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琪
“疼痛感”,在醫(yī)學上被看作是身體出現(xiàn)狀況的警報,從文學角度來說則敲響了問題的警鐘。疼痛感對個人和社會都有重要的警醒意義。因為唯有知痛,方能認真析痛,想法解痛,從而去頑疾,除弊病,筑盛世,續(xù)榮光。
千年征途中,縱橫山河間,感知疼痛,可不忘初心,賡續(xù)前行,筑中華之盛世。
知痛,不僅僅是對醫(yī)學疾病的感知,更是對社會弊病的認識。中華上下五千年,無數(shù)仁人志士敢于知痛,痛定思痛,積極作為,盡其所能祛除社會頑疾?!皫煹乐粋饕簿靡樱∮酥疅o惑也難矣”,韓退之知“師道不傳”之病,寫《師說》以警醒世人勤于學習、尊師重道;“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王介甫知北宋浮靡之弊,主張“務為有補于世”,把文學創(chuàng)作與政治活動密切聯(lián)系,反映社會矛盾,終執(zhí)一朝之牛耳;“然遍地腥云,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彀?”林覺民知“中國非革命無以自強”之痛,忍痛離開妻兒,舍身取義,將自己的全部奉獻于革命事業(yè)。正是他們知痛,意識到民族現(xiàn)狀和社會弊病,積極行動,警醒世人,中國才有了希望。若對疼痛漠視無感,渾然不覺,這對于個人和國家來說都將是一件可怕的事。
風云變幻中,時代發(fā)展時,治愈疼痛,可涅槃重生,扶搖直上,續(xù)萬代之榮光。
解痛,是在知痛基礎上對疼痛的治療,是對問題有針對性和有效性的解決。金一南將軍在《為什么是中國》一書中曾寫道:“銘記歷史不是為了記住仇恨,而是為了不讓歷史重演?!睉K痛的歷史引發(fā)我們的疼痛感,而治愈疼痛的最好方法便是不讓歷史重演。對于當今社會出現(xiàn)的一些消極現(xiàn)象,我們應旗幟鮮明地反對 “無感”,拒絕“躺平”。當代青年,作為具有強大生命力與能動性的新時代接班人,有責任去認識問題,并努力解決問題。如此,我們才能在時代湍急的洪流中立于不敗之地,在紛擾喧鬧的世俗中守得一方凈土,在歷經(jīng)風雨沖刷后涅槃重生,扶搖直上。
沉舟側畔,千帆競過,病樹前頭,萬木爭春。吾輩青春正當時,應敢于知痛、解痛,勇于執(zhí)時代狼毫,書錦繡華章。讓我們因痛而醒,以山河為證,以歲月為銘,筑中華之盛世,續(xù)萬代之榮光。
【點評】
這篇文章視野開闊,思路清晰,論證有說服力。開篇概述材料引出觀點后,中心部分緊扣“知痛”“解痛”展開,無論是小段還是段首句都鮮明地提示著閱卷者自己的論證思路。在論證時,作者選例典型,敘例精練。譬如,在論述“知痛”的意義時,采用了韓退之、王介甫、林覺民的例子,既用“病”“弊”“痛”等關鍵詞扣材料拓寬內涵,又以引用、排比等修辭手法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表現(xiàn)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