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怡
幼兒是祖國未來的主要建設者,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建設祖國需要一大批高素質(zhì)高水平的科學技術人員,為了祖國的未來,對幼兒開展科學教育已經(jīng)成為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能有效提升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對個人來說,也有利于幼兒更好地認識世界,幫助幼兒積累科學經(jīng)驗,以便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指出,“教、學、做”應該是一個和諧的整體,教師以做來教,學生以做來學,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茖W教育就是要讓幼兒實踐出真知,讓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親手操作,獲得科學經(jīng)驗,從而內(nèi)化成自己可以運用的知識經(jīng)驗,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各項問題。
一、創(chuàng)設適宜的科學探究環(huán)境,強調(diào)幼兒的實踐操作
陶行知認為:“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fā)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幼兒的生活活動與教育息息相關,在生活中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科學的真諦,調(diào)動幼兒的科學學習積極性,能讓幼兒更加熱愛生活,熱愛科學。因此,科學教育重在培養(yǎng)幼兒對科學學習的興趣,陶行知認為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是要注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升學生的生活能力。同樣,對于幼兒的教育也不能死記硬背,應讓幼兒在實踐中發(fā)展,在總結反思中提高。
(一)引導幼兒認識身邊的科學
幼兒的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對于未知的世界總是抱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探索世界是從身邊熟悉的事物開始的。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適宜的科學探索環(huán)境,讓幼兒學習用觀察、比較等方法,科學地認識身邊的事物,提高幼兒的科學認知水平。比如“各種各樣的刷子”“有趣的磁鐵”“滾動的輪子”“會跳舞的彈簧”,讓孩子們對身邊的生活用具有了更深的認識,他們知道了牙刷可以刷牙,鞋刷可以刷鞋子,磁鐵可以吸住鐵釘,汽車因為有圓圓的輪子才可以動起來,沙發(fā)因為有彈簧座上去那么的舒服。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科學學習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對周圍的事物有了更深的認識。幼兒科學教育的內(nèi)容還包括對人體的認識,在“小手真能干”“愛護我們的皮膚”“我們吃的食物哪兒去了”這些對人的身體的科學發(fā)現(xiàn),讓孩子們知道了自己的小手能拿筆畫畫,能拿筷子吃飯,能拿沙包玩耍,自己的小手能干許許多多的事情。同樣在“愛護自己的皮膚”科學探索中,孩子們用放大鏡看到了自己手指上有指紋,皮膚上有毛孔,知道了皮膚需要每隔一段時間就清潔一次,多洗澡,多注意皮膚的衛(wèi)生,不能用尖尖的東西刺激皮膚,若是皮膚破了,身體就會流血,容易感染生病,所以為了自己的健康,必須時刻保護好自己的皮膚。
孩子們常常對身體產(chǎn)生探索欲望,在“我們吃的食物哪兒去了”科學探索中,教師通過信息技術給孩子們展示了食物的旅行路線,讓孩子們知道了人吃的食物要通過口腔、食管、胃、腸等器官,將食物一步步消化,身體將營養(yǎng)吸收后,最后將垃圾排出體外。孩子們看著動畫版的“食物旅行記”,知道了吃東西不能暴飲暴食,垃圾食品對人體也有傷害,要養(yǎng)成健康的飲食習慣。通過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教師深刻感到科學知識不是通過灌輸式的知識傳授,只有讓孩子親歷或者具體形象化的科學教育,才能讓幼兒主動接受科學知識,懂得更多事物間的道理。
(二)教給幼兒基本的科學探索方法
教師是幼兒成長路上的引路人,對幼兒的科學發(fā)現(xiàn),教師要抱著支持的態(tài)度,教幼兒基本的科學探索方法,鼓勵幼兒用自己的方式發(fā)現(xiàn)科學道理,遇到困難,自己能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比如在“好玩的種子”中,教師給孩子們提供了各種顏色、大小不同的植物的種子,黃豆、綠豆、赤豆、黑豆、白蕓豆、花生、瓜子等,先讓孩子們用眼睛仔細觀察,并將之按照品種分類放在一起,歸類擺放后再讓孩子們比一比他們的顏色、大小有什么不同,鼓勵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發(fā)現(xiàn),相互交流分享,提高幼兒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又如在“有趣的鎖”的科學活動中,孩子們親自操作,積極動手,嘗試將鑰匙與鎖相配,知道大門的鎖有許多種,一把鑰匙只能開一把鎖。孩子們認識了各種各樣的鎖,嘗試用鑰匙開鎖,他們一個個嘗試,探索鎖的開法,交流分享開鎖經(jīng)驗。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鼓勵幼兒不僅要親自動手操作,更要用語言向同伴敘說自己的操作過程,讓幼兒在經(jīng)驗分享中體驗科學發(fā)現(xiàn)的快樂,增強幼兒的自信心。
二、投放材料鼓勵幼兒自主探索,發(fā)揮幼兒的自主能動性
陶行知認為,“教學做合一有兩種涵義:一是方法;二是生活的說明”。科學探索離不開材料的運用,教師要根據(jù)幼兒的實際需求,投放相應的科學探索材料,盡量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幼兒能認識的材料,發(fā)揮材料的教育價值,幫助幼兒提高科學探索水平。
(一)根據(jù)幼兒的實際需求投放材料,滿足幼兒的探索需求
在“有趣的溶解”科學探索中,教師給孩子們準備了玻璃瓶、杯子、小棒等操作工具,還準備了糖、鹽、油、沙子、淀粉、石塊、洗衣液、洗衣粉等需要科學實驗的材料,哪些材料能溶于水,哪些材料不能溶于水?孩子們一開始根據(jù)已知的生活經(jīng)驗展開了猜測,有的幼兒認為淀粉能夠溶于水,跟水混合在一起,做成美食吃,有的幼兒認為洗衣粉能溶于水,每次媽媽洗衣服,倒進水里的洗衣粉都不見了,產(chǎn)生了許許多多的泡泡,那到底這些材料能不能溶于水呢?孩子們積極動手嘗試操作。經(jīng)過一次次的小實驗,他們發(fā)現(xiàn)了糖、鹽很容易就溶于水,但是油和水總是分開,油總是飄在水的上面。淀粉放進水里不會融進去,只會使水變得黏稠,石塊、沙子會沉到水底,不會溶于水,洗衣液、洗衣粉倒進水里一下子就不見了,很快融進水里了。孩子們先將猜測的結果記錄在科學記錄紙上,再進行實踐科學小實驗。隨著科學實驗的展開,孩子們邊實驗邊記錄,他們將操作結果記錄在科學記錄表上面。在活動結束時,有的孩子積極舉手,主動將自己的操作過程和結果講給大家聽。孩子們將自己的猜想與實際的操作試驗結果做對比,發(fā)現(xiàn)了猜測的不準確性。在這樣的科學活動中,幼兒不僅認識了各種各樣的材料,通過科學實驗感知、發(fā)現(xiàn)了水有溶解的作用,知道了生活中哪些材料能溶于水,哪些材料不能溶于水,培養(yǎng)了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及判斷能力,也讓幼兒在科學實驗中有所發(fā)現(xiàn),從而愛上科學。
(二)根據(jù)幼兒的關注點投放操作材料,讓幼兒跳一跳夠得著
科學操作中無關的材料只會消耗孩子的時間與精力,所以教師在科學材料投放時需要圍繞幼兒的關注點、幼兒急需解決的問題投放相應的材料,讓幼兒經(jīng)過科學操作能夠自己獲得科學知識,習得科學探索技能。比如在“認識溫度計”科學探索活動中,教師給孩子們準備了體溫計、溫度計、熱水、冷水等,其他無關的材料不提供,以免干擾幼兒的學習。孩子們在教師的帶領下認識了溫度計,體溫計,他們通過操作試驗,知道了將溫度計放進熱水里,溫度高,水銀柱就會上升;反之,溫度計放進冷水里,溫度變低,水銀柱隨之下降。大班的幼兒已經(jīng)認識了許多數(shù)字,他們觀察著水銀柱的變化,將實驗中的具體溫度記錄下來,在操作中他們逐漸了解了溫度計中的水銀線會隨著溫度的變化而變化。在用體溫計的時候,孩子們在教師的指導下正確使用體溫計進行體溫的測量,懂得了溫度計對人的作用,視野得到了開闊,能力得到了提高,認識得到了增長。
對幼兒科學教育并不是生硬灌輸?shù)慕Y果,投放材料,讓幼兒自己主動參與,積極動手操作,直接形成經(jīng)驗,讓幼兒在相互交流分享中不斷積累科學知識與經(jīng)驗,這樣的學習幼兒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起引導、支持、指導的作用。教師要保護好幼兒對科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支持幼兒的科學探索與發(fā)現(xiàn),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幫助幼兒獲得廣泛的科學經(jīng)驗,逐漸形成初步的科學概念,讓幼兒在觀察中比較,在比較中發(fā)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中反思,在反思中總結,只有在實踐中掌握的科學知識才能深深印入幼兒的腦海。
三、鼓勵幼兒在實踐活動中創(chuàng)新,體會知識就是力量
陶行知認為:“行動是老子,思想是兒子,創(chuàng)造是孫子。你要有孫子,非先有老子、兒子不可?!痹谟變旱慕逃虒W中,教師也要知行合一,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調(diào)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大膽動手,在實踐中創(chuàng)新。
(一)因材施教,肯定幼兒的大膽創(chuàng)新
陶行知認為:“教與學都以作為中心。”“所謂‘做是包含了廣泛意味的生活實踐的意思”。由于幼兒個體水平有差異,在進行科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投放不同層次的材料,讓幼兒根據(jù)自己的需求進行學習,這樣因材施教,能讓普通水平的幼兒增長知識,讓能力強的幼兒體驗到學習的快樂。比如在“怎樣使它站得穩(wěn)”中,教師既投放了容易站得穩(wěn)的積木、紙盒、橡皮泥、紙筒等材料,也投放了毛巾、卡紙、鉛筆、魔尺、吸管、電線、插接玩具、書本等很難站穩(wěn)的材料,還投放了輔助材料皮筋、繩子等,便于幼兒操作,通過皮筋繩子等將站不穩(wěn)的材料扎一扎、堆一堆等,使其增大與地面的接觸面積,從而能站穩(wěn)腳跟。班上的明明小朋友發(fā)現(xiàn)一根鉛筆站不穩(wěn),容易倒,就拿橡皮筋將幾根鉛筆扎在一起,鉛筆就能站得穩(wěn)穩(wěn)的了。幼兒都有一顆向好的心,遇到困難的時候,總會想出辦法來自己解決問題,教師要肯定幼兒活動中的勇敢創(chuàng)新行為,保護幼兒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讓他們對科學探索能有持續(xù)的興趣,有利于幼兒的身心發(fā)展。
(二)學以致用,鼓勵幼兒解決實際問題
陶行知說:“我們要打倒傳統(tǒng)的教育,同時要提倡創(chuàng)造的教育?!睂W習科學知識的最終目的是為生活服務,通過科學創(chuàng)造與發(fā)明,改善人們的生活條件,為了讓生活變得更加便利。因此,教師在組織科學教育活動的時候不僅要讓幼兒知道一些基本的科學道理,更要讓幼兒學會用已經(jīng)習得的科學知識服務于生活,嘗試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比如在大班“燈泡亮了”的科學探索活動中,孩子們在教師的指導下認識了電池的正極與負極,懂得了燈泡、電池、電線之間的關系,能在操作中正確安裝電池,使燈泡亮起來。孩子們學會了這一科學技能后,加入了班級“維修師”的行列。有一次區(qū)域游戲的時候,班上的玩具電動汽車壞了,怎么也不走了,班上的孩子們爭當“維修工”,將玩具電動汽車拆下來,孩子們發(fā)現(xiàn)了裝電池的地方被摔破了,電池松動了,重新裝上了電池,按照正極與負極裝好,反復檢查,確定電動汽車又可以開動后,用膠帶將電池固定起來。孩子們用自己習得的科學知識解決了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值得肯定與贊揚。學以致用,促進了幼兒動手能力的發(fā)展,讓幼兒真正感受到學習科學知識是有用的,體會到了知識就是力量,幫助幼兒堅定學習科學的決心。
(三)經(jīng)驗分享,在交流討論中共同提高
《綱要》明確指出,教師要“通過引導幼兒學習用多種方式表現(xiàn)、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與結果”。幼兒間科學經(jīng)驗的相互分享可以讓幼兒獲得語言表達技能,提高幼兒自信心,增強幼兒的社會性。同時,分享活動可以幫助幼兒增長見識,開拓思維,便于幼兒對科學知識的再認識,也便于幼兒與同伴聯(lián)絡感情,增進生生間的情誼,為下一次的科學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幼兒科學經(jīng)驗的分享也是幼兒在集體面前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是幼兒樹立自身形象的機會。教師要給幼兒相互交流分享的時間與空間,鼓勵幼兒向同伴講述自己的科學操作過程與科學發(fā)現(xiàn),講述自己的科學操作方法,介紹自己的操作經(jīng)驗,將自己的發(fā)現(xiàn)向大家做介紹,提升自己在集體中的地位,有利于幼兒自信心的建立。
總之,在陶行知生活理論指導下,教師要立足實際,創(chuàng)設優(yōu)良的科學教育環(huán)境,將生活中的科學知識引入教學,鼓勵幼兒的自主探索與發(fā)現(xiàn),幫助幼兒掌握基本的科學探索方法與技能。鼓勵幼兒科學經(jīng)驗的交流與分享,讓孩子們在做中學,調(diào)動幼兒科學學習的積極性,從思維想象、動手能力等方面促進幼兒的發(fā)展,有效提高幼兒的科學探索水平。