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娟
【摘要】幼小銜接作為兒童人生早期所經(jīng)歷的學制體系中的第一個重大轉(zhuǎn)折,歷來是學前教育實踐工作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幼小銜接的良好過渡,能夠讓幼兒順利地升入小學,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使兒童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通暢無阻。特別是在新時代背景之下,我國正在為建設高質(zhì)量教育體系而努力,做好幼小銜接是其中的必然工作。本文從幼小銜接著筆,尋找科學合理的策略,探究“為了兒童后繼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幼小銜接價值,以期建構(gòu)修造幼小銜接之橋,為幼兒的良好發(fā)展奠定堅實之基。
【關鍵詞】新時代;學前教育;幼小銜接
【中圖分類號】G61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3)16—0113—04
幼小銜接是學前教育研究領域的一個基本議題,也是幼兒園教育實踐中的一項常規(guī)活動。做好幼小銜接,能夠讓幼兒順利升入小學,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使兒童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暢通無阻。但是,在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下,一些錯誤的做法簡單地將幼小銜接歸結(jié)為小學教育的遷移,對幼兒身心發(fā)展造成了不良的影響。在新時代背景之下,幼小銜接關涉幼兒園與小學之間跨學段的一體化設計[1]。緊跟《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思想,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讓幼兒在幼兒園與小學兩個階段形成良好的過渡,不僅能夠讓幼兒快速地適應小學的生活,接受小學的教學模式,更能夠形成前后相繼的育人整體合力,發(fā)揮教育在個體學習與發(fā)展上的增值效應,為建設高質(zhì)量教育體系貢獻力量。
一、幼小銜接對于新時代幼兒發(fā)展的意義
(一)有助于幼兒從幼兒園到小學的平穩(wěn)過渡
幼兒從幼兒園到小學,完全進入了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做好幼小銜接,能夠減輕幼兒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壓力和負擔,不再讓兒童帶著膽怯的心理走進小學。特別是新時代背景之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是將孩子完全看成一個發(fā)展的人[2]。讓孩子在有準備的情況下進入小學,不僅能夠讓他們在心理上感到安全與舒適,更能夠確保他們在新的學習階段獲取巨大的自信心,在學習生活中獲取巨大的自我效能感。
(二)有助于孩子接受新的學習模式
幼兒階段的教育模式與小學階段完全不同,特別是在新時代學前教育普惠發(fā)展的大背景之下,學前教育事業(yè)蓬勃發(fā)展,學前教育獲取了巨大的成果?!毒V要》和《指南》都明確指出,幼兒的一切活動都是以游戲為載體,幼兒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學習概念和習慣。但是,升入小學后,幼兒要從“玩”的模式轉(zhuǎn)變成“學”的模式,這個轉(zhuǎn)變對幼兒來說是一項挑戰(zhàn),只有“學”的模式轉(zhuǎn)變好,幼兒才能夠投入到學習中,構(gòu)建系統(tǒng)的學習思維,從而提高學習效率。科學的幼小銜接能夠以“玩”的模式幫助幼兒構(gòu)建學的思維,讓幼兒形成“學習”的概念,并且逐漸對學習產(chǎn)生興趣和欲望,進而對升入小學產(chǎn)生興趣。
(三)有助于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
新時代高質(zhì)量的教育體系,必然會對兒童在這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給予充分關注,新時代的教育蘊含著對兒童視角的關注。良好的幼小銜接中“兒童是積極的行動者”,使得兒童能夠參與到幼小銜接活動的設計和實施中來,使他們有機會在早期受教育生活轉(zhuǎn)換的過程中施展自己的力量,從而培養(yǎng)幼兒的適應能力、社會性、良好習慣等,為幼兒升入小學打好基礎,促使幼兒身心健康成長[3]。
二、重視幼小銜接工作的原因
幼小銜接是一個教育事件,但對兒童來說,也是他們?nèi)松缙谏钍澜缰幸?jīng)歷的一個重大生活事件。特別是小學和幼兒園的生活方式大為不同,由于幼兒年齡尚小,身心均不成熟,對于幼兒園和小學的巨大差異很難接受。因此,無論是學校、家庭還是兒童自身都要在多方面做好準備?;诖?,做好幼小銜接對仍留戀幼兒園生活而對未來小學生活充滿抗拒的兒童來說,能夠幫助他們對小學生活有自我概念上的積極主動建構(gòu)和心理上的自覺認同,有巨大作用且十分必要。
(一)教學模式不同
依據(jù)《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理念,學前教育將游戲滲透到幼兒的一日生活當中,教學的方式更加多元化、直觀化、有趣化、生動化,實現(xiàn)“玩中做,玩中學”的教學理念。上小學強調(diào)系統(tǒng)化知識的學習,注重對文化知識讀寫算的技能訓練,相比幼兒園缺少了一定的趣味性和多樣性。
(二)課程設置不同
幼兒園學習活動圍繞五大領域開展,注重培養(yǎng)幼兒的發(fā)展興趣,教學內(nèi)容活潑且富有童趣,能夠充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而小學的學習任務則依據(jù)國家的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來進行[4]。因此,幼兒的學習思維在升入小學后會發(fā)生較大的變化。
(三)師生關系不同
在幼兒園,一個班級的保教人員基本配置是一個主班、一個副班、一個保育。教師都會像媽媽一樣無微不至地照顧幼兒的衣食住行。所以,幼兒對教師的依賴是比較強的,師幼之間的關系親密無間,也是比較和諧的。進入小學后,教師的精力幾乎全都放在孩子的學習上,對兒童的情緒等關注的相對少一些[5]。況且,小學生活要求兒童要有一定的自理能力,比如說整理書桌、書包等,這和幼兒園教師大包大攬有著很大的差別。小學教師對于孩子的學習要求比幼兒園要高許多,教師會更加嚴厲一些,因此新型的師生關系對剛升入小學的兒童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這就更要求教師在多方面為幼兒做好適應小學生活的準備,使得他們能夠從容應對各種“挑戰(zhàn)”。
三、新時代下幼小銜接的實施策略
(一)做好幼兒的心理準備工作
在幼小銜接階段,要先做好幼兒的心理準備工作,減少幼兒心理上的負擔,消除幼兒對小學生活的錯誤認知和害怕心理,從而讓幼兒在心理上接受上小學并且渴望升入小學。教師可以利用繪本、視頻等方式給幼兒講述上小學的優(yōu)點,并且正面告訴幼兒上小學是他們長大的表現(xiàn),會認識更多的好朋友,能學到更多的知識等,從而激發(fā)幼兒對小學生活的渴望,這樣可以通過正面引導的方式幫助幼兒做好升學的心里預設。
(二)做好幼兒的社會和生活準備工作
1.培養(yǎng)幼兒課堂能力。課堂能力主要包括:觀察力、專注力等方面。課堂能力是保證幼兒能夠適應小學課堂,在課堂上獲取新知的保證,因此,幼小銜接階段要注重培養(yǎng)幼兒的課堂能力。
一是觀察力。觀察,是孩子認識世界的基礎和發(fā)散思維的觸角,也是幼兒研究問題的重要手段。觀察在本質(zhì)上是區(qū)別于觀看的,觀察是一種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了解客觀事物,通過對客觀事物的觀察達到學習的目的。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能夠在無形之中促進幼兒智力的發(fā)展,提升幼兒的認知能力。教師在平時的各項教學活動中要注重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力,只有學會觀察,才能驅(qū)動探究,驅(qū)動思考,最終解決問題。
比如,在幼兒美術教學活動中,筆者用放大觀察法教孩子們畫《螞蟻的世界》,為了能夠讓孩子們細致地觀察螞蟻,感受到觀察的重要性和趣味性,筆者給每個孩子都發(fā)放了一個放大鏡,并且引導孩子們用放大鏡去觀察地上的螞蟻。放大觀察法取得了良好的觀察效果,通過放大法,孩子們的觀察興趣都被激發(fā)了起來,而且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充分地發(fā)揮出了觀察的重要作用。
二是專注力。幼兒園一節(jié)活動課的時間大概是20分鐘左右,小學的一節(jié)課大概40分鐘。剛升入小學的幼兒專注力無法長時間集中,會出現(xiàn)三心二意的情況,導致課堂效果不佳。為此,幼小銜接階段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幼兒的專注力,讓其能夠適應小學課堂[6]。
比如,筆者會采用串珠子的活動培養(yǎng)孩子們的專注力。剛開始,筆者會放少量的珠子鼓勵孩子們穿進去,大概10分鐘左右孩子們都會穿好。這時的孩子們是信心十足并且充滿興趣的,之后筆者會逐漸增加難度和時長。將同類的珠子、同種顏色的珠子、同種大小的珠子穿起來。通過難度的增加和時長的增加,逐漸磨練孩子們的意志,培養(yǎng)孩子們長時間的專注力。
2.培養(yǎng)幼兒自理能力。自理能力是幼兒的良好素養(yǎng),由于多種原因現(xiàn)在的幼兒自理能力普遍欠缺。幼兒園階段有教師幫助幼兒的衣食住行,將幼兒的生活照顧的非常仔細。但是,上小學之后孩子必須要學會自理,要學會自己穿衣服、整理衣服、自己如廁、自己吃飯,自己學會處理問題。因此,教師要學會放手,敢于放手,幼兒能做的事情讓幼兒自己去做,如廁后自己會穿褲子整理衣服,自己學會吃飯,遇到問題時引導孩子自己學會解決問題,從而為升入小學打下基礎。
比如,教師會鼓勵孩子們自主穿衣服,穿的最快、最好的小朋友會得到一枚小勛章。不會穿的小朋友教師要耐心地教他,引導他,直到自己會穿為止。吃飯的時候,教師要鼓勵孩子們將自己餐盤里的飯菜吃光,并且將掉在桌子上的食物殘渣收拾干凈,做的好的小朋友會得到小勛章。
3.培養(yǎng)幼兒自我保護能力。幼兒在幼兒園的生活都是在教師的陪伴下,衣食住行都有教師的幫助,小朋友們之間的交往也有教師的引導,可以說在幼兒園教師將存在的一切安全隱患都屏蔽了。但是,升入小學后,小學就相當于一個小型社會,教師要注重幼兒自我保護能力的培養(yǎng)。如在班級中其他小朋友欺負自己時要勇敢地說不,要及時告訴教師,遇到困難要主動向教師尋求幫助,不隨便吃陌生人給的東西等等,以提升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和意識。
比如,在幼兒園時,教師可以請來好朋友扮演“壞人”,然后用糖果等各種零食誘惑班級的孩子們?!靶∨笥?,跟我走吧,我不是壞人,我那里有好多好吃的呢。”這簡單的小把戲并沒有騙到孩子們,“哼,我們才不跟你走呢,你肯定是壞人。”朋友看此計不成,于是換了裝扮,再次施以“誘騙”,“小朋友,你看外面下大雨了,你的爸爸媽媽加班,沒帶傘,讓阿姨來接你,放心,阿姨是爸爸媽媽的好朋友,我還知道你家的地址呢?!边@招果然好用,有的孩子已經(jīng)“中計”了,完全忽視了教師的存在,要跟“騙子”走了,活動到這里結(jié)束了。針對活動的實際情況,教師要再次對孩子們進行自我保護教育。
(三)做好幼兒的學習準備工作
1.培養(yǎng)幼兒閱讀習慣。閱讀是孩子認識世界的窗戶,也是提升孩子成長的重要途徑。良好的閱讀習慣能夠讓孩子快速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學前階段教師可以利用繪本對幼兒進行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并逐漸過渡到小學模式。
比如筆者會創(chuàng)設繪本閱讀活動,并精心挑選合適的主題繪本,鼓勵孩子們自主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不能夠跟其他小朋友隨意說話、打鬧,要按照順序一頁一頁地讀繪本。讀完之后,筆者會提問“這個繪本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呀?”“你從這個繪本中學到了哪些道理呢?”以此提升孩子們的認知。
2.培養(yǎng)幼兒傾聽習慣。學會認真傾聽是優(yōu)秀的品質(zhì),會聽的幼兒才能夠更好地表達,從而更好地學習。但是,受到幼兒年齡特點的影響,幼兒的傾聽能力往往比較弱,并且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比較短,因此,在幼小銜接的教學過程中要培養(yǎng)幼兒傾聽習慣[7]。
比如筆者在培養(yǎng)幼兒傾聽能力時,主要創(chuàng)設的是“打電話”的小游戲,具體的玩法是用兩個紙杯和一根線,制作一個紙杯電話,然后,讓兩個小朋友保持一定的距離,一個對著紙杯講話,一個用耳朵貼著紙杯傾聽,并且將小朋友說的話復述下來。在這個游戲過程中,簡單的游戲小器材,充分激發(fā)了孩子們的參與興趣,并且在游戲過程中有效培養(yǎng)了幼兒的傾聽能力。
3.培養(yǎng)幼兒的時間觀念。幼兒階段是沒有具體的時間概念的,幼兒所有活動的開展時間段都是由教師制定的。甚至有的孩子喜歡睡懶覺,導致天天上幼兒園遲到。但是,上了小學之后所有的作息時間都是有規(guī)律的,因此,在有效銜接階段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時間概念是十分必要的。時間對于幼兒來說是比較抽象的,因此,教師可以制作一個大轉(zhuǎn)盤,將幼兒一天的作息時間直觀地用圖片表示出來;游戲開始,教師轉(zhuǎn)動轉(zhuǎn)盤,指針在哪個時間點停了下來,就要讓幼兒說出是幾點,這個時間點需要做什么,并且做出相應的動作。通過這個游戲既激發(fā)了幼兒的積極性,又加強了幼兒的時間觀念,從而為進入小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幼小銜接對于幼兒終身發(fā)展來說非常重要。特別是在新時代背景下,邁向高質(zhì)量教育時代的幼小銜接對于學校、家庭和兒童提出了新挑戰(zhàn)。積極推進幼小科學銜接,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做好入學準備,順利實現(xiàn)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更有助于實現(xiàn)兒童發(fā)展的連續(xù)性、整體性和可持續(xù)性,可以使兒童所積累的成功經(jīng)驗轉(zhuǎn)換為過渡經(jīng)驗,為一生的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于興榮.“雙減”政策背景下,幼小銜接現(xiàn)狀分析與應對策略[J].天津教育,2022(36):165-167.
[2]謝萌.基于幼小銜接階段幼兒時間觀念的培養(yǎng)策略[J].家長,2022(33):162-164.
[3]王桂英.幼小銜接教育中幼兒教育的策略研究[J].智力,2022(30):148-151.
[4]張力.科學銜接促進成長[N].樂山日報,2022-05-02.
[5]張景麗.幼小銜接視角下體育課程優(yōu)化方案對幼兒基本動作技能發(fā)展的研究[D].鄭州:河南大學,2022.
[6]趙穎.幼小銜接視域下幼兒園大班體育課程優(yōu)化策略的實驗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22.
[7]羅中會.淺談幼兒課堂教學中幼小銜接的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6):193.
編輯:趙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