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劍
史料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設(shè)計時,就某一歷史事件為學生提供不同學者或社會人士的觀點,并附上大量相關(guān)的原始資料,讓學生自己去研讀史料,以此增強學生對歷史的感受,讓他們在多元信息刺激的基礎(chǔ)上構(gòu)建自己的歷史認知。那么,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做好史料教學呢?下面筆者談一下自己的認識。
一、認識史料教學的重要性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了歷史課程要培養(yǎng)的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其中,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都與史料教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分析,并運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現(xiàn)歷史真實的態(tài)度與方法。在義務教育階段,要求學生初步學會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認識歷史。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jù),客觀地認識和評判歷史的態(tài)度和方法。在義務教育階段,要求學生初步學會有理有據(jù)地表達自己對歷史的看法。課程標準在“目標要求”中提出,了解史料的主要類型,初步學會從多種渠道獲取歷史信息、提高對史料的識讀能力;能夠嘗試運用史料說明歷史問題,學會根據(jù)可信史料對歷史進行論述;提升重證據(jù)的意識和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識讀史料,掌握證據(jù),需要建立在對歷史本來面貌的認識的基礎(chǔ)上進行史料教學;而對歷史事物的分析比較,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論從史出,更是對教學中史料的運用提出了明確和更高的要求。從課程標準的表述中不難看出,善于運用史料,在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史料教學是很有意義又非常必要的歷史教學方法。
二、把握史料教學的原則
1.適當性原則。
在進行教學設(shè)計時,教師要考慮在完成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是否需要運用史料、運用哪些史料。只有準確地運用史料,才能凸顯史料運用的作用和效果。 因此,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搞清楚這一課中哪些地方需要運用史料,哪個問題需要運用史料,用什么樣的史料能把問題講清楚。最好圍繞教材的重難點和課程標準的要求,選用那些具有典型性和啟發(fā)性的史料作為素材。
2.適宜性原則。
適宜性原則就是要適宜學生的認知水平。認知水平是指學生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xiàn)出來的認識事物的能力和認識客觀事物規(guī)律性的能力。學生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認知水平。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只有選用適合初中學生的材料,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低年級的學生更易接受直觀形象的、通俗易懂的史料,所以,教師可以選取那些表述直白的文字、圖片、視頻等作為史料,盡量避免直接從名著典籍中摘選原文。必須要選用典籍原文時,教師一定要注意講解到位。對于高年級學生,教師可以選用一些理論性較強的、原始的史料,以便于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樹立學習自信。
3.趣味性原則。
因為我們面對的是初中學生,其學習主動性往往源自于興趣,所以,教師應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因此,教師在選取史料時,除了要注意知識的傳授外,還要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
4.適度性原則。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過多地運用史料,既會增加學生的負擔,也會減弱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盡量運用教材中的史料,如果教材中沒有再適當進行補充。史料的選擇在精不在多,不宜過多過濫。在選取史料時,對于史料的數(shù)量和難易程度,應以能否幫助學生解決教學中的重點、難點為依據(jù)。
5.多樣性原則。
選取史料時,一是應注重史料類型的多樣化。史料可分為文字史料和圖片史料兩大類,也可以分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二是應注重史料內(nèi)容的視角、立場的多樣化。如對同一主題、同一事件或同一人物可以選擇不同的史料。這樣,既可以拓寬學生視野,又可以讓學生理解一些史學的基本理論。
6.教材中的史料優(yōu)先運用原則。
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走進一個誤區(qū),就是大量選用課外史料。運用史料的目的是為完成教育教學任務,不是為了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教材的編撰者都是在歷史教育方面頗有建樹的行家,他們選入教材的圖片或文獻等,可以作為學生理解和解釋歷史的證據(jù)。
三、實施史料教學的三個層次
第一層,選擇貼近課程內(nèi)容的史料以輔助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歷史認知能力。實踐證明,學生在直接的史料閱讀中,可運用自己的邏輯思維去思考歷史人物的作為和歷史事件的發(fā)展趨勢,從而構(gòu)建自己的歷史認知。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14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時,引入材料:
“不是張騫通異域,安能佳種自西來?”踏著串串悠長的駝鈴聲,一支支駝隊馱著中原絲織品、服飾、銅鏡、瓷器、茶葉、桃、梨、杏去了,馱著造紙術(shù)、冶鐵術(shù)、灌溉術(shù)去了。穿過大漠茫茫的風沙,一支支駝隊馱著皮毛、琥珀、苜蓿、蠶豆、石榴、黃瓜來了,馱著佛經(jīng)、樂器、雜技藝術(shù)來了。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通的這條絲綢之路,穿過歲月的風塵,永遠鐫刻在人類文明的史冊中。 ?學生研讀了這段史料,對絲綢之路在溝通中外文明中的作用就一目了然了。
第二層,選擇多維度史料讓學生閱讀,以培養(yǎng)他們對歷史本質(zhì)的揭示能力。史料在歷史教學中具有“證據(jù)”功能。論述歷史只要建立在可靠史料和合理的推論上,就可以允許不同的觀點存在。由此,教師可采用史料教學來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探究能力和對歷史本質(zhì)的揭示能力。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歷史九年級上冊第15課《探尋新航路》時,對于“15世紀的歐洲人為什么要開辟通往東方的新航路”這個問題,教師引用以下三則材料。哥倫布說:“黃金是一個令人驚嘆的東西!誰有了它,誰就能支配他所想要的一切。有了黃金,要把靈魂送到天堂,也是可以做到的?!瘪R可·波羅說:“東方是金瓦蓋頂,金磚鋪地,門窗都是黃金裝飾,連河道里都有滾動的礦石,東方簡直是一個燦爛輝煌的黃金世界,冒險家的樂園。”恩格斯說:“新興的資產(chǎn)階級要用黃金來擴充資本……”學生通過對三則材料的分析,揭示出新航路開辟的社會原因是當時社會上流行的黃金熱,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需要。
第三層,通過史料閱讀分析、解決具體歷史問題的訓練,可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培育史料實證素養(yǎng),并能將這種能力遷移到其他學科的學習和社會生活中。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其功效并不限于讓學生學習歷史知識,也有助于學生處理將要面對的其他學科學習和社會生活中的問題。當歷史學習的重心不再只是讓學生知道過去發(fā)生了什么,而是掌握怎樣去獲取歷史知識時,學生才能領(lǐng)悟歷史學習的真正意義。
總之,應重視史料教學,并掌握史料教學的方法,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