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源示范區(qū)濟瀆路學校 李珍霞
三年前,我交流到一所新建的民辦學校,接手了一個臨近畢業(yè)的班級。 新班級有三大特點:人數(shù)少、生源差、問題多。 中途接班,還有升學壓力,我審時度勢,決定一點一點去突破。
作為這群孩子初中階段的第五任班主任,校長在班里介紹時對我大加“贊譽”,但這樣的鋪墊, 似乎并沒有對學生有多大影響。 短短數(shù)日,他們在兩操、上課和歸寢等方面,從“暗中試探”到“公然挑釁”,接二連三制造“新聞”,甚至把重新分班的不滿情緒也朝著我發(fā)泄出來。 我告誡自己:此時最需要保持冷靜,先讓學生把“十八般武藝”都使出來,等合適的機會再說。
一次數(shù)學課上,小敏與老師發(fā)生了沖突,甚至當眾把作業(yè)本扔來扔去。 當數(shù)學老師怒氣沖沖地把小敏交給我時, 我沒有先指責,而是給她布置了說明事件“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作業(yè)”。 聽取了她的“作業(yè)”匯報,我看得出小敏在冷靜狀態(tài)下,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 就把準備好的“說教”咽了回去。 之后,小敏主動找數(shù)學老師承認了錯誤。 看來,有效的班級管理要“理”出事件的來龍去脈,“理” 出學生的內在動力。 唯有如此,才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贏得家長的信任和支持,永遠是治班的一大法寶。 接班后,我迅速熟悉班里所有學生。 在第一周的家長會上,我在課件上展示了對每個學生的評價,先羅列學生的優(yōu)點,再提示他們的不足和短期改進方向。短短一周的接觸了解,我就把自己熱愛學生、 幫助學生成長的教育情懷傳遞給了每一位家長。這就拉近了家校距離,為我下一步的治班策略做足了鋪墊。
每一次的家校溝通, 無論是電話、微信、家校聯(lián)系卡,還是文章讀后感推送等,我都字斟句酌、把握分寸。我會認真描述孩子的在校表現(xiàn)和我對孩子的期望, 越來越多的家長通過聯(lián)系卡了解到孩子的在校表現(xiàn)。讀到優(yōu)秀的家庭教育文章,我第一時間分享給家長,并與家長交流讀后感,緩解他們對孩子學習或行為習慣的焦慮情緒。 真誠的溝通有了很好的效果, 我的班級治理和成長計劃得到家長的大力支持。
不管工作多忙碌,我都利用“簡書”平臺, 每天堅持用文字記錄和孩子們走過的日子。他們的課堂表現(xiàn)和每一個成長故事,都是我源源不斷的寫作素材。 比如公開課上,我提問小牛時,她不想回答,脫口而出“No”。 我并未因此而批評她,而是跟她討論共寫一篇周記——《在公開課上說“No”之后》。又如,一向調皮的小奇從外地回來,特地捧了一盒酥餅請我品嘗,我寫下《這不只是一盒酥餅》。 再如,有幾個學生課堂上不遵守紀律,經(jīng)過引導改正了錯誤,我學著陶行知先生給他們每人一顆糖,并寫下《我也獎勵學生一顆糖》。
利用班會等時間, 我時常和學生分享自己的文章, 孩子們?yōu)樽约耗軌虺蔀槲恼碌闹鹘嵌_心。在緊張忙碌的學習生活中,這種分享成為學生緩解壓力、 交流傾訴的渠道。
初三這一年,無論是一日三餐、路隊、送寢,還是實驗、體育、計算機等訓練,時時處處都有我和孩子們一起奮斗的身影。 一天天的真誠陪伴,一次次的你追我趕,讓這個“老大難”班級舊貌換新顏。中招考試中,僅僅27 人的班級,升入濟源一中11 人,其中的4 名同學還在年級名列前茅。
這一年的“戰(zhàn)天斗地”,這一年的“融冰破浪”,讓我徹悟:當用心、用愛、用情去做一件事時,就能闖出一片天地,干出一番事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