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在五千年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很多優(yōu)良的禮儀規(guī)范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遙遠(yuǎn)的西方國家同樣擁有自己的一套禮儀體系,在餐桌禮儀方面,從古至今中國與西方國家便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中西方價值觀和思維方式不同,導(dǎo)致了兩個地域的人民在文化上的差異。中國人的價值觀核心是集體主義,喜歡從整體看待事物;西方人傾向于分析性思維,提倡個人主義和自我,注重個性的張揚。受其影響,中西方餐桌禮儀在各個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異,這對于跨文化交際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此在中西方進行跨文化交際時,很有必要先了解對方的餐桌禮儀。為了保證跨文化交際的成功,雙方都應(yīng)采取向?qū)Ψ轿幕繑n的原則,了解并尊重他國飲食文化和餐桌禮儀,有助于我們進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際,而且掌握了他國的交際文化也可以有效減少跨文化交際中的障礙。
【關(guān)鍵詞】跨文化交際;餐桌禮儀;中西對比
【中圖分類號】G04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11-0077-04
一、引言
泱泱中華歷史千年,中國文化包羅萬象,璀璨奪目。中華民族在其悠久的時間長河里,也形成了屬于自己的餐桌禮儀文化。面對與我們不同的國家,中西方文化存在差異,餐桌禮儀也不例外。在經(jīng)濟全球化日益加劇的今天,各國之間以及不同國家人們之間的互動日益頻繁,這也凸顯出餐桌禮儀對于跨文化交際成功的意義。把握好兩者的區(qū)別對我們提升自身素質(zhì)以及跨文化意識有極大幫助。在進行中西方跨文化交際之前,人們有必要了解中西方國家餐桌禮儀的區(qū)別,這樣才能夠在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同時,盡可能成功地開展跨文化交際。
二、中國餐桌禮儀
在中國,餐桌禮儀的演變與發(fā)展,孕育出了一套我們今天所見及所遵守的禮儀規(guī)范。餐桌禮儀是人們?yōu)榱耸棺约旱纳罡篮枚M行的一種文化行為。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餐桌禮儀扮演著至關(guān)重要的角色,因為它不僅反映了一個人的教育水平和家教素養(yǎng),更是一種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
在中華大地上,圓形餐桌備受推崇,可以使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顯得更加親密無間。而每張圓桌上的座次也代表著其年齡的大小和身份的尊卑??偟膩碚f,中國文化講究“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因此正對著大門的位置是上上座。越靠近主座的位置越尊貴,以此類推。若距離相同,則左邊尊于右邊。在用餐前,務(wù)必確認(rèn)所有賓客都已到場,才可入座開席,即使有人遲到,我們也會耐心等待。而入座的順序也應(yīng)是從上上座的賓客開始,依次落座。請客的主人要照顧好在座的所有賓客,會時刻關(guān)注大家是否吃好喝好,會在席間給賓客夾菜,關(guān)注客人是否能夾到所有菜品等。注意到客人的飯碗空了,會勸說客人再來一碗,菜快吃完了也會詢問客人是否需要加菜,時刻關(guān)注賓客需求。大家在就座后,需要保持端正的姿勢,雙腳踩在本人座位下,不得隨意伸展,肘部不得靠近桌緣,也不得將手搭在旁邊的椅背上。在用餐時,應(yīng)當(dāng)展現(xiàn)出優(yōu)雅的風(fēng)度,不應(yīng)貪食,不僅要關(guān)注自身,更要關(guān)心其他人的需求,要時刻為他人著想。主人不要讓客人有做客的感覺,不要讓客人對飯菜不滿,而客人一定要感謝主人的熱情款待。席間大家舉杯暢飲,無所不談,中國有其獨特的“酒文化”,主人在宴席開始時會提一杯酒,說些祝酒詞,席間也會互相勸酒,沒喝盡興主人會認(rèn)為自己招待不周。
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中,提到用餐工具,就會第一時間想到筷子,可以明顯看出,它在中餐的餐具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開飯前,就餐者要將筷子整齊地擺放在飯碗的右側(cè),吃好后需要筷子豎直地放置于飯碗中間。在進食過程中,或是用餐結(jié)束時,都不要嘬筷子頭。進餐時與人交談,應(yīng)該放下筷子,停止進食,不要一邊談話一邊咀嚼食物。交談中不可用筷子頭對著別人指指點點,這是十分不禮貌的行為。中餐禮儀中,還有一個禁忌要注意,就是不要將筷子插在飯碗里,在夾取食物的時候也不要直接用筷子插著。因為在中國民間祭祀的時候會上三炷香,并把筷子豎起來插在碗里祭奠去世的人,表示讓祖先用食。所以在中國的飯桌上,這是很不禮貌的行為。還要注意的是,除了用公筷把涼菜提前拌好之外,不能用自己的筷子在菜肴里挑挑揀揀,這是很不禮貌的,應(yīng)該直接夾走最上面的,不能去底下翻找。另外,無論在開飯前、進食中,還是飯后,都不要用筷子敲擊飯碗和盤子發(fā)出聲音,這一動作與古時乞討的動作幾乎一致,不是好兆頭。當(dāng)主人想要幫客人盛飯時,可以說“再來點吧?!薄斑€要吃嗎?”不能說“你還要飯嗎?”這樣說很不禮貌。還應(yīng)以食就口,而不是以口就食。中國孩童趴在碗里和盤子前吃飯菜,都會被家長教育把碗端起來吃,要把食物拿到嘴邊吃,而不應(yīng)該把嘴湊上去吃。吃飯時,嘴巴不能大開大合,喝湯吃面也不要弄出聲響。進食時也是不允許抖腿的,因為有抖腿漏財一說。上菜順序通常是先上湯,緊接著上主食,再就是餐酒,最后上水果促進消化。在中國的餐桌上,菜品的數(shù)量通常只能是雙數(shù),單數(shù)的寓意是不好的。小輩尤其要注意,不管是飯前入座還是開飯動筷,都要等長輩先開始,小輩先做都是不符合禮節(jié)的。
而同樣是使用筷子的國家,中國和日本、韓國的筷子也各有不同。中國的筷子筷子頭是圓形,末端是方形,上圓下方,意味著“天圓地方”。而且中國的筷子一般較厚較長,因為中國家庭吃飯通常是一家人圍坐在圓桌旁,桌子中間擺放食物,大家一起夾起來吃,所以筷子較長更方便。厚且長的筷子對于愛吃火鍋的中國人來說也是安全且方便的。日本人由于經(jīng)常吃壽司和生魚片,他們的定食是提前分出來擺在每個人面前的,因此他們的筷子就比較短,筷子頭也比較尖,可以更容易夾住海鮮和壽司,也更便于挑出魚刺。韓國的筷子大多為金屬制品,比木質(zhì)筷子重很多而且又扁又薄,也就便于他們夾烤肉片和撕泡菜葉。
三、西方餐桌禮儀
在西方的餐桌上,禮儀和素養(yǎng)被視為至關(guān)重要的元素。人們追求的是一種雅致、寧靜的環(huán)境,因此在用餐時不能有絲毫失禮之處,同時在進餐時應(yīng)該盡量減少噪音和其他動作的發(fā)生,發(fā)生前或發(fā)生后要及時道歉,因為這打擾到了別人。
西方家庭從孩子踏上餐桌的那一刻起,家長就開始注意培養(yǎng)他們在餐桌上的禮儀素養(yǎng)。在西方,父母會在孩子四歲時就教給他們餐桌禮儀,再大一點的孩子就要培養(yǎng)他們盡可能多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擺放餐具、飯后收拾餐盤等。西方人的時間觀念為單一制,所有事情要嚴(yán)格按照時間和順序進行。與中國人不同,西方人的飲食工具為刀叉。進餐前,座位的中間會擺好餐盤,餐盤的右邊擺放著刀子和勺子,餐盤的左邊為叉子。因為更多人習(xí)慣用右手寫字,進餐時就自然地用左手拿叉子,右手持刀或勺子。在用餐時,切忌張大嘴咀嚼食物,需要張嘴要用餐巾紙等把嘴擋上。喝湯、吃面的時候不要發(fā)出聲音,這是與中國禮儀相同的部分。
中國存在一些餐桌上的禁忌,西方也不例外。比如在使用刀子的時候,刀刃不可以沖向外面,這是不禮貌的行為,應(yīng)該把代表危險的部分面向自己。刀叉在不使用時應(yīng)該放在餐盤的旁邊,不可以一端搭在餐盤上,一端放在桌子上。餐桌上,刀叉的擺放位置也是很有講究的。如果是進餐時,暫時放下刀叉,需要將其擺成“八”字型,刀刃面向自己,并分別擺放在餐盤邊上。結(jié)束用餐的時候,則是將叉子的背面朝上,刀刃朝向外邊與叉子平行并攏,平放在餐盤上。切牛排的時候要先從邊角開始,切一塊吃一塊,切的肉塊大小要適當(dāng),不可以塞進嘴里一大塊,這都是不優(yōu)雅的行為。
四、餐桌禮儀背后的價值觀差異
中國人和西方人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都極為不同。中國人價值觀的核心是“集體主義”,而西方人則是“個體主義”。中國人講求“人情”,親戚朋友之間的交往總是在所謂的“欠人情”和“還人情”之間增進情誼的。而請客吃飯則是最常見的中國人培養(yǎng)和建立感情的方式之一。中國人喜歡團圓,追求圓滿,講求“以和為貴”和“家和萬事興”,所以自古以來,就餐除特殊情況外,人們就餐使用的餐桌都是圓形的。大家在用餐時會談?wù)撊な?,溝通感情,席間充滿歡聲笑語。相反如果飯桌上氣氛沉悶,主人會覺得招待不周,宴請不成功,很沒有面子。中國人的思維模式是曲線形的,人們在交談時會為他人考慮,因此請求時一定要委婉,要繞幾圈,不能直奔主題。
西方人價值觀的核心是“個體主義”,強調(diào)人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講求每個人的自由和平等。他們點餐點的是自己那份,進食也只吃自己盤里的部分,更多體現(xiàn)的是分餐形式,而不是同享美食。西方人不把吃飯當(dāng)作是可以拓寬自己的交友圈,還人情的方式,他們在用餐時不會高聲闊談,而是用彼此能夠聽清的音量輕聲交談。如果說中國人吃的是“情”,那西方人吃的就是飯本身。西方國家認(rèn)為孩子和長輩之間都是平等的,要尊重每個人的自由權(quán)利,因此西方的父母是不會追著孩子喂飯的,他們認(rèn)為孩子在經(jīng)歷了幾次饑餓后沒有食物食用的狀態(tài)之后,他們會吸取教訓(xùn),按時吃飯的。與中國人不同,西方人使用的是直線思維模式。大家表達(dá)自己的想法都是很直接的,直抒胸臆,請求和拒絕也都直接表達(dá),不繞彎子,而且遵循規(guī)矩,不代入過多的人情。因此西方的餐桌多為長方形的,就餐的人距離相對較遠(yuǎn),人們會碰杯,但不會勸酒。
謙虛是中華民族一直推崇的傳統(tǒng)美德,“謙虛”可以說滲透在中國人說話做事的各個方面。盡管中國餐桌上琳瑯滿目的佳肴令人目不暇接,然而主人仍會謙虛地表示:“這就是我隨便做的幾個小菜,照顧不周?!薄熬瓦@么幾個菜,委屈你了,請多擔(dān)待?!倍谖鞣絿遥季S與說出來的話語之間的聯(lián)結(jié)是直線型的,宴請時主人會很自然地用“help yourselves”讓客人盡情享用,想吃什么請自便。在中國的餐桌上,主人看到客人經(jīng)常夾一盤菜,會把這個菜挪到客人眼前,發(fā)現(xiàn)客人餐碟里菜吃完了或者上了新菜之后會主動給客人夾菜,客人的碗有時會被主人夾得滿滿當(dāng)當(dāng)。而在西方的餐桌上,是不會看見這樣的情景的,這種行為在他們看來是很不禮貌的,客人會覺得自己的自我意愿和用餐自由沒有受到尊重。
中國和西方國家所具備的等級觀念是不同的。中國的宴席,座位的安排是講究禮儀規(guī)則的。靠近門口的餐座是下座,因為可能會服務(wù)大家,幫服務(wù)員上菜,幫著倒酒等。上座則是最里面面向出口的座位。上座通常是飯局里地位、職位最高,或者最年長的長輩坐的位置。飯前一定要等上座入座了,其他人再依次落座?!鞍偕菩橄取?,家庭聚餐時,父母長輩沒動筷子女是不許先吃的。西方為長方形餐桌,他們認(rèn)為右邊為尊。男女主人通常分開就座,女主人的右邊坐著男主賓,男主人的右邊坐著女主賓。西方講究紳士禮儀,即女士優(yōu)先。一旦女士入場,男士會起來歡迎并幫忙拉開座椅。而父母與孩子更是地位平等的獨立個體。
五、中西方餐桌禮儀與跨文化交際
在跨文化交際中,宴請賓客是一種十分常見而且友愛的交際方式,不同國家的朋友所具備的價值觀以及所表現(xiàn)出來的文化、禮儀都會在飯局中展現(xiàn)出來。而中西方在飲食的種類和習(xí)慣、餐桌及座位的形式、用餐時使用的餐具和就餐氛圍等都具有很大的差異,因此中西方餐桌禮儀的不同直接影響著跨文化交際的結(jié)果。因此,了解跨文化交際中他國的餐桌禮儀和飲食文化有助于我們進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際,掌握了他國的交際文化可以有效減少跨文化交際中的障礙。
首先我們要尊重不同的文化。各個民族的文化尤其是主流文化,都能反映出該民族的歷史和特點,是其民族智慧的結(jié)晶,是為社會所需要的、與該社會發(fā)展至現(xiàn)階段相適應(yīng)的。它們都是世界文化百花園的組成部分,構(gòu)成了我們世界多姿多彩的多元文化格局。每種文化都有其長處和短處,在平等的文化交流中都能得到發(fā)展和進步。中西方國家由于地理位置和歷史軌跡的不同,常吃的菜品有很大不同,因此用餐工具也就截然不同。了解并尊重他國飲食文化和餐桌禮儀是成功的跨文化宴請的前提。
跨文化交際中,還要理解與適應(yīng)目的語文化。對跨文化交際所面對的文化,僅僅從態(tài)度上尊重還不夠。因為這是必須接觸和運用的文化,需要進一步主動理解該文化。如果是我們生活環(huán)境中的文化,則更需要嘗試適應(yīng)它。
另外,我們要求同存異對待文化沖突。即使是自己喜愛的文化,在接觸和學(xué)習(xí)過程中,文化沖突也是不可避免的。文化沖突是由文化差異引起的,而每一種文化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又有其合理性。因此需要采取開放寬容的態(tài)度,用求同存異的原則化解文化沖突。知識文化本身是不會引起交際障礙的,但要格外注意交際文化會帶來的誤解。但是很多知識文化又是交際文化的前提和基礎(chǔ),所以我們要多去了解和學(xué)習(xí)自己國家和對方國家的文化知識,嚴(yán)于律己,寬以待人。
最后,我們要從跨文化交際的需要出發(fā),選擇文化依附。所以更多情況下,為了保證跨文化交際的成功,雙方都應(yīng)采取向?qū)Ψ轿幕繑n的原則。我們要了解他國的餐桌禮儀,盡可能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參考文獻(xiàn):
[1]馮心如,徐艷萍.從跨文化交際角度對比中西方餐桌禮儀的不同(英文)[J].語文學(xué)刊(外語教育教學(xué)),2013(04):92-94.
[2]孔令達(dá).從跨文化交際角度分析東西方餐桌禮儀的差異[J].時代報告,2018(08):105.
[3]梁家萃.從中西餐桌座序看中西禮儀的跨文化交際[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22,6(18):171-174.
[4]王佳.跨文化交際下的中西飲食文化比較[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xué),2011.
[5]譚洋陽,曹霞.跨文化視角下飲食文化的差異研究——以中美兩國為例[J].現(xiàn)代食品,2021(08):38-39.
[6]劉洋.論跨文化交際中的中西餐桌禮儀[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7(01):240-241.
[7]趙彥.中西方餐桌禮儀在跨文化交際中的運用[D].開封:河南大學(xué),2013.
[8]張亞紅.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以及餐桌禮儀的對比[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9(04):74-75.
[9]陳潔.中西跨文化交際中的餐桌禮儀文化[J].中國培訓(xùn),2016(12):276-279.
[10]余靚,胡慧.跨文化交際中的中西方價值觀差異[J].考試周刊,2016(48):21-22.
作者簡介:
王一帆(1997),女,滿族,遼寧撫順人,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