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涵琪
摘要:為打造別具一格、富于地域特色、人文氣息、整體和諧、綠色生態(tài)的村口景觀,展現新農村建設良好形象。文章以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為背景,結合農村村口文化標志性景觀設計的相關概念及景觀現狀,探尋村口文化標志性景觀的設計原則,在此基礎上,提出村口文化標志性景觀的提升策略。力求在展現地域文化的同時,營造獨具魅力的標志性景觀。該方法可以為農村村口文化標志性景觀設計提供借鑒意義。
關鍵詞:標志性景觀 村口景觀 美麗鄉(xiāng)村 景觀設計 歷史文化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3)16-0028-04
Abstract:In order to create a unique,regional characteristic,strong humanistic atmosphere,overall harmony,and green ecology of the village entrance landscape,showing a good image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his article takes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as the background,combined with the relevant concepts and landscape status of the rural village cultural landmark landscape design,explores the design principles of the village cultural landmark landscape. On this basis,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mprovement strategy of the village cultural iconic landscape of the village entrance. Strive to create a unique and charming iconic landscape while showing the regional culture. This method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of cultural landmark landscapes in rural villages.
Keywords:Iconic landscape Rural entrance landscape Beautiful village Landscape design History and culture
村口文化標志性景觀設計是“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的“點睛之筆”。優(yōu)秀的村口文化標志性景觀不僅是展示鄉(xiāng)村文化特色的重要窗口,更能在無形中提升鄉(xiāng)村的建設品質。村口文化標志性景觀設計,必須因地制宜,在挖掘鄉(xiāng)土特色文化底蘊的基礎上,綜合景觀美學、發(fā)展定位等方面要求,努力營造獨具特色的村口景觀,從而為農村風貌添彩,實現“美麗鄉(xiāng)村”的復歸。
(一)農村村口文化標志性景觀內涵
農村村口文化標志性景觀是指位于農村入口、形象突出、內容別致的景觀,其往往帶有所在鄉(xiāng)村獨特的文化印記,是彰顯鄉(xiāng)村歷史文化底蘊和承載村民情感的重要方式。根據要素的形態(tài)特性,農村村口文化標志性景觀可分為軟質景觀和硬質景觀。軟質景觀主要指富于動態(tài)性、可變性較大的植物和水體景觀;硬質景觀主要指外在形態(tài)不易改變的人工設施,如墻體、圍欄、雕塑等。
(二)農村村口文化標志性景觀設置建設的主要作用
1.增強鄉(xiāng)村標識識別度:作為農村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村口文化標志性景觀在空間上實現了分割和界定,并通過特有形式展示其標志作用:面向外部區(qū)域的標志作用,向外界傳達出本村莊與其他村莊的差異;面向內部區(qū)域的標志作用,給予村民“家”的歸屬感。
2.指引交通:農村村口是溝通村莊內外生活的重要樞紐,也是村民與外來人員出入村莊的必經之地。隨著經濟水平的逐步發(fā)展和相關政策的落實,昔日閉塞的鄉(xiāng)村大多實現了村口景觀的改造和完善,輔以平整寬闊的鄉(xiāng)村道路,使其交通引導功能得以有效發(fā)揮。
3.表達鄉(xiāng)村個性文化,展現良好村容形象:農村在長期的歷史積淀中形成了獨特的自然風光與文化氛圍,而村口文化標志性景觀是最直白的鄉(xiāng)村名片。適宜而具美感的村口文化標志性景觀,不僅能使外界公眾留下良好印象,也有助于增強村民的主人翁意識和自豪感,激發(fā)建設美好家鄉(xiāng)的熱情。因此,村口文化標志性景觀需要融情于景,讓人們借助于景感受風土人情,置身于景諦聽農村故事。
近年來,在“美麗鄉(xiāng)村”和鄉(xiāng)村振興熱潮的推動下,許多農村村口文化標志性景觀建設神形個性各顯,總體呈現良好態(tài)勢,但在建設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普遍問題,主要有:
一是盲目性建設。部分景觀設計者對“美麗鄉(xiāng)村”的理解停留于主觀想象,在設計上忽略了農村原有的歷史文化特色,生搬硬套城市景觀的設計手法,致使入口景觀不倫不類。這種生搬硬套、模仿城市的做法不僅與美麗鄉(xiāng)村的建設目標背道而馳,反而破壞了農村原有的質樸之美,增加了后期維護成本。
二是同質化較嚴重。基于現狀而言,不少景觀建設者缺乏對鄉(xiāng)村的實地考察,僅依據自身的主觀經驗進行設計,甚至是對其他范本的胡亂拼湊和照搬照抄,致使村口文化標志性景觀陷入“千村一面”的窘境?!罢R劃一”的標志性景觀,不僅不利于凸顯當地特色,更難以實現農村文化的傳承。而對于以旅游為主要產業(yè)的鄉(xiāng)村,同質化會導致自身在鄉(xiāng)村旅游市場競爭中失去吸引力[1]。
三是協調性尚不足。一些村口文化標志性景觀在協調性上主要存在“尺度風格不匹配”與“層次單一”兩大問題。首先,部分農村在建設中盲目追求“高大上”的排面,采用尺度過大、風格不匹配的標志性景觀,如大牌坊、大原石等,不僅未能照應農村風貌,更顯得突兀而厚重。其次,部分農村村口文化標志性景觀太過單一,層次感缺乏,空間感薄弱,未能營造全方面的感官體驗。
四是人文感有所匱乏。文化標識在鄉(xiāng)村景觀表達中應得到重視,以形成特定的地方文化景觀風貌[2]?,F如今,部分村口文化標志性景觀在設計上并未考慮到地方特有的文化與風土人情,未與農村自然景觀相融合,無法彰顯其人文內涵。這就使得原有的鄉(xiāng)土文化日漸式微。
五是有的甚至造成環(huán)境破壞性。在村口文化標志性景觀的建設中,部分農村的古樹、古建筑被破壞,河流水塘被填平,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建筑。農村自然純樸的特色日趨消失,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嚴重破壞,不利于可持續(xù)發(fā)展。
鑒于農村村口文化標志性景觀建設過程中存在的上述不足和問題,從鄉(xiāng)村文化建設的整體部署出發(fā),在村口標志性景觀建設中應堅持五大設計原則,并精心策劃,提升景觀建設水準。
(一)村口文化標志性景觀設計原則
1.地域性原則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一方人鑄就一方文化。美麗鄉(xiāng)村的實施意義不是造就整齊劃一的美,而是營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農村景觀。這就要求景觀設計要遵循地域性原則:一方面要在把握住農村地理環(huán)境和歷史文化的基礎上,因地制宜,構建與當地環(huán)境相適應的標志性景觀,實現最優(yōu)化造景:景觀的規(guī)模應與當地的經濟實力相匹配,景觀的布局要與當地的地形地勢相融合。另一方面,應注重挖掘當地歷史文化要素,選取帶有當地特色的材料、植物進行設計建造,以詮釋地域特色。
2.獨特性原則
村口文化標志性景觀的獨特性,是衡量農村吸引力的關鍵因素。在景觀設計過程中,要對地域文化元素進行篩選,選取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要素加以重組融合,構建村民和游客心中的“認知地圖”,以實現標志性景觀的差異化設計。獨特的村口文化標志性景觀,既可以增強農村感召力,也有助于打造“一村一品、千村千面”,最終實現“美麗鄉(xiāng)村”的復歸。
3.整體性原則
農村村口景觀是由不同景觀要素組合而成的,整體協調的村口景觀設計能給人們帶來愉悅的情感體驗和美妙的視覺享受。這就要求我們在設計村口文化標志性景觀時,要從系統(tǒng)的、全面的角度來考慮:一方面,村口文化標志性景觀的設計不僅要著眼于美觀和諧,更要考慮到建設成本、交通條件和村民意愿等多方面現實條件,構建內容和功能上相互交織的文化標志性景觀;另一方面,村口文化標志性景觀的設計要與周邊環(huán)境相協調、村口景觀要與村內景觀相協調。這種協調不是風格、色彩的復制粘貼,而是通過整體布局實現視覺上的統(tǒng)一。以“小型文化墻”為例,在設計時不應局限于書名的題寫,還可斟酌墻體材質和文字風格,依托花木綠植引導視線,從而提升標志性景觀的美學價值。
4.人文性原則
人文性原則主要體現在以人為本[3]。即在設計村口文化標志性景觀的過程中,要以人為出發(fā)點挖掘地域特色,充分考慮其物質需求和心理訴求,使景觀真正地服務于人。文化特色不單單是一個符號,而是對當地農村原始材料、人文、技術等進行適度策略[4]。因而,人文性并不是將所有鄉(xiāng)土符號的雜糅表達,而是綜合歷史文化因素、生態(tài)環(huán)境因素、人體工程理論等來進行景觀設計,使景觀在兼具美感與持久生命力的同時,最大程度上滿足人們的行為需求,力求實現人與景觀的和諧統(tǒng)一。
5.生態(tài)性原則
生態(tài)性原則是村口景觀設計中至關重要的原則。在進行物質形式的設計時,應當以“適應”為標準,通過“適應性”的設計達到物質形式與自然環(huán)境的“平衡”,而“不適應”將會激化矛盾[5]。這就要求在營造村口文化標志性景觀時,秉承“先生態(tài)、后美觀”的原則設計建造:一方面,要以最大程度保留自然植被和生物群落為前提,并將其盡可能地融入到村口文化標志性景觀的建設中。另一方面,要以永續(xù)化利用現有資源為目標,在現有條件下盡可能實現長遠規(guī)劃,使其能夠經過時間的洗禮,讓景觀可以持續(xù)發(fā)展[6],真正實現景觀從“量的積累”轉變?yōu)椤百|”的提升。
(二)村口文化標志性景觀建設提升策略
1.營造鄉(xiāng)土意境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這是習總書記對美麗鄉(xiāng)村的美好期許。作為“鄉(xiāng)愁”的重要載體,村口文化標志性景觀其在設計與建構方面不僅要與當地的“鄉(xiāng)愁文化”相契合,更應在努力營造鄉(xiāng)土意境的基礎上,讓村民和游客感受到文化歸屬感、美的享受和心靈的共鳴[7]。
第一,點綴鄉(xiāng)土植物。鄉(xiāng)土植物是形成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素材。利用鄉(xiāng)土植物來點綴村口文化標志性景觀,一方面可以進一步豐富景觀的種類與層次,實現植物色彩上的變化,使其更具觀賞性;另一方面也有益于生態(tài)系統(tǒng)恢復和諧穩(wěn)定。因此,在構建村口文化標志性景觀時,應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構建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觀。尤其在植物配比時,要注意以當地常綠樹種為基調,并以觀賞季節(jié)不同的樹種與花卉作點綴,從而營造出四季輪轉變化的美景。此外,村口附近若有農田、水區(qū)等此類景觀,便可以在保留原生環(huán)境的基礎上,在農田上種植農作物,在水區(qū)種荷、植菱、養(yǎng)魚等,從而維護景觀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例如,諸暨市十四都村(如圖1)便根植“愛蓮說”的文化淵源,建設百畝荷塘,打造以“荷文化”特色為主題的村口景觀,配以水墨風的江南建筑,在保留原始生態(tài)美景的基礎上,實現了地域文化與景觀設計的融合。
第二,選用鄉(xiāng)土建材。鄉(xiāng)土建材是在自然環(huán)境中孕育產生的,擁有外來材料所無法比擬的環(huán)境適應力,能最大限度上契合傳統(tǒng)農村的風格與肌理。鄉(xiāng)土建材主要包括木材、石材、生土、砂等天然材料,也包括瓦片、磚塊等人工材料。借助此類材料建構村口標志性景觀不僅能保留地域特色的可識別性,提升村口文化標志性景觀的地域魅力,還可以帶動相關產業(yè)的發(fā)展,促進農村經濟水平的提高。寧波市后畈村(如圖2)是著名的缸瓦藝術村。其村口文化標志性景觀是匠人利用廢棄缸瓦雕琢而成的,可謂“小橋流水觀魚躍,荷花木桶漂彌勒”,在提升鄉(xiāng)村資源利用率的同時,又重現了傳統(tǒng)文化的生機活力。
2.增強景觀層次
第一,構建景觀特色空間布局。獨具特色的空間層次關系是景觀視覺的核心,因此在營造村口文化標志性景觀時,要以“點”提升景觀的中心感,以“線”勾勒村口景觀輪廓,以“面”引導景觀動態(tài)發(fā)展,從而營造點、線、面相協調的景觀。此外,也可利用遠借、近借、仰借、俯借等手法,利用人們觀賞習慣,巧妙運用尺度的對比關系,豐富空間層次,產生空間聯想。金華市蔡宅村(如圖3)的村口文化標志性景觀,做到了植物與建筑巧妙結合,文化墻與遠景中的民居相呼應,把地域文化扎根于自然景觀里,實現“情景交融”,構建出遠景、中景、近景相協調的布局。一幅古樸怡然的浙中人民傳統(tǒng)農村之景盡收眼底。
第二,制造多維感官體驗。人類的信息感知有80%來源于視覺系統(tǒng),一般的景觀設計都優(yōu)先考慮視覺效果的呈現,而忽視了聽覺、嗅覺等感官體驗的營造。多維感官體驗可以加強景觀的層次感和代入感,讓游客和村民置身于歷史長河中感受村落發(fā)展的文化歷程,易于產生共鳴,從而提升村落的文化感染力。因此,村口文化標志性景觀設計要講求動靜結合,制造多維感官體驗。動態(tài)體驗可以依托水流、鳥叫、花香等自然元素來營造,也可借助磨盤、水井等生產工具讓游客參與簡單的農事以感受鄉(xiāng)村的生活氣息。寧波市張家村(如圖4)臨近橫山水庫,是山清水秀的生態(tài)養(yǎng)生村落,其村口文化標志性景觀用小型文化墻勾勒村莊建設風格,并于一旁建設傳統(tǒng)型水車,帶給游客視覺與聽覺上的雙重體驗,以營造四明山余脈獨特的山鄉(xiāng)之景。
3.發(fā)掘文化符號
設計村口文化標志性景觀,尤其不能忽視發(fā)掘當地特色的文化符號。通過具象要素傳達情感趨向與社會觀念,以實現文化與景觀的完美融合。
第一,挖掘地域名人。古往今來,地方鄉(xiāng)村或多或少的都涌現過一些杰出人物,他們的歷史事跡、人格魅力、價值觀念、思想體系都是地域文化的一種強有力的展示。將景觀設計與地域名人相結合,一方面可以引導村民進一步了解家鄉(xiāng)文化,更好地提升鄉(xiāng)村凝聚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提升鄉(xiāng)村的知名度,從而帶動旅游業(yè)等相關產業(yè)的發(fā)展。但是,在以“名人”為出發(fā)點設計標志性景觀時,不應局限于傳統(tǒng)的塑立雕像,可多著眼于歷史名人的趣聞軼事,從耳熟能詳的人文典故入手,挖掘其背后的豐富文化內涵,在發(fā)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建造意向明確的情境性景觀。紹興是魯迅的故鄉(xiāng)。紹興市安橋頭村(如圖5),即魯迅在《社戲》一文所提到的外祖母家所在的平橋村。該村以“外婆橋”為意象,設計建造了以烏篷船、外婆家為主要元素的村口標志性景觀,在打造“魯迅外婆家”文化品牌的同時,也極大地促進了當地旅游產業(yè)的發(fā)展。
第二,契合特色產業(yè)。村口文化標志性景觀設計的基本原則是為當地發(fā)展而服務。這就要求景觀設計要與農村定位相契合,從而更好地促進當地特色產業(yè)的發(fā)展。在形狀設計上,以養(yǎng)殖業(yè)、種植業(yè)為主要產業(yè)的農村,其村口文化標志性景觀除了發(fā)揮基礎的標識作用外,應采取橫臥式、直立式等較為簡單大方的設計,以直觀突出視覺形象來體現鄉(xiāng)村特色。以旅游業(yè)為主要產業(yè)的農村,標志性景觀設計要契合其旅游景觀的宣傳定位,充分挖掘當地的山水特色和動植物元素,激發(fā)游客的觀光熱情,其村口文化標志性景觀設計應注重對名人、古跡、民俗等鄉(xiāng)土文化的發(fā)掘與展示。以文化保護和傳承為特點的農村,其村口文化標志性景觀設計可采取文化墻、廊橋等形式,對其歷史文化進行敘述性演繹。東陽市羅峰村以竹業(yè)種植和加工為主要產業(yè),其村口文化標志性景觀(如圖6)以竹文化為出發(fā)點,構建竹片編織而成的村口景觀,配以“梅蘭竹菊”的詩歌木牌,打造了屬于羅峰村的“竹畫美景”。
第三,融合特色名景。鄉(xiāng)村名景包括古樹群、溪流、田地等自然美景及人文景觀,不僅是賦予農村生機感的重要載體,更是展現鄉(xiāng)村歷史的生動教材。因此,在村口文化標志性景觀的設計中,要注意多融合自然人文美景,以延續(xù)歷史文脈。余姚市橫坎頭村是四明山浙東抗日根據地舊址群的所在地。抗戰(zhàn)時期,無數仁人志士在這片土地上拋灑熱血。因此,其村口文化標志性景觀(如圖7)刻畫了視死如歸的形象,試圖重現新四軍頑強遇敵的烽火歷史,以喚醒人們的紅色記憶。
第四,渲染文化氛圍。許多村口文化標志性景觀大多依托于名人題詞等來實現其標志與界定作用。因此,在景觀設計時,可在裝飾排版與題字內容上精雕細琢,以渲染文化意境,“使游者入其地,覽景而生情文”。裝飾形式主要有木雕、石雕、磚雕、彩繪等。木雕質地古樸,精致柔潤;石雕質地堅硬,易于營造大氣粗獷之感;磚雕風格渾厚,剛毅而又平滑。匾額、石刻、楹聯等題字是文化標志性景觀不可或缺的點綴品??梢酝ㄟ^對文字樣式、顏色、材質等方面的斟酌,打造與整體風格相呼應的標識,在點明歷史文化內涵的同時,彰顯中華漢字書法之美。寧波市走馬塘村(如圖8)的村口標志性景觀為石牌坊,其匾額上刻有“中國進士第一村”,兩旁刻有楹聯“地方青史鄉(xiāng)音,天下文人冠陳”,描繪了陳氏望族“直聲震趙宋,忠節(jié)耀朱明”的輝煌歷史。楹聯中所蘊含的忠心報國、憂國憂民的思想激勵著一代代讀書人。
除此之外,也可借助本村的圖騰、象征,以及宗族姓氏和村名來發(fā)掘地域文化符號,以延續(xù)鄉(xiāng)村的人文情感。麗水市梧桐村(如圖9)是畬族自治縣下轄村,其村口文化標志性景觀為仿牌坊石雕,立柱飾以藝術浮雕,頂端以畬族傳統(tǒng)文化圖騰“鳳凰”為點綴,以寫實的表現手法展現出畬族特有的歷史文化與民俗風情。
4.契合經濟水平及旅游發(fā)展定位
第一,標志性景觀的物料選擇要契合當地的經濟水平。村口文化標志性景觀設計要兼顧經濟性與美觀性,選材與用料要依農村經濟水平而定。經濟實力雄厚的農村,在建設村口文化標志性景觀時,可酌情選擇用料上佳且觀賞性高的建材,但要以展現農村的歷史文化為導向,不可一味追求氣派,避免鋪張浪費,進行不必要的支出。經濟不夠寬裕的農村,應避免使用天然大理石、花梨木等價格昂貴且后期維護修復費用較高的建材,盡可能使用本土性強的材料,就地取材,變廢為寶。此類村莊不應建設尺度過大、富麗堂皇的標志性景觀,而應在景觀的細節(jié)上下功夫,借助雕刻、詩歌、色彩等元素的綜合運用,以小見大,向村民和游客展示其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金華市屠店村(如圖10)的村口景觀,采用當地本土石料制作而成,石碑上刻有《油扁擔碑記》,記錄了“屠店人巧用工具榨油”的故事,在實現經濟性的同時,又傳達出屠店人的智慧底蘊。
第二,契合大眾審美觀感,是設計標志性景觀的另一重要原則。村民和游客作為農村文化的主要受眾,是標志性景觀建設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整體的農村文化建設過程中,村口文化標志性景觀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要傳達好文化內涵、彰顯鄉(xiāng)村特色,還必須充分考慮村民與游客的心理訴求,實現人與景的交互性。經濟較為寬裕的農村,可以將現代技術應用于標志性景觀設計。例如將現代電子屏嵌入到標志性景觀中,以此實現互動,也可采取虛擬人物互動、虛擬景觀合影等方式來增強趣味性。而經濟上較為拮據的農村,則可以采用傳統(tǒng)方式實現人景交互。例如具有剪紙、泥塑、繪畫等民間藝術特色的農村,可以設置文化墻、文化屋等方式,在傳達地方特色的同時給予游客與村民互動式體驗,并將其所制作的手工制品保存下來,以此彰顯其文化意蘊。
總體而言,設計村口文化標志性建筑,在文化層面上,應營造鄉(xiāng)村意境和挖掘文化符號,融合名景、挖掘名人,與鄉(xiāng)愁文化相結合,營造文化歸屬感。同時,在具體景觀設計上,要注重契合特色產業(yè),符合當地的旅游發(fā)展定位與受眾需求;在空間布局層面,除了利用點線面來豐富空間層次、實現情景交融以外,增強多維感官體驗,還可以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實現互動式體驗。
美麗鄉(xiāng)村是我國建設美麗強國的迫切需求。村口文化標志性景觀是鄉(xiāng)村人文特色的重要體現,在鄉(xiāng)村建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鄉(xiāng)土文化是鄉(xiāng)村歲月積淀下的瑰寶,因此農村村口文化標志性景觀設計應因地制宜,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要素,構筑獨具匠心、結構合理、生態(tài)可持續(xù)的景觀。
基金項目:本文為寧波城市文明研究院年度課題“寧波區(qū)域形象塑造現狀與進一步提升研究”(項目編號432204242)成果。
參考文獻
[1]要博文,黃志紅.鄉(xiāng)村入口景觀設計探究[J].山西建筑,2022,48(01):34-36.
[2]葉潔楠,王浩,杲恬恬.鄉(xiāng)村振興背景下文化傳承型鄉(xiāng)村景觀的存續(xù)與發(fā)展[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02):19-25.
[3]劉麗麗,趙立勛.鄉(xiāng)土元素在鄉(xiāng)村入口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城市建筑,2019,16(15):139-140.
[4]張偉,蘇奇.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背景下特色田園鄉(xiāng)村景觀構建——以張家港鳳凰鎮(zhèn)雙塘村肖家巷為例[J].設計,2020,33(16):148-151.
[5]孫學浩,張曉燕.鄉(xiāng)村旅游背景下的傳統(tǒng)村落景觀適應性設計研究[J].設計,2020,33(09):158-160.
[6]朱彤,葉潔楠.美麗鄉(xiāng)村背景下的鄉(xiāng)村互動性景觀設計研究——以合肥市塘西村為例[J].設計,2021,34(05):50-52.
[7]張羽清,周武忠,周之澄.基于東方設計學的鄉(xiāng)村景觀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21,42(12):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