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華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以下簡稱“南師大附小”)在“十三五”期間,設計實施了江蘇省中小學生品格提升工程項目“童心大劇場”,從中獲得了“全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靈感;“十四五”期間,以江蘇省基礎(chǔ)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小學全域思想政治教育的場景實踐”為抓手,清晰提出“全域思政”實施框架,建構(gòu)“啟蒙性的全域思政”框架,創(chuàng)生“有親和力的全域思政”課程體系,打造“有沉浸感的全域思政”任務情境,探索“有融合度的全域思政”聯(lián)動機制。
南師大附小將“全域思政”與“童心母愛”深度融浸,形成新時代兒童品格養(yǎng)成和價值觀形成的獨特理論和實踐體系。那么,“全域思政”與“童心母愛”融合的意義何在?“童心母愛”對“全域思政”的價值論意義何在?
首先,“全域思政”是將兒童置于自主生長的學習和生活體系中,引導學生接受全息化的知識體系和價值觀的熏陶?!叭颉钡膬r值不在于“全”,而在于“域”,強調(diào)貫通性和適切性?!巴哪笎邸奔仁莾r值導向,又是實踐旨歸?!巴哪笎邸本哂腥匾馓N:葆有童心的教育,堅守理性母愛的教育,童心與母愛相互召喚的教育。因此,“全域思政”與“童心母愛”的融浸實現(xiàn)了德性生長的“教學相長”。實施“全域思政”的育人者喚醒了“童心母愛”,接受“全域思政”的兒童體悟“童心”、表達“童行”、形塑“童真”,融浸的價值在于融合與浸潤、生成與生長。
其次,“全域思政”是對兒童全方位的理性訓育。它覆蓋時空、信息、認知、行動及心理等多個不同范疇,“全域”建構(gòu)了內(nèi)容、活動和生長三個維度,即“全視域、全場域和全境域”?!叭曈颉笔亲寖和趦?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及時代精神中接受啟蒙和熏陶,是讓兒童與社會關(guān)系、自然環(huán)境實現(xiàn)真實連接;“全場域”是面向?qū)W生完整的生活、學習、活動及交往,關(guān)注兒童成長歷程的關(guān)鍵階段、關(guān)鍵事件;“全境域”是基于兒童成長史的精神畫像,這里的“境”主要指向“心境和思境”,是個體的“精神和生活脈絡”,強調(diào)自我省察。
最后,“童心母愛”是“全域思政”的德性取向。南師大附小從兒童觀、教師觀和教育觀三個方面進行歸納:兒童觀指向“把兒童當作兒童、以兒童力量生長兒童、為了兒童的一切”;教師觀指向“從‘自然母愛’走向‘理性母愛’、從‘個體成長’到‘全息共生’、從‘職業(yè)責任’到‘教育信仰’”;教育觀指向“用兒童視界反觀教育教學、讓大膽質(zhì)疑回歸兒童世界、教育是經(jīng)驗的藝術(shù)化交往”。由此看來,兒童觀中的主體性立場、教師觀中的理性立場、教育觀中的鏡鑒式立場,都凸顯了“童心母愛”對實施“全域思政”的重要價值,即求真、至善和立美。
南師大附小在實施“全域思政”的過程中,立足三重向度:課程、活動和評價,深度實踐課程思政、創(chuàng)新設計活動思政、創(chuàng)意實施愛的評價,形成“全域思政”入腦入心、有趣有思、學思融合、知行合一的新樣態(tài)。
一是“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共生共構(gòu)。南師大附小將“思政課程”作為主陣地,把《道德與法治》教材作為支撐點,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自己、愛他人、愛社會”“科學精神和勞動精神”為核心主題,開展兒童喜愛的德法課程實踐。同時,德法教師挖掘身邊豐富的學習資源,開展校園學習行動,如“我愛我?!薄拔沂切⌒“踩珕T”系列等。南師大附小認為所有教師都是“全域思政”的主體,每個學科組在設計教學計劃時,將思政內(nèi)容作為中心內(nèi)容予以呈現(xiàn),并對學科學年、學段的思政內(nèi)容和主線進行貫通。南師大附小在實施“課程思政”過程中,形成了三方面特色:每位教師都是“全域思政”的責任人,每門學科都是“全域思政”的關(guān)鍵課程,每門學科都有“全域思政”的特色評價。
二是“活動思政”的創(chuàng)新實踐。南師大附小有三個經(jīng)典品牌活動項目,即“紅豆莢”“童心大劇場”“訪學營”?!凹t豆莢”志愿者是南師大附小一張“行走的名片”,兒童通過積極參加每月“紅豆莢”的競選和崗位服務而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童心大劇場”旨在引導兒童自主組建各級各類的劇社,構(gòu)建多維的劇社體系,已形成班級展演、級部展演、校級展演、共同參評的實踐范式;“訪學營”進行六個年段的整體設計,如一年級“愛的種子”主題,二年級“愛·味道”主題,三年級“我的學?!敝黝},四年級“我的社區(qū)”主題,五年級“匠心筑夢·光耀金陵”主題,六年級“童言贊‘世遺’,童行續(xù)輝煌”主題。三大項目分別指向“實踐愛”“理解愛”“表達愛”,形成“活動思政”真善美的貫通。
三是發(fā)揮“愛的德育評價”的功能和價值。南師大附小以兒童為評價主體、以生長為評價指標、以“微校+”為評價路徑,倡導在學生中開展自我反思、自我評價,從而達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目的;探索“過程性評價”“成果性評價”“發(fā)展性評價”“關(guān)鍵事件評價”“同伴評價”等的多元融合;建設“微校+”網(wǎng)絡評價平臺,對學生品德發(fā)展過程中的各種行為進行及時評價,“儀表美、活動好、鍛煉棒、衛(wèi)生好、排隊好、用餐好、志愿服務優(yōu)”等評價話語讓學生獲得向好的動力。
“全域思政”是一個實踐概念,更具有現(xiàn)實和價值論意義,它的實然價值表現(xiàn)在對“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和活動思政的貫通”,更是對“童心母愛”的理論循證和實踐表達。在今后的實踐中,南師大附小需要關(guān)注以下兩點。
一是要思考“全域思政”的兒童表達。思政教育如何延伸至學科教學?兒童如何才能體悟?qū)W科中蘊含的“美的價值”?這些仍然是“全域思政”的核心問題。暢通以學科教學為主體的育人“微循環(huán)”,使兒童在學習學科知識的過程中自覺體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科學性和真理性,并使這種真理性在意志和行為中得到實現(xiàn),至關(guān)重要。因此,在學科教學中,南師大附小的教師必須“降維”“升格”,秉持兒童眼光和母愛思維,這是“全域思政”走遠走實的根基。
二是理性看待“全域思政”的過程邏輯。當下,知識教育(學科教育)與價值觀教育之間仍然存在分歧,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價值觀教育功能的發(fā)揮,制約了兒童的全面發(fā)展。價值觀教育絕不能繞開知識教育,“必要的知識是我們進行思想的基礎(chǔ)和前提”;知識教育也不能沒有價值觀教育的加持,所有課程都要承擔育人職責。因此,南師大附小未來需要繼續(xù)發(fā)揮“全域思政”的核心價值,推進知識教育與價值觀教育的融合統(tǒng)一,實現(xiàn)認知邏輯、情感邏輯和行為邏輯的協(xié)同發(f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