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凱紅
在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中,什么才能稱得上代表?答案自然是詩詞歌賦。在幾千年緩緩流淌的歷史長河中,詩詞歌賦為我們民族文化的繁榮和發(fā)展提供了無窮無盡的力量。它們是生活哲理的反映,劉禹錫的“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抒發(fā)了詩人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它們還是生活美的反映,王維的“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相思》),抒發(fā)了詩人對朋友的眷戀之情。這里,相信同學(xué)們都能發(fā)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詩人常常借用一些特定的事物來抒發(fā)自己的感情,表達自己的思想,像劉禹錫用“沉舟”“病樹”比喻自己,用“千帆”“萬木”比喻后起之秀,這些被比喻的事物往往具備了深刻的內(nèi)涵,這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詩歌的“意象”。所謂“意象”,就是客觀事物經(jīng)過詩人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藝術(shù)形象,這是中國詩詞歌賦中最常見、也最獨特的藝術(shù)特征。今天,筆者特意借詩詞中的“鮮花”“明月”這兩種意象,來看古代文人墨客在詩詞中的情感寄托。
一、立于“花前”,見花如見人
花在生活中最常見,如清明節(jié),一朵菊花表思念,哪怕是野草叢中也會偶然出現(xiàn)一朵小花……當(dāng)然,不同的花有不同的情思寄托。所以,很多時候我們看見詩詞中的花,仿如見到了詩人自身。
(一)蓮花,寄托高潔傲岸的情操
談到對蓮花的喜愛,楊萬里絕對可以稱得上“知音”。《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寫出了初夏時節(jié)荷花的嬌嫩之美,逼真地描繪出蜻蜓與荷葉相依相偎的情景,傳達出詩人對大自然親密和諧的喜愛和贊美之情;《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中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一句,表達了詩人對西湖六月美景的欣賞之意。而在初中語文教材中,關(guān)于“蓮花”的詩句不算多,但周敦頤的《愛蓮說》絕對是不能逾越的。在他筆下,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處于渾濁之世,仍留清白正直在人間,表達了高潔之士的向往和堅守,于是,蓮花成為詩人們高潔傲岸的理想寄托。
(二)菊花,深藏功名利祿的隱逸
菊花總給人淡淡的情思,可能因為它的顏色也是淡淡的,也可能因為它太過平凡,不能與深居華宅、國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可以于山水之間、田園之中隨處覓尋,因此也被人稱為“隱逸之花”。像孟浩然的《過故人莊》,當(dāng)中“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一句,借邀請朋友賞菊,表達了作者對遠離官場、立根田園的生活的向往。所謂“菊,花之隱逸者”(周敦頤《愛蓮說》),魏晉時期的陶淵明是愛菊、寫菊的深情之人,他曾寫過三首關(guān)于菊花的詩,其中《飲酒(其五)》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達了對隱居生活的無盡向往和憧憬。受他影響,菊花也具備了隱者的風(fēng)范,成為隱士的代名詞,它隱藏功與名,在山水田園的世界中默默綻放自己,不與世爭鋒,活出自我的風(fēng)格。
(三)梅花,表達芳香依舊的品格
要說對“梅花”的喜愛,王安石算得上梅花的“知音人”,他曾寫下多首關(guān)于梅花的詩,一句“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流傳千古。陸游也一樣,不妨看他的《卜算子·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fēng)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痹~的上闋介紹了梅花的生存狀況,從生長環(huán)境的惡劣到無人欣賞的寂寞,再到傍晚時分迎風(fēng)而立的悲涼,都與下闋中梅花的精神品格緊密相連——梅花無意爭搶春光,卻遭受了俗世繁華的嫉妒,也暗指詩人一生在仕途路上屢遭排斥、懷才不遇的傷感。于是,在陸游的筆下,即使梅花凋謝,自己依然堅守品性,是其無堅不摧的人格寫照。
誠然,大自然物類繁多,任何一種花都有其獨特的色彩和意蘊,花開時總帶有詩人的情感,或?qū)Υ笞匀坏馁澝?,或表達自己的任何象征;其實,花落時何嘗不是情呢?記得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其五)》:“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痹娙艘月浠ū扔髯约恨o官的狀態(tài),但是落花并非無情,因為它會化為春泥,比喻自己仍會關(guān)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言語間抒發(fā)了自己憂國憂民的崇高精神。宋代詞人晏殊在《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中寫到“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這里,詩人借落花來感傷年華飛逝,意蘊深沉,耐人尋味。還記得林黛玉的《葬花吟》嗎?“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林黛玉借落花來憐己,寄寓了自己孤苦無依的悲涼心境……所以,花開無限也罷,紛紛飛花也好,都凝聚了詩人的生命意識和審美體驗,更傾注了詩人絲絲縷縷的情思。
二、立于“月下”,望月情又濃
跟“花兒”的多樣性不同,“月兒”只有一個,有的只有模樣不同罷了——八月月兒圓又圓,九月月兒彎似弓。不妨看看蘇軾的兩首詞——《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和《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兩個月亮兩個狀態(tài),都寄托了他的無限深情。
(一)《卜算子》中的“缺月”,抒發(fā)內(nèi)心的孤寂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是蘇軾初貶黃州時的作品。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其中“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一句營造了夜深人靜、彎月掛疏桐的孤寂氛圍,月亮本身就已經(jīng)是孤寂的存在,誰料此時的月亮還是“缺月”,不是更戳中詩人內(nèi)心的傷痛嗎?
(二)《水調(diào)歌頭》的“滿月”,抒發(fā)無盡的思念
《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詞前的小序交代了寫詞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边@個時候,蘇軾因為與當(dāng)權(quán)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zhuǎn)在各地為官,此篇詞是寫于他被貶密州的作品。中秋佳節(jié)本應(yīng)該是人月兩團圓的美好日子,蘇軾本人卻不能與家人團聚,這肯定是無限感傷的。不過此時詩人還能由己及人,下闋“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一句,既指自己懷念弟弟的深情,又泛指那些中秋佳節(jié)因不能與親人團圓以致難以入眠的一切離人,這種由己及人是多么偉大的精神。詞的最后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皨染辍笔敲篮玫臉幼?,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肮矉染辍本褪枪裁髟碌囊馑?,表達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對天下間所有離人的美好祝愿。
誠然,蘇軾由于特殊的經(jīng)歷才有了獨特的思念,在詩詞歷史上,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也有關(guān)于明月的詩詞,讓天空中這個靜寂無聲的月亮承載了無比豐富的情懷。比如,李白借明月表達自己的關(guān)懷。如其筆下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biāo)遙有此寄》中“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fēng)直到夜郎西”,希望明月陪伴王昌齡到遙遠的夜郎之地。他以月為信使,確實獨特。王維借明月表達哲理的思考。如其筆下的《竹里館》中“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表達了逍遙自在而又清閑恬靜的情趣。凡此種種,不勝枚舉。于是,在詩詞的歷史上,頭頂?shù)哪禽喢髟乱簿统休d了千般萬般情感。
三、“花前”到“月下”,情感真且濃
王國維曾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惫磐駚?,詩人們往往借景物寄托自己的情思,讓情思和景物完美融合。在詩人筆下,一抹殘陽、一輪圓月、一朵鮮花……這些在一般人看來非常普通的事物,都注入了千萬般情思。當(dāng)然,詩詞文化在幾千年的發(fā)展歷程中,意象林林總總,不單單有“花前”與“月下”,更有梅花、柳樹、鳴蟬、杯酒等,這些不同的意象都承載著詩人的款款深情,縷縷哲思,我們在鑒賞詩詞歌賦時,尤其要注意鑒別詩詞的意象,領(lǐng)悟它們出現(xiàn)的歷史背景和自然環(huán)境,才能增強自身對詩詞的感性認(rèn)識,最大限度地進入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感受詩人所感受的東西。這樣就會發(fā)現(xiàn),詩人的情感是如此的真,如此的濃,沁人心脾,意蘊雋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