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榮
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對學生的身體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我們應該加強師生體育鍛煉的興趣與欲望,規(guī)范教師教學理念,豐富其教學方法,讓學生可以從小感受到科學、有效的運動教學過程和學習指導,在親身參與到愉快科學運動的教學過程當中提高身心素質,為其學習發(fā)展奠定牢固堅實的基石。
一、改革教育理念,樹立生本思想
新課改強調教師應當樹立起“生本思想”,將學生置于課堂的中心位置,從學生的實際需求為出發(fā)點設計教學活動,為其提供具有趣味性的高質量課堂。
如在對二年級學生開展“走與跑”練習時,教師的主要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學會“兩臂放在不同部位的走”“各種方式的走跑”“自然站立起跑”“障礙跑”“30米快速跑”“400米走跑交替”等多種相對簡單的運動項目,其簡單性決定了教師無需花費大量課堂時間進行講解,而是應當將大部分時間交給學生,通過正確的引導使其練習“走跑”過程。此過程需要真正將學生的需求放在教學的首要位置,并踐行“生本”理念,能夠使學生在練習過程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體育薄弱處,繼而在向體育教師求教之后解決運動不足之處,進一步提升自身的體育素養(yǎng)。再如,三年級學生的體育學習主要目標相對于二年級提升了一定的難度,同時考查的能力也更加綜合。三年級“走與跑”活動在二年級的基礎上增加了“高抬腿跑、各種方式接力跑游戲、50米快速跑”等活動。教師在此教學目標下應當提高對學生鍛煉情況的關注度,并利用大量時間鍛煉學生的團結合作能力,在有需要的時候為其提供有效幫助與引導,實現(xiàn)學生主體的角色轉變,以此來提升其體育核心素養(yǎng)和運動能力。
二、創(chuàng)設應用情境,落實知識和技能結構化學練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強調要落實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知識與技能結構化學練,通過創(chuàng)建生動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一步參與體育活動。在此情況下,體育教師應當緊緊地圍繞著青少年學生運動實踐能力、健康運動行為、體育品格等的全面培養(yǎng),選擇高質量課程,創(chuàng)設教學主線,用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輔助活動的開展。
如在對四年級學生開展“武術操”體育教學時,教師可以創(chuàng)建有關“少林寺選拔”這類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實現(xiàn)少林寺學徒的角色代入,教會學生練習基本手型、人體部位的運動方向等準備知識,進而系統(tǒng)地開展“武術操”動作練習,學習其基本功、基本動作,等等。創(chuàng)建情境對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投入性,不僅可以激發(fā)其研究武術動作的欲望,還能夠提高學生對武術的熱愛和興趣,是效果明顯的教學方法之一。再如,五年級學生需要學習一定的運動技巧,主要包括跪跳起、男生頭手倒立、女生肩肘倒立、靠墻手倒立、仰臥起坐、組合動作等,其作用在于幫助學生加深對綜合體育運動機體活動規(guī)律的理解,通過學習一定的運動技巧完善自身體育知識結構,達到知識與技能的完美結合。相比于球類運動等專項體育活動,技巧的學習是有些枯燥的,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創(chuàng)設應用情境,引導學生在理解了常規(guī)知識之后,再開展體育鍛煉。這樣既可以避免單一性的知識教學或活動式教學,也可以實現(xiàn)知識與技能的結合,提高學生運用理論指導自身運動實踐的能力。
三、貫徹教學游戲化理念,調動學生體育積極性
素養(yǎng)教育背景下的小學體育教學以“健康第一”為根本思想,強調教學應體現(xiàn)身體、心理、社會的“三維”健康觀,從長遠的眼光考慮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這意味著小學體育課程應具有綜合性的育人價值,需結合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進行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小學階段,大部分學生都熱衷于體育運動,但對傳統(tǒng)教學活動的興趣卻不高,難以全身心投入體育鍛煉。因此,教師應摒棄傳統(tǒng)的模式化體育教學形式,聚焦學生的運動訴求,有針對性地設計游戲活動,使體育教學“游戲化”,提高其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
例如,在提高學生彈跳力,進行跳遠運動時,教師可以組織開展“跳繩接力賽”,引導參賽學生成一路縱隊站在起跑線后,當比賽開始后,第一人持續(xù)跳繩向前跳出,繞過標志物,將跳繩交給第二人,依次進行,以先跑完的隊為勝。有益的跳繩游戲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運動自信,還有助于增強學生體能等,是幫助學生奠定良好體能的基礎。更重要的是,游戲化的跳繩運動方式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運動積極性。又如,在學習排球運動時,基于大部分學生對排球運動較為陌生的情況,教師可以在開展基礎教學的基礎上進行游戲運動,如組織兩名參賽學生以背對背、互相挽住手臂的方式在背部中間夾住一個排球,站在起跑線后面。當游戲開始時,兩人迅速側身向前跑,繞過標志物跑回并將球交給后面的學生,依次進行。學生在團隊性接力游戲的過程中能夠深入體會團隊合作的重要意義,一方面有助于學生通過游戲運動增進對排球運動的認識,另一方面能夠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合作與競爭精神,踐行素質教育理念。
四、設置分層教學目標,促進全面?zhèn)€性發(fā)展
為積極培養(yǎng)低年齡段學生的體育興趣、挖掘高年齡段學生的運動潛能,體育教師應關注學生的運動差異特性,并采取特定的措施進行因材施教,縮小同一班級中不同層次學生的運動差距,在兼顧學生運動興趣及課標教學要求的同時促進其全面?zhèn)€性化發(fā)展。具體而言,教師對教育對象的了解程度關系到其分層教學的成與敗,因此教師首先應對班級學生的運動能力、水平及素質進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從而為分層教學的開展提供科學依據(jù)。其次,教師要進一步研究《課程標準》對小學階段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相關規(guī)定,掌握體育教學的根本依據(jù),為下一步合理設定分層教育目標奠定良好的基礎。最后,教師依照自己完成的準備工作情況來科學設置分層目標是實施分層教學的重中之重。因此,在體育專項練習中,教師可以結合分組教學安排練習任務,一方面使學生重拾運動樂趣,另一方面為其留出自由選擇的空間,讓其靈活參與專項訓練。例如,立定跳遠練習的教學重心在于協(xié)調學生上下肢配合,達到輕巧落地的練習效果,但由于不同學生的肢體協(xié)調程度與運動基礎不同,教師可以設置不同小組分別練習“擺臂”“下肢彈性屈伸”“跳實心球”練習,由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運動情況有選擇性地參與練習,從而提高運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綜上所述,《課程標準》的提出對小學體育課程改革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能夠促使師生在改變傳統(tǒng)觀念認知的基礎上重新認識小學的體育與健康教學,把握這門課程的重要性,真正實現(xiàn)體育教學的素質教育目標。為此,小學體育教師需要相應地做出許多教育上的轉變,包括思想觀念的根本性轉變、教學思路及策略的創(chuàng)新性改變等,在教學上多思考有效教學方法,研究學生階段性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實現(xiàn)多方面綜合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