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丹 趙秀鳳
摘 要: 新時代共同富裕中蘊含著深刻的馬克思分配正義思想。新時代的共同富裕是全民富裕與全面富裕、物質富裕與精神富裕、做大蛋糕與分好蛋糕以及共同建設與共同享有的統(tǒng)一體。馬克思分配正義思想包括人本維度的以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fā)展為價值旨歸、歷史維度明確生產力發(fā)展對分配正義的推動作用、現實維度下批判資本主義私有制下的分配不正義和未來維度中科學預見未來公有制基礎上的分配方式。新時代共同富裕中所體現的以人為本的分配思想,效率與公平并重的分配原則以及公有制為主體的分配基礎,充分體現了對馬克思分配正義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
關鍵詞: 新時代;共同富裕;馬克思;分配正義
中圖分類號: A8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673-3851(2023) 02-0103-08
MarxistMarx distributive justice dimens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new era
ZHAO? Dandana, ZHAO? Xiufengb
(a.School of Marxism; b.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of Global Energy Public Opinion,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 Beijing 102200, China)
Abstract: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the new era contains the profound Marxist thought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new era is a unity of national prosperity and comprehensive prosperity, material prosperity and spiritual prosperity, making the cake bigger and sharing it well, and building and sharing it together. Marx′s thought on distributive justice includes liberation and 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from the humanistic dimension, clarifying the promoting role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on distributive justice from the historical dimension, the critique of the distributive injustice under capitalist private ownership from the realistic dimens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methods based on public ownership scientifically predicted from the future dimension. The people-oriented distribution idea, the distribution principle that pays equal attention to efficiency and fairness, and the distribution foundation with public ownership as the main body embodied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new era profoundly interpret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rx′s thought distributional justice.
Key words: the new era; common prosperity; Marx; distributive justice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1]進入新發(fā)展階段,黨中央把握新變化,強調“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指出“現在,已經到了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1] 。當前,學界對共同富裕的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層面。首先,內涵層面。李志勇等[2]從理想、現實、中西等視角指出中國的共同富裕是一場偉大的實踐。喬惠波[3]認為既要充分認識共同富裕所包含的基本要素,還要了解其主要特征和判定指標,從多維度深入探索共同富裕的內涵。賈則琴等[4]立足新時代,認為共同富裕是更加完善的社會發(fā)展理念、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社會變革概念以及人民所追求的美好生活狀態(tài)的集合體。周文等[5]將共同富裕視為一個總體概念,需著眼全局,全面考量。唐鑫[6]將共同富裕從理論層面歸納為四個統(tǒng)一,“普惠性”與“差異性”的統(tǒng)一、“全面性”與“重點性”的統(tǒng)一、“穩(wěn)定性”與“發(fā)展性”的統(tǒng)一以及“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tǒng)一。其次,現狀分析層面。郭從倫等[7]認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發(fā)展、市場經濟體制的日益完善、全面小康的實現等為共同富裕的實現奠定重要基礎,同時中國當前存在的地區(qū)、城鄉(xiāng)以及群體發(fā)展差距又是阻礙共同富裕實現的重要現實因素。鄭霖豪等[8]將數字技術同共同富裕相結合,指出一方面數字化發(fā)展帶來生產效率的提升促進共同富裕的實現,另一方面不斷加深的數字鴻溝以及數字剝削等為共同富裕的實現帶來巨大挑戰(zhàn)。馬孟庭[9]認為相對貧困是實現共同富裕重大絆腳石,同時對于相對貧困的治理又驅動著共同富裕的發(fā)展。再次,實踐路徑層面。袁航[10]從哲學角度出發(fā)運用歷史、價值、方法等手段分析如何實現共同富裕。張磊等[11]從資本角度著手,認為合理有效節(jié)制資本能夠助力實現共同富裕。黃祖輝等[12]認為實現共同富裕首先要認識共同富裕的核心要義,之后便是從短板入手找準“提低”路徑。最后,學界依托共同富裕目標展開諸多相關內容的具體研究。左停等[13]在共同富裕視角下分析縣城新型城鎮(zhèn)化的發(fā)展進路。段祿峰等[14]通過對藍田縣數據進行樣本分析,進而探討縣域城鎮(zhèn)化如何發(fā)展能夠更加有效推進共同富裕。陳偲[15]在共同富裕視野探討社會建設問題。馬鳳岐等[16]深入探討了與共同富裕相關的教育平衡充分發(fā)展問題。
綜合而言,當前學界對于共同富裕的內涵、現狀、實踐路徑等方面進行了較為深入全面的研究,為人們認識、理解乃至于推進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參考。但以往相關研究很少將馬克思主義具體理論應用于對新時代共同富裕的分析之中。為了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以及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本文選取馬克思分配正義這一思想,力圖探索馬克思分配正義思想在新時代共同富裕中的具體呈現,以增強新時代人民群眾對于社會主義建設發(fā)展的信心,堅定共同富裕實現的決心。
一、新時代共同富裕的提出與內涵
長期以來,在“發(fā)展第一”思想推動下,我國經濟取得重大突破,民生得到有效改善,綜合國力得到顯著提升,為我國當前推進共同富裕奠定了重要基礎。而“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17]深刻指明了我國當前所存在的重要問題。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推動了新時代共同富裕命題的提出,同時也推動了人們對于共同富裕的理解。
(一)新時代共同富裕提出的現實基礎
政治層面而言,共同富裕不僅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更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的本質和目標所在,同時也是推動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的重要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順利完成,得益于黨和國家有效政策指導,既彰顯了我國社會主義道路和方向的正確性和發(fā)展性,又為我國下一階段發(fā)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與路徑、策略支持。當前,黨中央陸續(xù)出臺一系列推動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的具體政策措施,以共同富裕為核心的政策導向表明了共同富裕已然成為黨和國家所制定的下一階段政治、經濟發(fā)展目標。從經濟層面而言,共同富裕得益于當前我國經濟的飛速發(fā)展。一方面,共同富裕的基礎在于做大蛋糕,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經濟總量實現了100萬億的新突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tǒng)計局.2021中國統(tǒng)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2021.),這表明我國經濟總體實力顯著提升實現了量的飛躍,也意味著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邁上了新臺階,在物質基礎層面推動著共同富裕的實現。另一方面,通過對經濟總量的數字解讀能夠發(fā)現整體經濟總量增長同個體經濟能力的提高成正相關,良性發(fā)展的經濟大環(huán)境給予了更多人較為公平的機會與平臺,每個個體都能夠通過勤勞奮斗獲得相應回報,進而提升自己的經濟水平。在越來越公平的經濟環(huán)境中,人民對蛋糕更加合理分配的訴求推動著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提出。從社會層面而言,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制約、阻礙社會長期穩(wěn)定有序發(fā)展。在此背景下,推進共同富裕能夠有效緩解國內分配矛盾,防止兩極分化愈演愈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尼系數一度呈上升趨勢,且長期保持在0.4的警戒線之上,居民收入差距、工資收入差異等發(fā)展不均衡問題逐漸成為激化社會矛盾的重要因素。
(二)新時代共同富裕的理論內涵
新時代面臨新的社會現實與發(fā)展使命,賦予了共同富裕以新的、更科學、更全面的內涵。從整體性出發(fā),理解共同富裕的重要內涵要著眼于其所包含的人民性、全面性、全域性、發(fā)展性、共同性等特征。
1.全民富裕與全面富裕相統(tǒng)一
新時代共同富裕的出發(fā)點是為了人民,落腳點在于為人民謀幸福、為人民謀富裕,最終推動人民群眾實現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歷來以人民為中心,新時代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路上一個都不能落下。全體人民是新時代共同富裕的主體,人民群眾的力量是推動新時代共同富裕的主體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及對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解時指出,共同富裕“是對全社會而言的,要從全局上來看”[1]。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表明,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實現要立足全局,站位高遠,要從整體上看待中國社會全局,推動全體人民、全部地區(qū)以動態(tài)的方式實現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
2.物質富裕與精神富裕相統(tǒng)一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表明了人的需求具有多樣性,人不僅有物質需求而且有精神需求。人只有在基礎的物質需求得到充分保障之后才會有時間、精力去追求更高層次、多樣化的精神生活需求。人的全面發(fā)展一定是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滿足,只重視物質生活則會導致人民群眾形成扭曲的金錢觀,陷入貨幣拜物教的泥潭;只強調精神生活則會使人民群眾喪失實干本領,陷入空想主義牢籠。人作為高級動物,除了要滿足生存所需,還具備思想、靈魂和追求。新時代共同富裕更加強調人民性,是實現人的物質富裕和精神富裕的綜合體,物質和精神都要抓。新時代經濟的騰飛和脫貧攻堅的勝利為實現物質富裕提供重要保障,物質富裕推動著人民對豐富精神生活的追求。物質富裕與精神富裕相互作用、相輔相成,共同推動人民美好生活的實現。
3.做大蛋糕與分好蛋糕相統(tǒng)一
改革開放初期,共同富裕的重點在于做大蛋糕,隨著蛋糕的越來越大,進入新時代共同富裕的重點轉變?yōu)樽龃蟮案馀c分好蛋糕的統(tǒng)一。做蛋糕與分蛋糕的關系本質上是生產與分配的關系,做大蛋糕依賴于大力發(fā)展生產力,分好蛋糕需要公平正義的分配制度與措施。做大蛋糕是分好蛋糕的基礎,決定著蛋糕的分配,同時蛋糕的分配又會對后續(xù)繼續(xù)做大蛋糕產生重要的反作用。一方面,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發(fā)展,強調落實新發(fā)展理念,做大蛋糕的腳步不能停止,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兼顧蛋糕質量,推動形成“大河有水小河滿”的新發(fā)展格局。另一方面,新時代強調分配制度同生產力發(fā)展相適應,在發(fā)展完善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的基礎上,提出充分調動企業(yè)和社會群體的力量參與到共同富裕建設之中,以優(yōu)秀企業(yè)和社會群體為主體的第三次分配制度由此提出。
4.共同建設與共同享有相統(tǒng)一
社會主義國家性質和公有制主體地位,決定了中國以共建、共享推動共富的可行性和必然性。共同建設指的是從實踐與發(fā)展動力層面強調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需要廣大中華兒女的聰明才智與辛勤勞動。在共同建設過程中激發(fā)廣大人民群眾的主人翁意識,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爭當建設者,不當局外人,不做旁觀者,積極承擔建設責任,各盡其力,釋放無限潛能。共同享有指的是人人共享、全面共享的社會發(fā)展格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享理念實質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體現的是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要求?!保?8]共同享有意味著人民群眾通過共同建設得以實現更加公平正義的分配,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醫(yī)療、衛(wèi)生、教育、就業(yè)等得到有效保障,公共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化、均等化,人民幸福指數顯著提高。共同建設以共同享有為目標,共同享有以共同建設為基礎,二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辯證統(tǒng)一,最終推進共同富裕。
二、馬克思分配正義思想的涵蘊
馬克思分配正義思想以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fā)展為價值旨歸;明確生產力發(fā)展對分配正義的推動作用;批判資本主義私有制下的分配不正義;科學預見未來公有制基礎上的分配方式。
(一)人本維度:以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fā)展為價值旨歸
人本維度強調馬克思分配正義思想所代表的階級立場。馬克思著眼于現實的人本身,立足于人民大眾,代表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進行發(fā)聲,要求捍衛(wèi)無產階級的權利,保障人民大眾的需求,致力于實現全過程的分配正義。馬克思分配正義理論正是對無產階級追求自由全面發(fā)展的分配原則和價值旨歸的深刻闡證。
馬克思分配正義思想強調對分配主體即現實的人的關切,這里現實的人著重強調的是普通勞動工作者即無產階級。分配正義的重點不在于分配什么,而在于分配正義為了誰,如何實現。不論是封建社會還是資本主義社會,普通勞動者處于社會生態(tài)鏈的底端,其自身權利難以得到合理維護,需求無法得到充分滿足。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發(fā)展導致勞動、勞動者和勞動產品相分離,異化現象愈演愈烈,商品成為衡量一切的代名詞,人被物所指代,人與人的關系被物與物的關系所遮蓋,對商品的關注取代了對人的關注進而導致人的訴求被忽視。馬克思斥責,“資本是死勞動,只有吮吸活勞動,才有生命。”[20]基于“活勞動”的重要性,馬克思指出分配正義就是要重視勞動群眾,給予勞動者勞動所得、生活所需,將現實的人從物中解放出來。分配正義就是要還原無產階級本就應有的勞動權利、生存權利、發(fā)展權利等。
馬克思分配正義思想旨在推動全體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fā)展。人既存在于自然之中又生活于社會關系之中,既具有自然本性又具有社會歷史性?!八麄兊男枰此麄兊谋拘浴保?1],立足自然界,人的發(fā)展需要的是最基本的物質滿足,生存是第一位的,也是最高的價值標準。而立足社會生活,人的發(fā)展則是人對自身本質和價值的無限追求,人通過勞動生產使得人自我的社會價值得以實現,使人更加成為人自身。馬克思[22]認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質。分配正義不僅要關注分配主體外在的物質需要,還要重視人的本性、強調滿足人內在的多重需求,通過分配正義實現人的內在價值,進而強調人的解放和全面發(fā)展。
(二)歷史維度:明確生產力發(fā)展對分配正義的推動作用
歷史維度是指馬克思從社會歷史發(fā)展角度出發(fā),著眼于分配的根源——生產,明確了生產伴隨歷史的進步而發(fā)展并不斷推動分配正義走向更高階段,繼而強調了分配正義的歷史范疇與歷史性特點。同時,馬克思堅持歷史唯物主義,進一步指明了各個歷史時期下所產生的不同生產方式決定了分配正義界定準則的多樣性,表明了分配正義本身也處于歷史的變化之中。
馬克思認為生產是分配的歷史出發(fā)點。馬克思在論及分配之時尤為重視整體性思維,強調從政治經濟學立場進行分析,從生產的全過程、從動態(tài)的發(fā)展中去看待分配。馬克思將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看作是一個有機的動態(tài)的社會生產運行過程,它們之間相互聯系、影響和制約。其中生產是必要前提,是整個過程得以運行的基礎與關鍵,沒有生產即沒有分配,生產決定分配。馬克思指出,“改變了的分配將以改變了的、由于歷史過程才產生的新的生產基礎為出發(fā)點?!保?3]因而,分配正義與否的根源在于生產是否正義。換言之,分配正義是生產方式對自身的一個衡量準則。另一方面,生產隨著歷史變遷而發(fā)展,推動著社會物質財富的不斷增加,進而為分配正義的實現奠定更加堅實的物質基礎。
分配正義的標準具有時代性,不存在內容永恒的分配正義。就階級屬性而言,在階級社會中分配正義這一概念由占統(tǒng)治地位的階級所定義,統(tǒng)治地位決定了統(tǒng)治階級在意識形態(tài)中的話語權力。如封建社會的分配正義由封建主所定義,按等級進行分配在這一時期被認為是正義的表現,奴隸甚至是農民也“大多承認等級制的正義”[19]。資本主義社會的分配正義概念則由資本家所進行闡釋,資本主義的“公平”分配則被理解為分配正義的外在表現形式。盡管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階級對于分配正義存在觀念相異的沖突,但在一定生產方式下社會普遍承認的分配正義的標準,一定也只能由統(tǒng)治階級所控制。就生產方式的變化發(fā)展而言,與生產方式相適應的分配則被認為是正義的分配,反之則相反。恩格斯指出當一種生產方式處于上升期時,即便人們在與其匹配的分配方式中未受益甚至受損,依然會對其進行維護,而只有當其處于沒落期時,“這種越來越不平等的分配,才被認為是非正義的?!保?4]生產方式的變革與矛盾運動推動了分配正義的發(fā)展,同時分配正義反作用于生產正義的變革,生產正義與分配正義的關系是歷史的變化的,分配正義在歷史的變化運動中不斷完善。
(三)現實維度:批判資本主義私有制下的分配不正義
現實維度是指馬克思立足現實世界,從制度層面出發(fā),強調其分配正義形成于對資本主義分配現狀的批判之中。馬克思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出發(fā),揭露了資本主義鼓吹的“公平分配”以及“平等權利”的本質,抨擊了其形式上的正義,指明了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之上分配不正義的必然性。
“公平分配”形式之下掩藏著生產資料占有的不正義。立足不同時期資本主義國家所采取的財富積累方式,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所謂“公平分配”進行深刻批判,指明“公平分配”的實質是資本原始積累中所采取的掠奪和后期資本積累過程中所采取的剝削。從宏觀世界層面而言,資本主義國家最初財富原始積累采取對世界上其他相對落后國家血腥、暴力式的征服與搶奪等非正義方式去提升本國資金儲備量。從微觀國家層面而言,資本主義國家中的資本家們通過對資源、財富的瘋狂榨取以及對雇傭勞動力的剝削,進而不斷擴大私人生產資料占有比重。因此,資本主義國家通過非正義方式獲取原始資本基礎上形成的生產資料私有制,決定了其分配制度的不公平與不正義。
“平等權利”實質上是資本家偷梁換柱式的非正義剝削。資本主義國家企圖通過“平等權利”掩蓋其現實的社會分配不公現象,通過偷換概念的形式解釋社會貧富差距產生的合理性。馬克思肯定了資本主義“平等權利”在推翻封建舊制中所具備的斗爭性和先進性,在同封建社會的斗爭中,“平等權利”一定程度上激發(fā)了長期遭受奴役、壓迫的人民群眾的革命意識。但需要指明的一點是,資本主義國家后期發(fā)展中,“平等權利”是為資本主義私有制的鞏固和發(fā)展服務的,通過自然法權建立起來的“平等權利”目的在于迷惑民眾,轉移勞動群眾關注焦點,從而將資本家和勞動者的關系塑造為擁有完全人身自由的“平等”關系,最終掩蓋資本家利用等價交換原則購買工人勞動力的同時獲取工人剩余價值的剝削本質。資本家對勞動者的剝削依賴于資本主義所有制,而在“平等權利”意識形態(tài)操控之下,工人持續(xù)為生產資料持有者工作,出賣自身勞動力,最終導致“馬太效應”在資本主義所有制下愈演愈烈,貧富兩極分化日趨嚴重?!坝惺裁礃拥纳a資料所有制形式,就要求有什么樣的分配制度與之相適應。”[25]馬克思對于“平等權利”本質的剖析表明,分配正義問題要從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性質出發(fā),并揭示了資本主義私有制弊端以及由此帶來的分配不正義。
(四)未來維度:科學預見未來公有制基礎上的分配方式
未來維度指的是馬克思立足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指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最終歸宿在于共產主義社會,而資本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的邁進需要一個過渡的發(fā)展期。馬克思從具體分配方式角度出發(fā),結合當下社會存在的分配方式對未來過渡發(fā)展期和共產主義社會的分配方式進行了合理推斷與預見,指出未來社會分配正義的表現形式主要為公有制基礎之上的按勞分配與按需分配。
馬克思指出,“在所謂分配問題上大做文章……是根本錯誤的。”[26]資本主義分配不正義的實質究其根源在于生產資料私有制,從本質、根源出發(fā),未來社會分配正義得以實現的基本前提即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生產資料歸社會公有是未來社會化大生產發(fā)展的最終結果,同時也是資本邏輯被拋棄的歷史必然。正是通過對萬事萬物規(guī)律性的認識,馬克思在推斷出生產資料公有制必然實現的發(fā)展前提之下,預見了未來按勞分配和按需分配的分配正義基本形式。
按勞分配是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所采取的分配必經之路,是從人民群眾的視野出發(fā)去探索正義的分配方式。按勞分配脫胎于資本主義胎胞必然伴隨著自身不可避免的弊端,但將其置于特定歷史條件之中,其依然具有進步和正義性質。所以,在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馬克思認為要以按勞分配為過渡階段主要的分配方式。按勞分配的正義性體現在生產資料實現公有,消滅了階級差別,每個個體都被賦予以勞動的機會與權利,人民群眾通過勞動獲取消費資料,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剝削。相反,按勞分配僅能作為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的分配方式,是因為其所體現的正義依然受限于資本主義框架之下。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生產關系日益完善,按勞分配實現變革得到高度發(fā)展最終演變?yōu)榘葱璺峙?。按需分配是共產主義社會最終的分配方式,是生產力高度發(fā)展,社會產品及其充裕的必然結果。按需分配滿足了人民群眾的多樣化需求,推動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同時又避免了因天賦導致的勞動差異產生的分配不平等,真正實現了絕對的分配正義。
三、新時代共同富裕的馬克思分配正義蘊涵
新時代共同富裕發(fā)展過程中,對馬克思分配正義思想進行了繼承和發(fā)展,具體內容中充分體現著馬克思分配正義思想的基本立場、觀點等。如以人民為中心的分配思想、效率與公平并重的分配原則、公有制為主體的分配基礎等深刻反映著馬克思分配正義思想的精髓。
(一)以人民為中心的分配思想
馬克思分配正義思想代表無產階級的利益,關注現實人,以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fā)展為價值旨歸。新時代共同富裕繼承馬克思分配正義思想中的人本理念,從“共同”出發(fā),堅持人人有份、公平正義的、以人民為中心的分配思想。以人民為中心既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又是共產黨人的重要使命,同時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本質所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1]。新時代共同富裕主張堅持人民立場,以堅持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為中心、為重要的發(fā)展使命。新時代共同富裕中所包含的以人民為中心的分配思想,是馬克思分配正義思想的歷史呈現。
以人民為中心的分配思想強調新時代共同富裕必須突出人民主體地位。馬克思早在其分配正義思想中指出,要通過分配正義把人從物中解放出來,關注人民群眾的現實需求,歸還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將人民作為社會歷史發(fā)展的主體。新時代共同富裕理論立足全體人民。首先,從價值觀層面強調人民主體地位,指明當前要從“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向“先富帶后富”進而實現全民富裕的價值意識轉移,明確新時代的富裕發(fā)展觀。其次,從整體性出發(fā),共同富裕強調“人人都有份”,從事各行各業(yè)的人民群眾都要以主人翁的姿態(tài)參與到實現共同富裕的事業(yè)之中,并且全體人民群眾是共同富裕的主體。最后,從過程出發(fā),共同富裕的實現要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鼓勵人民群眾踔厲奮斗,勤勞致富,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過程中人人盡力、人人盡責。
以人民為中心的分配思想強調新時代共同富裕必須重視人民的全面發(fā)展,實現人的全面富裕。馬克思分配正義思想從人的本質出發(fā),強調實現人的解放和全面發(fā)展,新時代共同富裕的落腳點同樣也是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首先,從全面角度出發(fā),新時代共同富裕既要求滿足自然人的物質需求,又要實現社會人的精神富足,人的全面發(fā)展建立在物質和精神的同步富裕的條件之下。其次,從社會環(huán)境出發(fā),新時代共同富裕理論重視和平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全民富裕、和平穩(wěn)定的社會狀態(tài)推動著人的全面發(fā)展。最后,從方法論出發(fā),新時代共同富裕理論強調共同富裕的發(fā)展性與漸進性等特點,共同富裕的路程道阻且長,不能一蹴而就,在推動人全面發(fā)展的過程中亦要科學、合理,避免盲目僵化。
(二)效率與公平并重的分配原則
新時代共同富裕強調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推動效率與公平平衡高效發(fā)展。馬克思在其分配正義思想中就已表明分配正義的根本在于生產,分配正義更高程度的實現離不開生產力的高度發(fā)展,同時分配正義發(fā)展進程中效率和公平并重,缺一不可。在高質量發(fā)展中推進共同富裕的時代要求,一方面要提升效率保障公平,另一方面通過推動公平促進效率。新時代共同富裕所堅持的效率與公平并重的分配原則中,蘊涵著分配正義最基礎的發(fā)展生產力促進公平正義的理念。新時代實現共同富裕應以生產為基,推動高質量經濟發(fā)展,夯實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27]。
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前提與保障。首先,新時代共同富裕對公平正義的追求要求繼續(xù)大力發(fā)展生產力,實現全方位生產效率的提升。全方位生產效率的發(fā)展既要重視提高勞動生產率、又要認識到提升資源利用率、科技貢獻率、全要素生產率等對推動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流通順暢,市場循環(huán)有序平穩(wěn)快速發(fā)展的重要性。其次,在高質量發(fā)展中推進共同富裕要求新時代共同富裕必然更加注重發(fā)展的質量和效益。一方面,新時代共同富裕強調的質量和效益要求傳統(tǒng)經濟向綠色經濟轉變,不斷擴大經濟發(fā)展的時間和空間廣度,提升其內在競爭動力、創(chuàng)造力、生命力等。另一方面,要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摒棄粗放型的低水平增長模式,要注重通過技術和產品創(chuàng)新、品牌和渠道拓展等方式實現在全球價值鏈中的躍升,進而優(yōu)化國民經濟的收入分配格局。質量和效益的變革發(fā)展推動成果惠及面不斷增加,助力人民生活朝更高質量發(fā)展。高質量發(fā)展中所推進的共同富裕是由量到質最后到共享的分階段、分步驟逐漸實現的共同富裕。
新時代共同富裕更加重視在保持效率的基礎上維護分配公平。一方面,發(fā)展成果由全社會、全體人民共享決定了新時代共同富裕所維護的分配公平要保證對一切具有社會價值的資源進行公平分配,包括物質財富、社會榮譽、公共服務分配等具備社會價值的諸多方面。另一方面,新時代共同富裕對分配公平的要求強調要保證分配規(guī)則的平等性以及分配尺度的合理性。不同于馬克思分配正義思想所抨擊的資本主義式的“公平分配”“平等權利”掩蓋下的非正義剝削,以及由此而產生的貧富兩極分化。新時代共同富裕所倡導的是公平正義環(huán)境下人人參與的“勤勞創(chuàng)新致富”[28]。就分配規(guī)則的平等性而言,新時代共同富裕強調要依靠頂層設計以公平正義為原則,為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平等的致富機會與平臺,暢通社會階層流動通道。就分配尺度的合理性而言,新時代共同富裕強調“盡力而為量力而行”[1],分配尺度既要遵循市場效率又要兼顧公平,同時還要充分發(fā)揮道德在分配中的作用,推動三次分配在平衡人民群眾生活差距中的作用,致力于構建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
(三)公有制為主體的分配基礎
馬克思分配正義思想指明資本主義剝削、壓迫以及分配不正義等產生的關鍵在于資本主義私有制,實現分配正義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解決好生產資料歸誰所有的問題。在馬克思看來“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運動”[29]。貫徹馬克思這一思想,新時代共同富裕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不動搖,充分發(fā)揮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優(yōu)勢,推進公共資源的占有公平,以避免發(fā)生資本主義社會中為少數人謀取多數利益,剝削多數人民群眾的不平等不正義的“割韭菜”現象,為分配正義的實現奠定制度基礎。
新時代共同富裕強調在“富?!睂用娉浞职l(fā)揮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經濟優(yōu)勢。馬克思分配正義思想表明資本主義分配非正義的根源主要在于生產資料的私有制,要實現分配正義就必然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新時代共同富裕堅持社會主義原則,主張生產資料歸集體所有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新時代黨中央采取多重舉措“讓公有制經濟參與到社會經濟活動”[30],發(fā)揮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優(yōu)勢,建立起雄厚經濟基礎,推進共同富裕實現。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經濟優(yōu)勢,一方面在價值引領層面,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內在價值理念可以有效增強人民群眾公平競爭意識,體現人民群眾的正義追求,進而推動市場經濟合法、健康發(fā)展。另一方面在物質積累層面,社會主義公有制能夠強有力地組織大規(guī)模生產活動,推動經濟總量增加。最后,在發(fā)展動力層面,社會主義公有制可以有效遏制市場崩潰、失靈等現象,增強人民對經濟發(fā)展的信心,進而推動經濟永續(xù)發(fā)展,實現共同富裕。
新時代實現共同富裕要發(fā)揮公有制主體地位的社會優(yōu)勢,側重于強調“共同”層面的內涵。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優(yōu)勢主要體現在民生保障方面。馬克思分配正義思想指出,資本主義私有制導致的非正義分配所引發(fā)的直接后果是民生凋敝以及國家內部矛盾激化與惡化等。資本主義維護的是資本所有者的利益,而新時代共同富裕理論強調的是改善民生,維護的是人民群眾的利益。資本主義私有制發(fā)展依賴于資本,而社會主義公有制發(fā)展是要團結人民群眾,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社會優(yōu)勢也正體現于此,能夠集個體力量為群體力量,集中力量辦大事。集中力量、集中資源是新時代中華兒女跨過艱難、突破險阻共同實現富裕、共同享有富裕的關鍵。
四、結 語
共同富裕既是社會主義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顯著特征。新時代共同富裕中蘊含著深刻的馬克思分配正義思想,本文在梳理新時代共同富裕的提出,整理新時代共同富裕的科學內涵以及闡明馬克思分配正義思想的涵蘊的基礎上闡述新時代共同富裕的馬克思分配正義蘊含。研究新時代共同富裕的馬克思分配正義向度目的在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推動社會和諧穩(wěn)定,帶領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闊步前進。因此,后續(xù)對于具體如何通過分配正義推進共同富裕的現實路徑等研究期待學者們進一步深入探討。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扎實推動共同富裕[N].人民日報,2021-10-16(001).
[2]李志勇,郭佳寧.共同富裕是什么[J].沂蒙干部學院學報,2022(1):13-19.
[3]喬惠波.試論共同富裕的內涵、基礎及推進路徑[J].東岳論叢,2022,43(2):21-29.
[4]賈則琴,龔曉鶯.新時代共同富裕的時代內涵、長效困境與實現路徑[J].新疆社會科學,2022(4):1-13.
[5]周文,施炫伶.共同富裕的內涵特征與實踐路徑[J].政治經濟學評論,2022,13(3):3-23.
[6]唐鑫.正確理解共同富裕理論內涵的四維審視[J].社會主義研究,2022(2):1-8.
[7]郭從倫,常露露.新時代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條件、制約因素及對策[J].黨政研究,2022(2):84-92.
[8]鄭霖豪,徐政.數字時代共同富裕的現實挑戰(zhàn)和實現路徑[J].江海學刊,2022(3):97-104.
[9]馬孟庭.相對貧困治理驅動共同富裕發(fā)展:重大挑戰(zhàn)與政策演進[J].新疆社會科學,2022(2):66-74.
[10]袁航.新時代促進共同富裕“路線圖”的哲學意蘊[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2):12-20.
[11]張磊,徐世盛,劉長庚.節(jié)制資本與共同富裕:邏輯、難點及路徑[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22,24(4):78-92.
[12]黃祖輝,張淑萍.中國共同富裕發(fā)展的時代背景與“提低”路徑[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4(4):1-7.
[13]左停,趙澤宇.共同富裕視域下縣城新型城鎮(zhèn)化:敘事邏輯、主要挑戰(zhàn)與推進理路[J/OL].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22[2022-07-26].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APJ&dbname=CAPJLAST0&filename=XJSF20220724000&uniplatform=NZKPT&v=5JKvCvf8FNBnSInxcTgkkm-qUoJnOBaBumqFX0J1y1nb72izveRvF5t1S2G7PSb6.DOI:10.14100/j.cnki.65-1039/g4.20220725.001.[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22,43(6):56-68.
[14]段祿峰,覃作敏,劉啟雷.共同富裕視角下縣域城鎮(zhèn)化路徑選擇:基于陜西藍田縣1997個樣本的傾向值匹配法研究[J].調研世界,2022(7):26-34.
[15]陳偲.共同富裕視野下的社會建設:要素契合、制度優(yōu)勢與未來發(fā)展[J].行政管理改革,2022(8):81-87.
[16]馬鳳岐,謝愛磊.教育平衡充分發(fā)展與共同富裕[J].教育研究,2022,43(6):148-159.
[17]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33.
[18]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14.
[19]黃有璋.論馬克思分配正義思想的四個維度[J].廣西社會科學,2017(7):55-61.
[20]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37.
[2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4.
[2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
[23]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9.
[24]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57.
[25]顧海良: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歷史與現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40.
[26]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6.
[27]龐妃,史春林.習近平關于共同富裕重要論述的價值意蘊、基本內涵及實踐要求[J].實事求是,2022(2):5-13.
[28]習近平.在高質量發(fā)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統(tǒng)籌做好重大金融風險防范化解工作[N].人民日報,2021-08-18(001).
[29]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
[30]向漢慶,唐斌.勞動解放與共同富裕:一個分配正義的視角[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8(1):66-72.
(責任編輯:陳麗瓊)
收稿日期:2022-04-01網絡出版日期:2022-11-18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規(guī)劃基金項目(21YJA740055);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規(guī)劃項目(21YYB006)
作者簡介:趙丹丹(1994- ),女,山西大同人,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方面的研究。
通信作者:趙秀鳳,E-mail:108405683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