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艷
在互聯網對教育產生巨大影響的今天,宜昌市青島路小學立足兒童本位,以文化為基石、課程為源泉、協(xié)同育人為支撐,打造有意義、有意思、有意境的德育能量場,為兒童適性發(fā)展賦能。
文化立魂、潤物無聲,優(yōu)化育人環(huán)境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建設健康的、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樹立良好的校風學風,使學校真正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主陣地”。校園文化與學校德育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小學階段通過校園文化與兒童“同化”和“順應”的相互作用,實現以文化人。
價值引領塑造內核。學校通過特有的精神氛圍和文化環(huán)境影響兒童的思維方式、行為觀念、價值取向。宜昌市青島路小學建校于2015年,秉承“讓每一抹青綠都生機勃發(fā)”的辦學理念,堅持兒童立場,打造“精神、環(huán)境、課程、制度”一體化“綠島”校園主題文化。學校凝練了“青綠有格 和而不同”的校訓,引領兒童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中心,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實現獨立包容多元發(fā)展。為了充分發(fā)揮校園文化的價值引領作用,學校引導兒童自己題校名,根據文化理念設計?;?、創(chuàng)作校歌、設計校園IP形象,讓“綠島”精神悄然融入兒童生活。
文化約束規(guī)范言行。學校文化通常以“軟”“硬”兩種形態(tài)來規(guī)范行為。硬的是制度,軟的是精神風氣。學校倡導通過良好的校園風氣來影響兒童。在“綠島”精神統(tǒng)領下,學校著力打造順應天性、尊重個性的“兒童友好”學校,形成了“三雅”校風(雅行、雅知、雅趣)、“三生”教風(生本、生活、生機)和“三自”學風。在校園里,兒童自己制定公約來約束自身行為,自己創(chuàng)作圖文進行溫馨提示,創(chuàng)作情境AB劇培育兒童的真善美,自撰腳本拍攝“有格少年說”系列微課,實現自我教育。用源于兒童內心的積極表達,打造一個童趣、溫馨的自我約束的“軟”環(huán)境,幫助兒童從他律走向自律。
空間自治潛移默化。學校提煉出生長、獨特、美好三個發(fā)展關鍵詞,致力讓校園成為一切美好的匯聚地。學校不斷優(yōu)化物理空間,把教育資源放在離兒童最近的地方,打造未來閱覽室、節(jié)氣園、閱享長廊、課程樹,以及各有特色、各美其美的31間教室,鼓勵兒童參與創(chuàng)設并管理教育場景,讓他們以規(guī)劃者、設計者、創(chuàng)作者、管理者的身份來與環(huán)境相互影響。人創(chuàng)造環(huán)境,環(huán)境也同樣造就了人。這些無聲的語言不僅展示文化的魅力,也彰顯了德育張力。
課程引領、激活內在生長力,培植時代新人
根據《中小學德育指南》提出的“培養(yǎng)責任意識、樹立四個自信、促進全面發(fā)展”的德育內容,學校從回歸兒童、回歸生活、回歸教育三個層面進行了德育生長課程設計。結合“綠島”文化的精神內涵,用“生長+”的發(fā)展思想引領師生,從兒童視角出發(fā),秉承“生活、生本、生機”的價值取向,提煉“一標三維六品”,打造符合兒童適性成長需求的“136綠島”德育生長課程育人實踐新矩陣。基于一個總體育人目標“培育品行清雅、學識博雅、情趣高雅的新時代三雅少年”,立足“涵育精神成長、尊重心智需求、發(fā)展實踐能力”三個維度,培育兒童“博學多能、探索創(chuàng)新、規(guī)則自律、責任擔當、豐富人文、志存高遠”六種品質。
科學定制課程規(guī)劃。在“一標三維六品”的架構之下,學校形成了德育主題課程群、儀式課程群、傳承課程群、班本課程群、勞動課程群和心育課程群六大德育生長課程群。
六大德育課程群根據低中高三個年段兒童心理特征、認知規(guī)律,定制課程目標和內容,形成了上下貫通、有機銜接、相互作用的態(tài)勢。例如,我們基于兒童的年齡特征、認知基礎、探究愿望等因素,在儀式課程群下設置了成長儀式課程,幫助兒童明確每次身份和角色的轉變,引導兒童正確認識自我、提升生命價值。一年級第一學期的“入學課程”,以“今天我是小學生啦”為主題開展“一日、一周、一月”的課程, 一日熟悉小學生活,一周熟悉小學規(guī)則,一個月初步養(yǎng)成良好習慣,通過綜合評價,頒發(fā)“我是合格小學生”胸章,以此激發(fā)學生養(yǎng)成愛學習、懂禮儀、能自理的好習慣;一年級下學期“入隊課程”,以“紅色萌芽”為主題,強調少先隊員的身份,鼓勵兒童積極向少先隊靠攏,培育兒童的光榮感、使命感與責任感,引導學生愛黨、愛國、愛少先隊;四年級成長課程,以“十歲生日”為主題,引導兒童尊重生命、學會感恩、明確責任;六年級遠航課程,以“揚帆起航”為主題,引導學生立志、創(chuàng)新、逐夢,以積極的狀態(tài)去迎接新的征程、新的挑戰(zhàn)。
多維體驗激活內驅力。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學校始終堅持“自由、自然、自主”發(fā)展的主線,讓兒童通過實踐積極體驗,“實踐、獲取、再實踐”不斷地循環(huán)更迭,激活內在生長力,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例如傳承課程群中我們有三個子課程。一是“我們的節(jié)日”,通過春節(jié)、端午等傳統(tǒng)節(jié)日汲取力量,寒假期間一起品味“年的味道”,我們分層開展講新年故事、送新年祝福、裝扮新年、手繪年味、辦置年貨、做做家鄉(xiāng)的年夜飯、為不能團圓的人們送溫暖等體驗活動。二是“我們的二十四節(jié)氣”,這個課程2017年開始研發(fā),曾獲得宜昌市校本課程建設一等獎,入圍教育部第七屆“輕課程”,谷雨播種、清明點豆、中秋詠月、重陽敬老、端午扎龍舟、冬至包餃子……帶著兒童去“溯源”“追風”“品韻”“激趣”,引導兒童走進、感知、研究、傳承。三是“傳承紅色精神”,通過閱讀紅色書籍、創(chuàng)作紅色童謠、 講紅色故事點燃紅色火種;通過互聯網開展“今天,我為國旗代言”“紅領巾講全會”“紅領巾講黨史”活動賡續(xù)紅色精神;參觀博物館、規(guī)劃館、革命紀念館厚植愛國情懷。讓德育在多重體驗中螺旋上升,在積極實踐中浸潤身心,在深度感悟中不斷升華。
學校運用數字媒體和網絡拓寬德育途徑,推出了系列云課程:“有格少年說”“今天我為國旗代言”“紅領巾I宣講”“遇見幸?!奔议L云課程,以及“節(jié)氣I課”“我型我秀”等系列“云”課200多節(jié)。用碼課、碼書的形式,將各類課程的實施過程以二維碼的形式物化,“云端展廳”“網上博物館”、實景課堂,有了互聯網的加持,德育更廣泛、內容更豐富、形式更多元,為德育能量場注入了新的活力。
家校協(xié)同、多元融合,筑牢育人共同體
家校社多元融合、協(xié)同共育是實施有效德育的重要支撐。三者要在教育目標上一致,在時空上相互交融、銜接互補。學校是宜昌市教育局家校社協(xié)同育人揭榜掛帥項目示范校,形成了“一主兩翼”育人格局,打造物理、網絡、人際三大空間交融場域;不斷完善隊伍建設,通過各類活動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開展各類親子活動,讓家長走近兒童;線上+線下開展“遇見幸?!奔议L成長營,培育良好家風,進行家教指導;“紅色小腳丫”打卡社會德育基地,環(huán)保小衛(wèi)士、三峽蟻工、“快樂江豚”等志愿者活動提升社會責任感,讓兒童全面實現道德發(fā)展。
學校先后榮獲湖北省文明校園、湖北省校園文化百強校、宜昌市少先隊三星大隊、宜昌市家長學校示范基地等榮譽稱號。學校尊重、鼓勵、發(fā)展每一個生命體,通過有效的德育滲透,尊重差異、激發(fā)潛力,“讓每一抹青綠都生機勃發(fā)”。
責任編輯/王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