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蓉蓉
兒童詩以充滿童真童趣的語言描繪優(yōu)美的景象,符合兒童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能激起兒童共鳴。作為現(xiàn)代詩歌的一個分支,兒童詩通常語言簡潔,思維活躍抽象,對小學生而言有一定難度。因此,在小學階段的兒童詩教學中,教師要逐步深入,為學生創(chuàng)造沉浸式的學習環(huán)境。本文以二年級下冊《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為例,展開如下探討:
一、課前預習,提高課堂吸引力
在課前,教師可為學生打造預習情境來激發(fā)學習興趣。課前預習能加強學生對兒童詩的初步認識,為深入學習打下基礎(chǔ)。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主體意識,擺脫以往逐句講解的方式,讓學生自主學習,激發(fā)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順利地融入后續(xù)的學習探究活動。
兒童詩語言精練,在預習時,學生可以通過朗讀理解內(nèi)容,為后續(xù)深入學習清除障礙??紤]到學生年齡較小,對一些詞語不熟悉,理解起來有困難,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主朗讀,找出自己不理解或者不熟悉的字詞,再利用詞典和字典進行學習,并在書中標注。
例如,在這首詩第四自然段中有“稠”“稀”和“溝渠”等生字和詞語。只有將字詞讀音和含義的問題解決了,預習才能達到要求,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語文知識。接下來,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男女生分別朗讀或小組分別朗讀。教師需要關(guān)注學生的發(fā)音和情緒,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逐步進入學習狀態(tài),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全方位地預習。
預習是為后續(xù)學習做好準備,因此需要保證學生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文上。通過朗讀,學生能感受到這首詩的音韻美,加強學生的記憶,也讓原本枯燥的文字變得生動有趣。朗讀還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結(jié)構(gòu),教師可以提問:詩中介紹了哪幾種“天然的指南針”?它們是如何幫助人們辨別方向的?通過回答問題,學生對這首兒童詩的內(nèi)容進行復述和概括,鞏固預習成果,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提高學習積極性。
課前預習的目的是通過朗讀和識字來幫助學生理順文本內(nèi)容,了解文章背景,從而提高后續(xù)研習的效果。同時,這也有助于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整理歸納能力,提高學習的準確性和實際效果。在課堂上,通過對基礎(chǔ)知識的整理學習,可以營造出求知的氛圍,讓學生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中,激發(fā)他們學習的好奇心,為后續(xù)的學習打下基礎(chǔ)。而整個預習過程該由淺入深,從基礎(chǔ)知識過渡到更高要求的內(nèi)容。
二、課中研習,增強文本鑒賞力
在課堂研習階段,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通過深入學習兒童詩的內(nèi)涵,分析作者的寫作方式,并將語文知識與實踐相結(jié)合,拓展學習的深度和廣度。教師可以通過提出具體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讓他們進行綜合性學習,培養(yǎng)文本鑒賞能力。學生在文本鑒賞中會不自覺地運用高階思維將抽象的知識變得具體而深入,使其內(nèi)化于心。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一首科普類的兒童詩,旨在為學生介紹一些自然科學知識。在課前預習階段,學生已經(jīng)對詩的內(nèi)容有了一定了解,因此,在課中研習時,教師要將學習重點放在語文學科上,增強學生的文本研讀能力和賞析能力。這首兒童詩采用了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使用第二人稱的敘述方式。教師可以讓學生兩兩分組,一名學生提出問題,如:夜晚如何分辨方向?另一名學生回答:夜晚可以通過觀察北極星確定方向。這樣的問答形式給研習活動創(chuàng)設(shè)了生動具體的情境,給學生之間的互動創(chuàng)造了活潑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更貼近文本,加強對文本的理解。
這首兒童詩運用了生動形象的語言和豐富的描寫手法,除了詩歌特有的對仗,還使用了擬人和比喻的修辭手法。教師讓學生閱讀文章,找出使用了修辭手法和其他表達方式的地方進行賞析。學生還可以在自主賞析后與同學進行交流互動,通過思維碰撞、研習,進一步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促進他們的自主思考。除了寫作手法外,學生往往會因為知識積累不足導致詞義混淆,不能正確使用詞語。教師應該通過提出問題來加強學生對語言的運用能力,如將“忠實”換為“忠誠”,將“向?qū)А睋Q成“指導”是否可以?如果可以替換,還有哪些詞語與之意思相近?如果不能,這些詞語有何區(qū)別?通過反復提問和回答,學生可以將注意力集中在研習中,不斷鉆研,進一步學習如何正確使用語言,在提升文本鑒賞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研習能夠引導學生進入更深層的閱讀環(huán)境,使學習兒童詩歌不再停留于文字表面,而是進一步發(fā)展到學習描寫方法、表達方式等其他重難點知識,使知識體系更加完善。研習能夠讓學生始終專注于課堂,增強了課堂的活躍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積極與教師互動,提高學習效率,同時培養(yǎng)鉆研能力、推理意識和開拓性思維,從而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三、課后復習,提高知識實效力
有了預習和研習時積累的知識,復習階段便得到了有力支撐,對學生的學習成果起到鞏固的作用。復習不再是學生被動接受教師講解知識,而是讓學生主動吸收,通過實踐加強對知識的掌握,使之在后續(xù)運用中更加得心應手。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這首詩相比純文學性文本更具實用性,在課后復習中也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空間。教師可提供一些符合文本內(nèi)容的圖片,如大樹、星星、雪等,讓學生進行方向辨別的復習。同時,教師可開展班級比賽,提高學生的參與性,通過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進一步鞏固所學。另外,學生還可以通過寫作實踐復習鑒賞從詩中學到的寫作方法。教師可通過課本劇的形式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悟文本內(nèi)容,進行故事擴寫、改編等,并在班級演繹,再由學生進行評價。通過編寫故事,學生將所學內(nèi)容全面融合,這也能滿足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提高學習效率。復習不僅僅停留在課本,還需要學會舉一反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模仿這首詩歌的形式進行仿寫,如通過植被的喜陰喜陽性判斷方向,這需要學生通過搜集資料進行了解,豐富課外知識儲備,全方面促進其學習。
課后復習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自主空間,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他們將課堂所學應用到實際中,使原本只是由文字表達的知識變得生動鮮活。復習不僅是對學習內(nèi)容的復習,也是對學習成果的一次很好的檢驗,有助于學生將所學內(nèi)化。學生能夠在復習中鍛煉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這對于課堂學習來說具有更深層次的意義。
綜上所述,預習、研習、復習構(gòu)成了兒童詩學習的三部曲,將詩歌的獨特魅力和意蘊逐步展現(xiàn)出來,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還激發(fā)了他們對詩歌的喜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引入新的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形式,展現(xiàn)課堂的創(chuàng)新性。學生也應更深入地參與到課堂互動中,增強學習的代入感和主動性,使得語文知識的學習變得更加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