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環(huán)境愈加復雜,單純依靠思想政治理論課或是課程德育,已很難適應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發(fā)展需求,也不利于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所以必須高度重視課程思政工作,要全面了解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現狀,系統分析其價值內涵,才能有效推進相關工作。
關鍵詞: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現狀;價值
課程思政是在新的時代黨和政府對高校以及教師提出的政治任務與要求,對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實教書育人主體責任,實現“三全育人”具有重要意義。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zhàn)略舉措。2017年,課程思政被納入《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之中,上升到了國家重要政策層面。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充分發(fā)掘和運用各學科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彰顯出了高校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建設的重要性。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指出課程思政建設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任務,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只有準確理解黨中央、國務院的戰(zhàn)略部署和課程思政的價值內涵,深刻了解課程思政建設背景和存在問題,才能提高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
一、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思政建設頂層設計存在不足
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在頂層設計的理念與思路存在不足,與課程思政相關的學術研究、政策制定和管理制度等工作還沒有落到實處,缺乏具體的實施方案、科學的考核評價標準、有效的激勵措施以及經費保障。部分教師出現為了“思政”而“思政”現象,未能獲得全體教師的普遍重視,參與積極性不高。
(二)教師課程思政意識和能力有差距
一是對思政育人認知不足。一些教師在專業(yè)教學中強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意識與功能,忽略了專業(yè)課程的特點和教育規(guī)律,將專業(yè)課硬生生上成了一門類似于思政課的課程。一些教師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yè)課關系不大,大學生思政教育是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的職責,專業(yè)課只負責教授學生的知識和技能,較少將課程思政落實到課堂教學。二是思政育人能力不足。部分專業(yè)課教師缺乏系統的思政理論知識和思政教學技能,尤其是來自于企業(yè)的兼職教師,可能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思政教育方面的培訓,也缺乏思政教育方法的深入研究,思政教育能力不足。
(三)思政元素與專業(yè)教學內容缺乏關聯性
思政元素的挖掘與專業(yè)教學內容存在一定脫節(jié),與課程知識技能關聯度不夠,課程思政教學內容存在拼接化、形式化等現象。一些專業(yè)課教師不深入尋找課程思政元素與專業(yè)的契合點,生搬硬套,將學習強國或國家大型紀錄片的某些內容搬到課堂上,對其內容與專業(yè)課的相關性不做闡述。課程思政內容的形式化引發(fā)了課程思政教學的標簽化和功利化,課程思政的價值引領育人功能未能充分實現。
二、課程思政的價值內涵
(一)有效增強專業(yè)教育的力度
專業(yè)課是培養(yǎng)學生專業(yè)知識和技術技能的核心課程。課堂教學借助課程思政,有利于統籌專業(yè)特色與思政底色,推進專業(yè)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增強專業(yè)教育的吸引力和思政教育的滲透力。例如,教師在講授專業(yè)內容的同時,可以適時恰當地向學生傳授科學的思維方法、專業(yè)與行業(yè)發(fā)展狀況和發(fā)展趨勢、科技工作者的報國情懷等內容,既能增加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實踐思維能力,又能引導學生正確關注世界、熟悉國情、了解社會和本行業(yè),增強學生的專業(yè)學習興趣、職業(yè)認同和社會責任感、使命感,激發(fā)學生學習專業(yè)知識的動力,提高專業(yè)教育的力度。
(二)有效拓寬思政教育的廣度
辦教育需要解決好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要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所有課程都應圍繞這一培養(yǎng)目標,確定知識傳授、技能培養(yǎng)、思想引導“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明確思政理論課程在思政教育中的核心地位,通識教育課程在思政教育中的支撐作用,專業(yè)課程在思政教育中的基礎地位。課程思政體現的是一種連續(xù)性、系統性的課程觀,要抓住大學生“思想”這個重點問題,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為途徑,通過將思政教育的目標融會于各門課程的教學當中,使得各門課程都承擔起思政教育的責任,形成一個完整的課程思政體系,破解思政理論課單一課程育人的“孤島”困境,拓寬學生思政教育的廣度,成為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效載體。
(三)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信度
思政教育的信度與知識教育信度緊密相關,前者是通過后者實現的。課程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和技術技能的重要渠道,也是其形成正確價值觀的主要途徑。思政教育涉及意識觀念變更、思想關系變化、價值認知變革和素質覺悟變置,是一個復雜的教育活動。傳統思政課雖是一門理實結合的課程,但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過于偏重理論傳授,容易產生思想與實際間的隔閡,難以達到與教育目標相一致的效果。在專業(yè)課程中蘊含著豐富的價值資源,課程思政可以借由專業(yè)課程教學系統連續(xù)地融入思政教育內容,以“潤物細無聲”方式促成知識技能傳授與思想價值引導的有機統一,從而實現與思政課程的同向同行。同時,課程思政教育因有專業(yè)知識的依托而有趣有味,能夠讓學生產生即時可用的獲得感,從而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得思政教育的實效性更強、可信度更高。
(四)有效凸顯課堂教學的溫度
課程思政實施過程就是傳遞真、善、美的過程,是通過抒情言志實現思想引導的過程。課程思政能使思政教育與知識傳授相結合、與實踐教學相結合、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將課堂變成充滿激情而又溫暖、富有知識而又煥發(fā)生命活力的場所,成為學生增長知識、豐富人格、快樂成長的殿堂。課程思政要求高校教師既要有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和精湛的技術技能,又能運用合適的方法將專業(yè)知識與思政教育內容有機結合,通過教師富含思政內容的專業(yè)課程教學,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讓課堂教學更有溫度,讓學生更能感覺到知識的力量、技術技能的可貴和思政教育的溫暖。
(五)有效延展思政教育的深度
課程思政是融入式、嵌入式教育,是潤物于無聲、育人于無形的教育形式。課程思政通過“思政寓課程,課程融思政”,實現思政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需要各門課程任課教師一起找到通向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契合點;需要教師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實現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融入到課程教學之中。教師應通過課程思政充分發(fā)揮馬克思主義理論說服人、引導人的功能,不斷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往深處走、往心里去,即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理想信念,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認識社會的正確原則;教會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吸取最先進的思想觀念和當代先進文化中的營養(yǎng),時刻不忘中華民族文化的根與魂;幫助學生辯證地看待多彩的社會現象,解除心理迷惘與困惑,堅定“四個自信”,不斷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光明日報評論員.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應深刻把握“八個相統一”[N].光明日報,2019-03-21(1).
[3]譚曉爽.課程思政的價值內涵與實踐路徑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4):44-45.
作者簡介:崔利賓(1981—),男,河南滑縣人,碩士,重慶交通職業(yè)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當代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
基金來源:本文是中國民辦教育協會2021年度科研項目《新時代高校實施“課程思政”實踐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CANFZG2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