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剛
(1. 新疆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學院,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6;2. 吐魯番學研究院, 新疆 吐魯番 838000)
(一) 洞窟概況。 柏孜克里克石窟位于吐魯番市勝金鄉(xiāng)木日吐克村。 石窟散布于火焰山木頭溝谷西岸, 西北1000 米范圍的斷崖上, 全長(南北向) 約160 米。 1962 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xiàn)存有編號石窟83 個, 總面積約3000 平方米, 其中有壁畫窟40 多個, 保存壁畫面積約合1200 平方米。 洞窟的形制主要有五種: 中心柱窟、 中心殿堂窟、 穹窿頂窟、 縱券頂窟和橫奍頂窟①賈應逸、 祁小山《印度到中國新疆的佛教藝術》, 蘭州: 甘肅教育出版社, 2002 年, 第437-439 頁。, 其中長方形縱券頂式窟在柏孜克里克石窟最為常見。
敦煌文書方志類殘籍《西州圖經(jīng)》 中記述: “寧戎窟寺一所, 右在前庭縣界, 山北二十二里, 寧戎谷中……” 窟寺所在的溝谷時稱“寧戎谷”, 地屬西州屬下的前庭縣。石窟始建于麴氏高昌(499-640) 時期, 時名“寧戎寺”。 回鶻高昌時期為王家寺院。13 世紀末, 高昌王室東遷甘肅永昌后, 石窟衰落為民間寺院, 15 世紀中葉廢棄。
(二) 題記現(xiàn)狀。 在調(diào)查中, 我們對柏孜克里克石窟有壁畫和無壁畫的石窟進行了詳細地踏看, 期間又有新回鶻文題記發(fā)現(xiàn)。 從題記書寫位置上看, 大部分題記書寫于有壁畫墻壁上, 也有部分直接書寫于墻壁空白處; 從書寫上看, 大部分題記書寫風格迥異, 書寫工具多為軟筆, 字體多為行草混雜, 以草書為主; 從題記內(nèi)容上看, 這類題記多與佛教有緊密的關聯(lián), 目前大部分題記依舊存于窟內(nèi), 但部分字跡已開始褪色, 有的已漫漶不清, 甚至脫落無法辨識。
(三) 題記研究情況。 僅從回鶻文題記研究方面來看, 早期探險家勒柯克(Le Coq) 對帶回德國部分壁畫旁的回鶻文題記也進行過研究①[德] 勒柯克著, 趙崇民譯《高昌——吐魯番古代藝術珍品》, 烏魯木齊: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8 年, 第75-76、 103-104、 116-117 頁。, 日本學者森安孝夫(Moriyasu Takao) 曾對柏孜克里克石窟現(xiàn)存的27 窟、 38 窟和69 窟的部分回鶻文題記進行過釋讀研究, 松井太(Matsui Dai) 先生對柏孜克里克石窟的15 窟、 18 窟、 21 窟②松井太先生研究的這些回鶻文題記均由格倫威德爾等帶回德國, 現(xiàn)藏于德國亞洲藝術博物館。的回鶻文題記也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尤其對回鶻文“寧戎” 一詞進行了全面的闡釋和探究③[日] 松井太《古ウイグル語文獻にttfえtf「寧戎」 とベゼクリク》, 《內(nèi)陸アジア言語の研究》 (26),2011 年, 第141-153 頁。,此外還有學者從石窟考古、 石窟出土文書、 石窟形制、 壁畫歷史、 壁畫服飾以及文物保護等多方面進行過研究, 因與本文關聯(lián)不大, 茲不贅述。
9 號窟回鶻文題記研究
K9-1 題記研究
題記描述: 北壁(門道右側(cè)), 旁有坐佛, 有紅色榜題框,題記書寫于榜題框內(nèi), 左側(cè)有漢文題記一行, 右側(cè)有回鶻文題記一行, 行草體墨筆書寫。 此外, 坐佛與榜題框空白處也書寫有回鶻文(僅有一詞), 漢文和回鶻文字跡模糊但可辨, 保存一般(圖1)④本文所有圖版均系作者拍攝, 不再一一標注。。
圖1
(一) 原文換寫與轉(zhuǎn)寫
1 ywkwn [ ]
yükün [ürm?n] (?)
2 南無觀行佛
3 pw s’ m’ dy q’ pwy’ n
bo samadi-qa buyan
(二) 注釋
2 (2) 觀行佛: 即, 觀行即位之佛①丁福?!斗饘W大辭典》 (上卷), 北京: 中國書店, 2011 年, 第644 頁。。
3 (2) samadi-qa: 詞根為samadi “冥思”, 具體詞源為, samadi< Toch B samādhi <Skt. samādhi②Jens Wilkens, Handw?rterbuch des Altuigurischen ( Altuigurisch - Deutsch - Türkisch), Universit?tsverlag G?ttingen, 2021, p.577..
3 (3) buyan: 有時改詞的第二個元音a 省略, 寫作buy (a) n。 具體詞源關系為,buyan ~ buy (a) n < Sogd. pwny'n < Skt. pu?ya。 此處根據(jù)上下文該詞用作專有名詞表示人名, 音譯為“普顏”。
(三) 漢譯
1. 我敬拜(?) 2. 南無觀行佛3. 我普顏(Buyan) 在沉思(禪定)。
K9-2 題記研究
題記描述: 南壁(中心柱南側(cè)對面, 甬道處), 旁邊有坐佛, 回鶻文題記一行, 草體墨筆書寫于黑色榜題框內(nèi), 大部分保存較好(圖2)。
圖2
(一) 原文換寫與轉(zhuǎn)寫1 ywkwntm mn ’ nwk vrq’ r [ ]
yükünt (i) m m (?) n ?nük bikisi vrxar [-ta? ]
(二) 注釋
1 (3) ?nük: 本意為“崽子”, 此處作專有名詞使用, 表示人名。 這在SUK 中的Lo02-5 文書中也出現(xiàn)過, 根據(jù)第45窟第四則回鶻文題記 “yükünürm (?) burxan ?nük be?bal?q[ ] 我別失八里人布爾汗·艾奴柯(?nük) 敬拜”, 可以知曉, 此處的?nük 應該也是別失八里人。
1 (4-5) bikisi vrxar: 關于bikisi 一詞的讀法還可探討, 從題記的寫法來看, 首字母釋讀有以下幾種情況, 可讀作g/k 或p/b, 那么它的轉(zhuǎn)寫就有以下幾種可能, 可寫作bikisi 或 pikisi, 又可寫作kikisi 或gikisi。 但根據(jù)回鶻文語音學知識和古文字學相關知識, 此處轉(zhuǎn)寫為kikisi 和bikisi 的可能性較大。 根據(jù)IUPC 中回鶻文與漢文的對音關系,若讀作kikisi, 其中kiki 一詞中ki 可對應漢語中的“期、 其、 起、 喜、 溪、 偈、 器、義、 議①Shōgaito, Masahiro, Setsu fujishiro, Noriko Ohsaki and Mutsumi Sugahara, The Berlin Chinese Text U 5335 Written in Uighur Script: A Reconstruction of the Inherited Uighur Pronunciation of Chinese. Turnhout: Brepols. (BTT XXXIV) 2015, pp.176-179.” 等字; 若讀作bikisi, 其中的bi 可對應漢語的“彼、 碑、 彌、 悲、 比、 否、毘、 鼻②The Berlin Chinese Text U 5335 Written in Uighur Script: A Reconstruction of the Inherited Uighur Pronunciation of Chinese. pp.177-178.” 等字。 由于缺少必要的上下文, 僅依靠于此還很難確定該寺院具體名稱, 但可以肯定的是, 此處的bikisi 或kikisi 是用來修飾vrxar, 共同表示寺院之名。
(三) 漢譯
1 我艾奴柯(?nük) 在Bikisi 寺院敬拜……
K9-3 題記研究
題記描述: 南壁(中心柱南側(cè)對面, 甬道處), 題記左側(cè)有坐佛, 題記一行, 草體墨筆書寫于黑色榜題框內(nèi), 殘存信息不完整, 保存一般(圖3)。
圖3
(一) 原文換寫與轉(zhuǎn)寫
1 ’p’ (?) ywkwnwrm’n pw pys [ ]
?p? yükünürm?n bo be? [ ]
2 pw qwcwlyq (..) mn(?)
bo qo ol?γ (..) m(?)n(?)
(二) 漢譯
1. 我阿帕 (?p?) 敬拜, 此五……2. 此高昌人……我(?)
K9-4 題記研究
題記描述: 南壁(中心柱南側(cè)對面, 甬道處), 題記下方似有坐佛, 左右側(cè)壁畫已脫落, 題記一行, 行草體墨筆書寫于黑色榜題框內(nèi), 殘存信息有限, 保存一般(圖4)。
圖4
(一) 原文換寫與轉(zhuǎn)寫
1 [ ] pwrqwn nynk kwrky
[ ] burxan-n?? k?rki
(二) 漢譯
1……佛之像
K9-5 題記研究
題記描述: 入口處, 正室右壁中下部, 回鶻文題記三行,行草體墨筆書寫于黑色榜題框之外, 右側(cè)坐佛空白處, 大部分內(nèi)容已漫漶不清, 無法辨識。 榜題框內(nèi)還有漢文題記, 根據(jù)k9-1 題記內(nèi)容, 可補寫為“南無觀行佛” (圖5)。
圖5
(一) 原文換寫與轉(zhuǎn)寫
1 (…) yyl ”ltyncy ”y (..) ’wtwz q’
(…) y?l alt?n ? ay (..) otuz-qa
2 [ ]n v’psynk(?) twtwnk pytyyw t’kyn[ ]
[m?]n vapse?(?) tutu? bitiyü t?gin[dim]
3 cyn ’wl
(二) 注釋
2 (2) vapse?: 從題記實際保存的情況來看, 該詞前三個字母vap 清晰可見, 后幾個字母可根據(jù)殘留筆跡進行補寫, 如果可能, 便有如下關系, vap<Chin. 法①Handw?rterbuch des Altuigurischen (Altuigurisch - Deutsch - Türkisch), p.840.fa, se?<Chin. 僧②Handw?rterbuch des Altuigurischen (Altuigurisch - Deutsch - Türkisch), p.603.seng.
(三) 漢譯
1.……年六月……三十2-3. 我法僧(vapse?)? 都統(tǒng)一心敬書。
K9-6 題記研究
(一) 題記描述: 北甬道對面墻壁(中心柱北側(cè)), 殘存回鶻文題記三行, 草體墨筆書寫于黑色榜題框內(nèi), 所有內(nèi)容已漫漶不清, 無法辨識(圖6)。
圖6
K9-7 題記研究
題記描述: 南壁(中心柱南側(cè)左壁), 題記兩側(cè)均有坐佛, 題記三行, 草體墨筆書寫于朱色榜題框內(nèi), 殘存信息不完整, 保存較差(圖7)。
圖7
(一) 原文換寫與轉(zhuǎn)寫
1 v[ ] py(.)[ ] (…)[ ](..) (……)
2 [ ]
3 kym (…)[ ] [ ]wskw yyl pyt[ ]
kim (…)[ ] [k]üskü y?l bit[idim]
(二) 漢譯
1.……2…….3. 鼠年我書寫了……
K9-8 題記研究
題記描述: 南壁(中心柱南側(cè)左壁), 題記兩側(cè)均有坐佛, 題記兩行, 草體墨筆書寫于朱色榜題框內(nèi), 殘存信息不完整, 保存一般(圖8)。
圖8
(一) 原文換寫與轉(zhuǎn)寫
1 ywkwnwrm’n (..)YNYK ’wc ’wd l’r t’
yükünürm?n (..)YNYK ü üd-l?r-t?
2 (.)MK(..) TW(..)TY bwrq’n [ ]TYNK’
(.)MK(..) TW(..)TY burxan [qut]??a(?)
(二) 漢譯
1. 我敬拜……. 三小時2……. 向佛果(正覺)?
K9-9 題記研究
題記描述: 南壁(中心柱南側(cè)左壁), 題記兩側(cè)均有坐佛, 題記兩行, 草體墨筆書寫于朱色榜題框內(nèi), 殘存嚴重, 漫漶不可辨, 保存極差。
K9-10 題記研究
題記描述: 南壁(中心柱南側(cè)左壁), 題記兩側(cè)均有坐佛, 題記四行、 草體, 書寫于朱色榜題框內(nèi), 墨筆書寫, 殘存嚴重, 漫漶不可讀, 保存極差。
K9-11 題記研究
題記描述: 南壁(中心柱南側(cè)左壁), 題記左側(cè)有坐佛,題記三行、 草體墨筆書寫于朱色榜題框內(nèi), 殘存嚴重, 保存極差(圖9)。
圖9
(一) 原文換寫與轉(zhuǎn)寫
1 (………………………………………)
2 pw nyswnk ”ry’d’n t’ ywkwn -----
bo ni?üng aryadan-ta yükün-----
(二) 注釋
2 (2) ni?üng: 專有名詞, 表示地名, 來自漢語地名“寧戎”。 在回鶻文獻中還以ni?üng 和li?üng 的形式出現(xiàn)過①[日] 松井太《古ウイグル語文獻にttfえtf「寧戎」 とベゼクリク》, 第141 頁。。
(三) 漢譯
1…….2. 在此寧戎(寺) 敬拜……
K9-12 題記研究
題記描述: 南壁(中心柱南側(cè)左壁), 題記左右側(cè)有坐佛, 右側(cè)佛像已破損, 題記兩行, 草體墨筆書寫于朱色的榜題框內(nèi), 殘存嚴重, 僅有第一行的y?l “年” 和第二行的kim “誰” 兩詞清晰可辨, 其余已漫漶不可辨, 保存極差(圖10)。
圖10
K9-13 題記研究
題記描述: 南壁(中心柱南側(cè)左壁), 題記左右側(cè)有坐佛, 兩側(cè)佛像已受損, 題記共有三行, 行楷體墨筆書寫, 兩行書寫于朱色榜題框內(nèi), 一行書寫于榜題框之外, 保存較好(圖11)。
圖11
CYDY[ ] a virh(a)r-da tep ?n(?)?du
3 cyz t’kyntym
1 c (….)dw twtwnk ym’ p’r ’rty
(二) 注釋
1 (1) (?n??) du: 漢語借詞, 源自漢語“真師奴”。
3 (1) ?z: 此處為副動詞?za (<動詞?z- “劃線、 畫畫” ) 之誤寫。
(三) 漢譯
K9-14 題記研究
題記描述: 正室前壁側(cè)面(中心柱壁上) 畫有三個比丘供養(yǎng)人像, 兩則回鶻文題記分別書寫于比丘前后的紅色榜題框內(nèi), 榜題框內(nèi)既有回鶻文又有漢文題記, 兩者在內(nèi)容上并無關聯(lián)(圖12)。 回鶻文為行楷體書寫。 從兩種題記的疊寫關系看, 漢文題記書寫在先, 回鶻文題記書寫在后, 甚至在書寫過程中, 很多回鶻文題記被漢文題記遮擋,這給回鶻文題記釋讀帶來了諸多不便。 現(xiàn)分別釋讀如下:
圖12
第一則回鶻文題記研究
(一) 原文換寫與轉(zhuǎn)寫
1 p’rs yyl ’ykynty ”y ’yky y’nkyq’ m’nk’ ’lymtw (.. ) s’by ’ y’nk k’rk’k pwlwp kvswn syl’ t’
bars y?l ikinti ay iki ya??qa ma?a al?mtu (..) ?abi- a ya? k?rg?k bolup k(?)vsün ?ila-ta
2 法師阇梨之像香花供養(yǎng)
3 [ ]Y twyk’l pylk’ syswn ”y’q q’ t’kymlyk nynk kwrky pw ’wl
[ ]Y tük?l bilg? sisun ayaγ-qa t?gimlig-ning k?rki bo ol
(二) 注釋
1 (10) ya?: 漢語借詞“樣、 楷模、 樣本、 儀禮①Handw?rterbuch des Altuigurischen (Altuigurisch - Deutsch - Türkisch), p.862.”。
1 (13) k (?) vsün: 專有名詞, 借自漢語“教尊②Handw?rterbuch des Altuigurischen (Altuigurisch - Deutsch - Türkisch), p.751.”。
2 香花供養(yǎng): 供養(yǎng)為佛教術語, 又作供、 供施、 供給、 打供, 梵語作pūjanā, 用香和花供養(yǎng), 是佛教的一種禮敬儀式, 《金剛經(jīng)疏》 等佛經(jīng)中皆有出處, 作“以諸花香,以散其處”。
3 (4) sisun: 漢語借詞, 表示人名, 可譯作“寺尊③Handw?rterbuch des Altuigurischen (Altuigurisch - Deutsch - Türkisch), p.612, p.751.”。
(三) 漢譯
1. 虎年二月初二日, 我, 卡里木圖(Qalimdu) 沙彌, 要樣本, 就從教尊尸羅(?ila)……2……. 法師阇梨之像香花供養(yǎng)3. (此) 為……全智的寺尊(Sisun) 尊者之畫像。
第二則回鶻文題記研究
(一) 原文換寫與轉(zhuǎn)寫
1 [ ] Y-NYNK kwrky pw ’ wl typ pytydm (?)
[ ] y-ning k?rki bo ol tep bitid [i] m?
2 P [ ]
(二) 漢譯
1. (我) 為……之像而書寫(?) 2…….
K9-15 題記研究
題記描述: 中心柱窟后壁上, 兩側(cè)有坐佛, 題記書寫于榜題框內(nèi), 回鶻文三行, 草體書寫, 字跡較模糊, 殘存信息有限, 關鍵部位脫落或為泥皮遮擋, 不可辨識, 保存較差(圖13)。
圖13
(一) 原文換寫與轉(zhuǎn)寫
1 (·····) [ ] WCWNC
(·····) [ ü]ün
2 K’ y’ wq
-k? ya uq
3 (..) qwnc [ ] y
(二) 漢譯
1. 三……2. 罪……3……公主?
K9-16 題記研究
題記描述: 中心柱窟后壁上, 兩側(cè)有坐佛, 題記書寫于榜題框內(nèi), 回鶻文一行, 草體書寫, 字跡較模糊, 殘存信息有限, 關鍵部位脫落或為泥皮遮擋, 不可辨識, 保存較差(圖14)。
圖14
(一) 原文換寫與轉(zhuǎn)寫
1 (.) [ ] p’c’q twrmys ywkwn[ ]
(.) [ ] ba aq turm?? yükün[ür m?n?]
(二)
1 (1) ba aq: 又常常被寫作ba aγ “戒律、 齋戒①Handw?rterbuch des Altuigurischen (Altuigurisch - Deutsch - Türkisch), pp.134-135.”, 此處作專有名詞使用, 表示人名。
(三) 漢譯
1……. 巴恰赫·吐爾迷失(Ba aq Turm??)
K9-17 題記研究
題記描述: 位于中心柱左壁中部榜題框內(nèi), 兩側(cè)有坐佛, 回鶻文題記三行、 行楷體, 墨筆書寫, 部分字體脫落或為泥皮遮擋, 部分無法辨識, 保存一般(圖15)。
圖15
(一) 原文換寫與轉(zhuǎn)寫
1 [ ] yyl pysync ”y ’wyc ’wtwz q’
[ ] y?l be?in ay ü otuz-qa
3 [ ] m’n pwy’n q[ ]y [ ](..) cyn ’wl
[ ] m?n buyan q[a]y-[a ](..) ?n ol
(二) 漢譯
1……. 年五月二十三日。 2. ……阇梨, 我“敬書”。 3. 我, 普顏海牙… “敬書”。
K9-18 題記研究
題記描述: 題記描述: 位于中心柱左壁中下方榜題框內(nèi), 兩側(cè)有坐佛, 回鶻文題記一行, 行楷體墨筆書寫, 部分字體脫落, 無法全部辨識, 保存較差(圖16)。
圖16
(一) 原文換寫與轉(zhuǎn)寫:
1 (····) q’n q’y’ kwyny (····)
(····) qan qaya k?ni (····)
(二) 漢譯
1…………汗海牙(Qan Qaya), 的確…………
K9-19 題記研究
題記描述: 位于中心柱左壁下方榜題框內(nèi), 兩側(cè)有坐佛, 回鶻文題記一行, 行草體墨筆書寫, 部分字體脫落, 無法全部辨識(圖17)。
圖17
(一) 原文換寫與轉(zhuǎn)寫
1 [ ]twtw y’vyz ’rm’[ ]
[ o]turu yav?z ?rm?[z]
(二) 1 (1) [o] turu: 實際上為oltur- “坐下” 的一種變體或口語形式, 現(xiàn)代維吾爾語中將oltur-發(fā)音為otur-, 尾字母u 為其副動詞形式。
(三) 漢譯
1……坐下(修行或禮拜), 無惡業(yè)。
K9-20 題記研究
題記描述: 位于中心柱右壁中下方的榜題框內(nèi), 兩側(cè)有坐佛, 回鶻文題記一行, 行草體墨筆書寫, 部分字體脫落, 無法全部辨識, 保存較差(圖18)。
圖18
(一) 原文換寫與轉(zhuǎn)寫
1 t’kyndy(?) ”rtwq (..)kyp twrwp ky ’ (·····)
t?gindi(?) artuq (t?)gip turup ky-? (·····)
(二) 漢譯
1. 拜上(?), 獲得諸多......
15 號窟回鶻文題記研究
K15-1 題記研究
題記描述: 題記位于后室甬道正壁佛像下方, 題記周圍有蓮花瓣, 回鶻文四行, 行草體墨筆書寫, 無榜題框, 內(nèi)容不全, 保存一般(圖19)。
圖19
(一) 原文換寫與轉(zhuǎn)寫
1 pw kwn t’m t’ mn ”ltmys
bokün tam -t? m(?)n altm??
2 [ ]Y’wydykl’tym
[ ]Y ?digl?tim
3 ywkwndwm
yükündüm
4 ’wl Y(…) [ ]
ol Y(…) [ ]
(二) 漢譯
1. 我阿勒密西今日于壁上(Altm??)①Bolm?? 用作人名在回鶻文獻中比較常見, 尤其在經(jīng)濟文書中。 詳見: Yamada Nobuo, Uigurubun keiyaku monjo shūsei ウイグル文契約文書集成 [German title: Sammlung uigurischer Kontrakte] . 1 - 3. Edited by Juten oda, Peter Zieme, Hiroshi Umemura and Takao Moriyasu. Osaka: Osaka University Press, 1993, p.252.2. ……記寫3. (我) 敬拜。 4……
K15-2 題記研究
題記描述: 題記位于中心柱左甬道左壁(北壁西端)。 回鶻文題記僅有一行、 楷體書寫在壁畫說法圖上, 壁畫中部線條處因氧化嚴重現(xiàn)已經(jīng)發(fā)黑, 致使部分題記無法辨識。 除氧化部分外, 大部分字體保存較好(圖20)。
圖20
(一) 原文換寫與轉(zhuǎn)寫
1 [ ] tutwnk pytyyw t’kyntym cyn ’wl ymw typ
[ ] tutu? bitiyü t?gintim ?n ol ymu tep
(二) 注釋
1 (6) ymu: 又作y (a) mu 或yamu, 表確定語氣詞①Handw?rterbuch des Altuigurischen (Altuigurisch - Deutsch - Türkisch), p. 860.。
(三) 漢譯
……都統(tǒng)一心敬書。
K18-1 題記研究
題記描述: 共有一行回鶻文題記, 位于洞窟入口門道內(nèi)壁左側(cè),墨筆書寫, 字體為回鶻文行草體, 回鶻文書寫于壁畫空白處, 壁畫保存較差, 殘存信息有限, 已很難辨識壁畫的具體內(nèi)容。 從回鶻文題記信息看, 這些內(nèi)容應屬于常見的漫題類題記, 且無榜題框, 保存較差(圖21)。
圖21
(一) 原文換寫與轉(zhuǎn)寫
1 [ ](..)[ ] twywncwq ”c[ ] [ ] ywkwntwm
twyrt ’wywq l’r
[ ](..)[ ] toy?n uq a [ari] (. )[ ] yüküntüm
t?rt oyuγ-lar
(二) 注釋
1 (4-5) t?rt oyuγ-lar: 字面含義為“四雕刻”, 此處可譯作“四尊畫像”。 這種用數(shù)詞作為修飾語在修飾名詞時, 名詞使用復數(shù)形式的表達在回鶻語中比較常見, 也比較靈活。 因為這里的名詞既可以以復數(shù)形式出現(xiàn), 也可以單數(shù)形式出現(xiàn)。 類似的表達還有, ü ?züt “三個精靈”, ü oγr?-lar “三個賊”。 其中以復數(shù)形式出現(xiàn)的形式, 我們認為可能是受到了早期印歐語尤其是粟特語或吐火羅語的影響, 而現(xiàn)代維吾爾語中則不再使用這種復數(shù)形式, 徑直使用名詞單數(shù)形式。
(三) 漢譯
…… (我) 道人啜(Toy?n uq) 大師……敬拜, 四尊畫像。
K18-2 題記研究
(一) 題記描述: 共有四行回鶻文題記, 書寫于黑色榜題框內(nèi), 題記位于洞窟主室前壁左下方, 粗墨筆書寫, 字體為回鶻文行楷體。 從內(nèi)容上看應屬于榜題, 因為最后一句清楚的寫道: “此為……之像” 之字樣。 回鶻文保存現(xiàn)狀一般, 壁畫兩側(cè)有蓮花瓣,題記上方壁畫遺存較少, 很難清楚地辨識, 保存較好(圖22)。
圖22
(一) 原文換寫與轉(zhuǎn)寫
1 ”t’mz s’vyk twtwnk p’k nynk y’n? ynd’
atam(?)z s?vig tutung b?g-ning ya ?nda
2 ’wlwq S[ ]K’ [ ]s’vyk wvr’p ’wyk
uluγ S[ ]K’ [ ] sav?γ(? ) uvrap ?k
3 (…)MY b’lyq(?) [ ] ”d’nyq bylgyl ’ync(?)
(…)MY bal?q-[taq? ary]adan?γ? bilgil en (?)
4 pw (….) [ ]L’RYQ NYNK kwrky
bo (….) [ ]L’RYQ NYNK k?rki
(二) 注釋
1 (2) s?vig: 原意為“愛、 喜歡”, 此處作專有名詞,表示人名譯作“娑匐克”, 有時又被寫作s?vgi ~s?vigi ~s?vgü ~s?vüg①[日] 松井太著, 劉宏梅譯《敦煌石窟中回鶻文題記劄記(二) 》, 《吐魯番學研究》 2019 年第1 期, 第118 頁。。 同樣的表達, 在SUK 中的Mi07 文書中也出現(xiàn)過。
(三) 漢譯
1. 在我們父親娑匐克(S?vig) 都統(tǒng)閣下身邊。 2. 大……匯集成詞? 3.……在你知曉的……城的阿蘭若? 平安? 4. 此為.……之像。
K18-3 題記研究
(一) 題記描述: 回鶻文題記位于洞窟正壁左下方, 書寫于黑色榜題框內(nèi), 粗墨筆書寫, 共有回鶻文三行、 行楷體書寫, 大部分回鶻文字跡漫漶不清, 無法辨識。 僅在第三行題記中, 依稀可見“bo…k?rki (此為……之像) ” 兩詞。 由此推斷, 該題記與其左側(cè)題記(K18-2) 一樣屬同一范疇。 但因為字跡太過模糊, 無法讀取到題記的全部內(nèi)容, 因而無法確定畫像主人身份(圖23)。
圖23
20 窟回鶻文題記研究
K20 題記研究
題記描述: 題記書寫于回廊壁左側(cè)壁畫空白處, 題記周圍的壁畫大部分已被剝落,僅依稀可見壁畫顏料, 回鶻文題記兩行、 行草體, 無榜題框, 保存一般(圖24)。
圖24
(一) 轉(zhuǎn)寫與換寫
1 kwp ’rz wn(?)kynky l’r ’dkwsyn (……) pytykwsyn(?)
k?p ?rz-ün(?)kenki-l?r ?dgüsin (……) bitigüsin(?)
2 qwl’tyn(?) (····) {qwl’tyn}(?)
qulat?n(?)(····) {qulat?n}(?)
(三) 漢譯
1. 諸多后來者(多寫) 善言(?) 2……
23 窟回鶻文題記研究
K23 題記研究
題記描述: 題記書寫于洞窟內(nèi)頂部的白墻皮上, 回鶻文題記五行, 行楷體墨筆書寫, 無榜題框, 除個別詞不清楚, 大部分內(nèi)容保存較好(圖25)。
圖25
(一) 原文換寫與轉(zhuǎn)寫
1 wd yyl yytync ”y pyr wtwz wlwq
ud y?l yetin ay bir otuz uluγ
2 p’c’q kwnk’ tky ”vt’d’n-nynk
ba aγ künk? t(?)gi avtadan-n??
3 t’pyqcy ’wqln(?) q’(?) q’n m’nkylyk ’wyk(?)
tap?γ ? uγl(a)n(?)-qa(?) qan(?) m??ilig ?k(?)
4 p’k pwlmys kwnk’ pyz mwnc’
b?k bolm?? künk? biz mun a
5 ’wql’n qwtlwq ”vrd’ t’s m’q Q’T(..)
oγlan qutluγ avrda tas max q’t(..)
(二) 注釋
1-2 (7, 1-2) uluγ ba aγ kün: 根據(jù)詞義可以譯作“大齋日”。 彥斯·威爾金(Jens Wilkens) 曾在關于彌勒的研究中討論過, 認為這是宗教中比較重要的一個節(jié)日①Jens Wilkens, Die Erforschung des Tocharischen und die alttürkische Maitrisimit, Silk Road Studies (ⅩⅦ) ,2013, p.383.。 又據(jù)《佛學大辭典》 之解釋, 齋日應為“在家佛教徒于特定之日持八齋戒, 謹慎身心, 反省行為, 并行善事之精進日。 陰歷每月之八日、 十四日、 十五日、 二十三日、二十九日、 三十日等六精進日, 即稱六齋日。 于此六日, 出家比丘亦集合一處行布薩。據(jù)雜阿含經(jīng)卷四十載, 于此六日, 四天王及其大臣出巡世間, 觀察人間善惡。 亦有以每月之一日、 八日、 十五日、 二十三日為齋日, 稱四齋日。 而陰歷正月、 五月、 九月等三個月長期持齋戒, 稱為三長齋。 三長齋日(指三長齋月之每日) 加上六齋日, 則為九齋日。 又六齋日加上每月一日、 十八日、 二十四日、 二十八日, 則為十齋日。” 此處的大齋日應指“九齋日”。
2 (4) avtadan-n??: 該詞構(gòu)成為, avtadan-n??< avtadan (<粟特語’βt’δ’n) +-n?? (領屬格附加式), 音譯為“拂多誕”, 摩尼教五級儀中慕阇之下的第二高等級教階②[日] 松井太《高昌α 寺遺址所出摩尼教、 佛教寺院回鶻文賬歷研究》,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 年第2 期, 第102 頁。。
5 (3) avrda: 又寫作av?rda/av?rta, 譯作“保姆、 媽媽、 奴仆③Handw?rterbuch des Altuigurischen (Altuigurisch - Deutsch - Türkisch), p.83.”。 該詞與同行中的oγlan “男子、 仆人、 年輕人” 相對應, 這里可譯作“女仆”。
5 (5) max: 該詞來源于粟特語m’ x④Handw?rterbuch des Altuigurischen (Altuigurisch - Deutsch - Türkisch), p.459.“月亮(七個行星之一) ”。 此處表示人名。
(三) 漢譯
1-2. 丑年七月二十一日, 至于大齋日, 拂多誕3. 對男仆(?) 膜拜之悅4. 確定日子, 我們這樣5. 男仆忽都魯(Qutluγ), 女仆答失莫(Tas Max)。
(一) 題記的書寫時間。 關于題記的書寫時間, 從現(xiàn)存題記內(nèi)容看, 由于回鶻文都單純的使用十二生肖紀年法, 因此很難判定具體時間。 我們僅能借助回鶻文的正字法特點進行判斷, 題記中出現(xiàn)了如下正字法特點, 如, (1) 字母q 上出現(xiàn)了兩點, K9-14題記第一則第1 行中al?mtu (卡里木圖), K18-2 題記第2 行中的uvrap (集); (2) 字母s 和z 的混用, 如, K9-15 題記第2 行中的ya uq (罪過); (3) 字母n 上加點區(qū)別,如, K18-2 題記第1 行中yan ?nda, 等等, 這些特點都是元代回鶻文獻所特有的, 所以, 可以判定, 柏孜克里克石窟9 號、 18 號窟的題記書寫為元代。
從釋讀的內(nèi)容來看, 15 號窟、 20 號窟、 23 號窟的回鶻文正字法上并無上述特點,而從同一內(nèi)容的書寫可以看出, 這三個窟的回鶻文書寫筆跡并不完全相同, 但有相似性, 他們書寫都并非草體, 均為楷體兼或行體的特點, 字體粗細幾乎相同, 再有, 松井太(Matsui Dai) 先生對格倫威德爾(Grünwedel) 從4 號窟(現(xiàn)在的23 號窟) 帶回的回鶻文題記進行了研究, 從中發(fā)現(xiàn)了回鶻文LYSWNK 一詞, 并考證出, LYSWNK=NYSWNK “寧戎”, 該詞出現(xiàn)時間為13-14 世紀①[日] 松井太《古ウイグル語文獻にttfえtf「寧戎」 とベゼクリク》, 第150-153 頁。。 綜合考慮, 我們認為這三個洞窟題記的書寫時間與9 號窟和18 號窟的時間大致相同。
(二) 關于回鶻文中出現(xiàn)的寧戎窟的相關問題。 據(jù)漢文史料《西州圖經(jīng)》 記載和前賢研究,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早在唐西州時期就被稱作“寧戎寺”, 這一點早已為學界認可。 回鶻文中關于寧戎寺的記載在柏孜克里克千佛佛窟中出現(xiàn)次數(shù)有限, 分別在柏孜克里克石窟4 號窟、 8 號窟②這里指被格倫威德爾(Grünwedel) 從4 號窟(現(xiàn)23 窟)、 8 號窟(現(xiàn)29 號窟) 中割取帶回柏林的回鶻文題記資料, 其中4 號窟第2 行, 8 號窟第3 行題記中出現(xiàn)的回鶻文“寧戎”。 詳見《古ウイグル語文獻にttfえtf「寧戎」 とベゼクリク》, 第144 頁。和9 號窟中出現(xiàn)了ni?üng 和ni?üng, 而回鶻文書寫年代在這些洞窟的大致時間是可以確定的, 從文字的正字法上和學者的研究成果可以判定于元代。 根據(jù)李樹輝先生關于柏孜克里克石窟的考證, 該石窟本名“崇福寺③李樹輝《柏孜克里克石窟寺始建年代及相關史事研究》, 《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6 年第1 期, 第59-60 頁?!? 根據(jù)其推測, 崇福寺得名應在寧戎寺之前。 因此, 我們可以知道, 唐西州之前, 柏孜克里克石窟稱作“祟福寺”, 唐西州時期一直到蒙元時期稱作“寧戎寺”, 題記中的稱謂也佐證了這一點。 而關于柏孜克里克(Bezeklik) 一詞的出現(xiàn), 據(jù)刊布文獻所指, 柏林藏編號為U 558, 16a 一件10 至14 時期回鶻文獻第6 行中這樣寫到,q?rq?n b?rt?r-l?rmu k?ngülin④從原件看, 原文應為見《古ウイグル語文獻にttfえtf「寧戎」 とベゼクリク》, 第141 頁。(要讓地方的姑娘、 女孩的心受傷么?) 但是, 他與柏孜克里克的地理關系暫不清楚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依據(jù)現(xiàn)有的資料來看, Bezeklik 一詞作為現(xiàn)代地名使用的時間為14 世紀左右的可能性較大。
(三) 關于禮佛人的信息。 在9 號窟第三處回鶻文題記中, 我們發(fā)現(xiàn)兩行回鶻文字體書寫迥異, 粗細不一, 第二行寫到“高昌人”, 雖然殘存的信息有限, 但經(jīng)仔細比對后, 我們發(fā)現(xiàn), 一是同一題記的書寫者并非同一人。 二是禮佛者為高昌故城之人, 具體身份不得而知。 顯然, 禮佛人是從高昌故城來柏孜克里克石窟禮佛的。
眾所周知, 寧戎窟在高昌回鶻時期就已經(jīng)成為皇家寺院, 來此參觀禮佛之人絡繹不絕。 再有, 高昌故城本身距離柏孜克里克石窟就很近, 因此, 來此禮佛也十分便利。 從目前已刊布的回鶻文題記來看, 記錄描寫禮佛人來源的題記十分有限, 這為我們今后探尋研究前來柏孜克里克石窟禮佛信眾來源、 禮佛交通路線及其他相關領域提供了寶貴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