發(fā)展各項生產建設事業(yè),較快實現(xiàn)……人民富裕幸?!?sup>[20]357。黨的十三大報告進一步指出,“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是社會主義生產和建設的根本目的”[20]269。隨著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經濟社會發(fā)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解決了溫飽問題,人民生活改善上了一個新臺階。黨的十三大指出,“九年間國民生產總值、國家財政收入和城鄉(xiāng)居民平均收入都大體上翻了一番”[20]471。黨的十四大宣布,改革開放十四年來,“十一億人民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正在向小康邁進……人民生活上了一個大臺階”[21]649。正因為如此,傅高義給予了鄧小平崇高評價,他說:“假如中國人要感謝某一個領導人改善了他們的日常生活,這個人就是鄧小平。在為改善如此之多的人民的生活做出的貢獻方面,20世紀是否還有其他領袖能夠與之相比?20世紀是否還有其他領袖對世界史產生了如此巨大而持久的影響?”[22]637
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國人民不僅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還規(guī)劃了為人民謀幸福的“三步走”戰(zhàn)略,確立了“三個有利于”基本遵循。黨的十三大提出了“三步走”戰(zhàn)略:1980年代實現(xiàn)GDP翻一番,解決人民溫飽問題;1990年代實現(xiàn)GDP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到21世紀中葉人均GDP達到中等發(fā)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為了把人民幸福這張藍圖一繪到底,鄧小平不僅要求黨的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而且要求把“三個有利于”作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斷標準。在歷次修改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中,始終要求把“三個有利于”作為判斷工作得失的出發(fā)點和檢驗標準。
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不僅科學回答了“人民怎樣才能富?!钡臅r代之問,而且明確作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钡闹匾摂啵@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2.總體小康是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黨的十五大指出:“在中國這樣一個十多億人口的國度里,進入和建設小康社會,是一件有偉大意義的事情?!?sup>[23]47江澤民在擔任總書記伊始就指出,做好工作的信心和基礎是繼續(xù)貫徹執(zhí)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和基本政策。他強調,“在這個最基本的問題上,我要十分明確地講兩句話:一句是堅定不移,毫不動搖;一句是全面執(zhí)行,一以貫之”[24]57。而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人民的一切奮斗,則是為了實現(xiàn)祖國的富強、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偉大復興”[25]298-299。
黨的十四大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明確為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把改革開放推到了新的歷史高度,將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糅合在一起,回答了如何使市場經濟手段有效服務于為人民謀幸福的問題,那就是運用包括市場在內的各種調節(jié)手段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既承認合理收入差距又防止兩極分化,逐步實現(xiàn)共同富裕。黨的十五大進一步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就是要逐步走向共同富裕,使人民共享經濟繁榮成果。
黨的十六大指出,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證人民共享發(fā)展成果是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積累的寶貴經驗。經過努力,經濟社會發(fā)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xiàn)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2000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達到89 404億元,超額完成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的任務,商品短缺狀況基本結束,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的生產能力明顯提高,實現(xiàn)了農產品供給由長期短缺到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余的歷史性轉變,“八七”扶貧攻堅目標基本實現(xiàn),農村貧困人口大幅度減少,近13億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這被認為“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25]542。江澤民據(jù)此宣布:“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新的發(fā)展階段?!?sup>[25]426
面對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的新形勢,面對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新情況,面對盡快地使全國人民都過上殷實小康生活、不斷向更高水平前進的新要求,江澤民指出,“實現(xiàn)人民的富裕幸福,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25]287,“我們黨進行的一切奮斗,歸根到底都是為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25]294。
3.人民富裕幸福的整體水平大幅提高
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三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胡錦濤指出:“黨帶領人民進行改革開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實現(xiàn)國家現(xiàn)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sup>[26]149-150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回顧黨的偉大成就時又指出,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中國人民踏上了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光明道路,開啟了實現(xiàn)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壯麗征程”[26]521,“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實現(xiàn)國家富強、人民富裕,成為中國人民必須完成的歷史任務”[26]522。
在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問題上,黨的十七大、十八大與十六大相比有兩個變化:一是從“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變?yōu)椤案吲e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二是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格局”變?yōu)椤皥远ú灰蒲刂袊厣鐣髁x道路前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一切成就和進步的根本原因,“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sup>[26]620。尊重和保障中國人民追求幸福的自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目的和任務。對此,有外國友人評價說,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人民謀求幸福的唯一可行選擇”[27]。對比黨的十七大和十八大報告所闡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時發(fā)現(xiàn),黨的十八大報告在十七大報告基礎上增加了“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逐步實現(xiàn)全體人民共同富?!钡膬热?,把“人民富裕”提升到“全體人民共同富?!钡男赂叨?,實現(xiàn)了人民富裕從努力方向向結果質變的飛躍,實現(xiàn)了人民富裕從對象不確定向全覆蓋的飛躍。這種轉變,是與我國經濟從加速發(fā)展到又快又好發(fā)展,再到又好又快發(fā)展轉變相適應的。
我國已進入改革發(fā)展的關鍵時期,這是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對經濟社會發(fā)展形勢作出的重大判斷。所謂“關鍵”,就是人均GDP突破1 000美元之后,經濟社會發(fā)展是快速穩(wěn)定還是停滯甚至倒退而動蕩不安,即是否陷入拉美陷阱,這取決于政策舉措得當還是失誤。“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同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趨勢還未根本扭轉,城鄉(xiāng)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還有相當數(shù)量,統(tǒng)籌兼顧各方面利益難度加大”[28]622。這是黨的十七大對我國進入新世紀經濟社會發(fā)展呈現(xiàn)出的新階段性特征的重大判斷?!瓣P鍵”和“新階段性特征”共同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xiàn)人民幸福面臨的新形勢和重大考驗。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目標就是“大力推動經濟社會發(fā)展,依法保障人民享有自由、民主、人權,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使十三億中國人民過上幸福生活”[28]438,“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28]624。
實現(xiàn)總體小康之后,為了使全國人民都過上殷實的小康生活,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貫徹黨的富民政策,在發(fā)展經濟的基礎上……不斷改善人們的吃、穿、住、行、用的條件……提高生活質量”[22]294。黨的十六大至十八大我國社會發(fā)展取得了新的歷史性成就,國民生產總值從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會保障水平均邁上一個大臺階。2012年城鄉(xiāng)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shù)分別降至36.2%、39.3%,城鄉(xiāng)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城鄉(xiāng)人口結構越來越趨向合理。從另一些指標看,不僅個稅起征點從800元提高到3 500元,而且農村貧困標準從每年人均800元提高到2 300元(2010年不變價),不僅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年均增速“是歷史上增長最快的時期之一”[29],而且總體上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差距也有所縮小。雄辯的事實說明,中國人民逐漸邁上了富裕安康的廣闊道路。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提出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黨的十九大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fā)展新的歷史方位。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堅守初心不改,習近平不僅要求把實現(xiàn)人民幸福當作“中國人民的歷史任務”,而且要求“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根本使命”[2]136。黨的十九大不僅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判斷,而且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xiàn)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進而昭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習近平指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基本內涵是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30]261。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決定后,習近平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是要進一步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31]16?!拔覀兺七M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讓國家變得更加富強……讓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sup>[32]19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人牢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堅守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不改,不斷提升人民幸福感。一是將糧食安全提升到國家總體安全高度,把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當作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要求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二是將“兩不愁三保障”確定為脫貧攻堅的底線標準,確保廣大農村貧困群眾從吃、喝、住、穿等生存性需求束縛中解放出來,更好滿足發(fā)展性需求。在保證生存的前提下,習近平要求全體人民生活水平必須隨著社會進步不斷提升,絕不能出現(xiàn)“富者累巨萬,而貧者食糟糠”的情況。三是明確全體人民共同富?;緦崿F(xiàn)時間表,始終堅守為絕大多數(shù)人謀利益的初心。黨的十九大不僅做出到本世紀中葉分兩步走基本實現(xiàn)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戰(zhàn)略安排,而且將每個階段的奮斗目標都以實現(xiàn)人民幸福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第一階段,到2035年基本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人民生活更為寬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第二階段,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全體人民共同富?;緦崿F(xiàn),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生活不斷改善,2020年GDP突破100萬億元,人均GDP超過10? 000美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3萬元,織就了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網,全國居民恩格爾系數(shù)進入30%區(qū)間,城鄉(xiāng)居民生活同步步入富足水平,收入水平整體提高,體現(xiàn)貧富差距的基尼系數(shù)逐漸縮小,我國收入分配公平程度呈現(xiàn)持續(xù)好轉趨勢,中等收入群體持續(xù)擴大,形成世界上最大規(guī)模中等收入群體。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國脫貧攻堅取得了全面勝利,建成了全面小康社會,中國人民在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實現(xiàn)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使困擾中國人民幾千年的忍饑挨餓、缺吃少穿、生活困頓等問題總體上一去不復返,中國人民“告別缺衣少食、物質匱乏的年代,實現(xiàn)了從貧窮到溫飽再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宏大敘事的背后是無數(shù)個體命運的改變,見證這一歷史奇跡的人們是多么的感慨,生逢這一美好時代的人們是多么的幸福”[7]76。即便如此,“中國有13億多人……整體的財富水平和幸福指數(shù)可以迅速上升,但每個個體的財富水平和幸福指數(shù)的提高就不那么容易了”[33]。每個時代總有屬于它自己的問題,歷史總是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前進的。黨領導人民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都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也能解決好問題。因為中國共產黨人總是直面問題,“根據(jù)現(xiàn)有條件把能做的事情盡量做起來,積小勝為大勝,不斷朝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前進”[34]214-215。
三、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思想的基本遵循
回顧中國共產黨人堅守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使命的探索歷程和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既可以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新征程中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提供寶貴經驗和重要啟示,更能讓我們明確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思想的基本遵循。
(一)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動搖
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有絲毫動搖。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動搖,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為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不動搖。雖然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成果不能為經濟社會發(fā)展、實現(xiàn)人民美好生活向往提供現(xiàn)成答案,但是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成果基本原理將永不過時,并指引社會發(fā)展的方向,確保為絕大多數(shù)人謀幸福的價值目標永不改變。2021年不僅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也是蘇聯(lián)解體、蘇共喪失執(zhí)政地位三十周年。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取得的歷史性成就與積累的成功經驗,同蘇聯(lián)共產黨的失敗形成鮮明對比,這時刻提醒著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樣是在1980年代,中國共產黨人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寫進了憲法,統(tǒng)一了思想認識,團結一致向前看,為中國人民富起來、強起來夯實了思想基礎,使中國人民的幸福生活不斷實現(xiàn)迭代升級并展示出美好前景。反觀蘇聯(lián)共產黨,正是因為其放棄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以“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取代科學社會主義,才造成思想混亂,葬送了蘇聯(lián)社會主義事業(yè),而且使蘇聯(lián)的主要繼承者俄羅斯歷經30年的努力,想要恢復到1970年代的生活水平和國際地位卻仍十分艱難。中蘇道路不同選擇的強烈對比表明,為人民謀幸福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動搖。
(二)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地位不動搖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只有持續(xù)推進黨的建設偉大工程,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鞏固和加強黨的執(zhí)政地位,堅持反腐敗在路上,消除“四大危險”,克服“四大不足”,堅定“四個自信”,樹立“四個意識”,踐行“兩個維護”,保持黨的純潔性、先進性,才能使黨始終處于領導一切的核心地位,堅守黨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使命不動搖。歷史已經證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能否堅持黨的領導是決定中國人民命運的關鍵所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百年歷史表明,不管國際國內形勢如何變化,中國共產黨都始終堅守初心,帶領中國人民擺脫剝削、壓迫、屈辱和貧困,正是黨的堅強領導和接續(xù)奮斗,才使人民過上了美好生活,創(chuàng)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中國人民近代以來的奮斗歷史表明,只有代表中國工人階級的中國共產黨才能擔當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中華民族實現(xiàn)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偉大飛躍的歷史事實和接近偉大復興的美好前景一再提醒和告誡中國人民,不管過去、現(xiàn)在還是將來,自覺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對決定中國人民的命運十分重要和必要,只有堅決擁護黨的領導才能迎來更加光明的前途。
(三)必須堅持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不動搖
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中國共產黨人堅守初心不動搖,必須堅持為絕大多數(shù)人謀利益的馬克思主義立場不動搖,這就要求不但要鞏固和擴大黨的階級、群眾基礎,而且要成為“兩個先鋒隊”,鞏固和擴大統(tǒng)一戰(zhàn)線,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豆伯a黨宣言》中的“為絕大多數(shù)人謀利益”的理念和要求,雖已中國化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但在不同時期卻有著不同的表達,比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堅持以人為本以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無論是從“為絕大多數(shù)人謀利益”到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再到為人民謀幸福,還是實現(xiàn)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抑或是解決溫飽問題、實現(xiàn)總體小康到建成全面小康社會,都是中國共產黨人堅守初心不改,為實現(xiàn)人民美好生活向往所確定的奮斗目標。黨的百年歷史表明,人民生活改善的標志首要的是以解決溫飽問題、實現(xiàn)總體小康、實現(xiàn)全面小康的物質生活變遷。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xiàn),人民將迎來物質文化生活向美好生活的飛躍。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帶領人民取得了從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到全面小康的巨大變化,中華民族迎來了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伴隨這個過程,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將日久彌堅,實現(xiàn)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將隨平衡發(fā)展、充分發(fā)展不斷邁上新臺階。
中國共產黨人踐行為人民謀幸福初心的歷史和歷史性成就表明,170多年前《共產黨宣言》所憧憬的“為絕大多數(shù)人謀利益”的夢想已經變?yōu)楝F(xiàn)實,三千多年前《詩經》所描繪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的夢想已經成真。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新征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堅守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就是要繼續(xù)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要以實現(xiàn)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基本遵循,要落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根本要求;就是要著重落實到2035年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本世紀中葉共同富?;緦崿F(xiàn)的重要規(guī)劃;就是要把增進人民福祉建立在持續(xù)推進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鄉(xiāng)村振興、區(qū)域協(xié)調發(fā)展、可持續(xù)發(fā)展和軍民融合發(fā)展等戰(zhàn)略創(chuàng)造的牢固物質基礎之上,建立在共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形成的牢固思想制度基礎之上,實現(xiàn)中國共產黨堅守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和鞏固執(zhí)政地位雙提升的完美結合。
[責任編輯:張思軍]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習近平關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出版,2019.
[2]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 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7] 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新中國發(fā)展面對面:理論熱點面對面2019[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9.
[8]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9]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4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11]孫業(yè)禮.共同富裕:六十年來幾代領導人的探索和追尋[J].黨的文獻,2010(1):80-87.
[12]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
[1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5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15]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6]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7]李慎明.正確認識和評價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J].紅旗文稿,2013(9):18-21.
[18]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年譜(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20]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改革開放三十年重要文獻選編(下)[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
[2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改革開放三十年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
[22]傅高義.鄧小平時代[M].馮克利,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3.
[23]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4]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5]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6]胡錦濤.胡錦濤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7]王傳寶.實現(xiàn)各領域共同向前的全面發(fā)展[N].人民日報,2021-04-19(17).
[28]胡錦濤.胡錦濤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9]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N].人民日報,2013-11-16(1).
[30]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3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32]習近平.習近平主席新年賀詞(2014—2018)[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3]習近平.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的演講[N].人民日報,2014-03-30(2).
[3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The CPC's Thought of Seeking Happiness for the People:Theoretical Origin,Historical Exploration and Basic Observations
WANG Qian
(College of Preschool and Primary Education,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637009,China)
Abstract:The original aspiration of Chinese Communists is to seek happiness for the Chinese people. The CPC's thought of seeking happiness for the people is derived from the Marxist ideal of "seeking interests for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people" and the planning of its realization sequence, path and motivatio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thought of seeking happiness for the people has gone through the historical exploration of three stages: the early exploration of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and socialist construction, the new journey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and the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etical source and historical exploration, the basic observations of the CPC's thought of seeking happiness for the people is that it must uphold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m, the leadership position of the Party, and the original aspiration of seeking happiness for the people.
Key words:thought of seeking happiness for the people;theoretical source;historical exploration;basic observ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