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清代畢沅對西安文物古跡的著述和保護考略

      2023-09-21 14:48:21孔凡一
      唐都學刊 2023年4期
      關(guān)鍵詞:畢沅文物古跡灞橋

      孔凡一

      (山東大學 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山東 青島 266237)

      畢沅是清代乾隆時期的學者型官僚,在清代學術(shù)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畢沅在陜西為官共十三年,乾隆三十六年(1771)任陜西按察使,在這年年底補授陜西布政使,乾隆三十八年(1773)補授陜西巡撫,直至乾隆五十年(1785)調(diào)任河南巡撫(期間丁憂一年)。作為長期主持陜西政務的封疆大吏,畢沅在陜西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尤其是關(guān)涉西安地區(qū)文物古跡的事跡較多,是西安地方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擬從以下幾方面敘述畢沅在西安地區(qū)文物保護史上的作為。

      一、畢沅其人

      畢沅在陜西13年,重視興修水利、發(fā)展農(nóng)牧業(yè)、賑濟災民、纂修地方志、整理校補傳世文獻、保護文物古跡,在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社會等諸多方面貢獻頗多,特別是畢沅在學術(shù)上愛才下士,在學問上博學通識,在文化上承上啟下,“雖官至極品,鉛槧未曾去手……(有)勤學好問之心”[1],且“好儒雅,廣集遺書,敬重文士”[2],使其幕府中聚集了乾嘉時期的孫星衍、鄧石如、洪亮吉、黃易、段玉裁等知名學者。畢沅學術(shù)淵博,著述頗豐,著及編纂有《關(guān)中金石記》《續(xù)資治通鑒》《關(guān)中勝記圖志》《西安府志》,校注《長安志》《三輔黃圖》《山海經(jīng)》《墨子》等傳世文獻,支持修纂地方志如《岐山縣志》《蒲城縣志》等,此外還著有大量詩文,均收錄在其詩集《靈巖山人詩集》中。因西安是陜西的省會,是陜西的政治、文化中心,是陜西封疆大吏的駐扎地,因此畢沅“巡宣是邦,閱茲數(shù)載,舉凡土物、民風無不備悉。而西安為省會要區(qū),尤加意焉”[3],在陜期間“(畢沅)長厚好學,召致名士,考訂經(jīng)史,下及金石碑版,糾訛正謬”[4],更為突出的是“(畢沅)所至考訂金石,修復古跡”[5],所以畢沅在西安生活、為官時間最久,參與西安文物古跡相關(guān)的活動最多。

      二、畢沅對西安文物古跡的考證、著述和保護

      (一)考證傳世文獻有關(guān)西安文物古跡的記載

      畢沅對西安相關(guān)傳世文獻的考證主要是對地方志的考證。中國歷朝歷代編撰的地方志眾多,而關(guān)于西安地區(qū)的地方志古已有之,包括有《長安志》《三輔黃圖》等。在陜期間,畢沅對與西安相關(guān)的古代志書的輯佚校讀做出了許多卓越貢獻。

      北宋宋敏求著《長安志》20卷,此書“精博宏瞻,舊都遺事,藉以獲傳,實非他地理志所能及”[6]。但是也存在很多舛訛之處,所以畢沅參考諸多文獻,重新校注了《長安志》。他對于書中的簡略之處都給出了詳細的考證,例如西周鎬京、秦阿房宮、西漢長安城、唐長安城的位置和布局,西周文王、武王、周公陵寢的位置等(1)需要指出的是,畢沅對部分文物古跡的考證存在貽誤之處,如部分漢代帝陵的考證、漢唐長安城中宮殿位置的考證,但畢沅是第一位大規(guī)模將實地考察與文獻論證相結(jié)合進行文物古跡考察的學者,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與突出貢獻。,其中最重要是對唐代長安城的布局進行了詳細的考證,為當代歷史研究和唐長安城的文物保護具有指導作用。除此之外,畢沅將元代李好文的《長安志圖》三卷附于后,重刊問世后,影響很大,成為地方志整理的典范,王鳴盛贊頌畢沅 “美哉,先生之才大而思之深,超出乎流俗絕遠矣!”[7]

      《三輔黃圖》主要記載了秦漢時期長安城的城池、宮觀、陵廟、明堂、辟雍、郊畤等,對漢長安城的布局記敘尤其詳備,是研究西安歷史地理的重要資料。畢沅也曾對其進行了校注,他對書中記載粗略的部分進行了補充,如書中原載“桂宮,漢武帝造,周回十余里”,畢沅補充為“漢武帝太初四年秋起,周回十余里,在未央宮北”(2)畢沅重?!度o黃圖》卷3,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第306號,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1年版。。此外,畢沅廣為搜集其他文獻中引用的《三輔黃圖》條文,著成《補遺》一卷。

      西安地區(qū)為漢唐故都,《長安志》《三輔黃圖》作為記載長安漢唐舊都古跡的方志,既“至為詳備”“精博宏瞻”,卻又“轉(zhuǎn)失精核”“時有駁復”。但畢沅未沿襲舊說,反而詳加考證,以二書為綱進行了“再創(chuàng)作”,明確了西安地區(qū)古跡相關(guān)內(nèi)涵,保留了清代中期的研究成果。

      (二)著述西安的文物古跡

      畢沅在陜西時,認為陜西是“自成周而后以迄秦漢隋唐代建國都,是以勝躅名蹤甲于他省”[8],因此“尋求舊跡,訂訛厘舛”[9],寫成了《關(guān)中勝跡圖志》32卷。西安地區(qū)的古跡是該書的重要部分,畢沅把文物古跡單獨列出,用5卷篇幅重點列敘了西安的文物古跡,包括宮殿、宅第、池苑、寺觀、帝王陵寢等,不僅考證其所在方位、布局范圍、歷史變遷等,還記載了對它們的保護情況?!蛾P(guān)中勝跡圖志》中文物古跡的平面圖是畢沅考論成果的集中體現(xiàn),雖然并未使用清代中期的先進制圖方法,但是卻直觀地表現(xiàn)了清代中期的古建筑的保存現(xiàn)狀和古跡分布情況的研究成果,例如《漢未央長樂宮殿圖》和《漢建章宮圖》即對研究漢長安城遺址的布局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guān)中勝跡圖志》成書之后,畢沅卻有“只議單辭,相羊莫助”[9]之憾,所以他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開始全力組織編纂《西安府志》,以彌補前書之不足。該志成為西安設(shè)府以來唯一一部府志,它的整個編纂過程,從設(shè)想、奏請到最后的刪削、定稿,畢沅都是最主要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因此充分反映了畢沅本人的學術(shù)思想和方志理論?!段靼哺尽吩趦?nèi)容編排上遵循詳今略古的原則,在文物古跡方面記述了歷代關(guān)于西安名勝古跡的保護情況,尤其是對乾隆時期的記述更為詳細,其目的在于發(fā)揮方志經(jīng)世致用的功能 。例如關(guān)于漢長安城長樂宮的布局,畢沅在《古跡志》中進行了詳細的考證。由此可見,畢沅在著述過程中,利用傳世文獻和前人觀點,并結(jié)合實地調(diào)查,對西安的古跡進行了詳盡的考證。

      在《西安府志》中,畢沅將金石單獨列出,編為兩卷,將西安歷史上存在過和現(xiàn)存的碑刻等可移動文物詳細記錄名稱、作者、時代、存放地點,并考證全文。綜觀《西安府志》中的金石卷,已經(jīng)有了當代文物志的雛形,且廣征博引、增新紀要,不沿襲舊說,將文獻考證與實地探訪相結(jié)合,具有很大的創(chuàng)新性,這在地方志的編撰中尚屬首創(chuàng),對后來全國地方志的編纂起到了巨大的示范作用,也為文物古跡的保護提供了傳承的依據(jù)。

      (三)保護西安的不可移動文物

      畢沅在任期間,頻繁探訪古跡,而西安是其訪古最重要的地區(qū),“名山大川,以暨故墟廢井,車馬經(jīng)由過半”[10]1063,他說:“每因公經(jīng)過各府、州、縣,凡有陵墓所在,必為下車,瞻拜咨訪。”[11]畢沅“因事經(jīng)咸陽縣(當時屬西安府管轄)北畢原,展謁元圣周公墓,……準將咸陽姬姓……予以世襲,俾永奉元圣周公及文武成康四王陵祀”[10]1062,專門派人守護西周帝王陵寢,防止古跡受到破壞(3)咸陽畢原的周王及周公陵墓存在爭議,但大部分學者認為實為秦王陵墓,畢沅考釋有誤。參見劉衛(wèi)鵬、岳起《咸陽塬上“秦陵”的發(fā)現(xiàn)和確認》,載于《文物》2008年第4期;王學理《咸陽原秦陵的定位》,載于《文博》2012年第8期。。

      對于西安碑林的保護是畢沅為官陜西期間的重要政績,在當時具有重大影響。西安碑林創(chuàng)始于北宋,藏眾多碑刻,在清代已為古跡。但西安碑林在畢沅撫陜之前,破敗不堪,時人記載碑林“在榛莽中,雨淋日灸,不加葺治,甚且眾穢所容,幾難廁足”[12],因此畢沅駐西安后主持修復西安碑林。主要的修復措施根據(jù)畢沅主編的《西安府志·學校志》的記載有以下幾項:“為堂五楹,恭奉我朝列圣御書貞石南為敬一亭,又南建亭并左右廊廡數(shù)十楹,砌置開成石經(jīng)及宋元以前碑版,又南置石臺孝經(jīng)。以上屋宇并周以闌楯,其鎖鑰有司掌之,帖估不得恣意摹拓,庶舊刻得以垂諸永久。至明代及近人碑刻,則汰存其佳者,別建三楹于敬一亭之西,為之安置,兼以資拓工口食焉。”[13]畢沅對西安碑林的整修是歷代規(guī)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在這次整修中,畢沅設(shè)置專門機構(gòu)來管理西安碑林,并向公眾開放,這是清代金石學研究的重要實踐,也標志著碑林不再完全是府學和孔廟的附屬,而成為了具有收藏、保護、展示和教育等功能的原始博物館。

      乾隆三十九年(1774)、四十年(1775),畢沅多次考察漢唐灞橋遺址,為保護灞橋舊址、方便兩岸來往,決定建設(shè)新橋,以期恢復唐宋時期灞橋的式樣。在修建灞橋的同時,畢沅認為“關(guān)中系臨邊重鎮(zhèn),西接新疆,為外藩朝覲往還必經(jīng)之所,沿途古跡如灞橋、溫泉、崇仁、慈恩兩寺,俱漢唐名勝”,應該對通往灞橋的道路沿途的一系列古跡進行維修整治。但因耗費巨大,且畢沅之后調(diào)離陜西,灞橋修建工程最終未能完成。與此同時,畢沅對西安明城墻進行了維修。乾隆四十六年至五十一年(1781—1786年),為加強城防體系,畢沅主持維修了西安城墻。雖然此次維修城墻主觀上不在于保護文物,且城防體系在當時并不被認為是古跡,但客觀上保護了明代城墻。作為明清西安城墻最大規(guī)模的維修工程,此次工程進一步推動了后來對鐘樓、鼓樓的維修,為今天西安的城市面貌奠定了基礎(chǔ)。

      根據(jù)《西安府志》記載,畢沅在編纂是書的同時,對于西安大量的文物古跡進行了維修整理,如西安城西的隋代崇仁寺、太白廟,都進行了修整,因此畢沅在修書的同時也在修古跡,兩項工作相得益彰、蔚為大觀。畢沅對西安不可移動文物的整葺,為西安保存了大量的歷史見證,使后人透過歷史遺存得以感受西安的漢唐風貌。

      (四)搜集保護西安的可移動文物

      關(guān)中地區(qū)可移動文物豐富,“為三代、秦漢、隋唐都會之地,碑碣之富,甲于海內(nèi)”[12],歷代皆有青銅器、碑石、磚瓦陶器的出土。畢沅廣為搜薈,著《關(guān)中金石記》8卷,按朝代順序匯編了自秦漢至金元的碑志石刻、摩崖造像、瓦當、青銅器等一共759通。該書對保存在陜西關(guān)中地區(qū)尤其是西安地區(qū)的每塊碑志石刻進行了詳細介紹,包括碑名、撰者、書者、時代、書體、藏碑位置、保存狀況、碑文字數(shù)、書法特點、碑文內(nèi)容,并結(jié)合史書對所涉史事做了考證,為陜西金石學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

      《關(guān)中金石記》孫星衍跋曰:“公廝渠所及,則有隋便子谷造象,得于長安;唐爾朱達墓碣,得于郃陽;朱孝誠碑,得于三原;臨洮之垣,亙以河朔,公案部所次,則有唐姜行本勒石,得于塞外;梁折刺史嗣祚碑,得于府谷;寶室寺鐘銘,得于鄜州;漢鄐君開道石刻,魏李苞題名,得于褒城。公又奏修岳祀,而華陰廟題名及唐華山銘始出焉?!盵12]可見畢沅為著述《關(guān)中金石志》,將陜西各地的可移動文物薈萃于西安,同時“稽經(jīng)諏史,訂誤補亡”[10]1065,既方便了自己及幕僚的學術(shù)研究,又在客觀上保護了陜西的可移動文物?!蛾P(guān)中金石志》其以可移動文物來證經(jīng)補史,是清代金石學研究的代表,充分體現(xiàn)了畢沅的金石學素養(yǎng)。

      需要指出的是,畢沅對西安碑林的整治目的是保護其中收藏的可移動文物——歷代碑刻,他將碑刻置于室內(nèi),并規(guī)定不得隨意摹拓,且冬天不對游人開放,對于碑刻的保護方法實際上已接近現(xiàn)代博物館的要求。畢沅對可移動文物的重視還體現(xiàn)在對青銅器的保護方面。西周青銅器曶鼎(一作舀鼎)在乾隆年間出土于陜西,畢沅得之,“命工鎪剔,字跡顯露”[10]994,得知其上所鑄銘文有助于探討西周懿王年間經(jīng)濟、社會情況,畢沅悉心保護,并由其幕僚阮元在《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中進行了著錄和研究,又與幕僚作詩以表達喜愛之情,現(xiàn)代文物保護所要求的清理、著錄、研究原則均體現(xiàn)于此過程中。

      (五)歌詠西安的文物古跡

      畢沅的文學水平極高,“甫入文壇,已獨樹一幟”[10]1047,其在主政、訪古之余吟詠不輟,輯錄為《靈巖山人詩集》,目前《靈巖山人詩集》和畢沅的其他詩作已被今人匯集點校為《畢沅詩集》上、下冊,成為研究畢沅生平及其思想的重要資料。畢沅很早就關(guān)注文物古跡,這也是乾嘉文人的共通特點。畢沅二十多歲即作歌詠家鄉(xiāng)古跡的《詠靈巖古跡十二首》。主政陜西之后,關(guān)中地區(qū)的文物古跡為畢沅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題材,其中與西安的文物古跡相關(guān)的詩詞列舉如下:

      《靈巖山人詩集》卷21有《灞橋》,卷27有《秦鏡曲》《長安詠古四首》《咸陽懷古》《畢原》《樊川》《少陵原》《游草堂寺》《長樂坡》,卷28有《尋玄都觀舊址三首》,卷29有《石甕寺》《宿驪山行館》《溫泉聽雨作》《新豐》《長春宮遺址》,卷31有《長安城東南隅有村名月兒高、金花落,似唐時南內(nèi)舊址,因公過此各系以詩》《紀將軍廟》《訪唐王右丞輞川別業(yè)》《經(jīng)行渭北瞻眺漢唐諸陵寢》,卷32有《再游韋曲》《重游終南山》《樓觀》《授經(jīng)臺》《馬融讀書石室》《草堂寺》等等,均是描述西安的文物古跡的詩句。

      乾隆四十七年(1782),畢沅與幕僚唱和之詩編為《樂游聯(lián)唱集》,其中多詠陜西的文物古跡。他在此詩集序言中寫道:“(畢沅及其幕僚)考遺經(jīng)于太學,尚有殘碑;尋故物于昭陵,惟余石馬。溫泉荒址,驪宮舊墟;韋曲風花,灞橋煙水。莫不陳之華簡,緯以雄辭。”[10]西安豐富的文物古跡成了他們無窮的創(chuàng)作源泉。在這部詩集中,有對西安碑林中的開成石經(jīng)進行歌詠的《開成石經(jīng)聯(lián)句并序》,對唐代華清宮進行歌詠的《華清宮故址聯(lián)句》,對樊川杜曲古鎮(zhèn)進行歌詠的《上巳前五日同人觀桃杜曲聯(lián)句》,對灞橋遺址進行歌詠的《重修灞橋紀事聯(lián)句》,對西安所得周曶鼎進行歌詠的《周曶鼎聯(lián)句并釋文》等,另外還有《秦阿房宮鏡》《漢未央宮瓦》《隋興國寺塔》《唐景龍觀鐘》等詩文皆歌詠文物古跡。

      畢沅歌詠西安地區(qū)文物古跡的詩詞,內(nèi)容多為憑吊古跡、記敘史事、追慕先賢,不僅體現(xiàn)了畢沅本人的文學水平和史學修養(yǎng),也為后人了解清代中期的西安文物古跡提供了豐富的史料,這已成為西安地方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余論

      畢沅在西安地區(qū)與文物古跡相關(guān)的一系列的學術(shù)活動、地方志編纂活動、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施政活動客觀上推進了西安地區(qū)的文物古跡保護。

      首先,畢沅對周秦漢帝陵的保護措施是確定范圍、修筑陵墻、立下石碑、設(shè)置專人守護,并在地方志中予以記載。在整修灞橋的過程中,畢沅將灞橋附近以及通往灞橋的交通要道沿線的文物古跡均考慮在整修維護范圍內(nèi),與當代線性文化遺產(chǎn)保護理念相似。其對文物古跡的維護充分考慮了不同文物古跡之間的關(guān)系,將不同文物古跡作為整體進行綜合保護,展示了文化環(huán)境的協(xié)調(diào)性。

      其次,畢沅對西安文物古跡的保護有其熟知大量傳世文獻和實地踏查的基礎(chǔ),是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進行學術(shù)研究的典范,有益于自身及幕僚的學術(shù)研究,有益于歷史傳承。如對西安碑林的修整工作和對公眾開放的舉措,充分發(fā)揮了文化遺產(chǎn)的學術(shù)價值和社會效益,已具現(xiàn)代博物館對學術(shù)研究者和公眾開放的意蘊。

      最后,畢沅主持陜西政務多年,其關(guān)涉西安文物古跡的事跡、著述眾多,為后人了解清代中期的西安文物古跡情況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并在客觀上保護了西安的文物古跡,對西安乃至陜西的歷史文化影響巨大。

      猜你喜歡
      畢沅文物古跡灞橋
      文物古跡保護與旅游開發(fā)研究
      旅游縱覽(2023年1期)2023-03-06 06:19:21
      畢沅幕府與清中葉駢文復興
      天中學刊(2022年5期)2022-10-26 00:06:06
      泉州市鯉城區(qū)文物古跡保護與開發(fā)策略
      文物古跡保護與旅游開發(fā)探析
      旅游縱覽(2022年7期)2022-07-21 04:20:32
      畢沅生平及學術(shù)研究綜述
      畢沅:值夜班,中狀元
      元代灞橋工程技術(shù)探析
      灞橋月
      美麗的灞橋
      等你在灞橋
      旺苍县| 焦作市| 全州县| 乐昌市| 卢湾区| 四子王旗| 美姑县| 中江县| 修水县| 山西省| 江津市| 光泽县| 沙洋县| 调兵山市| 乌恰县| 卫辉市| 临猗县| 托克逊县| 永丰县| 左权县| 阳朔县| 三明市| 习水县| 中西区| 哈尔滨市| 攀枝花市| 丰原市| 舒兰市| 麻江县| 东宁县| 恩平市| 凯里市| 承德县| 右玉县| 建瓯市| 通化市| 漳平市| 巩义市| 蓬莱市| 新野县| 灵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