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煜玲
打擊樂活動是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幼兒打擊樂活動中存在多種問題,如:雜亂而隨意地盲目敲打,按照圖譜機械打擊、不能與他人配合等。那么,如何改變上述狀況,科學、高效地開展打擊樂活動呢?筆者對此進行了反思并在實踐中尋找對策。
一、由粗放到精細:關注樂器種類的“投放梯度”
問題:樂器越豐富越好嗎?
我們經(jīng)常看到班級的音樂區(qū)中堆滿了大大小小十幾種甚至更多的樂器,而且大中小班每個班級投放的樂器幾乎都是一樣的。許多教師認為,打擊樂器種類越豐富就越能讓幼兒有選擇的空間,豐富總比單一好,唯恐自己的班級投放少了。
解決策略:投放樂器應體現(xiàn)年齡梯度
每個年齡段幼兒的樂器操作能力是不一樣的,樂器的重量、大小、形狀要適合不同年齡段幼兒持握。每種樂器都有特定的演奏方法,這也是和不同年齡段幼兒的運動能力發(fā)展相匹配的。
幼兒進行樂器的操作,需要借助一系列契合規(guī)則的手指動作來完成。小班幼兒主要是運用大肌肉動作來演奏打擊樂器,如鈴鼓、碰鈴、串鈴等。此類打擊樂器之中,以幼兒更易掌握的鈴鼓以及串鈴為最佳,一方面有利于后續(xù)的模仿,另一方面此類樂器能夠促使小班幼兒更為積極地探索相同樂器的不同演奏方法,保障演奏的音量適度和音色優(yōu)美。中大班幼兒已經(jīng)從大肌肉動作向精細動作發(fā)展,有能力接觸更多種類的打擊樂器,能慢慢用小肌肉動作進行表演。 因此,中班幼兒可以嘗試小鑼、蛙鳴筒、木魚、小鈸等,充分運用腕部小肌肉,掌握力度控制要求,提高手眼協(xié)調能力;大班幼兒可以嘗試雙響筒、圓舞板、三角鐵等。需要注意的是:三角鐵和雙響筒對用力的均勻度和手眼協(xié)調度有著較高要求,更適合大班幼兒。顯然,教師只有深度認知與研究幼兒多個時期的音樂能力,同時為幼兒建立更為優(yōu)質的音樂環(huán)境, 提供適合他們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材料,才能更好地促進幼兒打擊樂演奏能力的發(fā)展。
二、由響亮到悅耳:關注演奏方法的“校準力度”
問題:幼兒越自主越好嗎?
打擊樂演奏的音樂一播放,很多幼兒會進入極度興奮期,隨意抓握著樂器進入擊打狀態(tài),有的甚至將三角鐵底部擱在大腿上演奏。教師關注更多的往往是幼兒有沒有自主、愉悅地加入相關活動,有沒有演奏出正確節(jié)奏, 而對于是否正確掌握打擊樂器的演奏方法鮮少關注。他們認為要強調活動的自主性,幼兒的狀態(tài)更加重要,擔心一旦進行嚴謹?shù)闹笇绊懹變旱奶剿饔?/p>
解決策略:演奏方法應體現(xiàn)科學性
打擊樂對于動手操作的要領具有鮮明的專業(yè)特點,因為幼兒持奏樂器的方法正確與否會直接影響演奏的效果。相同的樂器,不同的持器方法,敲擊時發(fā)出的聲音會有所不同;樂器不同,持器的方法也不同,若是樂器握持方式存在問題,敲擊聲或許會成為噪聲。
教師可借助故事、兒歌、童謠等形式指引幼兒感知、領會樂器具體的敲擊法。比如:鈴鼓應當運用左手握持鼓,右手敲擊鼓面,而非隨意使用巴掌進行擊打;雙響筒兩端發(fā)出的聲音高低不同,幼兒需要先敲擊一下,確定哪邊是低音、哪邊是高音,這樣才能做到合奏時統(tǒng)一敲擊低音部或者高音部,發(fā)出的聲音才會比較和諧;演奏沙錘過程中應當保持手腕的抖動狀態(tài),將雙手放于胸部靠下的位置,或者是位于身體兩邊,使抖動的聲音較為集中;三角鐵不能用手直接抓握,應左手提在繩上,這樣敲擊的聲音才會有顫音。教師不可任由幼兒隨意擺弄樂器,應當引導幼兒學會正確握持樂器并用正確的方法表現(xiàn)。過分強調所謂自由、開放,會破壞音樂技能技巧的學習。
三、由扶持到讓渡:關注教師指導的“投注頻度”
問題:教師提醒越頻繁越好嗎?
在讓幼兒演奏較為復雜、極具變化的樂曲時,很多教師特別擔心幼兒無法掌握正確的節(jié)奏。他們在一旁從頭至尾大聲哼唱曲調,手不停地在圖譜上移動,以此提醒幼兒到了哪個樂句。甚至,個別教師會時不時跑到幼兒身旁用手替其敲擊一下樂器,急切地催促著:“快!輪到你們了!下面,響板準備!響板準備!”
解決策略:教師指導要體現(xiàn)精準性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個體實際感知相關事物的過程中,事物的所有因素、感知者的身心特質與特定環(huán)境等都將對感知過程發(fā)生作用。因此,從整體感知的音樂活動不僅能夠體現(xiàn)出音樂形式與音樂內容之間的整體協(xié)調,而且能夠更好地促進幼兒與音樂的整體協(xié)調。很多時候,教師應隨時引導幼兒注意傾聽其他聲部的演奏,感知自身的演奏和其他人的聲部有沒有良好的協(xié)調性,感知音響在實際流動環(huán)節(jié)中持續(xù)轉變的趣味性,還有和其他人之間協(xié)調與合作的趣味性,了解并把握所有聲部合奏的整體音響效果。教師過多的提醒與指導反而會干擾幼兒的整體傾聽與感知,甚至喧賓奪主,擠占幼兒持器練習的時間。
在整個打擊樂活動中,教師要學會時常轉換自身的角色,或組織、指揮,或合作、反饋,在必要時適時退出。這是弱化有關干預措施的高效策略,也是實現(xiàn)幼兒自我調整、自我學習的過程,從而增進幼兒自主實踐和表達的機會。教師要基于對幼兒能力水平的分析調整自己的角色,如:能力更加弱小的幼兒需要教師和其距離相對較近,而隨著幼兒能力的不斷增長以及對特定活動逐漸熟悉,教師可退到離幼兒相對較遠的位置。教師權威的參與度方面同樣如此,當幼兒對打擊樂活動缺乏了解、演奏能力相對較弱時,教師的權威性則會相對更高??傊?,教師應當結合觀察獲得的幼兒表現(xiàn)狀況,靈活調整干預(或退出)的時機及程度。
有時教師會遇到把不準合適的節(jié)奏或進度等問題,那么,在設計時可將程序設計得盡量細致些,在施行時可粗糙些。當發(fā)現(xiàn)幼兒無法接受時再向后退,一直退到進度合適的位置。當然,如果教師在設計時不夠,在施行時就會“無路可退”。因此,對于缺少經(jīng)驗的教師來說,設計時中間步驟應多而細,施行時才能靈活進退,才能保證良性的師幼互動。
四、由喜好到適宜:關注音樂選擇的“合宜聲度”
問題:音樂越好聽越適合演奏嗎?
教師經(jīng)常會以曲子作為選擇打擊樂的音樂作品,并把這種帶有成人主觀性的感覺強加給幼兒。很多時候,幼兒聽著教師選擇的音樂,拿著樂器卻無從下手,便亂敲一通,正如教師所反饋的那樣——不清楚哪里出了問題。音樂聽著很好聽,可幼兒無論怎么演奏就是和音樂不協(xié)調。
解決策略:樂曲選擇要體現(xiàn)適宜性
教師應結合班級幼兒的年齡、性格、興趣與已有音樂經(jīng)驗等多個因素,選定節(jié)奏明確、結構工整的音樂作品。小班幼兒可選擇他們比較熟悉的歌曲、韻律活動曲、欣賞曲等,通常是結構短小的一段體,由于節(jié)奏簡單,就使用固定的節(jié)奏型隨樂演奏;中、大班幼兒的演奏可以相對復雜,選擇有兩個或者更多樂段的樂曲之時,應當有鮮明、規(guī)律的比較元素,不同的樂句、段落等有較為顯著的區(qū)別。小班幼兒演奏的音樂節(jié)奏應當足夠均勻,中、大班幼兒要盡可能選擇一拍或兩拍一次等節(jié)奏進行演奏,偶爾也可使用不同音符構成的節(jié)奏型。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具備顯著民族風格的樂曲作品,如藏族樂曲、新疆舞曲等就具備較為明顯的節(jié)奏,更易讓幼兒認知,同時也有助于幼兒感知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