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錦楠[紹興文理學院,浙江 紹興 312000]
作為中國古典文學中常見的審美意象,青松孤直,是為清高自守之態(tài);蒼松傲雪,是為堅貞不屈之姿。從先秦儒家“歲寒后凋”的比德之言,到唐代題為“松柏有心”的諸多詩文創(chuàng)作,“松”歷來被文人墨客視為高潔品性的象征。王陽明在詩歌創(chuàng)作時多次引“松”入詩:若寫景語,則以明月清風相襯,極盡松之清幽;若欲言志,則取青崖云闕之地,彰顯松之出塵;若將問道,則作禪寂澄凈之筆,交映松之空明。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版《王陽明全集》所收錄的詩歌中,“松”意象共出現(xiàn)60 次,其組合意象的類型達31 種,其中“松柏”意象出現(xiàn)最多,其次是“松風”“長松”“松間”等。這些意象不論是描摹景色、創(chuàng)設(shè)情境,還是象征隱喻、比德言志,抑或是感知禪意、融匯道法,都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和文學內(nèi)涵。
王陽明常常以“松”設(shè)景抒情,此情或為尋樂之趣,或為懷舊之思,或為奇絕之嘆。尋樂多山中,閑居起幽情。王陽明曾褰裳渡河,與山翁洗盞對酌,在石上拂塵醉臥。為記敘此間樂事,他寫下《夜雨山翁家偶書》:“山空秋夜靜,月明松檜涼?!雹倏丈届o夜,明月涼松,唯此等清幽之景,最興發(fā)悠然閑趣。一如《南庵次韻》中,王陽明筆下飄落千峰松雨,“松林晚映千峰雨,楓葉秋連萬樹霞”;又如《夜宿香山林宗師房次韻》中,“松堂靜夜渾無寐,到枕風泉處處聲”的物外幽景,無不令人拋卻形骸之累,洗卻俗世之塵。
尋樂寄情,作詩留趣,乃因樂而以松設(shè)景。若遇愁情,王陽明也會將松化入詩中,如“蕭瑟中林秋,云凝松桂冷”(《秋夜》)等,借寒松來烘染苦悶孤情。此外,在一些思鄉(xiāng)詩中,王陽明也曾引松入詩,遣懷鄉(xiāng)愁。成華辛丑年(1481 年),王陽明隨父親從姚城(今浙江余姚)遷居越城(今浙江紹興),但他心中依然深戀故土,即便遷離余姚依舊將其視為故鄉(xiāng)?!蛾柮飨壬曜V引證》中載:“陽明先生王氏戶籍長留余姚?!雹诖撕蠼?jīng)年,無論是求學問道、游宴山水,還是剿匪平亂、立言講學,王陽明都心系故鄉(xiāng),深盼歸鄉(xiāng)。其情若此,引松而發(fā),則成“鄉(xiāng)心草色春同遠,客鬢松梢晚更蒼”(《草萍驛次林見素韻奉寄》)等句。
思鄉(xiāng)時寫松,在王陽明詩中并不少見。在其他懷舊的詩歌中,王陽明也曾借松的意象寄托思念,如《與沅陵郭掌教》詩曰:“記得春眠寺閣云,松林水鶴日為群?!泵骱胫问四辏?505),王陽明念及“盡日坐井欄,有時臥松下”的龍泉山寺僧,便在《憶龍泉山》詩中回憶舊日種種。從故鄉(xiāng)的巖泉與山云,到令他無限懷念的僧與寺。但他并未說出口的是,他還想起自己一手成立的龍泉山詩社,想起曾經(jīng)名落孫山的科舉考試。他并非只是以此詩懷鄉(xiāng),更以此遣懷解愁。自弘治十五年上疏還鄉(xiāng)至此,正是“一夕別山云,三年走車馬”,千般京師浮華,萬種官場虛名,皆成擾亂初心的束縛,他何嘗不想做那朝夕傾瀉、自由無拘的巖下泉流?何嘗不羨那龍泉寺臥松坐井的僧人?他借此詩道出對故鄉(xiāng)的思念,更表達了對悠閑自在生活的向往之情。
王陽明平生寄情山水,其詩中亦不乏奇絕之景、奇絕之松?!八晒派写娼?jīng)雪干”(《游瑞華》),蘊含著古松閱盡大觀的凝重典雅;“老屋深松覆古藤”(《宿凈寺》),流露出枝藤盤虬臥龍的蒼勁悲涼;“巖頭坐石剝落盡,手種松柏枯龍鱗”(《火秀宮次一峰韻》),則展現(xiàn)出蒼松身如龍鱗的古老與神奇。浮峰翠壁落在他筆下,可化為“怪石有千窟,老松多半枝”(《又四絕句》)的雄奇壯景。春庭竹發(fā)時,卻又見“歲古檐松存獨干”(《白云堂》)的堅韌與滄桑。
弘治十五年(1502)春,王陽明告病歸越,登浮峰作“洞門春靄蔽深松”(《游牛峰寺·其一》)、“縈紆鳥道入云松”(《游牛峰寺·其二》)等句,正是以松烘景、襯映雄奇之筆。霧靄繚繞掩映深松,盡顯蒼崖丹洞之奇幽;縈紆鳥道伸入云松,更襯峰回路轉(zhuǎn)之奇絕。
松木比德,古已有之。松樹堅貞耐寒,在中國古代文學中被賦予“歲寒心”的雅意,更有“君子樹”的美譽。《論語·子罕》載孔子“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③之言以彰顯其高潔品性,北宋范仲淹作《歲寒堂三題·君子樹》歌詠其君子之風,王陽明也曾沿用松柏“君子比德”的文學內(nèi)涵,在《〈伐木〉寄言》中追思朱熹、張栻兩位先哲:“陟岡采松柏,將以遺所思;勿采松柏枝,兩賢昔所依?!?/p>
《文心雕龍·明詩》中言:“人稟七情,應(yīng)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雹芡蹶柮髟谠姼柚薪杷梢庀蟊鹊卵灾?,正循此“應(yīng)物斯感”之因,得“感物吟志”之果。敬慕君子先賢的同時,王陽明對游仙隱逸也極為向往,如“已逐肩輿度青壁,還隨孤鶴下蒼松”(《白云》)等。在書寫隱逸情懷時,松意象的融入既達成了托物言志的創(chuàng)作效果,又發(fā)揮了寓情于景的文學價值。
在靜慈寺時,王陽明曾作《臥病靜慈寫懷》遣懷,其中“雨晴階下泉聲急,夜靜松間月色遲”,“把卷有時眠白石,解纓隨意濯清漪”二聯(lián),摹寫出他所向往的歸越生活。此處的松意象,既添山中幽情,又解凡心雜緒。待移居勝果寺后,王陽明又賦詩云:“半空虛閣有云住,六月深松無暑來?!保ā兑凭觿俟隆罚┰崎w遠塵,濯纓眠石已足以凈心,而深松掩映慰人涼意,使盛夏六月恍若無暑,更能夠掃悶去燥、解憂脫俗。
除卻“半空虛閣”,同住云端的泰山,也有此脫俗之義。泰山在古時被視為“峻極之地”,此等高絕之處,不沾世俗之塵。王陽明多次身登泰山,摹其壯景。如:“危泉瀉石道,空影垂云松。”(《登泰山》)危泉傾路,空影垂松,盡寫泰山之巍峨。然而在狀景之外,此詩還流露出王陽明不與俗同歸的“游仙情懷”,詩尾“去去勿復(fù)道,濁世將焉窮”⑤,正是對濁世俗塵的批判與摒棄,暗含著超然物外的隱逸出塵之意。
王陽明詩歌中常見的“松風”,是歸隱山林的典型象征。相傳南朝“山中宰相”陶弘景“特愛松風,庭院皆植松,每聞其響,欣然為樂”(《南史·陶弘景傳》),而唐宋時期也有諸多歌詠松風以期歸隱的名篇。王陽明在《山中懶睡》中寫道:“松風不用蒲葵扇,坐對青崖百丈泉。”“風”慣有“掃塵”之意,“松風”則更顯清新,既掃濁世俗塵,又解憂愁雜緒。王陽明“草露不辭芒履濕,松風偏與葛衣輕”(《龍?zhí)兑棺罚昂螘r卻返陽明洞,蘿月松風掃石眠”(《送德聲叔父歸姚》)等句,皆取松風悠閑飄逸、高雅脫俗之義,抒發(fā)歸隱情懷。
明正德元年(1506),劉瑾假傳圣旨,王陽明被迫害入獄。年關(guān)將至,鄉(xiāng)情尤甚,在獄中他寫下《歲暮》:“兀坐經(jīng)旬成木石,忽驚歲暮還思鄉(xiāng)。高檐白日不到地,深夜黠鼠時登床。峰頭霽雪開草閣,瀑下古松閑石房。溪鶴洞猿爾無恙,春江歸棹吾相將。”王陽明雖身陷囹圄,但思鄉(xiāng)之緒卻尚能借詩歌逃出牢籠。詩前兩聯(lián)勾畫出他不見天日、與鼠同眠的艱難處境,至頸聯(lián)時筆鋒一轉(zhuǎn),宕開清新明快之意。霽雪明朗,暗懷希望之許;古松蒼勁,亦含生命之機。王陽明心無形役,故而此身不受物役,縱然置身于枯坐如木石的困境,亦持霽雪古松的守望。尾聯(lián)對句“春江歸棹吾相將”,將思鄉(xiāng)之情推至極點,也暗含著超然物外、悠然無束的歸隱之盼。
明正德二年(1507),王陽明在赴謫龍場的途中寫下《答汪抑之》:“緬懷巖中隱,磴道窮扳緣?!墒现?,暮漱松間泉?!彼谠娭幸浴半[”字點出全篇的向往之情,云崖山川,皆生逸興?!笆现ァ迸c“松間泉”的一組工對勾勒出縹緲脫俗的世外之境,正是游仙隱居的典型意象。除此之外,這組工對在王陽明的《〈伐木〉寄言》中也曾出現(xiàn),詩曰:“渴飲松下泉,饑餐石上芝?!憋嬎扇?,食靈芝,仿佛描繪出一位仙風道骨、不食煙火的隱逸游仙。與此句類似的意象對仗還有“倦枕竹下石,醒望松間月”(《西園》)等。
作為明代心學的集大成者,王陽明主張“心外無物”,認為“萬物與我皆一體”。這一理念在其詩歌創(chuàng)作中也有體現(xiàn),寄情山水,可興發(fā)本心體悟;移情草木,故得證萬物同體。不論是悠游山水之景,還是描摹草木之色,所遇所感皆可化為哲思,心間筆下可抒萬物性靈。
王陽明曾答朱子曰:“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w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其發(fā)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保ā秱髁曚洝罚┻@種“心物一體”的心學思想與天臺宗佛教“無情有性”觀、道家的“天人一體”觀恰有共通之處?!吨袊鸾涛幕喢鬓o典》將“無情有性”釋義為“天臺宗湛然的特殊佛性觀,意指無情草木、墻瓦壁石也具佛性”⑥,道家則主張“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⑦(《齊物論》)的“天人合一”思想。
歸類于草木且被王安石列為“百木之長”的松,自然也符合王陽明“草木有人的良知”一論,與“無情有性”“天人一體”觀相通,具有道法、禪思及自然的多重意蘊,彰顯性靈,頗具玄妙?!毒暗聜鳠翡洝份d,有僧問黃州齊安禪師:“如何識得自身佛?”禪師答曰:“一葉明時消不盡,松風韻罷怨無人。”⑧此中可窺松之禪思。《五燈會元》載,有僧問衡岳南臺寺藏禪師:“如何是南臺境?”禪師曰:“松韻拂時石不點,孤峰山下壘難齊?!雹岽颂幐@松之深韻。
王陽明集古今儒學于大成,其詩歌創(chuàng)作則具有貫通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獨特內(nèi)涵。他曾入九華山,在無相寺留詩三首,化城寺留詩六首?!袄仙畮r下屋,繞屋皆松竹”(《無相寺》),描繪出一幅禪意盎然的無相寺松竹僧居圖?!霸贫斯慕锹湫嵌?,松頂袈裟散雨花”(《化城寺·其三》),則吟出化城寺的山水梵音。在《化城寺·其六》中,王陽明再度將松景與禪境結(jié)合:“飯遺黃稻粒,花發(fā)五釵松。金骨藏靈塔,神光照遠峰。”高閣兀立,鐘聲歸寂,此詩所寫之景,正是佛門清凈之地。據(jù)傳僧地藏圓寂后,他的佛骨被安放在靈塔之中,而塔頂顯出神光。王陽明以詩筆構(gòu)建出這般清穆的禪境,從金骨到靈塔,從神光到遠峰,又特意嵌入一叢花開的五釵松,令松之禪意在無言中躍然紙上。
禪思之外,王陽明詩中的松意象還與道家有關(guān)。在《鵝羊山》一詩中,王陽明寫下“禮斗壇空松影靜”之句,描寫道家法會結(jié)束后,禮斗壇與松影同歸寂靜的狀態(tài)。此處的鵝羊山相傳是道家許天師斬蛟之地,被杜光庭列為“道教第二十二福地”⑩,而松樹則向來被道家奉為仙木。王陽明將“松影”意象融入道家意境,可謂匠心巧運?!赌箱椤分小澳显烙兄駥?,丹溜青松陰”,亦有道法內(nèi)涵。傳聞鳳鳥非竹實不食,道教將“丹溜”視為仙水。此處的竹實、丹溜,都帶有仙玄之意,使作為仙木的青松則更具道法之思。
王陽明在詩歌中善于將松本身的禪、道之意與整體意境相結(jié)合,其詩從寺院塔廟寫至道觀法壇,或?qū)懛鸸巧窆猓驅(qū)懚刺旄5?,為自然界的松賦予禪意與道法之思,使松意象具有探玄、問道的獨特價值。王陽明引松入詩的同時,以“本心”體悟自然的松、禪意的松、道法的松,在吸收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基礎(chǔ)上抒發(fā)性靈,使心、物合為一體,而從松中見萬象,從萬象中見本心。
王陽明詩歌中的松意象具有多重審美價值和文學內(nèi)涵。在設(shè)景抒情方面,展現(xiàn)了尋樂懷鄉(xiāng)、悠游山水之趣;在比德言志方面,體現(xiàn)出志比君子、身求歸隱之心;在探玄問道方面,流露出闡發(fā)佛性、融會道法之思。王陽明引松入詩,又將自身經(jīng)歷、情感志向、思想體悟融入其中,使松意象具有獨特而豐富的藝術(shù)價值,以此為詩歌注入深刻的哲思與流動的詩意。
①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王陽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560頁。(文中相關(guān)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②諸煥燦:《陽明先生年譜引證》,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版,第163頁。
③胡海潔:《論語導讀與賞析》,現(xiàn)代教育出版社2017版,第23頁。
④龔鵬程:《文心雕龍講記》,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第411頁。
⑤曹海東:《二十五史通鑒·第5卷》,北京團結(jié)出版社1997年版,第3576頁。
⑥蕭振士:《中國佛教文化簡明辭典》,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4年版,第227頁。
⑦郎擎霄:《莊子哲學》,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第291頁。
⑧宋道元輯,朱俊紅點校:《景德傳燈錄·上》,海南出版社2011年版,第271頁。
⑨普濟輯,朱俊紅點校:《五燈會元·上》,海南出版社2021年版,第471頁。
⑩張勇:《杜光庭》,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7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