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豪俊
數學是一門培養(yǎng)思維能力的基礎課。知識創(chuàng)新的基礎是教育。教育要創(chuàng)新,就要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就要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常會利用已學過的知識去發(fā)現、解決新的問題,或對某個問題有自己的見解,或者在原來的基礎上產生新的思維成果,這些都是學生在學習過程在創(chuàng)新思維的體面,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老師要在教學實踐中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根據教學內容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其不斷地發(fā)展。
設計好練習題對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同學學習計算方法、掌握解題方法一樣,也必須通過練習。而且思維與解題過程是密切聯系著的。培養(yǎng)思維能力的最有效辦法是通過解題的練習來實現。因此設計好練習題成為能否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fā)展的重要一環(huán)。一般地說,課本中都安排一定數量的有助于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的練習題。但是不一定都能滿足教學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級的情況不同,課本中的練習題也很難做到完全適應各種情的需要。因此教學時往往要根據具體情況做一些調整或補充。學知識,而且有助于發(fā)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并激發(fā)學生思考問題的興趣。例如,講過乘法分配律,除了像課本中的練習題,給出兩個數相加再乘以一個數,要求學生應用運算定律寫出與它相等的式子以外,還可以給出一些等式,其中有的不符合乘法分配律,讓學生判斷哪個是錯誤的,或者用3種圖形代替具體的數,寫成兩個式子,例如(○+△)×□和○×□﹢□×△,讓學生判斷它們是不是相等,并說明根據。這些練習都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演澤推理的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同學
一、語言表達能力與思維能力密切聯系起來
人們的思維與語言是密不可分的,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心理學認為,借助語言人們把獲得的感覺、知覺、表象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判斷,進行推理。通過語言表達還有助于調節(jié)自己的思維活動,使之逐步完善。在數學教學中,要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就要引導學生去分析、比較、綜合、抽象、概括、推理,而教師要了解學生這些思維活動的情況,也需要讓學生用語言表達出來,然后對學生思維的過程給予肯定或糾正。有經驗的教師總是注意讓學生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計算過程和解題思路,結果學生思維能力有較快的提高。
以“舊”帶“新”,讓學生自主建構
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過程,只有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才是有效的教學。建構主義認為,所謂學習的過程不是一個由教師向學生單向輸出、傳遞知識的過程,更不是一個學生機械、被動地接受信息的過程,而是一個學生積極地構建這些知識的意義和自我發(fā)展的過程。很顯然,這個知識構建的過程是不可能由別人來完成的,它必須借助于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與新的知識經驗之間發(fā)生交互作用來完成。例如:“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計算法則,關鍵要讓學生明白為什么這樣計算?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源于“商不變的規(guī)律和除數是整數除法的計算方法”,這些知識學生都已掌握。教學時教師就應把研究新知識的權利交給學生,可以先讓學生根據商不變的性質,在( ?)里填上適當的數0.12÷0.3=( ??)、3.72÷2.4=( ??)÷24然后引導學生觀察等號兩邊的算式,右邊的算式會算,左邊的還不會,對照左右兩邊你會任出怎樣的思考與推新?從而得出除數是小數的除法可以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不僅僅掌握了本節(jié)課的知識,也使學生經歷了獲取知識的過程,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感受和體驗學習成功快樂。因此,數學教學不僅僅是課上40分鐘的教學,要激活學生進行有效的自主學習就要把課堂做大,把學生的課前、課后帶動起來。
總之,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善于挖掘學生的潛能,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教學時,把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這樣就能優(yōu)化學生的思維品質,發(fā)展學生的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