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看詩詞,關注鐘聲,遐想安全,不經意間便將這一組詞匯聯(lián)系在一起。
“客心洗流水,馀響入霜鐘?!薄叭f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薄肮锰K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寫古剎鐘聲的詩句很多,一入眼簾,似乎耳畔便響起悠遠渾厚的鐘聲。
鐘是寺院的重要法器,有大小2種,小鐘稱為“喚鐘”“行事鐘”,通知法會、進餐、休息等,其聲柔和,相對短促。而詩詞說的多是大鐘,因其聲音洪亮,傳播很遠,多稱為“洪鐘”“梵鐘”。早晨先敲鐘后擊鼓,鐘先快后慢;傍晚先擊鼓后敲鐘,鐘先慢后快。一般來說,快十八慢十八不快不慢再十八,反復如是計一百零八下。
看來,古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并不簡單,并非現今形容人做事消極、敷衍混日子的那種,而是馬虎不得,撞則撞好。既要把握撞的節(jié)奏與力度,又要一聲聲念好對應的經文,不同寺廟或節(jié)日,比如辭舊迎新的“夜半鐘聲到客船”,規(guī)則又有不同。這就要體現虔誠與責任感,經受風雪冰霜、日復一日的考驗與訓練了。鐘聲定點定時,余韻悠長,聽了便讓人遐想,似在提醒人們修持精進、日甚一日。或許這正是文人學士們易于共鳴的原因。
由和尚撞鐘的本義與今義,便想到了安全管理。一要強化載體文化意識。鐘只是一種載體,但敲鐘暗含勸諭,以文化人。正所謂“曉擊則破長夜、警睡眠;暮擊則覺昏衢、疏冥昧?!卑踩_工會、收工會、唱誦票等也是載體,不僅不能流于形式,反而要上升為安全文化,以基于共同的安全價值觀,培育一絲不茍的行為規(guī)范,開必開好,到點到位,嚴肅嚴謹。二要營造群體如一氛圍。凡僧人,皆剃度,著袈裟,早誦經,晚參禪,不同時間段,或“洪鐘”,或“喚鐘”,時時統(tǒng)一步調節(jié)奏,強化群體如一氛圍,以氛圍匡正人。而安全作業(yè)呢,大凡進場了,可否像僧人,呈現特定的群體形象?著裝不統(tǒng)一時??梢?,帽子戴不好屢見不鮮。規(guī)范穿戴,既要視為安全所必須,更要視其為文化,一旦一套行頭上身,必須如老禪入定,心無旁騖,習慣性行為養(yǎng)成首先從規(guī)范著裝穿戴開始。三要保持日復一日力度。就好比軍隊,時時以“直線+方塊”訓練,列隊步操,糾察軍容,整飭內務,包括被子疊成“豆腐塊”,日復一日,化嚴苛的要求變?yōu)樾袨榈淖杂X,達成軍人令行禁止的素養(yǎng)認同。若堅持不夠,消極敷衍便不可避免。得知上級有“四不兩直”督查,便從嚴從緊執(zhí)行安全規(guī)章,反之,習慣性違章不時流露。
形式作用于內容,內容反作用于形式。賦予安全管理以和尚撞鐘式教化與嚴苛,久而久之便也成了自我約束、自主管理和團隊如一的安全文化;耳濡目染,久久為功,或許就建立了安全生產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