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朋
【熱點綜述】
6月28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系法》。對外關系法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部集中闡述我國對外工作大政方針、原則立場和制度體系,對我國發(fā)展對外關系作出總體規(guī)定的基礎性涉外法律。
【熱點解讀】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從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角度看,法律屬于社會意識。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角度看,法律屬于上層建筑。從實踐與認識的角度看,法律屬于認識范疇。從高中政治角度分析為什么要制定和通過對外關系法這一法律時,同學們要首先想到我們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實際發(fā)生了變化,國內和國外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也就是我們的實踐活動發(fā)生了變化。1978年以來,我國不斷深化改革開放,經濟社會發(fā)展取得顯著性成就;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解決了世界上最多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一帶一路”建設取得豐碩成果。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在國際社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世界是開放的世界,要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能只關注國內,還要與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展開交流合作,互利共贏。當前,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的關系也發(fā)生深刻變化,如何在維護國家利益的基礎上展開合作交流,就需要專門的法律來提供保障。這就是對外關系法產生的時代背景,其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的,也必定會在實踐中發(fā)揮積極的促進作用,促使對外關系發(fā)展邁向新的臺階。
2.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對外關系法的制定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經過長期的理論和實踐積累的結果。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對外工作經過一步一步的積累,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經驗和做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國際形勢發(fā)生重大改變,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對外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在全面依法治國的背景下,這些經驗和做法需要通過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有利于在新的起點上開辟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境界。因此,可以說對外關系法,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對外工作長期理論和實踐積累的結果(是在量變的基礎上引起的質變)。
3.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
世界是普遍聯系的,我們要用聯系的觀點正確認識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全面依法治國和涉外法治體系的關系就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全面依法治國是一個整體或者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外法治體系是其中的一部分。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涉外法律法規(guī)體系建設從無到有,取得重大進展,但同時也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環(huán)節(jié)。我國的對外工作缺乏一部基礎性和綜合性的涉外法律,對外關系法就應運而生。
4.堅持和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
外交是國家意志的集中體現,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制定對外關系法,是堅持和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的重要舉措。
5.有利于實現高質量發(fā)展,推進對外開放
我國已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就是高質量發(fā)展。我國的對外工作也要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高質量發(fā)展服務。對外工作,顧名思義就是處理涉外問題的工作,它的應有之義就是對外開放。對外開放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制定對外關系法有利于推進高水平的對外開放,進而通過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實現我國國內的高質量發(fā)展。
6.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fā)展利益
當今世界不確定因素增多,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等不利于世界穩(wěn)定發(fā)展因素增多,面對國外對我國的制裁等行徑我們應該怎么做?這就需要法律提供依據,利用法治的方式來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
綜上所述,同學們要經常關注時政熱點,要有意識或者主動地運用高中政治知識對時政熱點進行分析和解讀。因為在分析和解讀時政熱點的過程中,可以鍛煉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及分析和綜合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