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興才
“哀怨曲還是歡樂頌”是我們設計的“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的一個學習單元。本單元是圍繞古今多樣文本中的“王昭君敘事”而展開的專題學習。閱讀文本涉及古代詩歌、雜劇、音樂專著、史傳、論述文。學生通過閱讀、辨析、質疑、評估、論證等活動,將在以下方面獲得體會與認知:對于歷史人物或文學形象,前人和別人有哪些認識與評價?有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相異的?為何會有差異?我的觀點和看法是什么?我的理由和依據(jù)有哪些?我的理由是否可靠?有沒有經過論證和反思?在學習和生活中,有沒有質疑過自己所看到的事實?我們的情感、態(tài)度、立場有沒有影響我們的判斷?經過廣泛的閱讀與探究、分析與論證,我們對事物的最初認識有沒有變化?如果有,為什么會有變化?在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時,是否做到了理性表達?……諸如此類的問題,將成為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常規(guī)學習形態(tài),目標是以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為核心,提升學生思維的敏捷性、深刻性、靈活性、獨創(chuàng)性。
一、學習目標與內容
1.學習目標
(1)閱讀有關“王昭君敘事”的各種文本,鑒賞其語言表達特點,感受其中的王昭君形象,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情感寄寓或蘊含的觀點。
(2)辨析不同文本中蘊含的觀點和情感傾向,學會多元解讀,分析質疑。
(3)在討論和辯論中,學會闡述自己的觀點,并能依據(jù)不同的表達目的完成寫作任務。
2.學習內容
(1)閱讀與鑒賞:閱讀杜甫《詠懷古跡·群山萬壑赴荊門》、王安石《明妃曲(其二)》一組懷古詩、史傳《匈奴列傳》、音樂專著中的雜記《怨曠思惟歌》、雜劇《漢宮秋》等一組敘事類文本,朱大可《王昭君高歌歡樂頌》等論述類文本,感知、鑒賞、把握不同的王昭君形象,發(fā)現(xiàn)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觀點,不同文本的價值傾向與作者的閱歷、知識、立場的關聯(lián)。
(2)表達與交流:就王昭君的形象意義和文化內涵理解開展討論,有理有據(jù)地分析原文本的價值傾向,在多元解讀和比較、辨析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觀點;傾聽和辨析同學的意見,把握對方觀點的說理邏輯;寫分析、評價短文,針對不同觀點進行辯駁。
(3)梳理與探究:梳理各種觀點、態(tài)度,探究王昭君作為文化符號的豐富內涵,反思思辨性閱讀的學習過程,獲得方法啟示,歸納批判性思維在場的學習活動特征。
二、情境與任務
1.學習情境
王昭君是一個文學形象,也是一個歷史人物,歷來對王昭君的解讀和體悟可以說是文史不分而達于膾炙人口,蓋其已成為一個文化符號。這個文化符號的內涵極為豐富,主要表現(xiàn)為昭君形象的多樣性,特別是對其出塞行為有著諸如“被迫與自愿”“悲苦與歡樂”“犧牲與反抗”等多元體認,這種莫衷一是正好構成了閱讀、探究與思辨的話語場,也是文化剖析臺;就學情來說,幾乎所有的高中生都能對“王昭君敘事”略說或深談一二,但其認知往往來自單一的文本印象,更多是受單面信息的影響而形成自己的觀感,欠缺多元的閱讀和全面的把握,更缺少對自己所持觀點的證據(jù)分析和質疑、反省。
關于“王昭君敘事”的專題學習,用“哀怨曲還是歡樂頌”這個任務,把個人的文本閱讀體驗和社會生活理解、文化內涵探究結合起來,著重引導學生在閱讀、辨析、評價、論證中提升思維品質。
2.任務框架
課時安排:6課時
任務一:宮廷深處
第1、2課時
活動1:自讀各文本,理解內容,鑒賞語言,分析意象,作好批注。
學習方法小貼士:如何作批注……
概括每個文本中王昭君的形象特點,分析、辨識作者情感或態(tài)度、觀點,完成下表:
活動2:某校閱覽室的墻壁需要懸掛兩組女性文學形象圖片,學校經過初步討論擬定了兩組候選人物,但在兩組方案中都出現(xiàn)了王昭君,同學們有了爭論,似乎各自都有理由。這兩組人物構成是:
A.祥林嫂(《祝?!罚?劉蘭芝(《孔雀東南飛》) 琵琶女(《琵琶行》) 王昭君(?)
B.瑪?shù)贍柕拢ā俄楁湣罚?“氓”的“妻子”衛(wèi)女(《氓》) 崔鶯鶯(《西廂記》) 王昭君(?)
如果請你拿主意,你會把王昭君歸入哪一組?作出自己的初步判斷,寫一則50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明確自己的選擇,說明理由,在陳述理由時以所讀文本內容為依據(jù)。
第3、4課時
活動3:全班交流活動2取得的學習成果。一同學演講時,指定某小組派代表提出問題(或補充或質疑或進行答辯式提問),形成生生對話。后期教師加入,形成師生對話。
活動4:教師引導下的思辨與表達,過程中將涉及以下問題探究:
(1)“昭君敘事”的文化內涵之一:作者懷古傷己。請綜合杜詩的感情基調、意象使用、《唐宋詩舉要》所謂“此自喻其寂寥千載之感也”的引用、杜甫生平,對此作出闡述。
(2)討論一個問題:杜甫真的只是因為傷己才把昭君寫成怨婦嗎?或換個角度設問:如果杜甫沒有凄苦的一生,他筆下的昭君是否就是另外一種形象了呢?由學生先作出推斷。
此處屬于“為難”學生,學生不會有合理的推斷,將進入“不通”狀態(tài)。
教師補充李白、李商隱、白居易、歐陽修等人的詩句,再討論:為何杜甫、李白這些性情、經歷都不同的詩人筆下卻有著近似的昭君?此處很難會有理想的答案,由此獲得教訓——知人論世鑒賞方法的作用和局限。
繼續(xù)討論:如果我們不把這些詩文一律看成作者身世的寄托(其實也沒辦法這樣看),那為何這些詩文都基本以“怨恨和悲苦”為出發(fā)點呢?此處將使學生更進一步進入思維上無路可走的狀態(tài)。
然后由李白的另一首詩《王昭君》來開啟另一個思考空間。
由此得出“昭君敘事”的文化內涵之二:漢族文人的哀怨美學(歷代有600多首詩詞,80多種雜劇或傳奇,成為擺放在昭君墓前的哀怨的祭品)。
(3)學習雜劇知識,依據(jù)《漢宮秋》第二折選文,推理出第一折雜劇內容,猜測選文片段的后續(xù)發(fā)展。
(4)如果把昭君出塞看成個人命運的悲劇,不同文本對造成昭君悲劇的責任分別推定在誰的身上?用列表方式呈現(xiàn)你的判斷及其理由(文本依據(jù))。
(5)從文體特征的角度,將《漢書》中的《匈奴列傳》與《漢宮秋》相比較,說說它們的不同之處和各自表達目的。
由此得出昭君敘事的文化內涵之三:愛情與犧牲,奸臣弄事,皇帝有情(指出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學經常有的出發(fā)點)。
(6)由王安石的“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引出王安石《明妃曲》和蔡邕《怨曠思惟歌》的學習。探究:《怨曠思惟歌》中昭君的形象是怎樣的?王安石詩中哪句話與此呼應?
由《明妃曲》和《怨曠思惟歌》的學習得出“昭君敘事”的文化內涵之四:女性的反抗與價值自救。
王安石的觀點石破天驚,被南宋范沖向皇帝舉報說是“壞人心術,無父無君”。請?zhí)骄糠稕_說王安石“壞人心術,無父無君”的理由,并推測他如此給王安石“定罪”的原因。
再請學生分析和批評范沖的言行,這是一個強有力的評估性學習活動。
(7)昭君敘事的文化內涵梳理。鼓勵學生通過更多自選文本的研讀,更多角度地挖掘“昭君敘事”中的文化內涵,或對文本作者的觀點提出質疑與辯駁。
(8)探討不同文本的情感傾向、觀點、態(tài)度及其與文體和作者經歷、立場的關系。呼應學習活動1,作為發(fā)展與提升。
任務二:琵琶遺響
第5、6課時(活動2、活動3、活動4任選一感興趣的完成,也可多選;活動6可以摘出來作為學后測評)
活動1:如果讓你來塑造王昭君形象,你將把她塑造成哪一種形象?表達你的觀點和理由,300字以上。
活動2:嫁與不嫁是個問題;是坐在寶馬車里哭還是坐在自行車后面笑,也是個問題。請你以昭君在宮中關系親密的朋友身份和口吻給她提供建議。
活動3:想象昭君出塞行至邊界上那一刻的所見所想,寫一則描寫性文字。
活動4:王安石詩句中有“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請你模擬“家人”(是誰)的口吻,寫出這封家書或是昭君的回信。
活動5:據(jù)說在今內蒙古大青山一帶有無數(shù)的昭君墓,請你為其中一墓撰寫“墓志銘”。
活動6:研討《王昭君高歌歡樂頌》,完成下列小活動:
(1)朱大可在文中就昭君出塞表達了怎樣的觀點?從文中梳理出他依據(jù)的文獻資料主要是哪些。
(2)朱大可提到了莊周邏輯,在這個語境中如果用莊子自己的話來表達,下面符合其意思的是( )(可多選)。
A.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B.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啕以濕,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C.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D.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
依據(jù)自己的選擇,將莊子的話作為觀點,將“昭君敘事”作為待引用和分析的材料,寫一段論述性語段。200字左右。
活動7:在任務一中活動3的成果基礎上作出完善和修改,寫一篇800字以上人物評傳或學術小論文,并擬一個吸引人的題目(如《王昭君高歌歡樂頌》《千古琵琶誰知音》《毛延壽表示不背鍋》等);通過網絡搜索為昭君配一幅畫,完成閱覽室女性文學形象掛圖。
三、學習資源
主要選文6種:
1.杜甫詩《詠懷古跡,群山萬壑赴荊門》;
2.王安石詩《明妃曲·明妃初嫁與胡兒》;
3.東漢蔡邕所著的音樂專著《琴操》中的《怨曠思惟歌》(節(jié)選)“王昭君者,齊國王襄女也……遂以與之”,文言,約306字;
4.史傳《漢書·匈奴列傳》(節(jié)選)“竟寧元年……以休天子人民”,文言,97字;
5.雜劇《漢宮秋》第二折(節(jié)選)“(番王引部落上,云)某呼韓單于……但妾與陛下闈房之情,怎生拋舍也”,元雜劇,992字;
6.朱大可《王昭君高歌歡樂頌》(節(jié)選)“元帝下令那些想要遠嫁單于的宮女毛遂自薦……她的歡樂融入了向西行進的漫長印跡”,論述文本,575字。
輔助資源:
1.魯歌《歷代歌詠王昭君詩詞選注》;
2.馬致遠《漢宮秋》;
3.鄔錫芬《王昭君故事衍變》。
四、設計說明和評價建議
“思辨”是學習內容,也揭示思維品質,即體現(xiàn)閱讀和表達的深度、公正、理性。所以“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學習資源,可以也應該包括各種文本,文學性的、論述性的、實用類的,甚至是社會生活都可以作為深度探究式學習和思辨的對象。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最明顯的指向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的思維發(fā)展與提升,但它并不獨立于文化傳承與理解、語言建構與運用、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也就是說,它以思維素養(yǎng)為側重,糅合了其他幾種素養(yǎng),共同構成學習設計。
“哀怨曲還是歡樂頌”包括“宮廷深處”和“琵琶遺響”兩組任務,又分別對應著“我眼中的昭君”“詩文中的昭君”“誰為昭君定妝容”和“出不出塞是個問題”“千載誰知音”等多組具體學習活動。第一組任務著重于理解不同文本中的昭君形象以及“我”在學習前后對昭君形象意義的認識變化,第二組任務著重于理解基礎上的表達和交流能力的發(fā)展,以及討論、辯論過程中體現(xiàn)的思維品質的提升。
注重讀寫一體化,閱讀和鑒賞需要表達和交流來外顯,表達和交流乃至綜合實踐活動既有其自身任務性寫作價值,也推動閱讀,其本身就是閱讀的另一種形態(tài)。
在評價中,以學習的真實發(fā)生為原則并作為基礎標準,以學習的質量(讀寫中的思辨品質)為較高標準,真實發(fā)生性評價與質量性評價并重,依據(jù)不同的學習活動,各有側重。
任務一:宮廷深處
活動1是思辨和表達的基礎,用批注法幫助學生細讀文本,并通過填表把握各文本的主要內容、形象特點,特別是作者的情感或態(tài)度、觀點,為下一步學習打下基礎。評價時主要考查學習的真正發(fā)生。
活動2是貫穿整個學習活動的核心,在這個活動中,學生自讀并初步完成“把王昭君歸入哪一組”的任務,為后面的學習營造發(fā)展區(qū)域。評價時主要考查學生所寫短文的觀點是否明確,是否有文本依據(jù),表達是否有條理。
活動3是課堂討論的重點部分,特別關注兩點,一是讓學生完整表達,考查其表達的條理性和邏輯性;二是學生對話的設計,讓學生在互相對話中提升思維品質,從中評價其思維的嚴密性、敏捷性、深刻性和表達的針對性。
活動4是解讀“昭君敘事”文化內涵的主體部分,將“我眼中初識的昭君”“詩文中的昭君”“誰為昭君定妝容”三大方面的學習內容糅合在一起,對應7項具體學習活動,也是整個“昭君敘事”學習任務群的最核心部分,涉及辨析、整合、探究、評價、質疑、推理、論證等眾多語文實踐,對學生把握作者的觀點、表達自己觀點的條理性和邏輯性、辯論時的針對性提出要求。
活動4的最后兩項要求學生對“昭君敘事”的文化內涵和各文本的觀點、態(tài)度、情感傾向作一個梳理,并引導學生探究和發(fā)現(xiàn)各作者的身份、經歷、立場、知識背景與他們的觀點、態(tài)度、情感傾向的關系。
任務二:琵琶遺響
任務二包括7個活動,側重于學生自己的觀點形成后的表達,有論述性文體寫作,有想象與描寫性寫作,也有學術性、分析性寫作,將理解、鑒賞、表達、交流融為一體。特別是最后一項活動,要求寫學術研究報告,會給學生帶來挑戰(zhàn)。學習成果可以通過班級交流、出小報、專題講演、讀書報告等形式充分交流。
活動1“我喜歡的昭君形象”是學生閱讀文本后的個性化感知基礎上的表達實踐,評價時考查其觀點和依據(jù),以及闡述、分析的質量。
活動2、活動3、活動4任選一感興趣的完成,也可多選;分別對應建議性寫作、想象和描寫性寫作、家信寫作,總的要求是有文本依據(jù)和生活邏輯,并有自己的觀點或情感傾向,不可以無理由、無依據(jù)、無邏輯地隨意表達。同時,重點分別考查這樣幾個方面:“建議”寫作,要求符合身份,對象意識強;邊塞所見所想的描寫,要與學生認定的昭君形象和出塞動機吻合,不能互相矛盾;“家書”的寫作,不能興之所至,因為是復原王安石詩句中的“家書”,要充分考慮王安石的觀點,內容應該包括出塞的原因或動機、對家人的思念和勸慰、目前的生活狀況(可以含有對大漠風光的描述),視其內容的豐富性、合理性給予評價。
活動5的評價既要關注“墓志銘”的特點,又要關注學生是以什么身份寫的,對昭君有恰當?shù)母爬ɑ蛟u價,符合撰寫者身份,表達精練。
活動6關于朱大可的觀點的思辨參考:昭君出塞是自愿的,而且實現(xiàn)了女性價值的覺醒和自救(女權主義先鋒),是快樂的出行;他依據(jù)的主要文獻是《怨曠思惟歌》以及王安石的詩句。寫論述性語段,方便選擇和論述的莊周邏輯是“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和“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這兩個選項符合朱大可的表達意圖。評價時著重考查學生的觀點與材料之間構成的分析論證是否嚴密、有邏輯,如果有更多的材料來補充論證,則可以提高評價等級。
活動7是對任務一中活動3的提升和發(fā)展,也是整個學習任務群完成后的綜合成果展示。對學生的“人物評傳或學術小論文”的評價可關注(但不限于):學習任務、學習過程、學習資源、途徑和方法的梳理反思,學生所持觀點或結論的準確性、可靠性,理由的充分性,所依據(jù)的文本語言材料的豐富性(包括對不被自己認同的文本或語言材料進行質疑),論述的邏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