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童謠早年傳唱時是以“念白”的形式流傳,介于吟誦與歌唱之間,曲無定調、文無定本,同一種歌謠于口傳過程中產生多種版本。本文以童謠《月光光》為例,從四個層面論述童謠的多元性特色與發(fā)展方向。首先以《月光光》為范例闡述嶺南童謠的歷史流變與種類特色,然后分析童謠《月光光》的多元特性及其傳播現狀,接著作者采訪了廣東省肇慶市嶺南童謠及傳統(tǒng)音樂研究專家,就嶺南童謠的承傳問題進行提問,探討本土音樂文化傳承問題及音樂教育推廣機制層面,將訪談內容進行歸納匯總,最后總結歸納出嶺南童謠于多元化視野下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方向。
【關鍵詞】嶺南童謠;《月光光》;多元性
【中圖分類號】J64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11-0048-04
一、引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01年頒布《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倡議實踐以人為本的全球化發(fā)展,尊重文化差異,并從理解傳統(tǒng)文化倫理精神及價值觀的過程中,追求和諧共生的社會凝聚力。中國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與多元民族,社會結構復雜,卻具有共通的音樂文化遺產?!对鹿夤狻肥菐X南一帶的口傳童謠,有客語版、粵語版、潮汕語版等多個版本,在多元化的發(fā)展下,傳播至東南亞及世界各地華人區(qū),是能凝聚各地華人文化認同感的共同記憶。
二、《月光光》的起源與發(fā)展
《月光光》是廣府、客家、潮汕語系的同區(qū)異詞童謠。黃遵憲曾作詩云:“牙牙初學語,教誦《月光光》,一讀一背誦,清如新炙簧。”[1]丘逢甲也有詩云:“比較生涯姜更好,兒童都唱《月光光》?!盵2]童謠是一種融合民間文學與民間藝術的體裁,經年累月透過廣大人民口頭創(chuàng)作,結合傳唱地區(qū)的風土人情、節(jié)令氣候,自幼兒咿呀學語時便由母親口耳相傳,成為兒童學語識字的橋梁,具有深厚的歷史脈絡和教育承傳意義?!墩f文解字》:“謠,徒歌?!彼^徒歌是清唱的歌聲,自古至今童謠的含義具有宏觀的角度,一開始是念誦、吟詠,之后發(fā)展至有旋律曲調的歌。嶺南粵、閩、客方言區(qū)有許多白話歌謠代代相傳,歌詞展現歷代的民俗風貌與生活形態(tài)。
通過地方志、民歌曲集、電子文獻搜索可以發(fā)現,《月光光》的起興與淵源可追溯自《福建編年史》(福建史志)的記載,在唐建中元年就有福建觀察使常兗曾目睹民間傳授《月光光》歌謠,歷經一代又一代多次演繹,現今廣府地區(qū)的荔灣、越秀、海珠、花都、芳村等區(qū)傳唱的歌詞與福建史志的歌詞記載除了開頭詞以外,已變化許多[3]。現存流傳的童謠《月光光》歌詞文本多數保留第一句歌詞“月光光”,隨后填入三字加四字,或三字加五字詞,句尾需與“光”字押韻。因此,《月光光》從客家版“月光光,秀才郎”延伸出“月光光,讀書郎”及“月光光,練武郎”這樣形象鮮明又敘事性十足的詞。廣西賀州客家版除了“月光光,秀才郎”,也有“月光光,秀才娘”的性別替換版本。80年代末,由廣西賀州曾龍城作詞作曲的《月光光》起頭句是“八月呵,十五呵,月光光”,與原客家版相異,卻與海南版《八月十五月光光》相近。廣府版的“月光光,照地堂”與原客家版同樣兼具動態(tài)與靜態(tài)寫意,中段歌詞尾音“啰”多了一唱三嘆的效果,屬于粵語“雅言”俗語的特點。不同的是,廣府版《月光光》的改版大多保留開頭兩句詞并流傳至東南亞國家,如馬來西亞、越南、緬甸、菲律賓、柬埔寨、泰國、新加坡、印尼。除了新加坡版的開頭句是“月光光,照紗窗”之外,其余東南亞國家的華人粵語區(qū)的《月光光》皆與廣府本土傳唱版的開頭一致[4]。觀察歌詞版本的流變及歌曲創(chuàng)作風格特色,能發(fā)現閩西客家版、廣府版、賀州版及欽州版《月光光》從旋律輪廓到節(jié)奏韻律都不同。歌曲不同于念白及詩詞朗誦,添加了調性、調式的特征,有些改版與地方傳統(tǒng)音樂并無關聯,然而,這些童謠的編曲過程和背景卻顯示童謠在近代的重要性。1955至1960年間,廣東興起歌謠采風活動,與此同時許多童謠真正被譜寫為歌曲,以問字取腔的方式定旋律,從吟誦式的“念謠”變成歌唱式的“唱遙”,并以歌曲體裁被廣泛流傳,之后更被廣泛應用到音樂教育、教材當中,也因為歌詞以地方白話作為依據能朗朗上口,拓展了方言口傳文化的傳播途徑,增進童謠的知名度。
三、《月光光》的傳播現狀與多元性
(一)《月光光》的傳播現狀
童謠《月光光》早年傳唱時歌詞是隨吟誦者的自由創(chuàng)作有許多版本,嶺南一帶有客語版、粵語版、潮汕語版??驼Z版的《月光光》在福建、廣東梅州、廣西賀州盛行,臺灣客家區(qū)(閩粵客家后人居住地)流傳,另也在浙江、湖南、江西等地分布。海南一代改變三字經結構的詞,不再拘泥于《中華詩韻(十三韻)》的文本,即起始句為“三+三字”結構,成為《八月十五月光光》[5],近代詩人余光中則將童謠《月光光》再重新創(chuàng)作為同名的散文詩。不同地域的《月光光》有意識地在歌詞中加入在地文化元素,后人更是在傳播的過程中,保留原曲的主題寓意,添進因時而異的民族境遇,反映族群的民俗特征。除了上述傳統(tǒng)版本,近代也逐漸出現許多二次創(chuàng)作的《月光光》。例如潘林填詞、喬飛作曲的粵語版,還有涂敏恒編詞寫曲的客語版、黃鴻勛譜寫的廣西欽州白話版的《月光光》,以及賀州曾龍城作詞曲的《月光光》曲譜文本等。在近代,基于《月光光》語境改編的藝術作品更從詩歌擴展到多種歌唱或表演形式,如客家山歌劇《圍屋月光光》、少兒舞蹈《月娘娘·月光光》的編創(chuàng)以及古東叔與林秀花合作譜寫的《世代傳唱月光光》由惠州群星客家藝術團演唱、嶺南音樂雜志收錄曲譜。這些改編的編創(chuàng)反映出《月光光》童謠受歡迎的程度與普及率,這首童謠也推廣至東南亞國家的華人社區(qū),歌詞充滿華人傳統(tǒng)生活的痕跡。而《月光光》的歌詞通俗易懂,展現出了家園自然和諧的風光與善良的傳統(tǒng)民俗,多個版本演繹后既有耕讀傳家的寓意也有崇文尚武的形象,還兼具了趣味性與教育功能。
童謠《月光光》同時具有地方口傳文化特色以及豐富的鄉(xiāng)土創(chuàng)作情結。歌謠的其中一個要素是即興演唱,也就是歌唱者有自由替換文字與旋律的空間,在自由創(chuàng)作的條件下,陸續(xù)產生各種版本的同區(qū)異詞歌謠,即同一首歌名衍生出不同的詞曲。兒童民謠“問字擺腔”的特點默許傳播者同時是創(chuàng)作者,《月光光》的幾位作曲者由文本詞語的聯想取聲入樂,發(fā)揮了粵語九聲及客家九腔十八唱的藝術特色,因為地域和生活背景的差異性,使傳播的過程中產生語言及情感變異,逐漸出現詞語及語調不同的版本[6]?!对鹿夤狻返母柙~及歌曲版本流變除了記錄了不同時期的風俗,也體現廣府、閩西客家、賀州客家及潮汕民間文化不同的日常生活及口語韻律審美。由此可見,童謠《月光光》的口傳文化蘊藏著社會的時代觀點與地方價值觀。
(二)《月光光》的多元性
《月光光》的多元性呈現在語言、地域、曲調、教育文化上。以客語版的“游戲歌”《月光光,秀才郎》及廣府版的“催眠曲”《月光光,照地堂》為例,兩者有不同的功能作用及曲風,呈現地域及語言差異[7]。在同一種語系及地方區(qū)域,又隨著時間推移而演變出不同版本??驼Z版的《月光光》就曲調而言,客家語及粵語的節(jié)奏律動使作曲家在譜寫樂曲時,配合不同地方方言的韻腳,改變曲調旋律的語境聲韻。此外,《月光光》的版本流變也凸顯每個傳唱民族在時代變遷背景下的生活習慣,如客家音樂中的“民間說唱”以客家話長短句來敘事說物,有說有唱。而客語版除了《月光光,秀才郎》之外,又有《月光光,好種姜》的版本,兩者皆在結尾處有更多種變形歌詞,直觀描寫各地的人文風情或多元的士農工商職業(yè)?!对鹿夤?,秀才郎》版本中的首句及第二句歌詞“傳來等,轎來扛”,點出了“士”與“工”的類別;《月光光,好種姜》則是在起始句便凸顯務農耕作的一面,在此版本中的轉韻處,更有“賣無三分錢,拿去學打棉”的生動買賣動作帶入“商”的交易性質。歷經各種版本詮釋后的童謠《月光光》在各地有不同的解讀和意義,不變的是歷久彌新的童年回憶和“月光意象”隱喻的故鄉(xiāng)情懷。童謠的教育文化多元性,則是深受時代環(huán)境的變遷影響,在每個時期展現不同的勸世風格。
四、嶺南童謠的承傳問題
嶺南地區(qū)地處南嶺山脈和大別山脈的交匯處,山脈交錯,形成復雜的地勢和多元族群,又有沿海優(yōu)勢提供頻繁的經貿交流機會,這些因素塑造了豐富多彩的嶺南語系景觀,構建了復雜的聲調系統(tǒng)。語言音韻、押韻特色和聲調結構在童謠詩歌創(chuàng)作中是息息相關的元素,本文筆者分別邀請了地方文化館口傳文化專家、嶺南童謠合唱團指揮、兒童歌謠教育工作者以及代表性地方歌謠青年創(chuàng)作歌手,針對嶺南童謠的承傳問題對每位進行訪談,并將采訪稿進行了分析,就嶺南童謠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方向,羅列出目前童謠承傳的主要問題與影響童謠發(fā)展路徑的重要因素:
(一)語言的多元性
童謠的口傳文化,表達了音樂與語言之間一脈相承的概念。嶺南地區(qū)復雜的文化背景與地理環(huán)境使其形成多種語言,漢族、客家族、潮汕族在語音、詞匯、語法特點及表達方式上的差異性形成各地的白話,進而產生出同區(qū)異詞歌謠,這也為嶺南童謠添加許多層次。采訪過程中,幾位受訪者一致提到,地方方言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是口傳歌謠重要的推手。白話歌詞對于不熟悉地方方言的人來說,無法理解歌曲的意涵與表達內容,不能傳達口傳方言、俚語中的民俗典故,使傳唱工作難以進行。
此外,多種方言的差異性展現在不同的聲母與韻母組合及發(fā)音上,發(fā)音差異和不同方言中的語序、時態(tài)、語氣等差異又影響了童謠旋律曲調的抑揚頓挫。因此,推廣嶺南童謠的首要工作是從語言教育著手,強調珍貴的地方性文化資產,構建保護措施,引導更多人重視傳統(tǒng)地方歌謠。而嶺南童謠的傳承問題首先反映在地方方言繁多,社會變遷下又有許多口傳版本,使研究者不易搜集到全面的資料,同時,白話地方口音使同一首音律產生出不同的演唱方法,也使口傳文化傳承過程中可能產生誤差。
(二)創(chuàng)作的融合性
受訪的創(chuàng)作歌手認為,歌曲是具有流變性質的,反映出每個時代的音樂審美觀,也因為審美觀的改變會造成聽眾在欣賞時的不同觀感,令作曲家紛紛改編傳統(tǒng)民謠。音樂傳播最重要的功能是理解樂曲中傳達的價值觀和文化思想,創(chuàng)作形式是呈現音樂的載體,會隨著時代變化演變出各種風格。受限于方言的局限性,使青年創(chuàng)作歌手在進行新的音樂創(chuàng)作時必須考慮市場接受度,適時融合普通話的歌曲風格,同時保留特殊的地方音樂特色,提高作品的能見度,促進更多人接觸傳統(tǒng)歌謠,也有融合現代流行音樂的配器方法,重新打造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新風貌,并從創(chuàng)作方法的多種可能性吸引更多族群傳唱具有傳統(tǒng)文化價值的歌曲。
(三)教育推廣的重要性
地方文化館專家則表示,童謠的研究價值橫跨文學、音樂、教育、社會學領域等視角,對文字修辭章法、音樂的曲調表情到創(chuàng)作手法,都起到重要的教育功能。童謠的教育功能來自其旋律的重復性和韻律性,易朗朗上口,通過反復歌唱增加記憶,歌詞情境生動化,涵蓋多種情感表達,能夠啟發(fā)并培養(yǎng)兒童的學習興趣。另外,傳承優(yōu)良家風是家庭建設任務中的重點,童謠有生活教育功能,老少咸宜均能唱誦,使音樂教育更生活化。
目前,地方文化館組織的社區(qū)合唱團團隊將報名學習的學員年齡放寬,老少皆宜,也會不定期組織校園推廣活動,帶動學習氛圍,鼓勵不同時代的學員積極參與交流,使口傳歌謠能有更長遠的發(fā)展。此外,教育工作者也多方搜集寓教于樂的童謠,由舉辦培訓或工作召集音樂愛好者,鼓勵年長的音樂傳承人將他們的知識和經驗口頭傳承給后代,記錄地方文化故事和見解,推廣地方音樂特色。以童謠《月光光》為例,歌詞具有直觀描寫的自然景觀,也有生動的動作與情緒表達,反復的節(jié)奏韻律感具有互動性,易于傳承,能夠作為教學設計的基礎內容。童謠歌詞除了能幫助現代人了解前人的珍貴美德,也鼓勵學員從自身的生活經驗與想象力,提高對生活環(huán)境事物的敏感性,根據自己的創(chuàng)意對歌曲進行改編和重新演繹。
(四)現代傳播媒體的作用
透過傳統(tǒng)音樂教育工作者的訪談內容,可以發(fā)現現代科技、社群媒介、數字化技術等層面都影響到口傳音樂文化的發(fā)展途徑。其中,不乏許多早一輩地方傳統(tǒng)歌曲的創(chuàng)作者在社交平臺傳播自己的作品,這些耆老文化水平雖不高,但保有失傳的傳唱文化習慣和曲調,也有凝聚區(qū)域性觀眾的能力,是很值得重視的。尤其是口傳白話無法完全以通行俗字輯錄,雖然許多歌謠已有出版的文獻、視頻、音頻作為考證材料,為了還原歌曲中的口頭語言,仍需多方借助訪談耆老來搜集部分版本的用詞考訂,如此一來,數字化技術有助于寫實地記錄、保存文化遺產,進行珍貴的影音采風。另外,現代傳媒平臺具有更多互動和社交化的功能,使不易接觸到特殊地方性音樂資源的群眾不受時空限制,有更廣泛的機會和渠道聆聽民謠,有助于拓寬、增長欣賞音樂的族群和民眾。
五、結語
《月光光》這首歌謠具有嶺南地方性多元審美觀與教育意義,其版本多元化能展現嶺南語系的特點,并由歌詞內容的創(chuàng)作流變感受到地方方言的特色?!对鹿夤狻肪贸凰?,體現出歌謠主題及歌詞內容獲得的共鳴,其中有嶺南水鄉(xiāng)農民勤儉勞動的形象及寓教于樂的生活情趣,與華人傳統(tǒng)文化中的家庭制度息息相關,《月光光》的多種歌詞版本也體現了每個傳唱民族在時代變遷背景下的生活習慣,以及口傳文化在歷史上承先啟后、繼往開來的意義。筆者盼望此次研究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通過研究童謠的正面價值觀,進而立德育人,并吸引更多人來研究嶺南口傳文化的文藝價值。
參考文獻:
[1]陳子典.嶺南傳統(tǒng)童謠:廣府童謠、客家童謠、潮汕童謠[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
[2]曾應楓.廣府文化記憶中的民間吟唱——論粵語童謠的傳承與發(fā)展[J].探求,2018(05):96-103.
[3]張穎.廣東粵語童謠《月光光》的美學特征[J].藝術評鑒,2021(22):63-65.
[4]陳曉錦,高洵.廣東粵閩客方言歌謠在東南亞華人社區(qū)的流變[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3):115-123.
[5]肖艷平,杜思慧.客家傳統(tǒng)童謠《月光光》研究[J].龍巖學院學報,2020(06):19-25.
[6]顧頡剛.顧頡剛民俗論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1.
[7]楊寶雄.客家童謠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對賀州客家童謠的文化解讀[J].賀州學院學報,2008(01):14-18.
作者簡介:
李國瑛(1981-),女,漢族,中國臺灣人,研究生,副教授,就職于肇慶學院音樂學院,研究方向:音樂演奏與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