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銀春 龔紹波 鄒文華 (湖南城建職業(yè)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心理育人作為全面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色。心理育人工作的開展主要面對的是當代學生群體在社會生活當中可能遭遇的各種心理危機和心理問題。學校方面通過行之有效的育人手段來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正確引導,幫助學生走出心理困局,形成更加積極主動的自我信念,實現學生健康成長。從時代關切角度來看,大學生群體在復雜多元的社會價值觀念當中面臨一定的精神壓力,相關統(tǒng)計數據也表明,存在心理問題的大學生群體數量正在急劇增加。其中抑郁癥、焦慮癥、雙向情感障礙、人際交往不良以及戀愛困擾等是當前大學生群體面臨的普遍的心理問題,對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起到了極大的阻礙作用。高校教育需要通過心理育人機制的完善,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服務,使學生能夠獲得正向的心理體驗,走出心理陰影。
從實際的育人執(zhí)行來看,高校面向學生群體開展的心理育人工作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兩個層面。廣義層面,高校會通過校內開展心理健康知識講座、開展專業(yè)心理健康教育、設置相關課程、開展多樣化校園文化活動或者完善相關配套的心理服務機制來為學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務,實現育人引導;狹義層面,高校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生活情況,結合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通過個案管理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詢,針對有需要的學生進行心理干預,從而激發(fā)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潛能、健全學生人格,推動學生發(fā)展。為了能夠切實解決學生在大學生活當中面臨的真實心理問題,狹義層面的心理育人模式憑借一對一的干預方式,突出相關干預方式針對性的特點,使心理育人更加具有應用育人的價值色彩,這也是當前高校開展心理育人模式建設當中重點進行制度體系完善和技術創(chuàng)新的對象場景。本文所進行的高校心理育人模式研究正是在狹義心理育人基礎上,尋求成本投入優(yōu)化、制度配套與技術創(chuàng)新的彼此協(xié)調,為高校開展高質量心理育人、實現全面覆蓋的心理育人提供創(chuàng)新思路。
現代高校心理育人體系的建構應當遵循學生成長與未來發(fā)展的基本邏輯,從學生實際需求角度出發(fā),推進育人模式的全面創(chuàng)新。在育人實踐當中,高校心理育人需要遵循下述三個方面的運行機制:
高校在開展心理育人模式建設的過程中,首先要明確心理育人的核心目的在于解決當代大學生群體日常學習生活中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幫助他們切實有效地解決心理層面存在的障礙,利用育人導向幫助學生形成健全人格,使他們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環(huán)境,調動學生的自我意識,引導學生、鼓勵學生,使學生能夠從自身出發(fā),找到自己心理危機產生的根源,使學生在內外部合理的條件下,及時地進行心態(tài)調整,維持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高校在工作開展當中,要善于利用大學生心理咨詢、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心理危機干預等手段,發(fā)揮外部力量,幫助學生提高心理免疫力,推動學生心智與人格兩個方面的同步提升。
高校開展心理育人需要充分利用多維度的育人資源,從宏觀、中觀、微觀等各個層面構建統(tǒng)籌一體的育人管理模式。其中心理育人工作的開展需要與相關部門、社會力量之間進行協(xié)同合作,構建互聯互通的工作機制,實現育人模式的全面創(chuàng)新。同時要注重學生心理情感的療愈,育人工作者要為學生提供更深層次的關懷,實現多方之間的緊密協(xié)同,打造完善的育人格局。
高校開展心理育人要以“三全育人”理念為核心,根據新時代人才培養(yǎng)需求,深入細致地進行社會發(fā)展形勢、教育工作任務的審度,將育人理論與育人實踐相結合。高校要著眼于大學生群體的成長發(fā)展需求,不斷深化發(fā)展內涵,探索出一條符合新時代社會發(fā)展需要以及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的全新路徑,為立德樹人的三全育人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結合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一般經驗,本文提出了“三聚”理念的一體化育人新形態(tài)。其中“三聚”是指三位一體的資源整合聚合,在高校心理育人中,需要突出制度聚攏、平臺聚力、以心聚心的三元結合,打造制度、技術和教育者彼此協(xié)同的全新心理育人環(huán)境,構建一體化心理育人的全新模式。
心理育人的核心在于育心,教育者需要利用教育手段推動教育規(guī)律的回歸,培育學生積極進取的精神信念,幫助學生形成發(fā)展自信心,為培養(yǎng)高質量人才奠定基礎。高校首先需要做好學生群體心理疾病問題的預防工作,通過“三聚”理念的引入,降低學生心理障礙發(fā)生概率。高校心理育人當中,需要從日常生活出發(fā),引導學生遵守行為規(guī)范,尋找正確的生活方式,逐漸形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對于大學生來說,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夠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三聚”理念下的心理育人需要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當中,為學生提供生活管理和各項生活服務支持,最大限度地提供給學生理想的生活環(huán)境,降低他們出現心理問題的概率。其次,要做好心理掛歷,對學生實施行之有效的心理矯治。心理學認為,大學生正處于心理斷乳期,他們在面對學習生活以及理想社會等諸多問題時,很容易陷入壓抑、痛苦、焦慮等負面情緒中,這些負面情緒如果未能得到及時有效地疏解,大學生心理環(huán)境便會受到嚴重影響,最終導致學生在人格、行為等方面出現偏差。高校開展心理育人工作,要做好學生情緒狀況的監(jiān)測,第一時間發(fā)現學生群體可能出現的情緒波動,通過網絡技術與教育者從心教育的相互配合,第一時間幫助學生進行負面情緒疏導,幫助學生重獲積極主動的心態(tài)。最后是要構建心理健康環(huán)境的維護功能,推動學生人格的逐漸完善。人格是大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當中逐漸形成的自我意識,其主要包括思想觀念、道德素質、心理狀態(tài)、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內容。大學生心理觀測表明,不同心理環(huán)境塑造了大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積極陽光的心理環(huán)境下,學生能夠形成客觀正確的自我認知,促進勇敢、誠實、自信、正直的良好人格的形成。反之,學生會出現自我認知偏差,進而形成膽怯、自卑、冷漠、矛盾、以自我為中心等不良人格。高校開展的心理育人活動除了要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心理環(huán)境的調節(jié)和干預,還需要促進學生形成心理保育能力,通過制度體系來落實學生的心理維護功能,幫助學生時刻維持健康的心理環(huán)境。
立德樹人是當前高校教育工作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育德所培育的是人的思想精神和靈魂,心理育人中,高校應將德育作為關鍵性育人環(huán)節(jié),不斷推進育人模式的全面創(chuàng)新。首先要不斷進行心理育人模式創(chuàng)新,結合大學生認知特點和思維特征,分析傳統(tǒng)德育工作存在的不足,利用工作方式創(chuàng)新,巧妙地將品德教育與心理育人進行有效融合?!叭邸崩砟钕?,彌補傳統(tǒng)心理育人方式教條化、呆板化的短板,精準定位不同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出現原因,學生的心理問題可能表現為學業(yè)困難、人際困難、身心困難、經濟困難、就業(yè)困難等。有些為單一表現,有些可能為多重表現,可以通過不同育人主體和部門提出的專業(yè)化育人方案,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緩解學生的壓力,幫助學生突破困境,穩(wěn)步落實大學生心理育人的教學和實踐活動。其次,心理育人要助力學生的自我實現,幫助學生在學習與生活當中不斷形成自我認同、發(fā)現自我價值、實現自我目標。心理育人工作“三聚”理念的落實,要明確學生本身所具有的獨立性以及獨特性,要堅持思想解放、全面發(fā)展基本原則。高校開展工作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特點,堅持培養(yǎng)學生的人格特質,引導學生在發(fā)展當中基于自身主體性做出符合自己內心、符合自身成長發(fā)展需要的正確的價值選擇。學習、生活、工作、戀愛等是學生可能面臨的重要人生抉擇,學校心理育人應當避免越俎代庖,不能替學生做出選擇,而是要為學生提供建議,引導幫助學生做出正確的選擇,使學生能夠不斷挖掘自身的價值,實現全面發(fā)展。
“三聚”理念中,制度和平臺兩個環(huán)節(jié)對應管理機制和技術手段,二者作為育人的重要資源,其資源質量和資源投入決定了心理育人的整體質量水平。為了能夠切實提高高校心理育人效能,高校要注重機制優(yōu)化,充分發(fā)揮“三聚”理念的實效和意義。首先是要做好多元的教育資源整合,當前是信息化的時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帶動了教育工作的全面升級?!叭邸崩砟钕?,高校心理育人要積極尋求學生接受度較高的網絡資源平臺,為開展高質量心理育人做出準備;其次是要落實協(xié)同育人的優(yōu)良機制,強調不同資源要素之間的整合,發(fā)揮一加一大于二的實際作用。高校教育體系中,全面發(fā)展的總體目標決定了高校心理育人體系的多元性,不同的育人單元共同發(fā)揮作用,推動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達成,使各部分教育內容能夠單獨發(fā)揮心理育人的優(yōu)勢,各構成要素既各成體系,又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為了實現共同的心理育人目標而補位協(xié)作。
前述分析可見,“三聚”理念中,制度聚攏和內心聚心所對應的制度管理和教育者參與是心理育人的基礎,而平臺聚力所對應的信息技術手段則決定了心理育人的上限。高校心理育人中,易班平臺擁有較為廣闊的受眾,非常適合作為應用信息技術平臺納入心理育人模式開發(fā)當中。高校在創(chuàng)建基于易班平臺的心理育人模式過程中,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易班平臺的核心優(yōu)勢,使易班平臺的作用效力充分發(fā)揮出來。本文結合易班平臺的特征,總結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平臺育人優(yōu)勢:
首先,易班平臺受眾比較廣泛,同時有較為嚴格的準入機制,能夠為學生提供相對安全的網絡社交環(huán)境,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和防范可能出現的不良言論。對于一些心理環(huán)境相對脆弱的學生來說,易班平臺的良好社區(qū)環(huán)境營造了理想的氛圍,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定的積極心理力量。其次,易班平臺為心理育人機制構建提供了更多創(chuàng)新可能。學生在平臺當中能夠自覺自主地進行相關知識的獲取,或者通過社區(qū)分享,觀看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微課視頻、微電影等,陶冶情操,獲得心理的提升。在易班平臺當中還有多種在線互動模式,以此來回應學生心理干預的需求。最后,易班平臺的內容專業(yè)度更高,更新頻率更快。易班作為政府管理部門在教育領域推廣的互聯網產品,充分整合了各類教育資源,教育內容不局限于傳統(tǒng)的基礎理論知識,還容納了各個高校開發(fā)的優(yōu)秀心理課程資源,這極大地豐富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彌補了傳統(tǒng)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單一的短板。
心理問題的出現往往具有隱匿性,不僅外人無法直接發(fā)現,部分學生在出現心理問題時,自己也很難第一時間發(fā)現。心理育人應當以快速、及時的心理處理和防患于未然的管理為核心,“三聚”理念也將心理防御、心理識別作為基礎性功能。高校在心理育人過程中可以引入易班平臺,組織開展動態(tài)的心理監(jiān)測。充分利用易班平臺,引入第三方功能,提供心理評測、心理異常監(jiān)控、心理自主處理等功能服務。學??梢砸龑W生在易班平臺當中創(chuàng)建個人心理檔案,依托動態(tài)的心理測評報告,及時發(fā)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學校心理育人教育人員則可以第一時間進行干預,為學生提供心理引導,預防學生的心理危機。
易班平臺提供了社交服務功能,為學生提供了更為積極全面的社交場景,學生可以利用社交平臺來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表達自我,敞開心扉。學校心理育人工作開展過程中可以依托易班平臺優(yōu)勢,開展趣味性的心理保育育人服務,有效排解學生的負面情緒,幫助學生構建積極陽光的心理環(huán)境。學校方面可以利用易班輕快搭、話題、易喵喵、評論刮獎等各類功能開辟易班心理育人活動的集結地,使心理育人活動更加富有知識性、趣味性,從而為學生搭建鍛煉心理健康素質、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促進心理品質改善的平臺,在廣大學生中營造出關注心理健康、重視心理健康的氛圍,為學生的成長成才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