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曉燕 程必榮
這兩年思辨型作文有一個共性,話題有兩個或三個方面的關系,即多元關系,它們互相關聯,有時還可能是對立存在。在論證過程中,既要注意把握好二者或者三者之間的對立統(tǒng)一辨證關系,還要突出這些關系中論述的主體對象,切忌:平均用墨,中庸論調。這是因為“多元”思辨作文,就命題專家命題的意圖而言,在作文題材料“多元”關系中會有“一元”處于核心位置,說理論述時,對“多元”關系的理解感悟只有貼合命題人命題意圖,實現材料主旨、命題意圖和構思立意論述三者疊合,才切中題意。而要做到這些,一個很重要的技巧是“大概念,小切入”,即從“多元”關系的多個關鍵詞組合成的大概念中找到小的切入口——處于核心位置的小概念。
“多元”思辨作文,在論證過程中,既要注意把握好幾者之間的對立統(tǒng)一辯證關系,還要突出這些關系中論述的主體對象,切忌平均用墨,中庸論調。為此,論證時,考生就要用“聯系的思維”,從“多元”關系概念中抓住其“中心詞”——處于核心地位的概念元素突破,架起“聯系”的橋梁,分析它和其他有關概念問題的聯系,拿捏事物的分寸,把握論證的尺度,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加以論述,就能視通萬里,撫四海于一瞬,進而增加認識的廣度,揭示事物的本質屬性和特點。
思辨論證思路:找準思辨的突破口→從中心詞切入架起“聯系”的橋梁→依據關系運用相關的論證方法說理思辨
例1.2023 年高考全國甲卷作文題:關鍵詞“人、技術、時間”
這道作文題要獲得高分就必須圍繞“人、技術、時間”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思辨探究,思考技術發(fā)展給人掌控時間帶來的便利與遺憾。眾所周知,技術發(fā)展是客觀存在的,而人是主觀能動的,人因技術發(fā)展而掌握時間帶來便利與效率,人也會因技術發(fā)展而荒廢時間帶來負面影響。也就是說,這道“三元”關系概念中“人”這一關鍵詞是處于核心地位的概念元素,考生須思辨“人”在利用“技術”的過程中,是合理和高效地“掌握時間”,還是“成了時間的仆人”(為時間所控制、使役,喪失其主觀能動性)。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對立統(tǒng)一”關系??梢钥闯觯艿膶α⒚嬖谝欢ǖ臈l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人”是三個概念形成自然連接的紐帶核心。考生可以“人”作為中心點突破,架起與另外兩個概念“聯系”的橋梁,而運用“正反對比”進行說理思辨,又是最佳的論述。
思辨論證示范:2023 年全國高考甲卷滿分作文。
時間滾滾東去,我輩逆水行舟
壯哉中華,大潮滂滂。中國科技向前發(fā)展的姿態(tài),如大河東流入海,巨浪滔天,勢不可擋。但在科技爆炸式發(fā)展的今天,人與時間的關系似乎也變得愈發(fā)復雜。正如保羅·萊文森所言:“一切技術都是刀子的翻版?!蔽覀冊谙硎芗夹g的同時,也難免滑向消遣、浮躁的一邊,成為時間的奴仆。面對人、技術、時間這三者的復雜關系,我們不禁要反思:究竟應該如何在這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找尋時間與技術的平衡點?我想,“時間滾滾東去”,我輩應堅守“逆水行舟”,當“中流砥柱”。(以“人”為核心提出中心論點,詮釋“人”要找尋“時間”與“技術”之間的平衡點)
以技術為槳,操時代之舟,渡時間長河。在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的生活節(jié)奏仿佛“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的三峽流水。5G 迅速發(fā)展,“飛鳥”與“魚”不再“隔山?!?;短視頻快速興起,我們在“分秒”內便能度過一段愉快時光;智能掃地機器人流行,減輕了我們生活的負擔……無論是社會發(fā)展還是個人生活,以技術為槳,操時代之舟,都能助我們“獲得”許多時間。(闡述人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利用“技術”掌握時間服務于生活)
為技術立規(guī),以底線約束,勿以“無人”“舟自橫”。我們常說“技術是把雙刃劍”,卻忘記了技術背后的主體始終是人。面對技術這一客體,有人沉溺虛擬世界采擷"不實月",也有人從中“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有人只為流量罔顧道德,也有人于此學習沉淀自我,AI 換臉、Chatgpt 帶來的學術倫理問題亟待解決,青少年防沉迷仍存在極大爭議。技術產生于人類的需求,亦不可繞過道德與法律的約束。為技術立規(guī),我們方能平穩(wěn)駛于時間的細流上。(運用正反事例詮釋“技術是把雙刃劍”,強調為技術立規(guī),人要成為時間主人。思辨色彩濃厚)
令技術升溫,助人文關懷,為時間提供可能。時序輪替,歲月匆匆。但科技卻為人們提供了一條“延緩生命”的道路,為留在世間與停在時間的人開辟了溝通的橋梁。韓國一位母親通過VR 技術看見了因白血病去世的女兒,圓了心愿。我想,這便是科技的溫度。只有技術多一些溫度,未來美好生活才能增加亮度,我們這個時代才能涵養(yǎng)風度。(作者進一步闡述人要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抓住技術所體現出的人文關懷這一點,發(fā)現了科技為人類提供的情緒價值,可謂見解獨到)
面對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我們以規(guī)則束之,以溫情化之??v使時間滔滔飛奔,我們也不再畏懼發(fā)展的“潘多拉魔盒”,因為我們知道自己在時代滾滾中以科技“逆水行舟”、堅守良善,借科技豐富自我。我們也知道,只要合理利用技術,就不會感到害怕時間的“失去”,因為流淌過的時間已經通過技術轉變?yōu)榱藢儆谖覀冏约旱膬r值與貢獻,所以我們不再惋惜“逝者如斯夫”,而是慶幸“擁有”了永恒。(作者在最后這段的論述中,升華人利用技術讓“時間流逝”轉變?yōu)椤皳碛杏篮恪钡霓q證觀點,點題并升華了主旨,寫出了我之獨特見解)
該考生在論證的過程,尤其注意把握好三個關鍵詞概念之間的辯證關系,找到不同關系主體的本質區(qū)別與聯系的支點“人”,即三元關系中的核心詞,闡述對“人”“技術”“時間”三者的認識。作者在論述中抓住中心詞“人”,架起與另外兩個概念“聯系”的橋梁,左顧右盼分析,凸顯出清晰的思辨關系,鮮明地彰顯了議論文的邏輯力量。這樣,辨證分析就收到了很好地效果??梢哉f,作者的思辨能力在文中展示得淋漓盡致。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不僅是相互聯系的,而且是運動、變化、發(fā)展的。詮釋思辨多元關系中的問題的時候,應抓住這一最本質的特征,為此,在多元關系的幾個概念中如果有表示先后關系,比如條件目的關系、承接連貫關系、遞進關系等,那么這幾個概念中的“起點詞”就是突破口,考生可以此作為論述的“起始點”——思辨的“切入點”,運用“‘發(fā)展’的觀點”,撫今追昔進行多角度思辨論證。在發(fā)展中分析問題:回溯過往,探尋問題的根源;關注過程,看到事態(tài)的發(fā)展;展望未來,提出合理的建議。
思辨論證思路:找準思辨的突破口→從“起點詞”切入預見“發(fā)展”的前景→依據關系運用相關的論證方法說理思辨
例2.2022 年新高考II 卷作文題:關鍵詞“選擇·創(chuàng)造·未來”
“選擇”“創(chuàng)造”“未來”是一個先后縱深式邏輯關系,材料中三個關鍵詞最主要關系應是“條件目的關系”。那么,三個關鍵詞中提及的“選擇”這一概念應就是三元關系的“起始點、切入口”,這樣選好思辨的切入口(起點)——選擇,預見“發(fā)展”的前景,運用相關的論證方法詮釋“選擇→創(chuàng)造→未來”之間的關系,才具有最佳的思辨效果。
思辨論證示范:2022 年新高考II 卷滿分作文。
攜選擇與創(chuàng)造,創(chuàng)美好之未來
不同行業(yè)的人選擇了自己心之所向,促進了事業(yè)發(fā)展,開創(chuàng)了美好未來。這啟示我輩青年,于時代發(fā)展中,攜手選擇與創(chuàng)造,開啟未來之力量。(以“選擇”為切入點,亮明中心論點)
選擇為未來奠定了方向、夯實了根基。有了正確的選擇,便有了正確的方向和目標,有了奮斗創(chuàng)造的起點與平臺。正因韋慧曉讀研期間萌生參軍之愿,選擇投筆從戎,才使得她成為中國第一位海軍女艦長;正因黃旭華選擇投入我國核潛艇事業(yè),才使我國核潛艇研究發(fā)展迅猛,勇攀高峰。一切為人類創(chuàng)造幸福的事業(yè)的選擇,都必將讓個人未來有明析的方向,讓創(chuàng)新之艦不致漫無目的地飄蕩,偏離國家與民族所需之軌道。(詮釋分析“選擇”對未來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的意義)
創(chuàng)造為選擇后的實踐、為實踐后的未來釋放了動力。倘若空有選擇而不對選擇之事加以創(chuàng)新與改變,人便會停滯不前、萎靡不振。創(chuàng)造讓選擇有了活力。魯迅曾言:“你們所多的是生力,遇見森林,可以劈成平地的,遇見曠野,可以栽種樹木的,遇見沙漠,可以開掘井泉的?!鼻嗄晔莿?chuàng)造的生力軍,通過創(chuàng)造,可為新事物發(fā)展提供無限可能。且看那航天人,不斷開拓進取、創(chuàng)新不止。“嫦娥”探月、“天問”問天、“神舟”逐夢、“北斗”巡航,中國航天由追跑變?yōu)椴⑴?,再成為領跑。一朝跨越幾十年的差距,是無數人的創(chuàng)造革新,是無數人的變化提升,是無數新鮮血液的代際更迭。因此,有了創(chuàng)造,便有了鮮活的生命力。(進一步分析“選擇與創(chuàng)造,與未來”的關系)
未來的強音呼喚青年們選擇與創(chuàng)造。當今世界,百年變局與新冠疫情疊加,人類在進步與倒退的十字路口,面臨著重要的抉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時間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際遇和機緣。青年應把握機會勇創(chuàng)未來。90 后教授劉明偵選擇了每日待在實驗室,在自己的專業(yè)領域不斷創(chuàng)新與研究,創(chuàng)造卓越成果的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未來。95后青年申怡飛身懷三項專利技術,第一項就是他17歲就開始研究的極化碼技術,今日的成就正是他當時所盼望的輝煌未來。90 后小伙兒高健聽從未來的召喚,選擇投身航天,見證了神舟十四號發(fā)射升空的不朽傳奇。他們,都展示出新青年的價值取向。
身為新時代的青年,祖國呼喚我們,要求我們與時代同頻共振并拼搏進取。因此,我們應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克服困難,果敢選擇、果斷創(chuàng)新,如此,我們定會有光明的未來,定能為祖國的發(fā)展添光增彩。(卒章顯志,重申三者之間的關系)
本道作文題思辨的難點在于,如何體現征文主題的關鍵詞“選擇”“創(chuàng)造”“未來”三者之間的邏輯關系。本文作者的聰明之處就在于,找準“選擇”這一切入口,緊扣主題詞,建立鮮明、準確、緊密的“遞進”邏輯關系,并用分論點的形式清晰規(guī)整地呈現出來:分論點一,意在建立“選擇”與“未來”的關系;分論點二,在建立了“創(chuàng)造”與“選擇”的關系之后,馬上重點強調“創(chuàng)造”與“未來”的關系;分論點三,植入青年視角,明析強化三者之間的條件、目的關系。作者選準“切入點”以“發(fā)展的眼光”來論證文章的觀點,字里行間,閃耀著辯證法思想的靈光,讓全文具有了不可辨駁的說服力。
多元思辨作文,幾個概念之間總是有著一定的聯系,命題者命題的意圖就是要求考生對對多元關系進行辯證思考,考生一定要用“全面的思維”思辨多元關系,在這幾個概念之間,它們是怎樣聯系的,論證過程如果缺少思考、權衡,只說一個方面,沒論及另外兩個方面,就有可能得出片面,甚至錯誤的結論。這就需要在論證過程中,注意對多元概念關系進行權衡比較,辨析其優(yōu)劣得失,找準思辨論述的“落腳點”——全文論述的總觀點,即以這個“落腳詞”為重點,圍繞“落腳詞”,在闡述一方的同時,兼顧評論其他兩方,在行文中體現出思辨分析的的嚴謹與深刻,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全面而深刻的認識。
思辨論證思路:找準思辨的突破口→從“落腳詞”切入兼顧詮釋其它兩方→依據關系運用相關的論證方法說理思辨
例3.2022 年全國高考甲卷作文題:關鍵詞“直接移用、借鑒化用、根據情境獨創(chuàng)”
思辨論證示范:2022 年高考甲卷滿分作文。
敢于獨創(chuàng),方開新局
移用“翼然”僅繪長亭之景,忽視了壓水而成、清幽美好的意境;化用“瀉玉”雖摹水瀉之狀,卻落于俗套,不切省親之事。題聯造句如此,人生之理亦然。觀念的更新、方法的迭代、科技的昌明往往也需突破移用借鑒的桎梏,如此方能開新局,闖出一片新天地?。ㄩ_篇亮明觀點,論述的“落腳點”在“獨創(chuàng)”上)
于我觀之,直接移用有如繪畫中的照物描摹,一筆一劃地復制,雖能造佳品,但絕不能成妙品。伯樂的兒子想相千里馬,于是按照父親所說“高腦門,大眼睛,蹄子像撂起來的酒曲塊”外出尋馬,結果捉回癩蛤蟆交給父親,惹出了按圖索驥的千古笑話。伯樂兒子就可笑在生搬硬套、不知變通,把移用當作行事“真經”。移用有時或能省力成事,但多數終是敗事。移用并非不可,而是移用多了,我們進取的銳氣就少了,變革的精神就弱了,獨創(chuàng)的信念就丟了……(權衡比較“直接移用”的利弊)
借鑒化用有如繪畫中的模仿仿效,雖能融會,但卻缺乏新意。相較移用,化用或許思考多了些、理念新了些,但仍不是成事的終極之道。黃庭堅在書法上深受蘇軾的影響,就連拿筆的姿勢也學蘇軾的“單勾”,可怎么也學得不如蘇軾,還反被蘇軾嘲笑。由此觀之,無止盡地模仿不僅不能成事,反會讓我們迷失自我,不知所措,于焦躁中喪失前進的方向。(權衡比較“借鑒化用”的利弊)
上述黃庭堅的故事還有后續(xù):心中郁悶的黃庭堅來到長江之濱,巧遇船工們健臂撐船,在長篙大櫓間,他創(chuàng)造了“高提筆”的全新書法意境。可見,獨創(chuàng)不僅能讓自身收獲成功的喜悅,更能打開新局面,產生極強的輻射帶動作用。在踽踽獨行的獨創(chuàng)進程中,一項事業(yè)的成敗往往更取決于人們在面對困難時是否有十足的勇氣和過人的膽略。夢想與成功之間并非遙不可及,二者相差的僅僅是跨越的勇氣。因而,十足的勇氣可能產生驚人的力量,驚人的力量會催生重大的創(chuàng)新?;仡櫢母镩_放40 多年的光輝歷程,無論是小崗村還是深圳蛇口,都是當事人甘冒巨大風險,大膽地先行、先試,為后人闖出一條成功之路。對于其他領域的創(chuàng)新,我們也應以更大的勇氣和熱情去擁抱、去接納。
身處百年未有之變局中,愿我們都心懷銳意進取的勇氣,用獨創(chuàng)寫就更多精彩華章?。ńY尾與開頭呼應,再次強調全文觀點)
命題材料提供了“直接移用”“借鑒化用”和“根據情境獨創(chuàng)”這三元關系,該考生能夠運用聯系的、發(fā)展的、對立的觀點來看問題。通過分析權衡比較,將三元關系概念的“落腳點”放在“根據情境獨創(chuàng)”這一要素上,重點論述了獨創(chuàng)所需的前提和條件,同時也能在與移用、化用的比較分析中突顯獨創(chuàng)的意義和價值。作者能夠“多方兼顧”辨證地闡述“直接移用”“借鑒化用”“根據情境獨創(chuàng)”三者的關系,全面客觀地看問題,避免了片面性,避免了走極端,從而使思辨具有了極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