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新勇 張永鑫 劉雯秀 茅曉宇
(1.天津工業(yè)大學 天津 300387;2.天津體育學院 天津 301617)
當下,由于存在課業(yè)負擔過重、沉迷電子產品、生活方式不規(guī)律等現(xiàn)象,我國中小學生正常睡眠情況堪憂,身體形態(tài)狀況欠佳,肥胖率和近視率等問題不容樂觀。新時期、新理念的發(fā)展對中小學生的課外體育鍛煉也提出了新要求。為促進中小學生個性發(fā)展、增強體質,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政策),要求各地深入開展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工作。“雙減”政策的發(fā)布,可以進一步減輕學生課業(yè)培訓的負擔和壓力,增加體育參與的時間,進而增強體質、促進健康。對于課外體育鍛煉這一行為,個人行為和外界干預都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利用相關體育手段積極干預,提高和促進中小學生對課外體育鍛煉的心理認同和參與已成為重中之重。
長期以來,一些學校給學生施加的學習壓力過大,且達不到理想的效果。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2021 年7 月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并要求各地區(qū)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同時陸續(xù)印發(fā)一系列文件確?!半p減”落實到位、取得實效。
有效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所有人的一致期望。自“雙減”政策發(fā)布后,絕大部分義務教育學校都針對作業(yè)任務制定了相應的管理制度與方法,對各種課外培訓廣告野蠻生長的現(xiàn)象產生了一定的遏制作用。減輕了課業(yè)負擔,縮減了課外培訓的規(guī)模,給了中小學生更多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質的時間,使得家長的時間分配更加自由,可以有效增進親子互動,也有利于家校聯(lián)動,共同促進中小學生健康發(fā)展。
1979年,我國首次針對16個省會城市的中小學生體質狀況進行調查研究。同時,自1985年以來,我國共組織了8 次全國性大規(guī)模的學生體質與健康情況調研,結果顯示,我國中小學生體質健康問題不容樂觀。尤其是肥胖、近視、脊柱側彎、頸椎性損傷等問題較為突出,其中肥胖和近視的檢出率始終居高不下,彎腰駝背等病理現(xiàn)象也屢見不鮮。2021 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達標優(yōu)良率僅為33%,雖較之前有所提升,但與預期仍相距甚遠。種種跡象都表明,當前我國中小學生的身體健康狀況堪憂,所以進一步減輕學生負擔、加強課外體育鍛煉、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刻不容緩。
體育鍛煉能夠有效改善心理狀況。目前,我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夠完善,且心理疾患發(fā)病率逐步上升。由于家庭關愛的缺乏和校內課業(yè)的壓力,學生漸漸開始把自我封閉起來,長期沉浸在屬于自己的世界,與他人的相處也變得更少,造成了嚴重的自私和叛逆心理等。雖然我國已實現(xiàn)全面小康,但貧富差距依然存在,不同學生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也容易在體育鍛煉中顯現(xiàn)出來,當產生攀比心理時,這些方面就可能會對部分學生的自尊造成一定的影響。這些負面情緒和心理,也是現(xiàn)在中小學生缺乏體育鍛煉的影響因素之一。
近30 年的調查研究表明,我國中小學生的體質健康和發(fā)展狀況較差,極大程度上是缺乏體育鍛煉導致的。從布朗芬布倫納的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來看,應當明確的是,中小學生缺乏體育鍛煉的問題從來不是,也不可能僅僅是學校體育或某一單方面的問題,而是一個涉及學校、家庭和社會等多方面、多系統(tǒng)的綜合性社會問題[1]。
作為中小學生來講,一些行為和發(fā)展會受到校內學習和生活的影響。一些學校和教師還存在諸如“體育不重要,體育是副科;學生就應該以學習為主;只要能提高考試分數比什么都重要”之類的想法,所以經常布置繁重的課業(yè)任務,學生在放學后依然要“加班加點”甚至熬夜寫作業(yè)。文化課教師占用體育課的現(xiàn)象也時有發(fā)生,在給學生施加不小壓力的同時,也大大壓縮了中小學生的課外體育鍛煉時間。再加上擔心學生的安全問題,更是讓體育活動難以開展。雖然在中考體育制度下,學生可以進行一些體育鍛煉,但也僅僅是圍繞著考試內容進行一些應試練習,達不到合適的運動量,無法提高學生的體育素養(yǎng),更無法達到增強學生體質健康的目的。
同學校一樣,很多家長也存在體育不重要的錯誤觀念,認為現(xiàn)階段一切都要為學習和考試讓路,即便有的家長希望孩子多參加一些課外體育鍛煉,但又怕出現(xiàn)傷病問題耽誤文化課的學習和考試,也就造成了束手束腳、不了了之的情況。經濟水平和消費觀念也是家長考慮的因素之一。有些家庭經濟水平較差,考慮到孩子參加課外體育鍛煉可能會帶來額外的支出,增加經濟負擔,對孩子參與體育活動產生了阻礙,也逐漸磨滅了孩子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此外,父母的文化程度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文化程度越高,可能會越支持孩子全面發(fā)展,而文化程度較低,可能會存在一些錯誤觀念阻止孩子參與課外體育鍛煉,制約孩子的全面發(fā)展,從而影響體質健康的增強。
隨著科技越來越普及,一方面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另一方面,由于互聯(lián)網和電子設備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開始沉迷于網絡和游戲。武漢大學中國鄉(xiāng)村治理研究中心發(fā)布報告:有67.3%的家長認為孩子出現(xiàn)了沉迷網絡的趨勢。之前的體育運動等娛樂方式也逐漸被取代,體育鍛煉也逐漸被中小學生所遺忘。生活環(huán)境和交通方式的改善,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中小學生鍛煉放松的機會。
過去,人們過多地將青少年兒童體育鍛煉行為減少和體質下降等健康問題歸咎于學校,并且不斷地從學校方面找原因,卻忽視了家庭在促進兒童青少年參與體育和提高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方面的責任與重要性。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受學校體育、家庭體育、社會體育三方影響[2]。
中小學生的心智還不夠成熟,缺乏自主能力,面對各種外界因素的影響和誘惑,如果自制力不強,心理和行為很容易發(fā)生改變。沒有足夠的自我約束能力,未形成合理、良好的生活習慣,就容易出現(xiàn)沉迷網絡、懶惰等現(xiàn)象。自制力是一種潛在的力量,中小學生在學校受到相應的教育,也會提高自制力?!蹲钥亓Α芬粫幸仓赋?,提升自控力較為有效的一種方法就是運動[3]。也就是說,中小學生的自制力有利于其參與體育鍛煉,體育鍛煉也對中小學生的自制力培養(yǎng)起著積極作用[4]。
如果學生本身就有身體上的疾病或障礙,便會對體育鍛煉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抵觸情緒,同時可能會因為身體和家庭等原因產生自卑心理,變得更加沉默寡言、不愛運動。加之正處于成長發(fā)育階段,出現(xiàn)逆反心理導致不愛參與課外體育鍛煉也是常有的現(xiàn)象。
通過對可能造成中小學生產生體質健康問題的外界因素和個人因素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家庭和學校存在一些錯誤觀念、給學生施加了過多的壓力,以及社會進步帶來的各種便利,在很大程度上對中小學生的課外體育鍛煉產生了限制。而體育活動是一種健康的社會化行為,體育參與是否充分,對奠定體質健康基礎,甚至養(yǎng)成終身體育的意識都有很大幫助。對于中小學生來說,其所處的周圍環(huán)境都會直接對其產生影響。該如何促進中小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如何尋求相關干預措施,應該考慮其所處的周圍環(huán)境能如何支持和塑造中小學生體育鍛煉的行為。
課外體育鍛煉是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xiàn)學校體育目標、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思想的重要途徑,在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興趣和能力的同時,還可以豐富課余生活、愉悅身心。課外體育鍛煉不應只局限于學校,應從多方面發(fā)散開來。1998年,沈建華教授鑒于當時學校體育的狀況,構建了學?!彝ァ鐣惑w化的體育理念,并指出一體化體育發(fā)展,這是社會和時代進步發(fā)展的必然性[5]。而現(xiàn)在隨著各種政策的支持和要求,更應該從一體化的角度去深入看待中小學生的課外體育鍛煉情況。針對目前我國中小學生體質健康問題及參與體育鍛煉的情況,及時采用一些合理、有效的干預措施,促進中小學生積極參與課外體育鍛煉,從而改善體質健康狀況,促進其全面健康發(fā)展。
目前,很多學校存在師資力量、場地器材不足,對體育重視程度不高等情況。學生在全面發(fā)展的過程中,對體育鍛煉也有越來越高、越來越多元化的需求,而學校的責任和義務就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對此,學校應提高對體育課程和課外體育鍛煉的重視程度,加強對學生的引導,激發(fā)學生的運動興趣,使其養(yǎng)成終身體育的意識。學校要擴大師資力量,要有更多更專業(yè)的體育教師對學生進行更科學的引導和訓練。有了專業(yè)技術的支持,還要有硬件設施的保障,學校應加大投入,加強運動場地的建設,并購置足夠的體育器材,為學生參與體育鍛煉提供保障。
學校還可以健全制度,每年舉辦體育節(jié),將體育活動常態(tài)化,逐步滲透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學校督促檢查課外體育活動,在以身作則、親身實踐中教育、鼓勵并促進學生的體育參與。同時加強安全教育,建立相應的規(guī)章制度,使課外體育活動有序進行,健康發(fā)展[6]。
學校應加強與家庭、社會的聯(lián)動干預。學校是培養(yǎng)學生的主課堂,但家庭是第一課堂,所以學校要加強與學生家庭之間的溝通,多開展一些親子活動等,家校聯(lián)合,共同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意識。在課外體育培訓盛行的今天,針對學校體育教育現(xiàn)狀,學校可以多依靠社會的力量,與社會培訓機構進行合作,取長補短,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將體育培訓機構引入校園,開展更加豐富的體育社團活動,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選擇更適合的項目。
但同時也要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學校和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自主性,根據學生的喜好和長處開展適合的課外體育鍛煉活動,充分發(fā)掘學生的潛力,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其養(yǎng)成體育鍛煉的習慣。
家庭和家長是孩子的教育啟蒙。隨著體育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變遷,家庭教育也更加不可或缺。在加快教育現(xiàn)代化、建設體育強國的新征程中,家庭體育所肩負的責任也更加重大。
首先,父母要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不良的家庭環(huán)境和關系不僅會對中小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造成傷害,還會給其健康觀帶來影響,使其失去本該有的活力。
其次,父母要提高對體育的重視程度,摒棄體育可有可無的錯誤觀念,無論文化程度和經濟水平的高低,都要在能力范圍內支持中小學生進行課外體育鍛煉。同時,父母和孩子間的溝通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父母應充分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使其在合適的體育鍛煉項目中成長發(fā)展。父母還可以充分利用公共體育資源,以身作則,在空余時間投入到體育鍛煉活動中去,通過言傳身教,在家庭中營造一種良好的體育鍛煉氛圍,孩子自然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Bandura 等人[7]提出“角色模范效應”理論,即青少年對父母的認同感,這是父母與孩子之間一種有效的影響形式。父母參與體育鍛煉活動,青少年兒童更容易通過觀察模仿父母的行為,從而參與到課外體育鍛煉中去。青少年兒童的體育參與與其父母的體育參與之間存在正向關系[8]。
最后,家校共育機制正不斷強化,學校在努力促進中小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同時,家長更應該多花時間陪伴孩子,積極響應學校所舉辦的親子運動會、趣味體育等活動,多與學校溝通孩子的愛好和長處,讓其充分感受到濃厚的體育氛圍,不斷提高體育參與的興趣和熱情,讓家庭體育在孩子的成長發(fā)展道路上發(fā)揮積極、巨大的作用。
除學校體育和家庭體育外,社會體育也十分重要。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中小學生不僅在學校和家庭中學習生活,與外界社會的接觸對促進其課外體育鍛煉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和作用。
在課外體育鍛煉后續(xù)的發(fā)展中,要圍繞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的學校體育“四位一體”目標,始終以學生為立足點和出發(fā)點,借助更多更加科學先進的方法手段,全方位不斷改善提高,幫助中小學生獲得更多的支持路徑,不斷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和學習生活習慣,促進其身體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9]。
全民健康才能托起全面小康,參與體育鍛煉則是促進健康最有效的方式。對此,各級政府要制定相應的政策,統(tǒng)籌規(guī)劃,加大宣傳,加強引導,不斷加強中小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意識。各類體育部門、培訓機構乃至社區(qū)要堅決貫徹落實相應政策,為中小學生的體育參與提供支持和保障。培訓機構要積極響應政府和學校的號召,將更多更豐富的體育項目、內容形式以及更專業(yè)的教練團隊帶入學校甚至社區(qū),給予中小學生更多更專業(yè)的體育知識和技能培訓,在增強體育意識的同時不斷提高健康素養(yǎng)。同時,社區(qū)也要加大對公共體育資源的監(jiān)管力度,確保不出現(xiàn)汽車占用場地、廣場舞占用場地等情況,為體育活動參與提供保障。隨著網絡和電子設備的普及,也可以進行網絡推廣干預,一些短視頻軟件和健身軟件可以利用自己的優(yōu)勢加大對體育鍛煉方面的宣傳,盡最大可能使體育參與深入人心。
新時代,我國中小學生課外體育鍛煉體系逐漸呈現(xiàn)一體化和聯(lián)動化,學校—家庭—社會資源也逐漸相互融合。在政府的主導和支持下,學校體育開始“引進來”,家庭體育也開始“走出去”。家庭、學校、社會聯(lián)動能有效促進中小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但要注意增強體質、放松娛樂、緩解疲勞是他們參與的主要動機和目的。所以,在組織課外體育鍛煉時,應在場地設施、時間等允許的情況下,根據不同性別、不同年齡段組織安排適合他們的項目,并根據各自的興趣愛好加強某一項目的練習,根據個人身體條件和運動技能表現(xiàn)的差異性,設置相應的練習內容,在增加鍛煉時間的同時注意鍛煉的強度和負荷,從而保證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充分達成練習目標,進一步保證課外體育鍛煉的有效性,使其充分體會到體育運動的魅力和樂趣,不斷激發(fā)并維持他們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興趣??傊?,要設身處地站在中小學生的角度思考,才能更加有效地促進其參與課外體育鍛煉;將相關政策落到實處,在普及體育知識的同時提高運動技能,才能改善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最終向建設體育強國的目標不斷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